嫘祖故里
嫘祖故里
嫘祖故里——绿色盐亭(全国绿化先进县、全国绿化百强县、绵阳农业大县等)
穿行盐亭大地,无不为其山之幽静、水之清澈、景之美丽、气之神爽而陶醉。盐亭山水四季风韵各不相同:阳春三月,白花争艳,青枝绿叶;炎阳夏季,浓荫蔽日,蝉鸣山野;秋高气爽,丹桂飘香,硕果累累;数九寒冬,瑞雪纷纷,银装素裹。
政府、学界为“蚕丝祖神”出生地发言
嫘祖故里究竟在哪里?
“嫘祖故里之争,由来已久。”绵阳市学者李德书认为,由于历史书中均未指明嫘祖出生地西陵究竟在哪里,因而造成千古之谜,争论不息。
嫘祖故里究竟在哪里?绵阳嫘祖文化研究中心负责人介绍,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盐亭县唐碑《嫘祖圣地》碑文的发现,最终破解了这一谜团,引起了国内专家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派专人前来考察,最终确定四川盐亭为嫘祖故里。2002年,经过中国史学界专家的共同努力,编辑出版《炎黄汇典》一书,这一定论载入书中。但是,关于嫘祖故里的纷争,由此却愈演愈烈,先后有专家就盐亭县有关嫘祖实物遗迹予以质疑。为了维护四川盐亭县是嫘祖故里这一事实,绵阳嫘祖文化研究专家先后多次撰文,就国内部分学者提出的质疑观点,引经据典,逐一进行反驳,最终收效甚微。
嫘祖故里就在盐亭
就在国内专家争执不已之时,两本权威刊物的出版,让绵阳嫘祖文化研究专家吃下了定心丸。
绵阳嫘祖文化研究中心负责人介绍,2007年,盐亭《蚕丝祖神传说》(嫘祖传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首次以政府的名义,对盐亭嫘祖文化研究予以肯定,最终还了嫘祖的本来历史面貌。但是,争论依然没有停止。今年5月,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的《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再次明确“四川盐亭是嫘祖故里”这一结论。在这本初中教科书中,编著者以大量篇幅,引用史料和学者论述,对盐亭嫘祖故里进行详细介绍。而此前由四川人民出版社会出版的《四川历史与社会》中,也就此进行详尽介绍。“这两本教科书的出版,是嫘祖故里就在盐亭的有力证明。”何天富说,在大量历史资料的支撑下,鉴于上述不可争辩的事实,今年7月23日,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向盐亭县委、县政府发函,又明确将盐亭命名为“嫘祖文化圣地”。
盐亭相关景点
【嫘祖宫】嫘祖故里的主体景观嫘祖宫、位于盐亭高灯镇街后灯杆山,距盐亭县城41千米。据传嫘祖发明栽桑养蚕时,因在野外而常遭鼠害、便用松脂照明以避之。后在此山立杆数丈悬明灯于杆顶以驱鼠,并祈求平安,野蚕家养后渐成民俗。为把女祖恩德在山上建庙塑像,命名嫘祖宫。宏辉高华、堂煌典丽的嫘祖宫、造型壮观的舞台、整洁雅致的纪念馆、会议室、办公室、接待室、厨房等组成3000多平方米的庙建筑群。嫘祖宫所地高灯镇有丰富多彩的嫘祖传说故事、各具特色的嫘祖景观多处。更有大量的出土文物。如:石斧、古桑化石、古桑残、铜镜、金蚕、古丝绢、古梭子、陶鸡、陶虎、陶杯、陶房、开元通宝铜钱和祭文原件。嫘祖宫与高灯镇场接连,嫘祖宫以富丽多彩、交通食宿方便和深沉的历史文化、吸引着海内外的游客。
【嫘祖陵】盐亭是旅游资源品味极高、开发前景最为广阔的地区。盐亭不仅拥有良好的生态旅游环境,而且拥有世界旅游之精品---嫘祖文化。以嫘祖陵为中心的嫘祖陵风景区建设已初具估摸,以嫘祖坛为中心的嫘祖坛风景区建设正加紧进行。境内现已开通寻根祭祖旅游专线,每年农历二月初十都要举办一年一度的嫘祖文化节。嫘祖故里是西至成都、九寨沟,东至三峡,北至西黄陵跨区域环线旅游的明珠,必将成为全国旅游的热点景区。到盐亭旅游,既可饱览美丽的山水风光,又可祭拜伟大母祖。
