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徐大椿《道德经注》:视之不见第十四

【明论】前面几章都在讲,要弃人道,行天道。那么,“道”到底是什么呢?“道”到底长什么样子呢?很多人读到这里可能就会有这样的疑惑,所以,《道德经》在行文顺序和层次上,会时不时穿插一些相关问题的论述。
我们在“道可道第一”中提到过,《道德经》中“道”这个词有三重含义,在不同的语境中分别指常道、天道和人道。
本章承接前文,就是来回答“道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并且主要是描述“常道”。
【原文】道德经注(徐大椿  撰)
视之不见第十四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夷,平也。希,少也。微,隐也。此皆借其字,以形容道之无迹,皆强名之也】
【白话】夷,平坦的意思。希,稀少的意思。微,隐迹的意思。这里都是假借这些字的意思,来形容“道”无形、无声、无迹可察的状态,都是为了明道而不得已用这些词勉强来描述。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三者皆仿佛拟似而名之耳,岂可分别而诘其实哉,其实则“一”而已矣】
【白话】夷、希、微这三者,都是为了大致类比“道”的特征而命名的概念而已,哪里还能深究这三个方面各自的实情呢?并不是说“道”分别有这三个方面的属性,“道”其实是浑然为一的。
【注释】
①诘[jié]:追问,查究。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其在上则不觉其明,其在下亦不觉其暗】
【白话】道并非有形的物质,它清扬上升的话不像天空那样明亮,它沉浊下降的话也不像大地那样晦暗。
【注释】
①皦[Jiǎo]:洁白,明亮。
②昧[mèi]:昏暗不明。
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绳绳,众多也。皆不可得而指名,仍归于无物之体而已】
【白话】绳绳,众多的意思。(“道”不可视、不可听、不可搏,不可致诘,不皦亦不昧。)用人的任何言语都无法描述“道”的真实状态,不论人们怎么描述它,“道”都仍然处于一种没有任何“物质”形式的状态。
【注释】
①绳绳[mǐn]:众多,形容接连不断。
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惚恍【似有状而实无状,似有象而实无象。惚恍,无定难拟之貌】
【白话】“道”好像有物质形状,而其实并没有形状,好像有物体形象,而其实并没有形象。惚恍,是指飘忽不定、难以比拟的外观面貌。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迎之处其前也,随之处其后也】
【白话】迎是处其前,所以说“见其首”;随是处其后,所以说“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道既不可见,惟有执古人已往之陈迹,以治今日之天下,为有可循也】
【白话】既然道不可见,那么只有根据古人在历史上行道用道的形迹规律,效法古人之道治理天下,道的形迹才能得以遵循。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有可见者,古人之陈迹。但古人之所以有是法者,必有所以立法之故,此为古法之始。如能知之,则道之纪纲在是矣。此即所谓夷希微也,岂有物之可名哉】
【白话】道不可见,而我们可以见到的,只是古人的陈迹。但是古人之所以有这些行道的形迹规律,一定会有制定这些规则的缘由,这些缘由就可以称为“古法之始”。如果能探索明白这些缘由,那么道的本质和源流脉络就能据此而明白了。这些就是上文说的,“道”的状态是“夷希微”,哪里还有什么具体物质形态可以名状的呢?
【道德经原文】视之不见第十四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白话】道是什么?去看却看不见它,这就叫夷;去听却听不到它,这就叫希;去探索它,却无形迹可察,这就叫微。道的这三种特征,没法再分别去深究和追问它们到底是什么,因此,只能把它们混而为一。道并非有形的物质,它清扬上升的话不像天空那样明亮,它沉浊下降的话也不像大地那样晦暗。“道”无名无状,无边无际,用再多言语都无法准确地定义和描述它,不论人们怎么描述,它都仍然处于没有任何“物质”形式的状态。“道”是没有任何物质形状的形状,是没有任何物体形象的形象,所以称之为“惚恍”。道恍恍惚惚,浑然一体,去迎接它却看不到它的开端,去跟随它却看不到它的末尾。只有理解掌握了万物变迁在历史上留下的形迹规律和源流脉络,我们才可以驾驭当前存在的事物和正在发生的事情。如果能明白“道”演化推动万事万物的根源,那么就能理解并掌握“道”的本质和规律。
【明论】理解本章内容的关键在于这句话:“(夷希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以及徐大椿所说的“此皆借其字,以形容道之无迹,皆强名之也”。而关键之关键,又在于一个“强”字。
所有用来形容“道”的文字和言语,都只是我们明道体道的一个线索而已,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从字义、逻辑、举例、行文结构等等方面去理解和辨析“道”的内涵,但是我们不能陷进语言文字本身和语义逻辑里面打转转,因为,“道”并不存在于人们的思维世界里,而是超脱于人类的视觉、听觉、触觉和感知能力之外。
正如关尹子所言,“非有道不可言,不可言即道,非有道不可思,不可思即道。”我们明道体道的过程,应该是这样的:“学之,徇异名,析同实。得之,契同实,忘异名。”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意思是,可以言说、可以描述、可以像物体那样被执而用之的所谓“道”,都不是指“常道”本身。
徐大椿在《道德经注序》中说:“夫道固不可以书明,而非书又无以存道。强之云者,明书之不足以言道也。”又说:“因以得其非强者,则不可道者因可道者而见。”“后之学者能知此意,则道德经可晓然矣。”
现代文大意是说:“道”原本是没法用语言和文字来讲清楚的,但不写成文字,“道”的思想就没有依存和传播的载体。尹喜用“强为我著书”这个说法,是因为他知道语言和文字不足以讲清楚“道”是怎么回事。如果能通过阅读学习这本不得已而勉强写成的书,而领悟到文字、言语之外的思想,那么,所谓“不可道”的“道”,却又能通过文字和书本这种可见之物,而得以呈现出来。如果后世的学者能明白这些含义,就能明白《道德经》这本书中蕴含的深刻内涵。

