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殹、醫、毉 与六经标本中气精辟讲解

一、医、殹、醫、毉

医、殹、醫、毉四个字在形、音、义等方面颇为相近,在发展中其本义及内涵又经过了不同程度的演变,极易被混淆,尤其是出现在古籍中时更易引起误解。本文就来说说这四个字产生、本义及其演变过程,并从中领略中医药文化的博大与精深。

要说清楚这四个字,就要先从汉字的构成方法说起。汉字的构成方法主要有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六种形式,少部分汉字则兼而有之。与此同时,汉字又经过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等字体的演变,有些字无论从书写、形状还是内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新中国成立之前使用的汉字是繁体字,繁体字较好地保留了文字本身的特有结构及构成方法,特征明显,让人第一眼看上去就可以比较容易地辨别其成字方式和基本含义,因此识别起来相对简单。1956年,中国开始使用简化字,有的字形发生了重大变化,如果不知道文字的繁体字及其演化过程,仅凭简体字去识别音、形、义相近的字就困难了许多,甚至容易望文生义。

“医”的本义为盛箭的袋囊,与疾病无关。“医”发音为y,一声,是个会意字,外“匸”(音xì)内“矢”。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言:“医,盛弓弩矢器也。”《说文解字》是一部经典释字著作,但其缺陷在于对许多字的解析往往过于简奥,不易理解。清代后期广东人徐灏对其做了注解,他在《说文解字注笺》中对“医”字做了如下注解:“匸,有所挟藏,言其中可以藏物也。”古代称箭为矢,象征着武力,所以“医”字的本义就是将箭矢及弓弩放置在袋囊中。《说文·匚部》“医”字下曾引《国语》:“兵不解医。”即士兵们把装有弓箭等武器的袋子挂在身上(随时准备投入战斗)。是故,“医”字的本义为盛箭的袋囊,与军事有关,而与疾病及治疗无关。

“殹”字的本义是叩击发声,与治病有关。殹发音为yì ,四声,是个形声字,从“殳(sh)”。《说文解字》云:“击中声也。从殳医声。”王育说:“殹,病声。”即“殹”为代表治病时发出的叩击声,也有人理解为病人因痛苦而发出的呻吟声——因疼痛所以需要救治。所以,“殹”字的本义就是(治病时)叩击发声,与治病有关,已经具备了现代“医”的部分内涵。

醫的本义是指治病的人。醫发音为y,一声,是个形声兼会意字。《说文解字》中说:“醫,治病工也。殹从酉……《周礼》有醫酒。古者巫彭初作醫。”这段话有三层意思。一是“醫”是指给人治病的人,通俗地讲就是过去的郎中、现在称医生或大夫的这个群体。二是最早的医生是“巫彭”(《中医大辞典》称“巫彭,上古时代巫医,相传为黄帝之臣”)。三是“醫”字为上下结,上“殹”下“酉”,“酉”为部首。“醫”为什么从“酉”呢?这是因为“醫之性然,得酒而使”,“医源于酒”,“酒所以治病也”。换言之,治病时需要酒(起消毒或作药引子使用),所以从“酉”。“酉”也是个象形字,在金文里就像个酒坛形状,事实上现在所有带“酉”部的字基本都与酒有关。

“毉”本义就是“医”。“毉“发音为y,一声,同样是个形声兼会意字,上“殹”下“巫”。“醫”字从“酉”好理解,那“毉”为何从“巫”呢?这要从中国的巫文化说起。巫是什么呢?巫是一个象形字,在甲骨文里就像古代女巫所用的道具。那巫又是如何治病的呢?《说文解字》对此的解释是:“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简言之,巫是通过舞之蹈之而形成一个“气场”使疾病“消失”,在古代医巫不分的情况下这当然有相当多的迷信成分。客观地说,当时很多的医疗行为本身便是巫术——换言之,“巫”就是过去医学的另一种形式。“毉”就是最初的“医”字,后来就演变成了“醫”。