【岐伯宫】黄帝元妃嫘祖故里岐伯宫、地处川北盐亭茶亭古镇西街口回龙山、距盐亭县城49千米。山足与莲花湖相通,水陆码头相连、坐车或乘船都能到达。
中华第一部中医药巨著《黄帝内经》作者、中医始祖岐伯出生于古岐舌国。他首创以中草药为人治病、开医药之先河。助嫘祖养蚕兴衣。辅弼黄帝铸成大联盟、多民族、大文化、大统一的东方文明大国。受封在岐舌国、拜军师、国师、天师。他精通医学、政治、军事、经济、哲学、易学,为人类健康发展、历史前进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在岐伯故里的崇山峻岭中,生长有上千种名贵的野生中草药、茶亭乡民历来以种植中药材为支柱产业。故又史称“药谷”。芯呈梅花瓣的桔梗菊糖量8.4%,超国标2.4个百分点,全部出口到韩国。歧伯宫、岐伯殿、嫘祖殿、岐伯史绩馆,保存有丰富多彩的岐伯史迹。岐伯坝、岐伯树、岐伯桥、岐伯亭、岐伯墓、岐伯洞、岐伯坡、石药槽、木雕歧伯神像、出土岐伯树头等遗迹和许多民俗传统都记载着天师岐伯的丰功伟绩。歧伯宫与龙谭文物保护区、卧龙山红军亭、檬梓垭嫘祖公园各相距5千米、交通、住宿等适合游客观光。歧伯故里优美的原始生态丰富的人文景观,能让人产生时光倒流的思古之感、又能唤起您对生活的满腔激情。
2001年12月,四川省旅游规划设计所编制完成的《盐亭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该规划认为,盐亭是嫘祖故里,也是岐伯的故乡。嫘祖发明、传播了养蚕、缫丝技术,被誉为“中华丝绸文化创始人”、“中华人文女祖”;嫘祖的舅父岐伯,从蚕医到人医,著《黄帝内经》,被誉为“华夏中医始祖”。
据巴蜀文化研究通讯载文报道(1),岐伯为岐舌国人,而岐舌国在以今盐亭为中心一带地区。其主要依据为,岐为古姓,又作歧。歧姓之人,史籍少有记载,而岐伯为最早见诸史乘之岐姓人。《山海经·海外南经》称“有岐舌之国”,“岐舌国在其东,一曰不死民东”。据蒙文通先生考证,《海外南经》为蜀人所作。郭璞注云:“岐舌国,其人舌皆岐,或云支舌也。”《山海经》又云:“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百谷自生,冬夏播琴(种),鸾鸟自歌,凤鸟自舞。”明杨慎认为此“都广之野”即今成都平原。据此,作者们认为,岐舌国当在今成都平原以东,为人数不多的岐姓人所组成的部落。而岐伯姓岐,有姓,则应为此部落的贵族甚至首领。称伯,是指在兄弟中排行老大。岐伯,用俗语来说,就是“岐老大”。
此外,《抱朴子》述岐伯曾去过缙云山,而缙云山即在成都平原以东的区域内,而他行迹所至的青城山、峨眉山均距此不远,岐舌国也应在这一区域。
很长时间以来,盐亭流行尊崇岐伯的风俗习惯和有关岐伯的传说、民谣。当瘟疫流行时,人们即于高处树干上点“天灯”以驱瘟除疫,据说此俗源于岐伯在螺祖故里盐亭高灯镇点天灯驱鼠护蚕之法。若瘟疫实在严重,点天灯尚无明显效果,就让人装扮成岐伯,着甲胄,执金鞭,戴螃蟹眼目,坐方椅上,使人抬着巡游瘟区,扫荡瘟疫。旧俗,凡家有病人,则请傩神扮作岐伯,让病人坐堂中,岐伯着甲胄,执宝剑,唱驱病之词,绕病人舞引;再入病人居室,手举火把,将炒干的锯木粉撒于火把之上,立即燃为火团,此叫“撒粉火”。盐亭县茶亭乡龙潭庙中现在还保存有驱病傩神的木像。盐亭县北部旧俗,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必从桂香殿中抬出岐伯木像,遍游街巷田畴,表示岐伯扫除瘟疫,为民祛病,保一方安康。盐亭古传的治病偏方很多,而仅见于盐亭的有:以香茅草治病,以岐柏树果、枝、叶以水煎服能治病,尤以岐阳坝的“歧柏树”疗效最好。
