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十条中医临床用药经验2021.2.22
一、
祖国医学认为“发为血之余”,“肾者……其华在发”。形成脱发的原因,阴血不足,肝肾亏虚,血虚不能荣养肌肤,风邪乘虚而入,而致风盛血燥,发失濡养。《诸病源候论》“若血盛则荣于头发,故须美;若血气虚,经脉虚竭不能荣润,故发秃落。”说明头发营养来源于血,根源于肾气,正虚邪入,发失濡养而致脱落。故用滋补肝肾,养血生发,佐以散风之治疗原则,采用全当归、白芍、黄芪、党参以益气养血;熟地、羌活、首乌、桑椹以滋补肝肾;菊花、川芎、防风以熄风活络。盖风散则肤润,血荣则发生,故用本法治之,收效良好。
二、
凡病在上焦(胸膈以上)者,或对胃有刺激的药物,宜饭后服;在中焦(胃脘部)者,宜两餐中间服;在下焦(腹部)者,宜饭前服;在四肢血脉者,宜早晨空腹时服,还有攻下药和驱虫药也以空腹时效显。
三、
诊病之要,首察神色,神为水谷之精气,生命之本。神旺则色旺,神衰则色衰;寒则神清,热则神昏;实则神有余,虚则神不足;阳热实证,病虽重,神色依然常旺;阴寒虚证,病气虽浅,但神色自见衰微。“撮空理线”证非太实即太虚。虚则神明涣散,将有绝脱之虑;实则神明被扰,故多缭乱之象。
四、
河北省中医院张贵印老师蝉蜕山龙汤经验,此方主要针对风、湿、热病机而设。方药组成(防风8g蝉蜕12g地肤子12g白藓皮8g苦参9g穿山龙9g焦三仙10g鸡内金10g生地黄15g制首乌12g、甘草3g)治疗顽固性皮肤病疗效甚好。方中以蝉蜕、穿山龙为主药,蝉蜕具有阻断神经节传导和镇静作用,从而可有效地解除皮肤的瘙痒刺激,促进皮疹消退;穿山龙有类激素作用,可调节人体的免疫功能。二药相伍,可沟通表里,调和阴阳气血。白藓皮、地肤子、苦参苦寒燥湿,可去皮肤中积热,除皮肤中湿痒首乌制其苦燥,鸡内金、焦三仙消食导滞,化湿健脾,生地凉血,甘草调和诸药。合方共用,表里兼顾,使气血阴阳润和,风散湿去热除而症自平。
五、
细辛用量可以掌握如下原则:若用单味作散剂口服,特别是用其根部,应遵守“细辛不过钱”的戒律,若用全草入于复方汤剂,则不必受“细辛不过钱”的限制,但也不是用越大越好,要结合具体病情掌握用量,对于沉疴顽疾,小量无效时,可适当逐步加大用量。经过本人多年临证,常用细辛6~12g配入复方汤剂,水煎30分钟,在治疗痰饮咳喘、风寒外感、风湿痹痛等阴寒性病证,疗效较好,从未发生过不良反应。
六、
景岳四时感冒咳嗽用药规律:“春多升清之气,治宜兼降”,选药宜泽泻、前胡、海浮石、瓜蒌之类降气化痰;“夏多炎热之气,治宜兼凉”,选药如黄芩、黄连、知母、黄柏之类;“秋多阴湿之气,治宜兼燥”,苍术、白术、干姜、细辛之属;“冬多风寒之气,治宜辛散”,选药防风、紫苏、桂枝、麻黄之属。
七、
“秘红丹”一方出自《医学衷中参西录》,为张锡纯先生所创方,药仅取大黄、肉桂、代赭石三味组成,对失血证,化瘀而不伤新血,止血而不致停瘀,临床效果良好。其方意:大黄苦寒,平胃下气,泻火通腑,除老血留结;肉桂辛热,温补脾肾,引火归元,并善通血脉;两者相伍,一水一火,一泻一补,一阴一阳,一寒一热,巧妙组合,寒而不滞,热而不燥,妙在大黄之苦寒,偕以肉桂之辛热,可取其利而制其弊;同时,代赭石色赤,性寒入血,降逆止血,由此可见张氏制方之妙。
八、
瘰疬的治疗,先用清热解毒活血消肿之法,可选双花、连翘、公英、地丁、夏枯草、赤芍、丹参、没药、柴胡,佐木通引毒邪下行,从小便而去;如肿块不消可加全虫、蜈蚣、山甲、皂刺之类;硬度不减加昆布、海藻、牡蛎、元参之类;便干加瓜蒌,口干加花粉。
九、
女贞子、旱莲草二药,寒而不滞,甘而不腻,酸而不涩,苦而不燥,药性虽阴,但性平和,虽是补剂,但补而不滞,两药补性相近,故医家称其为姐妹之品。二药相伍,就如春天之气,补阴生阳,故能补肝肾,养阴血,安五脏。