总之,在古代除“毉”通“醫”外,医、殹、醫三个字是相互独立的,其内涵各不相同。简单来说,“医”和疾病、治疗无关;“殹”和“醫”与生病、治病有关但意思不同,前者指治病时的叩击声,后者指治病的人(医生)。目前这四个字中最常见的是“医”字——1956年1月《汉字简化方案》中将“医”字作为“醫”的简化字,书写起来方便了许多。“医”字的本义在一般字典、词中已难以查到,但《辞海》中“翳”条第五项中可查:“'医’作'翳’,古代盛弓箭的器具。”从使用上看,“殹”字已基本从现代常用字中消失;“醫”在使用繁体字的港澳台或东南亚等地区以及医学著作或论文中时常可见;而毉则只有在药典古籍中才能查到,在今天的生活中已经很难见到了。

如果不了解演变经过,想分清楚这几个字并不容易,中医药中有不少类似情况,看似音相近、形象似、意相同,其实并不完全一样,证、症、征就属于这种情况。对这种情况,一般读者分辨不清影响可能不大,但对中医药从业者而言还是应知其本源、解其本义、熟其延伸。管中窥豹,由这几个易混淆的字就可以看出中国文化、文字及中医药文化的精深博大,值得医学人员细细研读、琢磨与思考。(山东 韦钦国)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2018-04-16

二、中西药精辟讲解

胰岛素:胰岛素先伤气阳,再引起血瘀。可以把用胰岛素前后的舌象拍下来,就能观察到胰岛素的属性了。

紫草:煎服的话气味很难闻。其功效相当于大青叶加生地黄、薏米。曾治一例轻型的白癜风,主要的药物为黄芪、紫草、熟地黄、黒豆,治疗一段时间后好转。

透析:伤阳气,透析完之后的病人,舌质多淡紫,用温脾汤。中药对于肾衰透析的病人,目的在于调理透析后的病人整体状况,而不在于减少透析次数。虽然可以做到减少透析次数,但风险是非常大的。肌酐到700时,脉肯定出现滑兼硬象,即真脏脉。

呼吸机:其作用相当于人参,迅速补充人的中气。对于呼吸机依赖,脱机困难的,应该使用补中益气汤补充中气,中气充足,自然可以脱机。一般外邪内闭者,看似脱机容易,实际上往往预后不良,对于老年虚证,整体状况较差,看似预后不良,使用中药之后,反而可以慢慢脱机。

抗结核药物:性苦寒。结核病在未用抗结核药之前,属于中医阴虚内热的表现。使用抗结核药物后,虚热退去,表现出气阳不足,出现耐药,可以使用补中益气汤。

激素:先伤阴,再伤气伤阳。服激素后,面如月,脉细滑数,当用金匮肾气丸,而不当用六味地黄汤。使用激素后舌质红,有的舌边尖会有红点,少苔,可用血府逐瘀汤加肉桂,肉桂可以引火归原,防止进一步伤及阳气。

藏红花:性寒,生在高原寒冷地带,是唯一一个性寒的活血药物,有很强的解毒作用,比金银花还强。草红花则性温而通经。1g西红花装在10枚大枣里,麻绳包裹烧熟吃,可以治疗慢性咽炎,现在放微波炉里热几分钟也可以。上等西红花含在嘴里会很快化掉,很少有渣,上等大黄也是如此,掰开后赤白相间,口含即化。医生要能鉴别中药,经常去药房看看,我经常去药房,每进一批药都会去看看、尝尝,比如常用的附子、细辛、大黄。

附子:一进修医师提到,北京这边的附子掰开里面是黄的,家里(山东)那边的掰开都是黒的,效力肯定不行。老师说,你看到的北京的是黄附片,家里的是黒附片,炮制不同,功效也略有区别。黄附片温阳之力强,黑附片炮制时用了黑豆,略有补肝肾的作用。

烟油:有很好的解毒镇痛作用,民间治疗带状疱疹有用烟油涂于局部的。《景岳全书》论烟叶很精彩。古代有用洋金花卷烟吸来定喘的。

黄芪:中医外科好用黄芪,当邪恋而不能补或正陷而不能升时,用此。而黄芪健脾的功能,乃根据其结果推断出来的。所以本草难学,要从《本经》学起,《本经》所记载的黄芪是针对痈疮的,没有说补脾胃。常用量60g、90g、120g、150g、200g、300g。200g以上之用量,多在于危症抢救时。

人参:补元气最速,红参偏温热,回阳固脱时适宜。生晒参偏甘凉,屡进补气者出现虚火上炎时适宜。常用量15g、30g、100g、200g、300g不等。100g以上多用于危症抢救。

