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理过程的教学设计——大气的受热过程与气温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气温一、考纲解读考纲详解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1.利用示意图说明太阳 、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的关系2.理解大气温室效应的原理及其影响二、知识形成(近地面)大气的受热过程
读上图回答:(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在 和 之间的传递和 过程;即到达大气上界的A透过大气落到地面B 使地面增 并产生I ,主要被 吸收从而增 随之产生G 补偿 损失的能量。由此得出结论:地表主要直接热源是 ;大气主要直接热源是 ,根本热源是 。图中C是 ;E是 ;F是 ;J是 ;D是 ;由此得出结论:大气有两种热力作用一是指包括 、 、 (填字母)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 作用;二是指大气对 的 作用,具体表现在①②(二)根据大气的受热过程归纳地表温度的影响因素:(三)根据大气的受热过程归纳气温的影响因素:(四)根据大气的受热过程归纳气温日较差、年较差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1.气温日较差变化规律:大陆性气候______海洋性气候;凹地(山谷) 高地(山峰);低纬度____高纬度;晴天_____阴天。有植被的________裸地。一般夏季_________冬季。高原气温日较差__________。2.气温年较差变化规律:低纬____于高纬;海洋____于陆地,沿海_____于内陆,有植被的____于裸地;云雨多的地方____于云雨少的地方。凹地(山谷) 高地(山峰)。青藏高原气温年较差______。三、课堂训练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山体效应是指由隆起山体造成的垂直带界限如林线(山地森林分布的最高界线)、雪线等在内陆的巨型山体或者山系中央比外围地区分布要高的现象。形成原因是山体的热力效应所产生山体内部比外部(或外围低地)温度高的温度分布格局。研究表明,影响山体效应强度的因素主要是山体基面高度和降水。图a示意山体效应概念模型,图b、c示意某山脉不同纬度带山体内外最热月10℃等温线分布高度。
(1)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山体效应产生的原因。 (8分)(2)简述10℃等温线在该山体的分布高度差异。 (6分)(3)温度和降水是影响林线分布的主要因素。概述沿40°N纬线该山体林线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原因。(8分)参考答案:(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 地面 传导 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 温 地面辐射 大气 温大气逆辐射 地面太阳辐射 地面辐射 太阳辐射大气反射 大气吸收 大气散射 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 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C E F 削弱地面 保温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 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返还给地面(二)地温影响因素:太阳辐射(太阳高度、大气削弱、昼长);地面状况(比热、反射率);大气性质;散热(地形、风、大气逆辐射)(三)气温影响因素:地面辐射(太阳辐射、地面状况);大气(组成、冷暖性质);与地面距离;散热(地形、风、大气逆辐射)(四)气温高低及其变化的影响因素纬度 冷暖气团 地形地势 海陆位置 洋流大于 大于 大于 大于 小于 大于 大小于 小于 小于 小于 小于 大于 小(1) 地面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2分);山体内部海拔高,空气较稀薄,地面接收的太阳辐射较山体外部多,传递给大气的热量也较多(3分);山体外部的地面热量传递到同山体相同海拔高度时热量已大为减弱(3分)。 (2)(6分)(2)山体内部分布高于山体外部(2分);不同纬度山体内外的分布高度差不同,38°N沿线差异较大(最大高度差达700m ),40°N沿线差异较小(最大高度差约400m )(2分);山体外部西侧较山体外部东侧分布较高(2分)。 (3)(8分)(3)内部高于外部(2分),原因是内部山体效应强于外部,热量条件相对较好(2分);西部高于东部(2分),原因是西部气温较高、离海(太平)洋较近且是西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