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之父”汉尼拔为何没能征服罗马? | 循迹晓讲
◎ 循迹 · 用文化给生活另一种可能
◎ 作者:约翰班长
◎ 编辑:马戏团长
◎ 全文约3200字 阅读需要10分钟
◎ 本文首发于【循迹晓讲】公众号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公元前218年,汉尼拔的军队翻越了白雪皑皑的阿尔卑斯山脉,出现在了罗马共和国的疆土上。
自此,罗马人开始了十余年的苦痛生涯。汉尼拔起初势如破竹,通过提挈诺,特雷比亚会战迅速扫清山南高卢区域的罗马驻军后,爬过雪山过了大沼泽,又在罗马中南部打了特拉西梅诺,坎尼两场会战,杀的罗马军团片甲不留。
◎ 汉尼拔的征战路线图,绿色箭头所指的最后一处为非洲扎马城:Zama
坎尼会战后,迦太基元老院一片欢腾,马其顿等外国势力也纷纷介入战局。可汉尼拔的情况却越来越尴尬。据点被一个个拔除,连西班牙老家都被偷。最后只好在黑海之滨的比提尼亚王国饮下毒药而死。结束了他传奇(对罗马人而言相当罪恶)的人生。他被罗马人视为值得尊敬的对手,又被视为残酷的魔鬼。
汉尼拔的军事生涯一波三折,经历了常人难以承受的大起大落。虽然他的事业失败了,但后人仍予其极高的评价。
因此,汉尼拔失败的原因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曾有一位姿势水平极高的长者曾说过一句话:一个人的事业,不仅要靠自我奋斗,更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
这句话用在汉尼拔身上再合适不过。
◎ 军队
布匿战争时代的罗马共和国共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本土,一部分是城邦盟友。罗马的政治体系给了盟友最大的自治权:允许拥有军队,允许保留自己的文化。
这样宽松的组成结构给了罗马一群忠诚的盟友,他们在战时会向罗马提供军队。在布匿战争的年代,他们的忠诚度远高于不到百年前皮洛士大王入侵意大利的时候。罗马军队基本全部由罗马人与其拉丁盟友构成,在罗马爱国主义的影响下,他们的效忠对象不是统军将领,也不是执政官,而是国家本身。
效忠于“国家”这一抽象概念,在人类历史上十分超前。毕竟当年大部分国家的人效忠的对象都是「君主」。能做到这点,得益于罗马市民多年不绝的斗争赢来的共和体制。
◎ 共和时期的政体
公民,元老院,执政官的分权制衡模式,使罗马不会出现某一个阶层的垄断。公民士兵们也都能感到自己国家主人的身份地位,国家成了罗马军团最大的精神动力源。
◎ 西塞罗弹劾卡提林
而迦太基的情况与罗马共和国正好相反。
虽然同为共和体制,但迦太基共和国却是一个被财阀所控制的国家。由于通向全地中海的贸易关系网让迦太基的部队成分十分复杂,同时,迦太基公民兵毫无罗马公民的武德,坚韧与强悍。其军事力量就是由五湖四海的雇佣兵组成的。
◎ 希腊化的迦太基的士兵
以汉尼拔的部队为例,有人高马大的高卢骑兵,努米底亚裸男轻骑,象兵,不穿上衣拿个剑盾就莽的西班牙凯尔特部落莽夫步兵,迦太基本土重装步兵…一套下来一支军队保底三四种语言,指挥起来极困难。
◎ 汉尼拔军中有大量雇佣军
与此同时,罗马军团有无与伦比的适应力,可以迅速转换战术,不会被传统所桎梏。费边战略开始实行后,罗马人一改莽夫打法,整天悄悄跟在汉尼拔屁股后面,时不时切一下粮草。马塞拉斯也让士兵们抑制住想跟敌人来场酣畅淋漓的击剑的冲动,发给士兵五六根标枪让他们转向远程火力打击流。这种适应能力也是汉尼拔的士兵所不俱备的。
更要命的是这堆人无君无父,给钱就卖命,远不如罗马军团稳定。正是靠汉尼拔的个人魅力与阿尔卑斯山上的同舟共济,才让这支杂牌军团结了起来。
◎ 主客场问题
公元前218年秋季,汉尼拔翻过了大雪山,出现在了罗马境内。在这场战争中,罗马人有着主场优势,而汉尼拔是客场。
进入意大利后,骁勇的努米底亚骑兵和迦太基重装步兵皆得不到补充。使得汉尼拔只好以山南高卢的高卢人步兵来充数。而这些步兵战斗力差,在战斗中担当不了主力,大多时候只是作为工具人存在。
比如公元前216年的坎尼会战,高卢步兵就充当了将罗马人引入汉尼拔十面埋伏的诱饵角色。出于对罗马人的憎恶,这些高卢部落帮助了汉尼拔,高卢士兵也成了他前期的主要兵员补充。仅在特雷比亚河会战前后,投靠汉尼拔的高卢人就有数万之众,他们担当了汉尼拔军队中的炮灰。