我们在学习《道德经》的过程中,如果遇到看不太懂的章节,可以联系前后章节的相关内容,综合地去理解,就容易看懂了。

前面“持而盈之第九、五色第十二”两个章节描述了,人之道,好争、好积物,人们在追逐外物的同时,也常常会被外物蒙蔽心智。

“天长地久第七、上善若水第八”两个章节描述了,圣人行天道,虚己待物,利万物而不争,与天地万物同为一体。

“道可道第一、道冲而用第四”两个章节则描述了,常道是什么“样子”的。

如果看完本章,还是没法理解“道”的内涵,不用急,后面的“孔德之容第二十一、有物混成第二十五”两个章节,还会接着讲,“道”到底是什么。
最后,建议再读一读徐大椿注解的“道德经注序”和“道可道第一”这两篇文章,只有看懂了“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才能明白道德经到底在说什么。

【作者简介】徐大椿(1693—1771),又名徐大业、徐灵胎,晚号涸溪老人,江苏吴江人,清朝著名医学家。他自幼习儒,十四岁开始涉及诸子百家,并对《道德经》独具慧心,遂详加注释,历时二十年写成《道德经注》。徐大椿是一个医学天才,因家人多病,他便以道入医,遍览医书,自学成才,而后悬壶济世,救人无数,著作等身,终成一代名医。
(0)

相关推荐

  • 道德经第五十章——道生之

    老子在这一章节继续讲述玄德,即道.道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贴下原文: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 ...

  • 道德经第四章—— 道冲

    道德经第四章在描述道,又是在夸赞道,后文的章节里,还有继续描述道的章节. 先贴下原文: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

  • 道德经第十五章——古之善为士者

    道德经第十五章是在继讲述道的各种推崇后,展示执行道的人是什么样子. 先贴下原文: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 ...

  • 如果我们把《老子》十四章的部分内容改成白话,奇妙的事情发生了

    因为去看她 所以看不到她 她说她叫夷 因为去听她 所以听不见她 她说她叫希 因为去抚摸她 所以什么也没有摸到 她说她叫微 她到底是夷是希还是微 原来她是夷是希也是微 来的时候 不见其身 走了之后 却一 ...

  • 还原版《道德经》第二章:道者非物

    本章是还原版<道德经>第二章"道者非物",全文如下: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迎不见其首,随不见其后. 其上不皦 ...

  • 精读徐大椿《道德经注》:五色第十二

    [明论]上一章讲到,以无为用,以道统御万物之利的道理.本章承接前面数章的意思,再次强调,圣人治世应当去人复天.   先来简单梳理一下这几章的思想脉络:   上善若水第八,从正面主张效法天道利万物而不争 ...

  • 《三家注史记》·卷六十四 司马穰苴列传第四

    司马穰苴者,[索隐]:按:穰苴,名,田氏之族,为大司马,故曰司马穰苴.[正义]:穰音若羊反.苴音子徐反.田穰苴为司马官,主兵.田完之苗裔也.齐景公时,晋伐阿.甄,[索隐]:按:阿.甄皆齐邑.晋太康地记 ...

  • 《三国志注》魏书二十四全文,翻译赏析

    ◎韩崔高孙王传第二十四 韩暨字公至,南阳堵阳人也.[楚国先贤传曰:暨,韩王信之后.祖术,河东太守.父纯,南郡太守.]同县豪右陈茂,谮暨父兄,畿至大辟.暨阳不以为言,庸赁积资,阴结死士,遂追呼寻禽茂,以 ...

  • 《道德经新译》第五十四章:修身至普观己知天

    <道德经新译>第五十四章(德篇第九章) 修身至普 观己知天 (原第54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 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 ...

  • 《道德经新译》第三十四章:​不怒而威不争而胜

    <道德经新译>第三十四章(兵篇第七章) 不怒而威  不争而胜 (原第68章)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 善胜敌者,不与争:善用人者,为之下. 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 ...

  • 吴澄注道德经述成·道经·十四章

    道经·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吴澄:此章专言德迹之呈露者,目视之而易见,夷谓平夷,夷则泯役无进,故之不见.声之繁密者,耳听之而易闻,希谓希 ...

  • 精读徐大椿《道德经注》:致虚极第十六

    原文根据古籍整理 由子归明断句和疏义 上一章讲,超凡入圣的得道之人是什么样子,本章接上文,讲如何才能超凡入圣,具体讲圣人如何明道察物,如何以道治天下.   本章内容还涉及道家养生和修炼的基本原理,可以 ...

  • 精读徐大椿《道德经注》:古之善为士第十五

    上一章讲,道是什么"样子",圣人如何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本章接着讲,为道之人又是什么样子的.   在先秦语境中,有志于道者称为士,为士和为道是一个意思.或许我们大多数人都没法在生 ...

  • 精读徐大椿《道德经注》:道可道第一

    [原文]道德经注(徐大椿  撰) 上经 道可道第一   道可道,非常道[常者,本然之谓.道本无名,指为道者,非道之本名.所谓"强名之曰道",非道体常然之称也]   [译文]常,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