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运六气治病原理篇:辨机论治?辨证论治?
(一)医方难精
对于大多数学习中医的人来说,医学的难度是非常高的,最基础的是背方歌,那么多方子怎么背,那么多种药物的寒热温凉还有功效,如何学习?
但是,如果大家经过深入学习就会发现,其实经方疗效好,也并不是那么好用。
对于经方,其实刚开始学的时候,对症治疗,很多药方都有效,不过随着遇见的病人越来越复杂,很多时候经方的疗效就慢慢不如以前了。
学习医方,不仅要学会辨证,还需要背诵其中的方药,有的时候还需要背诵《伤寒论》或者《金匮要略》中的条文,所以医方的学习,要提高疗效有的时候很艰辛。
而事实上,很多人对于医方的学习其实是建立在背诵了几百乃至几千个方子的基础之上的,以叶天士为例,为了学精医方,拜了十几个师傅,通过长期的不断摸索才成长成为一代大家。
近年来,大家在学习中医时,一般会选择经方,而学习经方又会选择“方证对应”派,因为这个派别的治疗最符合“辨证论治”的特点,但是只要运用过方证对应思路的人,应该都会有两个失败的感受:一是按照辨证论治的思路治疗疾病,即使辨对了证,开出去的方,有的时候也疗效不显着,可能的原因有很多,因为证与证之间存在很大的相似性,一个证可能是三四个方都可以,没有一个最佳答案,缺乏经验和理论支撑的人,一般就容易迷惑;二是辨证即使正确,疗效也非常不错,但是服药之后,疾病总是反复,“效不更方”有的时候成为一种借口,一个病人总是在服用一个方,有疗效,但是就是痊愈不了;
基于这两个迷惑,其实不少人开始思考“辨证论治” 的出路所在,比如有的说要“辨病论治”,有的要“辨体质论治”,还有的说“辨因论治”,不同的人在寻求不同的解决方案,这也说明了辨证论治的缺陷所在。所以说,医方难精,经方更难。
(二)辨病脉症并治
其实在好几年前,就开始注意到辨证论治的一些缺陷了,所以一直在寻求突破,这种寻求突破的思路主要还是来自经典,其中一个很好的突破点就是从经典本身去找,比如我们现代的所谓的辨证论治,表面上是很完美的一个思路,实际上强调证的同时,就把病、脉、症三个重点要素给忽略了,而现代不少专家提出的“病”其实不是《伤寒论》意义上的病,而是我们现代意义上的病,比如我们说的糖尿病,我们说的心脏病。
只要学习过一定基础的《伤寒论》的人就知道,糖尿病有可能是太阳病的五苓散证,也有可能阳明病的白虎汤证,或者小承气汤证,或者太阴病的理中丸证,或者厥阴篇的乌梅丸证,同样一个病其实可以说是《伤寒论》意义上的多种病。
辨证论治需要包括的是病症脉一体的治疗方法,但是被抽离之后,就偏离了《伤寒论》的基本观点。所以,《伤寒论》其实是一个非常全面的整体,考虑到了影响疾病的所有的要素,甚至有的时候发病的部位也是考虑的重点,太阳篇的主要内容从头,到咽喉,到胸,到胁下,再到腹部,辨证的思路一目了然。
虽然《伤寒论》的辨证论治机制是那么的详细,那么周全,但是在后世伤寒家的努力下,伤寒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走向了气化派,这个是伤寒学派发展的必然,而且也是中医发展的一个本质特色,即天人合一与辨证论治的有机结合。
(三)五运六气与气机
五运六气用方的机制与经方辨证论治是不一样的,五运六气是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使用的方剂都近似,或者说基本都一致,如六丙年,出现的气机是水太过,治疗疾病时就可以考虑川连茯苓汤,治疗各种因为水太过导致的疾病。六丁年,主要的大气候,大环境就是木不及,所以从木不及论治,则可以用牛膝苁蓉汤。而且,只要稍微用过五运六气方的人,都知道,这种用方的疗效非常好。
举几个例子说明,2016年丙申年,按照五运六气的规律是水太过,水太过就会导致心火受克,所以表现出很多跟神志有关的疾病,如失眠,无精打采等,其中有一个患者,就是因为夫妻吵架,心情不好,导致了失眠,按照辨证论治的思路,给予了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温胆汤等方剂,效果皆不好,最后使用运气方之茯苓川连汤,居然神奇的出现了很好的疗效,吃五天后基本恢复了正常,而且在2016年,按照辨证论治方法开方,疗效不显着时不管什么情况,只要不是外感疾病,改用川连茯苓汤,疗效都非常显着。只守一个方的疗效比辨证论治的方法治疗,有效率要高得多。
同样的事情发生在2019年夏季,笔者通过对近一个月60多个患者的开方情况进行统计,按照五运六气的条件分析,夏季当泻火补脾胃为主,发现开半夏泻心汤的疗效非常好,比辨证论治更具有实操性。只守一个方,比辨证论治疗效更好,这说明了什么?深层内部的是什么原因?