盐亭岐阳坝,古称“岐伯坝”。该坝背依高山,三面环水,坝边弥江岸上有一株一干十七枝的千年古柏,历称“歧柏树”。树下有一小巧的石庙,内塑岐伯神像。此树对岸一华里的回龙山上,明代时曾建有岐伯庙。此外,在盐亭柏梓、安家和里坪一带,人们历来喜爱种一种分杈柏树。此种柏树的虬枝似龙、蛇,恐与氐羌人以龙(蛇)图腾崇拜有关。至今,这一带仍生长着许多的“歧”形多杈柏树,有双杈、五杈、七杈柏,数量达1000多株,此种柏树,又被称作“歧柏”。
据民间传说,此草乃“七爷”所种,“七”者,“岐”也。此外,盐亭岐阳坝及其四邻人民,以“岐”字取名者颇多。盐亭岐阳坝,古称“岐伯坝”。该坝背依高山,三面环水,坝边弥江岸上有一株一干十七枝的千年古柏,历称“歧柏树”。干粗,八人方能合抱。树下有一小巧的石庙,内塑岐伯神像。此树对岸一华里的回龙山上,明代时曾建有岐伯庙。此外,在盐亭柏梓、安家和里坪一带,人们历来喜爱种一种分杈柏树。此种柏树的虬枝似龙、蛇,恐与氐羌人以龙(蛇)图腾崇拜有关。至今,这一带仍生长着许多的“歧”形多杈柏树,有双杈、五杈、七杈柏,数量达1 000多株,此种柏树,又被称作“歧柏”。上述与岐伯有关的民风民俗,皆为盐亭所独有。众所周知,明末清初,四川经历了约80年的战乱和多次自然灾害,人口锐减。清顺治十年(1653),清王朝即开始组织鄂、湘、陕、赣、粤、闽等省移民入川,至十八年(1661),全省在籍人丁也仅存16 000余,约合8万人左右,四川原土著居民,几难觅踪影。在此浩劫中,唯盐亭一带,稍能幸免。蒙文通先生《汉潺亭考》云:“《盐亭县志》称张献忠至盐不妄杀戮,以获孝廉张泰阶故,张氏播然二老,方负母以逊,询得其情,献忠挽鞍大笑曰:'吾张门固有孝子’,故县不得屠。”蒙先生本为盐亭人,所见《县志》为清代所修,所记清初之事应当较准确。将四川人口锐减归咎于张献忠,此说大谬,但盐亭有较多土著居民,却是事实。清初,因成都毁于战火,几年间千里无烟,清四川总督、巡抚只得将治所暂时设在盐亭附近、僻处川北的阆中县,直至顺治十六年才迁往成都,此事亦可证明盐亭、阆中一带情况较四川其他地方要好得多。此后,盐亭社会风俗大多与四川其他地方趋同,唯独尊崇岐伯之习俗为盐亭所仅见,显然,这些习俗由原土著居民所传承,其源应是很久远的了。总上所述,传说岐伯为岐舌国人,而岐舌国在以今盐亭为中心一带地区,从族属、地域、民俗和地缘文化上看,均为有迹可寻。
在距盐亭县城49千米的盐亭县茶亭古镇西街口回龙山,现存有“黄帝元妃嫘祖故里”岐伯宫,以及岐伯殿、嫘祖殿、岐伯史绩馆、岐伯坝、岐伯树、岐伯桥、岐伯亭、岐伯墓、岐伯洞、岐伯坡、石药槽、木雕歧伯神像、出土岐伯树头等丰富多彩的岐伯遗迹。2005年4月,盐亭县茶亭乡党委政府还举办了一次岐伯文化艺术节,当地300多名干部群众参加了活动。据说,当地人们为了纪念岐伯给人类创造的财富与安定团结,特将农历2月21作为“岐伯节”,5 000多年来,盐亭民间一直沿续这个节日。
【龙潭庙】龙潭古庙位于嫘祖故里盐亭县茶亭乡、五指山南余脉段黄丝岭山下的龙凤两溪交汇之口。庙右是库容318万立方米、500亩水面的前锋水库、一片绿柳拂两岸、清风送游船的水乡。龙溪和凤溪相会于潭上直泻潭中而成瀑布。此大龙潭水深莫测、与梓潼县大兴乡的小龙潭地下暗河四十里连通。传说禹王治水经此、见田舍被洪涛所淹、便用龙泉剑刺穿龙洞山,让水分道流入弥江以消水患。龙潭庙始建于唐、扩建于清。宏伟壮观的嫘祖殿、禹王殿、歧佰殿、川至殿、观音殿、桃园殿、三清殿、瘟祖殿、孔圣殿、十二生肖殿和舞台、茶园、服务房组成占地20亩的建筑群。庙前分左右两根高耸蓝天的石“天官笔”、各高三丈三尺、粗6尺3寸。三国文物“关刀石”。龙潭还有先进的传统文化“龙潭民间易学会”在全国有名。有丰富多彩的川戏、民歌、舞龙、耍狮等民间文艺。紫云罩山川、绿波俺龙潭。峻岭环四面、奇峰耸九天。户户垂碧柳、家家伴清泉。十里银波灿、清风送游船。
水、电、路三通、距盐亭县城50千米油路。
【金峰寺】从川北山乡盐亭县城驱车,沿唐巴公路东行20余千米,至三国时代就有名的老雄关场,转上金雄柏油路继续前行,仅6千米路程,就到了历史悠久的风景名胜区金峰寺。