鹅管石:就是钟乳石的一种,可以温阳纳气平喘。

鹿角片、鹿角霜、鹿角胶:鹿角霜有散结之效,鹿角胶补肾填精之力强,而无散结之效,鹿角片则二者兼备。治疗甲状腺结节、乳腺结节等需要散结的疾病时,多用鹿角霜。慢性病填补肾精时用鹿角胶。常用量为30g。

仙灵脾:可加速癌细胞的凋亡,癌,有的耗气伤阴,有的耗气伤阳。常用量30g。

雄黄:不溶于水,导师水煎服最大用量6g,《金匮》升麻鳖甲汤之雄黄即水煎服。雄黄溶于酒,治疗带状疱疹,外用雄黄酒调敷。买雄黄困难,则用六神丸一次一袋化于高度白酒中,外涂。

皂角刺:可以稀释痰液。

生大黄:大便不通,可用生大黄3g放入鸡蛋内,蒸熟食之。甘肃产的大黄属道地药材,一般不会引起明显的腹部绞痛。

益母草:若取其活血利水之功效,当大剂量使用,30g以内只能调经,30g以上才有活血利水作用。

天花粉:功效同石膏,但其兼有化痰作用。

干姜、生姜、炮姜:表寒用生姜,温中用干姜,走血分用炮姜。生姜温化寒饮常用量为30g、60g、90g。干姜温中阳,常用量为30g~60g。姜量大时很辣,多用大枣30g佐治调味。

代赭石:治疗多种气逆之症,包括呃逆、呕吐、喘促、胃食道反流、颅压升高等,兼有养血之效。用于治疗胃肠病如呃逆、呕吐、食道反流时,用量多为15g,用于治疗喘促、颅压升高时,用量多为30~60g。

清半夏:用于止咳,止呕,常用量为30g。且常与附子同用于一方。病情较重时,常用至60g。

杏仁:常用量30g,治疗咳嗽。杏仁含有氢氰酸,但煎煮后氢氰酸会分解。

仙鹤草:补虚抗癌止血。常用量为60~120g。

熟地黄:养血填精,常用量为30~120g不等,病重舌裂纹多而深时用量大,病轻舌裂纹少而浅者用量小。

金银花:清热解毒透邪。常用量为15~120g。热毒炽盛时大量使用,比如带状疱疹时。而用于一些肺部的感染,往往是在补中气的基础上,少量使用,因现在之肺部感染多存在过用抗生素现象。

