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方子,攻下荨麻疹!入肺经,泄肺热,清肺门,中医后辈别忽视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非专业人士,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基础理论》、《中医方剂学》、《简明中医皮肤病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今天这篇文字,我想跟你聊聊荨麻疹。

这个病,我撰文写过多次了。以湿热论治,以风寒论治,以血虚风燥论治,种种道理,您如果经常看我的文章,应该大体都了解一些了。

今天,文老师再给你讲一番道理。这就是,利用清肺热之法来改善症状。

我跟师学习的时候,有一回,随老师一起诊治一个荨麻疹患者。

这个人啊,女性,40多岁。她有反复发生的、顽固性的荨麻疹。来的时候,皮疹成红色,全身到都是,疹块触摸上去有热感。整个人是烦躁不安、彻夜难眠。

该患说,她以前就有荨麻疹,一度经过治疗后好转。后来有一次,她搬家,结果新房子略显潮湿,再加上那阵子心烦焦虑,于是复发了,而且比以前还严重。

刻诊,见患者脉浮数,苔薄黄,舌质发红。

当时我老师就告诉我:“你记住,这就是肺表有热,感湿邪。以后遇上这样的病人,清肺热,除湿气,就好了”。

接着,我老师给开了一张方子。但见——

桑白皮、地骨皮各30克,甘草、苦参各10克,蝉蜕20克(捣碎),水煎服。

结果怎么样?患者连用10剂,皮疹消了。

后来,此患要到外地继续工作,怕复发。我老师嘱咐,把上头这些药材,研成细末,每次6克,每日2次,开始浸泡服用。这样可以巩固。同时,严格忌口。

经过随访,此人后来确实没有复发。以前是夏天的时候容易发作,冬天好一些。经过调养后,夏天也没有发作了。

有意思的是,当时皮肤科还有一些同仁,详细询问我老师的办法。我老师也不保留,教给大家。

我老师还说,这其实是早就有的治法了。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安徽中医学院学报》上就介绍过这类办法。只不过,我老师比较有心,给记下来了而已。

这里什么学问呢?我给你说说。

请注意,上文中的患者,荨麻疹在天热时容易发作,天凉的时候转轻。这就暗示我们,病情与热邪有关系。对不对?

同时,患者舌红,苔薄黄,这是不是也说明有热?

接着看,她脉浮数。脉数,说明有热。脉浮,说明病在肌表,有外邪伤了肺卫,正邪相争呢。对不对?

因此,我们可以说,这个患者的问题,基本在于风热袭于肌表。

联系患者曾经因为室内空气潮湿而发病,这就提示我们,湿邪也参与到其中了。

总体看,这就是风热夹湿所致的荨麻疹了。

这个时候怎么办?我老师用的那个方法,还真就挺有意思。

它其实啊,是古方泻白散的加减。

泻白散是啥?它原载于《小儿药证直诀》。组成就是地骨皮、桑白皮、甘草、粳米。它本是治疗肺热咳喘、皮肤蒸热的。其中的桑白皮和地骨皮,都入肺经,可以泄肺热。肺属金,白入肺,故而这方子叫做泻白散。

请注意,这里头有地骨皮和桑白皮两味药。这两味药,入肺经,泄肺热,这就恰好可以用于治疗风热型的荨麻疹了。

为啥?我方才说了,患者的问题在于风热袭表。荨麻疹,就在皮肤上,对不对?五脏之中,肺主皮毛。肌肤腠理,我们称之为“肺之门”。肺门有了问题,通过泄肺热可以有效缓解。于是,用桑白皮和地骨皮,泄肺热,让肌表上的风热之邪,得到化解。

所以说,你看上头的方子:桑白皮、地骨皮各30克,甘草、苦参各10克,蝉蜕20克。这里是不是重用桑白皮和地骨皮各30克?目的,就是泄肺热。这两味药,是精华,是点睛之笔。

在这个基础上,用苦参来燥湿止痒,用蝉蜕来祛风止痒。问题就可以有效控制了。

应该说,用桑白皮和地骨皮治疗风热型的荨麻疹,是一条不错的经验。无论是医者还是普通读者,知道这个事儿,是很有益处的。当然了,不见得每个人都必须重用30克。临证当中,这两味药的用量,也可以根据患者的情况而适当调整。

啥是风热型的荨麻疹啊?再说一遍,就是疹子发红,摸上去发热,在烦躁、天热的时候容易发作,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皮疹高于皮肤,瘙痒难耐,得冷则减。

其实,这类症候,中医也有别的办法,如消风散加减应用等等。瘙痒得厉害,加入牡丹皮、赤芍、紫草等等。只不过,我上文提到的思路,比较讨巧,简单,方便,也很典型而已。它只能作为思路之一,来供大家参考。非专业读者,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风寒束表所致荨麻疹的人,血虚风燥所致荨麻疹的人,都不宜用。

好了,关于这个事儿,我就给你说这么多吧。文老师感谢你的阅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