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迷,是先迷路了吗?《周易》的智慧远没有这么简单

坤卦卦辞的第二段:

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

“先迷,后得主利”,应该如何解读呢?

我们来比较一下以朱熹为代表的古人和以高亨为代表的现代学者是如何解读的:

朱熹:先迷后得,而主于利。

高亨:先迷路,后得主人以客礼相待,亦有利。

显然,二人都是把先、后两个字理解为时间上的先后。朱熹的解读尤其模糊,而高亨比较明确,讲的是一个主人救客的故事:

君子有所往,结果走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却迷了路,后来有幸得到主人的帮助,主人把君子当作客人招待,所以结局是有利。

虽然这种解读看起来合情合理,似乎没有什么不妥,但仔细推敲,好像并没有反映出坤卦的特点。坤卦的特点是什么?坤卦的特点是顺,是从,是不做主。《老子》说:“吾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这第三个法宝“不敢为天下先”,说的就是这个坤道。

我们来看这个“先”字,甲骨文的“先”,上面是一只脚,下面是一个“人”,含义是身位在人之前,是位置上的“先”。这是“先”最初的含义,其实也是坤卦卦辞中的含义。也就是说,坤卦卦辞中的“先”,指的是位置处在“先”。

坤道的特性是跟从,如果你处在“先”的位置,也就是说你处在不该是你处的位置,会出现什么情况?在生活当中,就是这样,如果你处在你不该出现的位置,那么一定会“迷”,一定会困惑。比如,你跟随一个旅游团出去旅游,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你本来是一个跟从导游的游客,结果让你做导游,你知道该怎么做吗?答案是不知道。所以就会处在一种“迷”的状态。

而在天和地的位置中,天是主导,地是跟从,如果这个“有攸往”的君子,这时是处于坤道的状态,应该如何抉择呢?如果处在“先”,结果就是“迷”;如果处在“后”,结果是“得主利”,也就是说跟从在乾道之人(卦辞中的“主”)的后面,就会得到乾道之人的帮助。

所以,坤道的智慧是:先则迷,后则得主利。

而人处天地间,渺小的人对于天地来说,自然是处于坤道之中。所以,老子把他的法宝毫无吝啬地送给了我们:“不敢为天下先。”

人能胜天吗?不能。

地对于天是坤,人对于地是坤,对于天地都是坤,你想去主导天吗?就像一只蚂蚁掐着腰对大象说:信不信,我一拳就能把你打趴下!

蚍蜉撼树这个成语,就是为此君准备的。

了解了坤卦的卦性,那么,我们回到卦辞,就明白,原来“先迷”是处先则迷,而不是前人理解的“先迷路”了。迷路是不错,但迷路的原因是“先”,如果你肯“后”,不但不会迷路,还有大大的好处等着你。

老子说:“圣人后其身而身先。”更何况我辈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