当归:养血活血通脉,用量15~120g不等,大剂量使用时取其活血通脉之功效。

玄参:30~90g不等,大量使用时,多在于四妙勇安汤方中,用以治疗热毒闭阻血脉之证。

毛冬青:为治疗血脉病变特效药,常用量60~120g不等。内服的同时,可以水煎外洗或足浴。

忍冬藤:常用量30~60g,用于治疗肢体的红肿疼痛。对于经济能力有限的患者,常用此物替代金银花。外洗可治疗皮疹瘙痒色偏红者。

夜交藤:常用量30~60g,用于治疗肢体疼痛偏虚证者。对于经济能力有限的患者,常用此替代酸枣仁以养血安神。水煎外洗治疗老年人皮肤干燥瘙痒。

淡豆豉:清宣郁热解虚烦,常用量为30g。

枣仁:常用量为30~120g不等。对于失眠较重者常大量使用。对于抑郁焦虑状态等兴奋与抑制兼有的疾病,常生枣仁与炒枣仁合用。

升麻:用于李东垣补中气升阳诸方中,无论补气药量多大,此药常用6~9g。若用至15~30g,多取其解毒之效。

全瓜蒌:常用量30~100g不等,对于心衰喘促舌苔黄腻大便干燥者,常大剂量使用。

细辛:常用量为10g。多用于温化痰饮止咳,或者辛温走窜止痛。

茯苓:常用量为30~100g,用于舌体胖大满口,齿痕明显时,多大剂量使用。对于脱发而见此类舌者,多使用至100g。

苍术:常用量为30~60g,使用指征为舌体胖嫩而齿痕不明显。

川芎:常用量15~90g不等。治疗偏头痛、三叉神经痛时,用于散偏汤中的剂量往往为45~90g。

丹参:用于内分泌失调引起的顽固闭经时,常用至120~150g。

老鹳草:常用于面瘫一月以上者,用量多为90~120g。

香附:用于理气治疗严重疼痛时,用量为45~60g。一般理气调经时,常用量为10~12g。

制马钱子粉:用于重症肌无力、运动神经元病等疾病,常从0.3g分冲用起,最大量可至1.6g分冲。

生麻黄:最小用量为1~3g,1g时多用于提壶揭盖,3g时多用于阳和汤中以宣散气血。

灵磁石:常用量为30~60g。病势较重,比如心衰喘剧时多用60g,此时常和制附片、枣仁配伍使用,此为上海祝味菊先生之经验。

生地黄:常用量30~90g,对于血小板减少、过敏性紫癜等血热之证明显时常大量使用。

水牛角:常用量30~120g,对于血小板减少等症属热入营血时常大剂量使用。

黄芩:用于治疗发热黄痰咳血者,常用至30~60g,尤其适宜肺部肿瘤见咳血者。

百合:常用量30~120g不等,病情重时常大剂量使用。比如肝昏迷患者。

葛根:常用60~90g不等,用于升阳止泻常用30g,用于治疗肌肉僵痛常用60~90g。

桔梗:用于止咳常用量为30g,如患者出现恶心等胃部不适症状,常令其改为饭后服药。

炒槟榔:最大用量为60g,用于心衰腹胀者。

葶苈子:常用量30~60g,心衰急性发作者,常用至60g。

生牡蛎:无论用于何种疾病,常用量为60~90g。

土茯苓:常用量为60g,用于降尿酸复方中,与威灵仙、川萆薢、白僵蚕配伍使用。

赤芍:用于活血解毒保肝时常用量为30~60g。

地骨皮:用于糖尿病患者之常用量为45~60g。

天麻:相当于白术、半夏、钩藤、茯苓功效的综合。

先讲个故事

三年前,余初到成都,听说青羊宫有一老道,于医术甚精,逐去拜访

少许寒暄之后,余请教一方剂,其中用到了胆热脾寒的字眼。

老道言:我认为这是阴阳的问题,用寒热是不对的.......我又请教了一个问题

其中用到了水火这个字眼,老道又言:我再次提醒你,用阴阳来解释.......

余顿时浑身毛窍皆开:眼前这位,真是名不虚传,真乃世外高人也,凡事都以阴阳而论。

我等之徒,在此真人面前,竟然妄谈水火寒热,可见是多么的粗俗!此等感觉莫非

真是佛家所言:顿悟?见余不作言,老道轻言:考你个问题,大黄之作用?

余出口而言:性味苦寒,入大肠,胃,作用:清热.......未等余说完,老道言之

:错!五脏六腑皆能至热,脏有脏热,腑有腑热,你为何言之止入大肠和胃?

余赶紧答言:大黄只适于清肠胃之实热.......老道言之:错!疔疮和有些脏毒并没有

肠胃实热,为何用大黄?余答之:借大肠为出路......老道又言:错!.......

听此一论,余大骇!莫非眼前这位真有扁雀之技?余赶紧叩首:听此一论,真乃胜读

十年之书......方知大黄不入任何一经,不归任何一腑.....

老道又言之:错!这时我真有点通身汗下了,赶紧请教:原闻其详,望真人不吝赐教.......

老道双眼一眯,微言之:其实大黄既入十二经,也不入十二经,从道家的理论来看

《内经》《伤寒》之处有许多商讨的必要......(他没有全盘否定,就是万幸)

听此一言,余顿觉如当头一针,通身汗下,顿失前非,立刻体会到什么是“超脱”

的感觉!

半天的谈话,余的感觉是:1:凡事都要从阴阳论起。2:大黄既入十二经,也不入十二经

次日门诊,随师伺诊,适逢有大柴胡患者,方毕,患者问余:为何用大黄?

:余顿时语塞,脑子一片空白,心想:坏了,连大黄的作用是什么都不知道了

:于是赶紧回去翻书,久久才回过神来。

没有料到,半月后的一天,此老道竟然来看病,余心中大惑不解,窃思之:

此等“仙人”,莫非也吃中药这等俗物?老道言之:多少年病了.......