金峰寺位居蟠龙山腰,据记载始建于元末明初年间。原庙以相连的三个大印盒式建筑群组成。寺内布局错落有致,建筑结构别具匠心。琉檐斗拱,雕梁画栋,技艺精淇;楼台水榭亭角翼然。庙外有近百株黄连古树(现仅存10余株)争相掩映。山门下古驿道(南部县的柳驿和盐亭县的富驿相距60华里)由东向西穿场而过;场后面的小河回环蜿蜒东去,潺潺的流水终年不息。因此,古代的文人墨客经此地时无不挥毫即兴。著名的古代诗人周启瑶在地的《宿金峰寺》一诗(据南部县文物馆收藏的原稿)中吟道:“石蹬通天径,金峰踞地幽;依山观锦绣,远水正回头。僧指云中树,人登劫后楼;风尘余落日,古寺一淹留。”细腻地描绘出了金峰寺的秀丽景色,唱出了人们的共同心声。如果把金峰寺的前身“白塔寺”、“五里三个场”、“三步两洞桥”、“一庙九洞碑”(每座碑板上有面盆大个圆洞,现仅存有一个碑板)的演变细说起来,那就更具有神奇的色彩。
由于历史的原因,原庙及其风景名胜,在19世纪80年代已被毁坏殆尽了。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特别是在实施党中央开发中西部地区的战略部署中,金峰寺迎来了重建和发展的大好时机。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现在的金峰寺已建成了规模宏伟的各大殿堂及生活配套设施。在林涛拥翠、色泽鲜艳的山门前,一个陡峻而又用不锈钢做扶栏的近百级石梯,直接与唐巴公路(金雄段)相连。高峡出平湖,可以断言:那时集文化、娱乐、经济腾飞和旅游为一体的金峰景区,定会令人流连忘返。正如盐亭县嫘祖诗书画院会员卢宗寅在《赞金峰寺》一诗中吟咏的那样:
乡关风物历史悠,元末明初始兴游。
街沿驿道联京苑,壁画诗书著王侯。
【过岗楼嫘祖文化风景区】过岗楼风景区,位居盐亭县八角镇街后。是当代奥运射碟冠军张山的故里。相传嫘祖随黄帝巡视时曾在此短住。
两岗之山拔地耸天雄也、两面绝壁似剑门险也、天桥横空连南北、幽谷坦道走西东奇也、松柏成林、绿波淹映秀也、此滩、险、奇、秀之过岗楼也。
南岗建筑群以“人民文化宫”为主体,是精神文明建设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四合大院可容三午人。北面刻于石岩上的嫘祖像高15.3米、宽8米、其神韵雍容雅典、堪称当代第一大嫘祖像。左右是石雕马、蚕对峙。像前立石碑三十张、介绍嫘祖光辉的业绩。前面“巾英阁”分四层:底层是大门和走道。二楼是舞台,三楼陈列名人瓷像和简介。四楼为“张山影展”,通过十框一百多张彩照、展现张山奋勇夺冠、为国争光的飒爽英姿。东是“展览厅”、有毛主席、周总理、朱德、刘少奇、邓小平和十大元帅的图片。还应时展出以突出党的中心工作。如“香港、澳门回归图片展策。南北二岗之间山亭笔立、飞架于高空的钢桥长30米宽1.5米、距地面10米。实现3如今过岗真有楼,明目清风伴人游”的夙愿。
北岗建筑群主体“王泉寺”佛教圣地。现已建成庙宇三座、近1000平方米。垭口盐西油路中左侧是“观音殿”、上有石观音,下有古岩泉、含多种矿物质、饮后倦意顿消、还可疗疾、朝拜者络绎不断。观音殿北上80梯是“天王殿”、两傍四大天王赫赫生威。中居捧腹大笑的弥勒佛。从天王殿再登200梯便到“玉佛泉院”是由“大雄宝殿”、“韦陀殿”、禅房、经堂、用砖墙围成的一座清静佛院。殿内释迦牟尼坐于中、佛身高一丈多、两边十八罗汉各观喜、怒、哀、乐之表情。高悬的幢幡宝盖、五光十色、极显幽秘、朝日晨钟暮鼓、远近皆闻。过岗楼风景区、以它深沉的文化独具的特色、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良好服务设施、美丽的自然风光。近几年已接待中央、省、市、县领导,港、澳、台胞和游客十万以上。
盐亭——丝绸之源
《史记》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嫘祖,是我国丝绸的伟大发明家,和炎黄二帝同一时期,是有史籍记载的我们中华各族人民的伟大母亲。而千古传颂的黄帝元妃、妻子嫘祖,其故里何在呢?
