新型暴力在幼儿园盛行,比传统形式更具伤害力,但隐藏得很深

幼儿园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是他们成长过程里不可缺少的经历。幼儿园不仅仅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个集体,也是孩子提前适应校园生活的重要过渡期。每一位将孩子送入幼儿园的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在幼儿园过得开心之余,也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养成良好的习惯。然而,现实中不少幼儿园因为教学方式与风气,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来自天津的卢女士在自己的新浪微博账号上吐槽自家女儿苗苗在幼儿园遭遇的“语言暴力”,引得许多网友关注与热议。卢女士说,苗苗入读幼儿园第二周开始,每天回家之后都是闷闷不乐的。但卢女士每天去接苗苗放学时,也没有看出她与小朋友们相处不快的情况,除了老师偶然几次提到苗苗“比较内向”、“不喜欢说话”等。面对老师的评语,卢女士很纳闷,毕竟苗苗一直非常活泼、外向,跟小区里的小朋友们相处得很好。

卢女士耐心询问苗苗后,终于得知她一直闷闷不乐的答案。苗苗说:“我有一次语文课的时候跟我的同桌聊天,老师批评了我们。从那天以后,每次上语文课的时候,老师总是先批评我,说我是上课不认真听课的孩子,让同学们不要像我一样。可是我除了那一次之后没有不认真听课呀!”

卢女士听到苗苗的回答后,惊讶不已。仅仅是因为一次上课与同桌说话,便一连几个星期都被老师批评,也难怪苗苗在幼儿园变得如此内向。后来卢女士主动与语文老师联系,老师的说法则是:“我也是为了让苗苗不要再出现上课聊天的情况,提前告知她而已。”听到老师如此轻描淡写的回复,卢女士立即着手为苗苗转园的手续。

不少网友看了卢女士的诉说后,纷纷吐槽自己的经历,“我儿子也是经常被老师批评是调皮鬼,很多小朋友都不肯跟他玩了”、“自从有几个小朋友排挤我女儿之后,现在班里的小朋友也开始孤立她了”等等,从这些网友们的抱怨中可以看出,幼儿园并非是所有孩子的乐园,许多隐形的伤害正令许多孩子倍受困扰。

新型暴力在幼儿园盛行,比传统形式更具伤害力,但隐藏得很深!

马卡连柯曾说过:“哪怕是最好的孩子,如果在组织不好的集体中生活,那么也会成为一个小野兽。”而如今不少幼儿园中,许多不正确的教育方式、孩子们养成的不良习惯等,都在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不小的伤害。首先便是来自老师的“语言暴力”,比如当众批评孩子、这会让孩子自尊水平降低,心理承受极大的压力,让孩子产生自己并不被别人喜爱的压力,继而对心理造成压抑。

另外一个伤害便是被贴上某一种标签,在心理学上,这便是“贴标签效应”。即孩子因为被老师或者其他小朋友贴上了负面的评价标签,如调皮、捣蛋、不听话等,而孩子为了使自己与这些标签相符,便让自己的行为举止贴近这些标签。久而久之,孩子也就变成了调皮捣蛋、难以教导的“问题孩子”。

除了以上隐形的伤害外,还有一种伤害也是令孩子倍受困扰,甚至影响孩子一生,那就是被同班的小朋友们排挤。比如上课不跟某一个不爱说话的孩子一起做游戏、也不愿意将玩具分享给某一个比较内向的孩子等。长期以往,被孤立、排挤的孩子会变得更加内向、自卑、孤僻,这些负面的心理对于孩子的未来是有害无益的。

当家长发现自家孩子从幼儿园回来后,情绪低落或者对幼儿园产生抵触心理时,应该及时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境况。比如是否经常被老师批评、是否遭到排挤等,尽快为孩子找到遭受这些新型“暴力”的缘由,从根源解决问题,以免长期以往,令孩子的心理遭受更大的伤害。

在心理学上,一般孩子到了3岁之后,就已经拥有了社交的需求。而这时候,也正是孩子开始入读幼儿园的年龄。家长们应注意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这样才能让孩子在幼儿园中能与老师、同学相处得更加和谐,以避免遭受“新型暴力”。

家长应注重培养孩子哪些能力,以避免遭受幼儿园的“新型暴力”?

都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幼儿园作为一个集体,必然也有需要遵守的规章制度。在孩子入读幼儿园前及期间,家长要教导孩子懂得遵守规则的能力,如不能大声喧哗、要听从老师的教导等,对于遵纪守则的孩子,到哪里都是受到喜爱的。

其次便是拥有一定的分享能力,毕竟,只有懂得分享,不会自私自利的孩子,才能与其他孩子相处融洽。这一项能力也是如今许多独生子女家庭的孩子必须培养的能力。

最后便是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一点可以让孩子与老师、同学沟通更顺畅。对于善于表达的孩子,可以更容易交到朋友,也能更受老师喜爱。

“集体生活是孩子由自我逐步向社会化发展的重要推力,也是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必经途径”,这是陶行知经过长期的研究后得出的结论。而幼儿园作为孩子接触的第一个集体,对于孩子的身心成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保证孩子能在幼儿园阶段,身心健康发展,是每一位家长都要努力的事情。实时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境况、心理活动,及时与幼儿园的老师们交流,才能更全面了解孩子,避免孩子遭受幼儿园的“新型暴力”,毕竟心理上的伤害比传统身体伤害的影响力更大、更深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