现在回想起来,可发一笑,实际此等人之理论,真乃圆滑之极,从阴从阳,怎么解释都对,

真是站在空中说话,评论他人之理,头头是道,你却找不到他的理论的任何漏洞。

真乃典型的“海市蜃楼”之论!

言归正传

谈标本中气

必须要结合脏腑,经络

离开这二者,就是空谈

六经的实质到底是什么?

宋朝朱宏认为

《类证活人书》的作者

他认为是经络发展到明朝

方有执

极力主张此论

图片

还有陶节庵

到了清朝

陈修圆

黄坤载,俞嘉言......

但是

已经由经络逐渐认为

标本中和开阖枢

是研究伤寒学说的比较高的境界

其实

个人认为:

六经的实质是脏腑,经络,气化三者有机的结合

脏腑经络标本:脏腑为本,居里。十二经为标,居表。表里相络为中气,居中

所谓的本

在自然界是指天之六气

在人体是指五脏六腑

所谓的标

在自然界是指从标所见的三阴三阳的变化

在人体则指三阴三阳六经

所谓中气

在自然界是指:本之下,标之上,与标本互为表里的气化活动

在人体则指:三阴三阳

六经中

相表里的两经互为中气

现在结合具体经络

谈谈标本中

本寒--------少阴为中气--------太阳为标

太阳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还要插进一段

太阳为开

阳明为阖

少阳为枢

太阴为开

..........

唐王冰:开阖枢者,言三阳三阴之气,多少不等,动用殊也。开者所以

司动静之机 ,阖者,所以司禁锢之权,枢者者,所以司动转之微

实际上,太少是表示气有多少,

太阳是表示阳气最多

少阳是表示阳气最少

他脏仿此

明厥是阴阳划分界限的转折点

就先不解释了

图片

大家可以理会

太阳为开

但是太阳本寒标热

我认为

开有两开

有从足太阳开

有从手太阳开

从足太阳开者

麻黄汤

有从手太阳开

桂枝

开:狭义的理解为

放射

释放

或者向上开

向下开

这里又有一个问题

就是经络的走向问题

也就是经络的气化问题

本标中

我举例来说

本:好比是北京

标:好比是杭州

中气

就是北京到杭州铁路线上

一个一个

小站的作用

所以

缺什么都不可以

脏腑为本

经络为标

气化为中气,也就是经络脏腑的共同表现

当然

也包括12皮部

12经别

......

他们的共同作用,完成了人体的气化

这也就是说

为什么谈气化是伤寒的比较高的境界

气化作用

包裹了

脏腑功能

和经络的功能

下岗职工谈论的是温饱问题

企业家谈论的是发展

当然

温饱就不用谈了

还回到刚才

我认为

麻黄和桂枝为伤寒两大眼目

麻黄为金实木郁

图片

是足太阳为病

是寒气为本

治寒

用药则近刚远柔

实际上

麻黄证

也包括的足太阴不开的问题

桂枝

是金虚木胜

当然

桂枝证也有足阳明不降的问题

换句话说

麻黄为太阴,太阳同开

桂枝为太阳,阳明同降

盖脾胃为升降之轴

二者作用最大

黄坤载的主要学说就是这个观点

麻黄其后

则有理中,四逆

桂枝其后

则有白虎,承气,复脉....

也可以这样认为

麻黄证为脾实,当然,这个脾,包裹了经络的脾

不单指

脏腑的脾

桂枝为胃虚证

胃也包扣了经络

也不是单单指脏腑的胃

这也就是为什么桂枝外可以调营卫

内可以合脏腑的银洋

阴阳

奈何后人

一遇风寒,就认为麻黄太猛

不知道

仲景早有方子备好

如果

单纯的感寒

可以去掉麻黄汤的鬼子

桂枝

湿寒同类

湿重是情况下

仲景早有麻杏薏甘

湿中其表

非要用麻黄之开

是逆脏腑气机

考:

麻杏薏甘,苡仁用量最大

枝对惨了!!死机,之前的全没了!!

麻黄则居其次

湿化热

则仲景有

麻杏石甘

图片

湿重于热

麻黄连翘赤小豆

三仁汤

从麻杏薏甘,和麻黄连翘赤小豆二方中

划裁而出

再具体的谈

为什么表湿要用分利的方法

才可以取效?

