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天地|夏凡:一直在志愿路上
一直在志愿路上
文 | 夏凡
尽管已经过去了几个月,我依然对今年那个特别的元宵节的每一幕情景记忆犹新。
从读大学开始,我便成为了一名志愿者。一直坚持将自己的兼职费、奖学金等捐出,资助德苴乡的贫困学生,为他们募集御冬寒衣、课外书籍,价值10多万元,惠及当地学生500余人次。
3月2日元宵节这天,我带着满满一箱书籍和文具,辗转2000多公里,来到哀牢山下,云南省弥渡县德苴乡邑郎村,奔赴一个“感恩之约”。在那里,有一群我认识了9年却没有见过面的“弟弟妹妹”们。
这天,邑郎完全小学的一间教室,挂上了“夏凡爱心书屋”牌子。
“书屋收藏图书7000余册。之所以用你的名字命名,就是希望教育孩子们不忘感恩,传递爱心。”邑郎完小校长禹映海面带笑容地说道。
相隔千山万水的结缘,得从2009年云南大旱说起。
2009年夏天,我还是一名大三学生。那年,云南遭遇60年一遇的旱灾,大理弥渡县德苴乡邑郎村完全小学学生得提着小桶,跋涉取水。
孩子们的困境深深触动了我。打篮球时,我产生一个的好念头,我在学校发起“捡捐矿泉水瓶,为灾区儿童建水窖”的倡议,短短一周就和同学们捡到矿泉水瓶2万多个,筹到3800多元钱。通过大理籍同学,我将善款打到邑郎完全小学校长禹映海的银行卡上。很快,学校附近打出水井,汩汩清泉流入校园。
当年,我又将2000多元善款和几本书转给邑郎小学。禹映海随后电话告知,他捐的书孩子们抢着轮流借阅。此后,我便开始定期给孩子们捐书。
2010年,我把获得的国家励志奖学金5000元、全国信息化技能大赛三等奖奖金2000元全部捐给邑郎当地贫困中小学生。之后,每年向邑郎捐款已成为我的一个习惯。
沿着山间的狭窄土路,我来到邑郎村两位一直帮扶的贫困生家里。路依山而建,一侧是深达数十米的沟谷。
邑郎小学二年级学生张润雪,是位有些内向的傈僳族女孩。她家住东升村民小组,妈妈患甲亢多年,是建档立卡贫困户。
2016年初开始,我与她相识,每月给她父亲账户打入100元。当天,张润雪的家人弹奏民族乐曲,欢迎我的到来。
鲁明慧是邑郎小学四年级学生,成绩优秀,但家庭贫困。7年前,她的母亲悄然出走。
上一年级时,经我和禹映海牵线,国网湖北电力公司职工侯全平开始每月给她寄来100元钱,还接她到大理旅游。如今,已移民海外的侯全平,给她寄来的助学金仍源源不断。
从参加工作的那天起,我就着手组建志愿团队,力图让这份爱心凝聚得更大,帮助到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每到一所小学走访,我都会特意嘱咐校长,如果遇到特别贫困的孩子,一定及时联系他。现在我手上的小学生贫困信息库里有40多人,如果有爱心人士联系我愿意资助,我就会把孩子监护人的信息完整发给他,由他们一对一联系帮扶。
相对于其他社会组织的资助,我觉得,一对一的帮扶更加稳定,也更能温暖孩子们的心。
多年来,“爱心大哥哥”的故事不断发酵,在社会组织、各级团组织和媒体的宣传下,有104名志愿者加入团队,募集善款近70多万元,将资助范围延伸到孝感本地,在大悟县、孝昌县、云梦县等地设立了4个志愿服务点,定期看望孤寡老人、帮扶贫困学生。
现在,“爱心大哥哥”团队中,有21个和我一样的志愿者,开始一对一资助云南邑郎村和孝感的贫困学生。
一路为志愿奔跑的我,也收获了自己的成长。
9年来,我先后荣获“孝感最美青年”、湖北省电力公司“最美国网人”、“湖北好人”、湖北省优秀团干等荣誉称号。“爱心大哥哥”志愿团队先后荣获孝感市脱贫攻坚青年突击队、湖北省“本禹志愿服务队”示范团队。
自从去过邑郎村后,我对那里更加念念不忘。学校供电线路的电压过低,还在用土灶给学生做饭。我正计划筹集资金,为学校搞一个变压器,满足用电需求,让孩子们的食堂早日实现电气化。
我知道,志愿服务一直在路上;我希望,更多人将公益当成一种生活方式!
作 者 简 介
夏凡,中国电力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会员、孝感市青联常委,国网孝感供电公司职员。目前在《湖北日报》《中国自然资源报》《国家电网报》人民网等媒体发表文字200余篇。
- 推荐阅读 -
第 345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