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三十年,回望一瞬间(二)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接上文生意三十年,回望一瞬间(一)那时候刚开始做双宝素营养品,到义乌进货。义乌是最早开放的,厂家直接把产品运到义乌,义乌再批发给我们。他们赚得运很少,一箱仅仅赚一到二元。我的成本实在太少了,一次只能进货五、六十箱,最多百来箱,每箱赚三、四元。每一次进货我都亲自坐客车去,货太少放在客车的车背。双宝素赚两角一盒,每箱三十盒,一箱卖掉可以赚六元,一天可以卖十来箱。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因为所有本地人都到新影路批发市场来进货,生意好做。那个年代只要有成本,胆子足够大,产品天天卖空。双宝素后来不畅销,改卖当时流行的榨菜,2角一包,一箱200包,我卖2.2角一包(别人从我这里批发卖2.5角或者3角),每包仅赚2分,每箱赚4元。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开始用双轮车买卖,两个轮子的双轮车,九十年代初期号召开发市场,一定要移到黄龙洞。九一年的十月一日,我搬到了黄龙洞的第一代市场,当时糖果生意,卖糖,卖酒,节假日全部卖空,没存货。生意真的很好,什么都卖光光,只要你敢进货,只要有本钱,有时候义乌进来的两三个月就要过期的产品,便宜一点拿回来马上就卖光,
做了十来年,到了2000年左右,我们依然也没有品牌,每次看到好卖的产品,进多一点的货 。这边本地卖得差不多了,不像以前好卖了,还剩几十天保质期,一箱才赚一元钱,否则到期全部销毁,一箱销毁几十箱就白卖了。怎办?我就开车去建德、龙游、遂昌、金华等相对偏僻地方,我们上门挨户推销,偏僻的地方只要价格便宜还是能卖掉的。
越是节假日越忙,每次四五点出门,要晚上十一二点才到家,俗话说车销,其实赚得是辛苦钱。
我慢慢积累经验,了解市场行情,以诚信取胜,又过了七八年,开始做品牌。,因为人们的意识提高,没有品牌,即便农村里价格便宜也很难卖。快要过期的产品要么就亏本抓紧卖掉,要么作为饲料给猪吃。
品牌的价格透明,销量相对比较稳定。比如方便面,每箱24包,一箱赚六毛,平均每包赚2分多,但是量多,有时候一天达到一千箱。
品牌每个县市都有代理商,我拿下整个县的总代理,得要有一定的量。现在某个品牌除了城里两个超市,都是我这里供货。我其他客户是乡下的批发部,比如乡镇的某个批发部,到我这边进货50箱,某个偏僻的乡村只要一箱,就可以到镇去拿,镇里赚5毛或者一元,量太少他到我这边不合算,这样逐级批发。
时间过得真快,一晃三十多年,在黄龙洞第三代市场我又干了很多年。回忆我的生意,得失有两点:第一幸好没往农村发展,94年曾经在农村造房有回去开店的念头;第二,我的思想限制了我,没有远大的理想,我呢一直和农村里种田的人比比,觉得已经不错了,错过了升级的机会。当初义乌和我们一起做的都成千万富翁或者亿万富翁,他们后来仅仅做一个单品赚钱,什么产品畅销,马上前店后厂的模式经营。
现在这边的老市场不太热闹,去年许多同行被城西的新市场挖走了,那边老板经常把电话我,欢迎我搬迁。我呢,房子在这里了,不太想搬。02年的时候,以每间(六十多平米)地皮八万元的价格买来自己造了两层半的房子。其他人围绕着市场四周建了五六十幢这样的小楼房。
其实呢,老市场缺少规划,村领导是想不到市场会这么大。想当初91年最早只要11间平方的小小副食市场,多年后发展到蔬菜、山杂货、小百货、五金上千个摊位的大市场。
如果当时村里不出售私人散乱造房的土地,这片土地全部规划,下面市场,上面商品房,那么今天城西的市场就没有优势了,那些老板就不会搬迁了。因为市场四周到处是民房,隔得太紧密,没有空间,批发蔬菜的大卡车根本停不了。
去年两边市场竞争,这边村里态度有些霸气还涨租金,城西新市场好声好气,倒贴钱还优惠,何况这里的场地太小了,那边场面开阔,交通便利,许多老板被一气之下走了。
因为竞争,老市场现在租金也下调了,我搞品牌代理,新市场对我没什么吸引力,再干几年我也退休了。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