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与专

       是博学多才,还是术业专攻?本文结合自己的经历,简单谈一点看法。
      小时候,爱好兴趣广泛,但没有定性。今天想起来练练毛笔字,过两天又对下象棋着了迷,还跟父亲练过一段时间的梅花拳。反正那时候作业不多,放学后,除了偶尔干点农活儿,更多的时间就是玩儿。听评书连播算是比较稳定的,可能主要还是因为说评书的每次结尾都会留下个尾巴,并说“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就像现在某个拍了多次的系列大片。
       因为这事,自己没少挨父亲批。父亲的原则是术业要有专攻,一定要有一技之长,所谓“一招鲜,吃遍天”,一个人的精力有限,什么都学,最后会什么都不行;另外,还得能吃得下苦,不管哪一行,刚开始都得下苦功夫。经常被他拿出来作例子的是一位邻居,和他岁数差不多。这位邻居在城里有很多亲戚,他从小就被送去,学过瓦匠、学过木工、学过电工,但因为在家里有些娇惯,每次都坚持不了多久,这也干不成,那也干不好,最后又从城里回了农村。结果,种庄稼更是不在行。当时,能够从农村去到城里,并留下工作,无论做什么,过年时回到老家,村里人都是要高看的。这也算是父母要求我们努力读书的原因之一,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因为当年的农村实在是苦、累,父母不希望我们再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而对于当时的农村孩子,只有读书考上大学,才能吃上商品粮。
      可能因为自己当时还小,对父亲讲的这些道理并不是太理解。觉得只要不耽误读书,下下棋、听听评书也没什么。但实际上,自己除了小学五年一直游刃有余,后来的初中、高中,成绩大多只是中游偏上的水平,以致于第一年参加高考没能考上,又复读了一年。也许还是因为自己平时下棋、看闲书,分了心。
       读大学时,课余时间更多。但对于四年之后的将来,还是没有什么太明确的目的,更多的是跟风。看别人学计算机,自己也报了个计算机辅修班;看别人努力学英语,自己也背单词,听VOA,考六级;看一个宿舍的同学下围棋,十指和中指拈棋子的姿势非常优雅,又自学了围棋;甚至周易、气功的讲座也会去听一听。
       毕业后,到了一家日资企业工作。刚开始是在生产现场实习;半年后,当了车间班长;两年后,生产部组织机构调整,面邻着去技术岗位还是管理岗位的选择。当时的工场长,是位日本人,在一天下夜班后,把我叫到他的宿舍,谈了这个问题。其实自己当时还是有些迷茫,只是觉着管理岗位也许会更适合些,或者说更合适些,就做出了选择。同时进公司的另一位同事,则去了技术部门。
       之后多年,一直算是在管理岗位工作。因为大学学的是工科,管理方面的知识基本上从未涉及,只能是一边工作一边学。从日式管理中最基本的“5S”和“QC”开始,又找了一些以前班组长的培训教材,下班之后抄一抄,做些笔记,自己也买了一些管理方面的书来读。另外,在日资企业工作,要经常看日语的技术资料,有时还得直接和日本人交流,日语是必备技能。日语的学习算是一直坚持了下来。随着工作发展,自己在大学期间学的计算机也派上了用场,编了几个小程序,直到现在还在用。
       个人的感觉,从事管理方面的工作,博是必要的,只有这样,看问题的视野和角度才会更宽一些;但也要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这样才不会跑偏。而从事技术方面的工作,则首先要专,深入钻研本专业技术;但其他的相关专业,甚至人文方面的学科也可以学一点,这样在和别沟通时会更顺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