十、
马新云老师治疗小儿哮喘经验,马新云是河北名老中医、儿科专家,马老认为小儿哮喘,概属常见病证,世谓顽疾,因其病程迁延、反复发作,倚息喘促,缠绵不已故当属难治之证。常发于冬春季节,尤以季节更迭、气候骤变之时多见,本病之作,多因内有风根、外感诱因而发。马老认为,景岳所示'喘有夙根,遇寒即发,或遇劳即发'之意,一是指小儿形气未充,藩篱疏薄、卫外不固、肺为娇脏(包括过敏性体质)。二是指脾虚宿食,脾失健运、积湿成痰,痰湿内生。三是指感受时邪(风寒、风热)侵袭,恣食生冷酸咸、鱼虾之类,接触粉尘、煤烟、绒毛等异物、气味刺激三端,引动伏痰、内外相感,哮喘即发而言。其病变主要在肺,发病机制则为外邪闭肺,肺失宣达,痰随气升,痰阻气逆所致。故临证时首先辨清寒热虚实,遵照'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视其年龄大小、体质差异、感邪不同,进行辨证施治,方可奏效。
马老认为小儿哮喘既有寒热虚实之分,故治疗也当有温清补降之别.其治疗原则必以“发时治标'“平时治本'分别施治。为此,哮喘在急性发作时,以邪实为主,当法邪以治其标,并辨其寒热而论治。
寒性哮喘治当温肺散寒,降逆平嘴。方用华盖散酌情加减。麻黄外通玄府,上宣肺气,下降逆气,通调水道,一药三能,堪称对证良药,仲景治外感痰喘偏重此品,可谓慧眼独具,与杏仁等诸药合用,共奏温散其寒、宣开其塞、降平其喘之效,寒喘之证可愈。
热性哮喘治当宣肺泄热,祛痰平嘴,方用麻杏石甘汤加味。药用麻黄配石膏,意在宣泄肺热而非仪解表也,故《本草正义》云'麻黄轻清上浮,专疏肺邪,宣泄气机…虽曰解表,实为开肺,虽曰散寒,实为泄邪',加用葶苈子、桑白皮藏在取其泻肺达痰、降逆下气平喘之力。在临床运用麻杏石甘汤时,一般多用炙麻黄,取其润肺定喘的作用。马老更加十分重视舌质与舌苔的不同变化,强调若舌质鲜红少苦,伴有高热,气急鼻煽,甚或惊厥者加银花、连翘、鲜芦根,痰多者加松萝茶或陈细茶、瓜萎仁、浙贝母、竹沥水,烦燥不安者加竹叶心、连翘心、莲子心,口渴加天花粉、重用生石膏、鲜芦根,腹满加厚朴、枳实。见舌质谈红苦白厚者,化痰则加橘红,喘重加苏子,便溏完乳不化加鸡内金。见舌质红燥而干,乃阴液耗伤过重,急用鲜生地汁,佐以石斛,元胡、知母养阴增液之品,但非伤阴明显者,不宜轻投,以防留邪之弊。
哮喘反复发作不已,久病必虚,致使肺气耗散,累及脾肾,而见肺虚失宣、脾虚失运、肾虚失纳之证。因此,在缓解期以正虚为主,当扶正以固其本。
肺虚者,因卫外之阳不能充实腠理,外邪易侵,每因气候骤变而诱发,平时怕冷自开、气短,往往在哮喘发作之前出现喷嚏、鼻塞流涕等证。治以补肺固卫,方用玉屏风散益气固表,酌加五味子以收敛肺气。
脾虚者形体消瘦,或虚胖肌肉松软,食少怠、精神不佳、大便不实,每易出现便溏腹泻,常因饮食失宜而诱发,治以健脾化痰,常用六君子汤既可健脾益气,又可降气化痰,再加炒莱菔子以降逆化痰,消食运牌之用。
肾虚者下肢不温,脚软无力,动则心悸气短、或伴有鸡胸、遗尿等证。治以补肾摄纳,可用补肾地黄丸或参蛤散加紫河车之属。
小儿哮喘,根据临床所见,病有新久,证有寒热虚实。一般在急性发作时,多为正虚邪实,以实证为主,故治疗时应遵从“发时治标'的原则,当辨其喘热孰轻孰重,总以祛邪为治,投以宣肺豁痰,降逆平喘之剂,控制发作,缓解症情,在缓解时,多为邪去正气益虚,以脑证为主,旨在“平时治本',辨清肺、脾、肾虚之不同,采取扶正固本之剂,或以补肺,或健脾、或补肾而用之。同时,更要注意加强调护适寒温,节饮食,去除病因,预防感冒则哮喘之证,不难根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