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步频小步幅和左右平衡,是良好跑姿的基本要素
曾经在春节前最后一次发的文《慢速跑也应保持步频不掉》中鼓吹过保持步频的好处,那时候是针对自己在康复期间来说的。运动中,即使惜命如我,也有不小心受伤的偶然,而一旦受伤,如果把彻底恢复看作100分的话,前面90分可能很快,最后的10分,也许会持续很久,越往后越难以接近完美。说实话,从11月底受伤,1月下旬开始上路龟速跑,到3月下旬,从数据表现来看,仿佛都正常化了。实际上,到现在,也还是有感觉、不圆满的。所以,尽管事实上不可避免,但是主观上总是要小心为上,将伤害概率减到最小。
在1月下旬开始的上路慢跑,一直遵循着较高步频、较小步幅的原则。这是得以良好恢复的前提。
一、4个月来首个522的10公里
从1月份开始恢复上路(走)以来,牢记家人“千万不能二次受伤,宁少勿多,宁慢勿快”的教导,在跑步时不看速度,只看心率和时间。进入3月份以后,基本上以6分配速,140-150心率为基准。
昨天周六,天朗气清,午后的表现不错,自不良于行以来,首次530以内的10公里,心率151。
虽然这个表现,离25分内跑完5公里的基本门槛还差半分钟左右,但是,对我来说,毕竟是可以尝试“如常”跑的样子了。因此还是很高兴的。
二、要防止一侧好了,另一侧却坏了的情况
为什么一旦伤后两侧不平衡了,就不主张继续跑了,得从慢走开始恢复起?
因为一旦一侧有伤,就会加重另一侧的负担。一个特别容易被人忽略的运动伤害的规律:如果左腿伤了,不注意科学地康复,一味蛮干,时间长了,会在左腿好了以后,右腿反而伤了。
我过去对于这个说法,很不理解。后来自己体会了一下,就明白了。你也可以自己试一下。
当左腿伤到无法独立行走时,靠拐棍支持。很多人想当然地以为拐棍(假设是单拐)会在左侧——因为伤的是左腿,其实不然。当左腿伤得不能行走时,单拐会拄在右侧,是通过右腿和右腿外侧的单拐来形成支撑,而减轻左腿压力。
虽然行走依然是左右腿在交替走,左腿落地做支撑,右腿提起前进时,其实拐跟左脚是一个水平线,右腿提起的一刹那,不是左腿在支撑,而是右拐在支撑。而右腿支撑时,左腿和拐都是离地的,是100%右腿支撑。
所以,如果左腿受伤,右腿会承担绝大部分移动时的重压。如果在这种情况下,不科学地冒进,会发生左腿好了,右腿接着又坏了的情况。
三、现阶段我最关注的是跑姿和动态数据
市场上比较普及的佳明跑表有动态数据,它可以通过HRM-RUN或者更高级的心率带记录,也可以通过Running Dynamics Pod记录。下图分别是HRM-RUN——带个小人标志,和有“小豆芽”昵称的RDP。
能够记录动态数据,在我看来,这是佳明贡献给我们用户最实用的一项技术。
首先来看看各速度区的平衡。
下图中,临近结束的时候,在折弯处猛烈拐弯,导致左右相差大于1%以外,其余所有速度区,无论是直路还是转圈,都在1%误差内。
有说法,如果某一侧始终比另一侧大,且差异高于1%,就有受伤的危险。如果长期在5%的差异,则意味着会伤病不断。
6区的配速我最近没上过。后文中其它指标里有,可能是以前的。暂时不能跑这么快。
四、高步频小步幅,是顺利康复的保障
高步频,一方面有助于保持跑步的节奏不变,另一方面,导致每一次落地的时间相对比较短。我自己跑步时落地很轻,基本上听不到自己脚步声的。有时候对面有人跑过来,老远就听到脚落地的啪啪声,真的很让人难过。那样给自己带来的伤害,真的不容小瞧。所以,高步频,一方面节奏不散,另一方面落地一定轻而触地时间短。同等速度下,步幅越大,触地时间越长。
小步幅。我在各速度区的步幅如下,不大。
步幅小,一是可以让脚的落点尽量接近重心下方,尽量使落点与支撑线(腿)接近垂直,如果向前形成锐角,身体就要克服刹车力才能向前进,而刹车力直接作用在支撑腿上,导致腿受力加重。另一方面,落点与重心最大限度地重合,使后腿可以快速地往前迈出。我们说过,移动的动作,本质上就是不断地破坏重心,并通过另一侧的移动来重新达到平衡,这样不断重复“破坏平衡”到“获得下一个平衡”的过程。
进入4月份以来,几乎每次跑完,经过晚上休息,第二天,都觉得伤处的感觉好了一层。我相信这跟当日运动得体,以及充分的休息,都是有关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