【考证解开千古之谜】
四川省盐亭县,始建于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年。西魏时“以近盐井”而名盐亭。目前,不仅有大量的出土蚕桑文物、化石、嫘祖文化遗迹,唐代《嫘祖圣地》碑,而且还有许多关于嫘祖发现天虫、养蚕制丝的传说。经四川盐亭嫘祖文化研究会,证明四川省盐亭县为嫘祖出生地,解开了困扰史学界的千古之谜。
【嫘祖生于盐亭青龙山】在盐亭县城南60千米,金鸡镇和高灯镇交界处有一山为嫘祖山,嫘祖山的嫘祖穴,相传是嫘祖出生地。传说嫘祖诞生于5000年前的古西陵国,故里即今四川省盐亭县金鸡镇青龙山嫘祖穴。少年时的嫘祖便显现出与众不同的聪慧。一天,嫘祖在摘桑葚时,偶然发现桑虫结的黄茧,便摘来含在口中玩耍,由于唾液浸泡加热溶解了胶质,嫘祖无意中顺手理出了茧中的丝线。用手一摸,还挺结实,不像蜘蛛丝那样容易断。聪明的嫘祖顿生编织蚕丝以代替兽皮树叶作衣服的欲望。后来,嫘祖将野桑茧变为家养,又发明了一些缫丝的工具,实现了她以丝绸作衣服的梦想。从此,开启了西陵部落衣着文明时代,结束了穿树叶、披兽皮的生活方式。此后,年轻的嫘祖以发明丝帛而称雄西陵,并受到黄帝的仰慕。便与黄帝联盟联姻,巡行天下,教民养蚕,普及蚕桑丝绸文化。辅佐黄帝,统一中原,奠立国基,是以称她为母。如今,盐亭每个与丝织有关的地名都有一个嫘祖蚕桑织业的故事在流传,老百姓仍保留有每年祭祀嫘祖的民俗。
【丝绸之源就在盐亭】中华学者探密人类遗址认定,世界丝绸之源在嫘祖故里盐亭。盐亭人民充分认识到嫘祖文化是祖国丝绸文明的里程碑,丝绸文化又是巴蜀文化与中原文化相融相依的见证,因而努力恢复了嫘祖的历史地位与她的本来面目。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嫘祖故里———四川盐亭,将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天府之国,迎接海内外来宾。
【盐亭初探】鸿蒙初开,乾坤始奠,万物萌生,灵长渐进。猿类分化,古猿类人。寰球至第四纪,母系之人成群,食野果,啮腥臊,披树叶,衣兽皮,采猎有获则饱,得穴筑巢则安。后数世,母系群落为男性主宰,剽悍男性群落征并小系,形成部落。轩辕丘之部落联合并征并若干部族,战蚩尤,胜炎帝,北起涿鹿,横跨黄河长江,征至东海、黄海、渤海,而为其首领之轩辕,被拥为大酋长黄帝,为中华民族奠定了雏形。黄帝入雍,得周部落始祖后稷(今陕西武功人),教民种植畜养;南入荆,得西陵氏慧女雷氏,立为正妃,教民栽桑养蚕,缫织缝缀蔽体。于是农耕定居社会雏形奠基。后世传说上苍赐谷神后稷、衣神雷氏(即嫘祖亦称雷祖、先蚕)予黄帝耕织安民,以定天下。斯时,民安定而贡赋兴,铜、锡、玉帛、皮、墨等,岁必上贡。西陵氏为何部落,嫘祖为何地何族人氏?文字所记最古之事,惟有传说,况资料极少,有文字记载乃四千年以后之事。据我国最早的地理学文献《书经?