在第二次布匿战争中,他们也勇敢地挺身而出对抗罗马。与坎尼会战同一年的席尔瓦莉塔那会战,罗马远征军遭到高卢人伏击,连指挥官的头都被拿去当碗使了。然而当汉尼拔南下深入罗马后,他就再难获得高卢炮灰了,士兵基本是用一个少一个。后期被罗马人堵在卡拉布里亚,更是孤立无援。其实迦太基国内有给过他不少援助,可惜几乎都被罗马海军截获了。
◎ 古典时代的海战
再看罗马这边,共和体制与高效的动员能力,让罗马人像蟑螂一样无法被赶尽杀绝。
这件事不仅是汉尼拔,伊庇鲁斯国王皮洛士亦深有体会。皮洛士曾让齐纳斯去罗马考察一番,归来的齐纳斯说:恐怕我们面对的是一头海德拉。海德拉是希腊神话中的怪物,有几百个头,砍一个长出两个来。
齐纳斯对罗马的暴兵能力理解深刻,可皮洛士不以为意,结果落了个全军覆没的下场。仅在坎尼会战的同一年,马塞拉斯在诺拉两次击退汉尼拔。次年又在西班牙登陆,又在艾布罗河会战中大获全胜。甚至登陆了撒丁尼亚,在德西玛鲁会战中击败了迦太基军队。
◎ 蝗虫般集结的罗马公民军
坎尼会战后罗马不仅没有一蹶不振,反而越战越勇。不仅有能力抵挡汉尼拔的猛烈攻势,甚至还有精力去偷袭汉尼拔老家。人数就是罗马最大的优势,可以让罗马多线作战,声东击西。而兵力少到可怜还难以补充的汉尼拔,自然会处于下风了。
◎ 汉尼拔的队友
纵观第二次布匿战争,迦太基方面基本只有汉尼拔在秀,其它个个在挨揍。迦太基方面将领的平均军事能力,显然差罗马人远矣。
无论是汉尼拔的弟弟,出身尊贵的哈斯德鲁巴,还是临时上任的汉普希克拉,都没有汉尼拔等级的军事水平,和汉尼拔也完全没有什么配合。
◎ 汉尼拔·巴卡雕像
例如镇守西班牙的哈斯德鲁巴在罗马人面前连战连败,被老西庇阿和他儿子一顿王八拳后试图跑到意大利和汉尼拔会合,不料信件被截获,梅陶罗一役兵败身死,全程几乎看不出和汉尼拔有半点亲戚关系。而汉普西科拉率领的迦太基-撒丁联军更是在一次会战中被罗马军团击溃,汉普西科拉也战死沙场。叙拉古方面也没有给罗马人造成太大的麻烦。
由此,导致汉尼拔一方完全是孤军作战。全程基本在偌大的意大利与敌军斗智斗勇,很少得到外界的援助。
◎ 战略失误
除了汉尼拔孤军深入得不到补充之外,他还忽视了罗马同盟的团结。
◎ 二布时代的罗马军团
曾经入侵了罗马的伊比鲁斯国王皮洛士,是汉尼拔重要的学习对象,而他也对皮洛士评价极高,将其誉为仅次亚历山大大帝的战术大师,皮洛士确实配得上这个美名。然而皮洛士的战略却是一团糟。他对自己的盟友实行高压政策,不仅收重税还拉壮丁,让那些好不容易争取来的城市又箪食壶浆以迎罗马王师了。
汉尼拔从皮洛士的战史中汲取了养分,于是他决定对罗马同盟实行怀柔政策,想挑起罗马与盟友之间的矛盾。并意图拉拢分化罗马大部分盟友,打造迦太基的统一战线。然后将罗马团团包围,最终迫使他们投降。
然而,还是那句话:大人,时代变了。
罗马盟友并不是汉尼拔花言巧语加小恩小惠就可以收买的。尽管也有塔兰托,卡普阿(这城市纸醉金迷的生活还腐蚀了不少汉尼拔的老兵)和叙拉古等城邦投效了汉尼拔,最后也被罗马一一收回,汉尼拔的统一战线战略功亏一篑。
更糟糕的是,孤军深入的汉尼拔军队粮食供给又大部分来自对农田的劫掠,比如公元前217年对佛罗伦萨周边的行动,是让大量罗马人完全无法忍受的暴行。劫掠本身就注定要失去人心,这与他拉拢罗马盟友的战略完全冲突。
为了军粮,汉尼拔一面杀烧掳掠,一面又试图讨好罗马盟友,这注定不能两全。
◎ 总结
汉尼拔以一家族之力对抗整个罗马,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即使最后国破山河被撒盐,也不妨碍他在军事史上的超然地位。
可以说是汉尼拔手把手教会了罗马人打仗,尼禄,马塞拉斯与西庇阿学习了他的军事艺术,甚至可以说,汉尼拔是被自己的学生打败的。被毒打始终是最好的学习方法。但强如汉尼拔,也逃不出历史的圈套。他的悲剧在于它生在了迦太基这样的国家。
虽然汉尼拔失败了,但他给后人留下的军事经验,与他永不言败的精神,始终是后人学习的对象。正如他本人所说:他在胜败间毫无回旋余地,要么胜利,要么死亡。汉尼拔一生忠于国家,勤奋工作,指挥艺术精湛,无愧于战略之父之名。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