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人的一罐汤

故乡读书会

  ◆  ◆

  ◆  ◆

余梦楼

  ◆  ◆

岁月随笔

黄冈人的一罐汤

文|易虹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第一集首先推出的菜品就是湖北的藕汤。汤,在湖北人餐桌上的地位非同一般。一碗藕汤,是游子思乡的情愫,是属于家的充满亲情的味道。“吃饭淘汤,家在黄冈”,八个字迅速定位,更是道出了汤在黄冈人餐桌上不可撼动的地位。

湖北人的汤锅不叫锅,叫鼎罐,汤铫子。百度了一下,烧水的细嘴壶才叫铫子,而且“铫”字从“金”字旁,金属制品比较适用。再者,“鼎”的本意是古代煮东西的器物。所以个人认为湖北人传统的煨汤利器,那个圆滚滚带双耳的陶器,依咱黄冈的叫法称作“鼎罐”是再合适不过的;再或者称作“炖罐”也不错,顾名思义,炖汤的罐子;还有个叫法称作“砂罐”,粗陶烧制的汤罐只在罐体表面上半截施一层薄釉,摸上去粗剌剌的,有很强的颗粒感,像砂砾的触感,从制作材料和外观来看称作“砂罐”也是适宜的。

 

  人们喜欢美好的事物,喜新厌旧是人之常情,但在汤罐界,新不如旧。一只优秀的汤罐,它不需要有华丽的外表,但一定要有烟火气。不是说一个汤罐存放越久越好,而是用得越多越好。老汤罐的精妙之处在于,粗陶的罐体上上下下布满了肉眼看不见的气孔,在煨制各种汤的过程中能吸收并贮存各种汤的香味。等下一次煨汤的时候,贮存的香味会慢慢释放,接着又吸收这一罐汤里更多的香味。如此循环往复……当您走进湖北人的厨房,看到灶台上那个看上去黑黢黢、油抹抹的汤罐,一定不要嫌弃,那是湖北人烹一罐好汤的至胜法宝呀!据说,老汤罐放清水烧煮,都能喝出肉汤的味道来。

炖汤,火候也是有讲究的。“大火煮粥,小火炖肉。”寥寥八字,道出了熬粥和炖汤把握火候的精髓。传统的炖汤灶具是煤炉子,烧煤烧木炭都是可以的,再或者农村土房空旷的一隅,架起蔸子火,扒拉一些炭火,也能成就一罐好汤。炖汤急不得,大火烧开,文火慢炖,鼎罐里的汤似沸非沸,汤面上浮着一层油,看似很平静,汤罐上方悬浮着一股蒸汽。有经验的主妇炖汤,从不中途往罐子里加水。汤在炖的过程中用文火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另外还可以用一个搪瓷碟子替代汤罐的盖子,碟子里施以热水,温度上来水汽袅袅地升腾,蒸发掉的是碟子里的水,从而保证这一罐汤的份量。

汤罐再老,火候再好,最要紧的是合适的食材及烹制方法。比如鸡汤,黄冈人讲究的是先炒后炖,极少有整鸡清水下锅的。新鲜的鸡带骨剁块,着清油少许下锅炒,大火收水,小火慢炒,逼出鸡肉的皮下脂肪,炒得鸡皮发紧油亮焦黄,加入适量清水,放盐,烧得滚开,在汤沸之前绝不要用锅铲搅动。汤沸盛入汤罐,放到事先生好的炉火上小火慢炖。炖鸡汤需要先放盐,“咸则鲜”,用盐逼出鸡肉的鲜味。放盐,也是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事情。适量是多少?全凭主妇手里的勺子一抖。盐要一次给到位,才能成就一锅靓汤。盐放多了齁咸,放少了后面再加汤味儿是要大打折扣的。鸡汤飨糍粑,是老家黄冈的传统美食,据说已荣登地理标志产品宝座,可见这一碗鸡汤在黄冈人心中的份量。

一开头咱说湖北的藕汤,湖北乃千湖之省,藕汤是湖北人餐桌上的常客。在我们黄冈,常说“巴河的藕,眼儿多”用来调侃人心窍儿足,点子多。一般的藕七、八个孔,巴河的藕九个孔,可不就是眼儿多吗?炖藕的窍门儿也不少:藕不用刀剁,拿刀拍;藕拍成块先撒盐渍;不用铁锅炖煮,用陶罐;冷水上锅……如此种种,理论知识学习了不少,至今我却炖不出一锅像我妈炖的那样一罐藕汤。

眼瞅着这几天气温骤降,冷啊,如果此时餐桌上有一碗妈妈炖的藕汤,藕块粉糯鲜香,汤色清亮,在热气腾腾的饕餮中,那是专属于家的味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对一锅汤津津乐道,是根植于味蕾永不磨灭的记忆,是永远值得回味的珍藏。

作者简介:

  易虹,女,湖北团风县人,1977年出生。中学教师。勤劳认真经营平凡生活,轻描淡写珍藏人生记忆。

〖欢迎阅读〗

滕家堡纪事|悲欢自述

武师王东曹|俗世奇人

姻缘,一言难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