梅庄庄主说:枝掉线之前的我记录了

梅庄庄主说:到时候我会贴出

这里又要谈到太阴开的问题

盖太阴也有两开

足太阴是向上开

可以简单的这么理解

手太阴是向下开

麻杏薏甘 麻黄连翘赤小豆

是手太阴的问题

手太阴为金

收敛是金的本性

张扬是木的特点

麻杏薏甘 麻黄连翘赤小豆是手太阴经络病变涉及足太阴

气机本往下

如果非要用开足太阴经络的麻黄汤

是逆气机而倒行

所以有

发黄

发斑

谵语

.........

叶桂高明就在这里!!!!!!!

就在开阖枢上做文章!!!!!!

这也就是三人汤的根本宗旨

也是叶桂

外感温热的总体精神

当然

如果热重于湿

可以采用新凉解表法

如银翘,桑菊

也是手太阴开的问题

银翘,桑菊 和桂枝很相似

梅庄庄主说:如果哪位有“肠胃实热,为何用大黄?余答之:借大肠为出路......老道又言:错!.......”之前的记录,请保留一下,我这里没有

但是,桂枝有血份药

五积散对梅庄庄主说:是牵扯到胃虚的问题

梅庄庄主对等我贴在中医之魂了,老兄跟一个就是了

五积散对梅庄庄主说:尤其要注意的是

五积散对梅庄庄主说:桂枝汤中的稀粥

五积散对梅庄庄主说:养胃佳品

大家就知道是什么意思了

没有到自汗的程度

所以不用桂枝和稀粥补胃之用

还有一个问题

就是关于是麻黄是最外一层,还是桂枝是最外一层的问题

柯琴主张

麻黄是最外

陈修圆,张志聪........

主张桂枝是最外一层

其实,如果我们借用西医的解剖学,这个问题就很简单了

但是这个问题很关键!!!!

伤寒不明白此论,简直没有办法理解其他问题

西医认为

人体皮肤分为表皮,真皮,皮下住址组织

表皮当然是最外一层,但是,表皮当中,没有血管!!!!

只有到了真皮才有血管

善哉!!!!!争论了几百年的问题,现在真相大白!!!!

麻黄理所当然为最外一层!

这也就是为什么麻黄汤中有桂枝

桂枝汤中没有 麻黄的原因!!!仲景千古手眼!!!

先休息休息,太累了,大家发表意见

我认为:麻黄桂枝两个方子最宜深究

梅庄庄主对请问麻黄和桂枝、有血管和无血管,与入气分血分有无联系?

五积散对梅庄庄主说:所以,罗嗦的最多

goeo说:刘渡舟先生在《伤寒论十四讲》中,认为六经有其实质性内容,事赞同此论。

好,现在谈少阳

先谈阳明

阳明为燥

中气为太阴

不从标本

从中气

盖足阳明生手阳明,手阳明主令,足阳明从之

刚才太阳忘记谈到这个问题

足太阳主令,手太阳从之

:足太阳主令,手太阳从之,结合上面的内容,大家可能对太阳有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了

足阳明生手阳明,手阳明主令,足阳明从之,足太阳主令,手太阳从之,此话

出自黄坤载

要全面理解伤寒,这也是很重要的

盖燥本属次寒(沈目南)

燥极则为寒

热燥为燥之变

要知道,热燥可以消焚化万物,寒燥同样可以寸草不生

冬天就是寒燥,照样什么也不长

所以,阳明既有三承气(燥化热而设)

同样也有吴茱萸汤

为燥之本气设立

栝楼瞿麦丸

是八味丸之变

也是为寒燥而设

在金龟要略

近贤曹颖埔论述最详,大家可以参阅

虽然燥本为寒,但是因为足阳明居中

所以,最易化热燥

但是,因为足阳明要从足太阴

所以,三承气反而少,相反,阳明湿热症最多,这也是标本中个关系

如果素体阴虚,足阳明就从手阳明燥化,成白虎或者三承气为何

为何?手阳明主令,足阳明从之的原因!!!