禹贡》载,夏禹治水,初奠山川,禹以冀为中州,冀之西分为荆、豫、梁、雍四州,冀之东分为兖、青、徐、扬四州。《禹贡》载:“荆及衡阳惟荆州(湖北南漳西南之荆山阳湖南衡山以南是荆州。)江汉朝宗于海(长江、汉水入海好像诸侯朝见天子一样),九江孔殷(沅水、渐水、元水、辰水、叙水、酉水、澧水、资水、湘水都合于洞庭湖,水势盛大),沱潜既道(长江的支流沱水、汉水的支流潜水已疏通),云土梦作义(音)(云土,泽名,中有土丘可耕种;梦,泽名,在江北侧,两个泽开始得到治理)。”夏禹所划荆州疆域独以疏通长江为标志,西陵为长江开口之地,处荆山之西南,巫山以东,其地广西陵峡周围数百里,此地人之群落以地名之,为西陵氏。正如黄帝起于轩辕丘为轩辕氏,以地名为姓氏耳。上古之世,长江尚未疏导。西陵峡羁锁五龙(长江上游五大支流),上下游水患尤甚。“洪水泡天”、“洪水济天”多患于此。近江峡数百里,洪水动辄淹没数月乃至经年,氏族群落不可沿江而居,惟峡之东北百余里之山丘利于人群居住。斯地即今之苟家垭区域,近西陵峡,通荆山北地。当时道途闭塞,无战乱之忧,处峡江东北之山丘,无水患之忧。其山陵有雷丘(雷公山)居住西陵氏部族雷氏,倚狩猎种植果腹,养蚕缫织蔽体,雷氏中有慧女,缫丝缀缝出色,为轩辕所羡,娶为正妃,专事教民养蚕缫织,蔽体御寒。至此,黄帝令养蚕之民岁必以丝帛上贡。今之苟家垭上古时或为雷公丘、雷公山不可确知,然雷家冲其地今在近处。至于苟家垭之“苟”或说为“敬”,或说“敬”家分姓为“苟”、“文”两姓,另存原姓“敬”,现在此地仍存三姓。
上古之文明,其传承方式主要是靠传说,传说传承了人类的习俗、崇拜、仪节等。苟家垭之养蚕史古远,养蚕习俗有上古之风,尤其祭祀蚕神之礼仪流传深远。养蚕人每年三祭。一是初祭,在怀孵蚕卵前举行。先是选身强力壮、已有生育之少妇孵蚕卵。清扫专用房间,用艾蒿烟熏,以雄黄调白酒口喷墙角,择吉日上供,在房内焚香三日祭蚕神,孵蚕妇净身静心,单身独居,避生人,避荤腥油烟,禁说“鼠”、“蝇”、“病”之类的字或音,禁忌很多,直待蚁蚕出,庄严气氛始得解除。二是大祭。每年时值春蚕大眠放食之前的夏历三月十五日(一说是蚕神生日,一说为蚕神升天之日),古时蚕农群聚雷丘(一说雷家冲)祭祀蚕神,祈祷丰收,后若干世,蚕农逐年集资,修成蚕神庙(一说财神庙),即雷祖庙。大祭之日,祭品除香烟酒果外,给神龛、神像披丝绸是必须的。主祭多为女性,或遇丰年,多有唱戏、玩灯之盛举。大祭形成了庙会,常常聚南漳、保康、东湖、当阳临县之民数以万计,祭至三日才散。三是末祭,为收茧缫丝、种蛾产卵之后。其时,家家户户杀鸡、烹腊肉、缫丝锅里煮盐鸡蛋,摆上供品作祭,请蚕卵入侵,送蚕神回天宫,举家入宴庆丰收。宴后,洗涤蚕具,并用艾蒿、柏枝、雄黄等烟薰后专屋收藏。此种郑重而广有影响祭祀蚕神之礼仪,西陵峡周围数百里区域唯有苟家垭有之。这一套完善祈祭蚕神之礼仪,苟无古远传说之传承,岂能传世!解放后,此礼仪早已打倒,然庙会依然热闹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