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韶研学堂 带你解密远古文明的摩斯密码!

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是考古界最早发现的彩陶之一,其品种繁多、画样丰富的器物不仅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更为后世提供了探求远古信息的可能。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一起探求神秘的彩陶纹饰隐藏的秘密。

彩陶纹饰的出现是中国陶瓷吉祥艺术的开端

编织

仰韶彩陶是仰韶文化最显著的特征,出现在距今大约5000-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而早在8000年前先民们就懂得将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用火烧硬,塑造成经久耐用的日用器皿。

随着生产力与艺术审美的不断发展,聪明的工匠们发现,如果在器物成形时先在胎体上刻画图案,陶器烧成后这些图案也能永久地保留下来。就这样, 以红色为主调的红陶就有更加绚丽的色彩。

彩陶上的纹饰很明显地具有某种含义,正如美学家李泽厚先生所说:“仰韶、马家窑的某些几何纹样已比较清晰地表明,它们是由动物形象的写实而逐渐变为抽象化、符号化的。由再现到表现,由写实到符号化,这正是一个由内容到形式的积淀过程,也正是美作为'有意味的形式’的原始形成过程。

彩绘图案样式繁多,种类涵盖远古先民基本生活的方方面面,毫无疑问的成为了记录当时社会形态的摩斯密码, 可以将其视为中国陶瓷吉祥艺术的开端。

彩陶纹饰的题材与内容 从吉祥艺术的角度讲,仰韶文化彩陶上的纹饰从写实演变成非写实的几何纹样,只是形式上产生了变化,其所蕴含的内容和含义是没有变的,虽然我们目前还不能对这些纹饰的吉祥含义给出“标准”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些彩陶上的纹饰寄托了古代先民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

彩陶纹饰的图案是源于自然的,他们将自然物象经过自己情感抽象化,或者说这些图案就是他们情感外化的符号。彩陶纹饰的造型基本元素为点、线、面。彩陶纹饰无论是抽象的还是具象的,几乎都与自然有密切的渊源关系。

先民们在大自然中生活的真实感受。河水的波浪及漩涡形成的曲线的波纹线条及漩涡线条,对花朵的观察形成的花瓣纹,及对花瓣进行的进一步抽象形成的二方连续图案。

由于延续时间长,分布范围广,仰韶文化可细分为北首岭、半坡、庙底沟等类型,彩陶上的纹饰最常见的是花卉图案、几何形图案以及动物图案,这些图案多装饰在细泥红陶钵、碗、盆和罐的口部、腹部。

花瓣纹是彩陶主要纹饰

花瓣纹是仰韶文化彩陶的主要纹饰,以黑色为主,兼用红色,形似绽开的花朵。花瓣纹有两类:一类是由彩绘实体纹组成,花瓣如半月形或橄榄形,由中心向周围展开;另一类是由多个弧边三角纹相接而成,空白处形成花瓣图案。

这种图案不仅在远古文化中独一无二,还与华夏民族的称谓有着密切的关系。古代的“华”字即“花”字,是由一朵盛开花朵的象形字演变而来。《说文解字》称:“开花,谓之华”,又说:“五色为之夏。”根据以上释义,可以将“华夏”解释成“五色的花朵”。“华”在古代是汉族的称谓,如《左传·襄公十四年》“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一句的“华”就指汉族。而“华夏”既指汉族,又是中原地区的代称,如《三国志·蜀志·关羽传》中的“羽威震华夏”就是说关羽威震中原。发展到后来,“华”和“华夏”不仅是汉族的称谓,还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称谓。

印刻在仰韶文化彩陶上的大量花瓣纹表明,色彩缤纷的花朵在古代先民心目中有着非同一般的吉祥含义,它是民族生存繁衍的象征,陶器上的花瓣纹是中原地区民族的标志。只要看到绘有花瓣纹的彩陶,其他民族都知道它们出自哪里。我们可以大胆地猜测,早在夏商周以前就有其他民族称中原地区的民族为“花族”,随着文字的产生和演变,才变成后来的“华族”和“华夏民族”。

鱼纹鸟纹寓意渔猎丰收

仰韶文化彩陶动物图案最有名的是鱼纹、鸟纹、蛙纹和鹿纹。鱼纹是半坡类型彩陶的主要纹饰,在史书与专题片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半坡遗址出土的鱼纹彩陶盆:在陶盆的内壁或腹外,黑色线条勾勒出的鱼形图案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还有一种图案更为奇特;在鱼形图案的轮廓里面,还出现了人的面孔,可见古代先民们多么渴望得到水中的鱼。自从鱼纹出现在彩陶上之后,鱼纹便与中国的吉祥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它成为自由和财富的象征,几乎在所有传统艺术品当中都有鱼纹出现。其实,不管是鱼纹、鸟纹,还是蛙纹、鹿纹,这些彩陶上的动物图案都有可能表达了当时人们希望渔猎丰收的美好愿望。

原始人类没有文字却用这些抽象化的特殊符号表达自己对生命与自然的强烈情感。他们用线条表现出的纹饰图案简练而富有情趣,显得拙稚而又质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