从中可以看到气化的演变和进退关系

甘草干姜(炮干姜)汤为肺萎而设

其实也是为寒燥而设,因为手太阴也为燥

阳明为阖,当然也有上阖下阖之分

大家可以理解

少阳为枢

小柴胡是为内枢转外枢而设

大柴胡是为外枢转内枢而设

所以大柴胡没有加减法

所以大柴胡可以有大黄,也可以没有大黄

小柴胡有夹剪法

小柴胡有芒硝没有大黄

此二方最彝深究

这也是为什么小柴胡用处多多的原因

大柴胡是为外枢转内枢而设

所以大柴胡没有加减法

所以大柴胡可以有大黄,也可以没有大黄

小柴胡有加减法

小柴胡有芒硝没有大黄

此二方最彝深究

这也是为什么小柴胡用处多多的原因

小柴胡加芒硝,是助龙升腾,好比帮助龙卸掉包袱,为“龙战于野”减轻龙的压力

大柴胡去掉大黄

则外枢之力略显

加大黄,则内枢之力大

但是,足少阳不主令

手少阳主令

仲景小柴胡加参枣,是用托法

如果临床当中治疗内病,则参枣宜减少,或去掉,加桔梗,枳壳,变通

此为俞根初之法《通俗伤寒论》

或者少加旋转上焦之品,使透热转气!!!

盖伤寒温病同为一家,不必分的很细!!!!

(0)

相关推荐

  • 阴阳气血流注,表,卫气,中医思维,中医之心

    (另有录音课件,请咨询乐阳子) 凌晨3点到上午9点为少阳时段,病者用柴胡剂和柴胡桂枝剂!上午9点到下午15点为太阳时段,病者用麻桂剂!15点到21点为阳明时段,用阳明法治疗!此非子午流注法,乃为阴阳气 ...

  • 高手的发言:六经标本中气!!!

    五积散说:欢迎大家 五积散说:晚上好 五积散说:先讲个故事 五积散说:三年前,余初到成都,听说青羊宫有一老道,于医术甚精,逐去拜访 五积散说:少许寒暄之后,余请教一方剂,其中用到了胆热脾寒的字眼. 五 ...

  • 医、殹、醫、毉 中西药精辟讲解

    一.医.殹.醫.毉 医.殹.醫.毉四个字在形.音.义等方面颇为相近,在发展中其本义及内涵又经过了不同程度的演变,极易被混淆,尤其是出现在古籍中时更易引起误解.本文就来说说这四个字产生.本义及其演变过程 ...

  • 【课后笔记】标本中气与六经的关系弄不明白?都是开阖枢!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在研究<伤寒论>六经实质的同时会关注到"标本中气"这一理论,有初学者不明所以,有人则因为无法用更好的理论将两者结合到一起便认为两者不属于同一派系,便 ...

  • 太阴阳明论中看标本中气

    太阴阳明论 1.太阴明阳,阴阳易位,更虚更实,更逆更从 1.1阴阳易位 太阴阳明在生理上有一个特点,太阴阳明,阴阳易位.为什么叫阴阳易位呢?首先是太阴肺(口咽,食管),太阴肺过了然后是阳明胃,阳明胃过 ...

  • 六气标本中气的分配规律

    六气标本中气的分配规律是:少阳以火为本,以少阳为标,以厥阴为中见之气:阳明以燥为本,以阳明为标,以太阴为中见之气:太阳以寒为本,以太阳为标,以少阴为中见之气:厥阴以风为本,以厥阴为标,以少阳为中见之气 ...

  • 【刘渡舟:《伤寒论》的气化学说(下)—太阳病的标本中气】

    接上文:刘渡舟:<伤寒论>的气化学说(上)     太阳经病     太阳为寒水之经,本寒而标热,中见少阴之热化.     古人认为太阳标本气异,故有从本.从标两从之说.然而,寒水虽为太阳 ...

  • 刘渡舟:《伤寒论》的气化学说(下)—太阳病的标本中气

    <伤寒论>的气化学说 作者/刘渡舟 接上文:刘渡舟:<伤寒论>的气化学说(上)     太阳经病     太阳为寒水之经,本寒而标热,中见少阴之热化.     古人认为太阳标本 ...

  • 【刘渡舟:《伤寒论》的气化学说(下)—阳明病的标本中气】

    补中益气汤 作者/刘渡舟 接上文:刘渡舟:<伤寒论>的气化学说(上) 刘渡舟:<伤寒论>的气化学说(下)-太阳病的标本中气     阳明经病     阳明气化不从标本,而从太阴 ...

  • 标本中气学说初探

    标本中气学说源自<内经>,是中医气化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