不可否认,五运六气指导用方的最基础的理论就是天人合一,也就是中医最高的理论,天与人之间存在着最基础的统一,只要把握住了天地之间的气候的变化,特别是气机的升降沉浮,就可以非常好的发挥药物的疗效。
《素问·五常政大论》:“ 岐伯 曰: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根于外者,命曰气立。气止则化绝”,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在人体之中,有一个神机所在,而在自然界有所谓的气立,如果人体的神消散了,比如死了,比如失神了,那么人体的气机就会停止,会紊乱;关键的是,对于链接人与大自然的那些东西,是所谓的气立,这种气立是根据外界的环境改变的,天地之气是升,那么人体之气也是升。而“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所以人是浮沉于天地之门的,体内的变化都是根据大自然的变化而变化的,这就是所谓的“机”。
一般意义上,机有三个意思,一是细小的现象,非常小的迹象,圣人善于观测“几”,能够明察秋毫,就是这个意思;二是机制,体制,也就是我们所谓的辨证论治的病理病机所在,但是这些病机都是抽象的,需要四诊和参,且病理病机都是从五脏的角度加以考虑;三是枢纽的意思,我们现代所谓的“危机意识”,就是一种转变意识。
(四)辨机论治与气化
所谓的机,我们现在班的辨证论治条件下,虽然辨证的基础也是病理病机,但是病理病机已经抽象的概括在五脏体系之中,所察之几是人体之几,所辨之机也是五脏之机,所转之枢纽也是五脏气化之枢纽;
但是,如果将人放在宇宙环境下,放在天人合一的大背景下,那么这个“机”便是天地之机,所察之机也是天地之气。春有倒春寒,便知天地之木气不足,人体应之以肝胆,辨证论治时便知道春季之病多从肝胆论治。《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曰:“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是从天地而来,法四时而成,所以人本身就是宇宙的镜子,能够反映宇宙的信息,反过来,通过观察实物的宇宙气象,自然能够观察到镜子里景物的样子。
辨机论治,其实就是
的重要观点,通过侦查宇宙的寒热燥湿,就能判断人体疾病的寒热燥湿,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机,而其最基本的原因则是天人本来就是一。所以伤寒气化派的思路,治疗疾病不仅仅是人体的气机那么简单,而是整个宇宙的气机,只有通过整个宇宙气机的辨别,从而查找人体一些细微的变化,当我们不能辨别细微差别时,可以通过宇宙的变化察觉人体的变化,因为宇宙是一个放大镜,当人体的“几”不能被察觉的时候,就通过宇宙的“放大镜”作用,变成世人皆知的“大象”,自然在辨证的时候,有效率会大大提高。
现代科学在检测时,肉眼看不到病因,就会使用染色,显微镜等方式拍摄我们看不到的景象,从而确诊,最终指导治疗;中医不一样,因为中医可以用一个更完美的方式,将人体的问题呈现出来,他也用了一个显微镜,五运六气就是那个放大镜,将人体的气机变化转化为大自然的气机变化,从而帮助医生找到真正的病因,气化就是放大的过程,这就是“辨机论治”为什么简便,明了,疗效显着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