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建民教授:中医理念在拇趾外翻临床中的运用
导读
中西医结合微创技术治疗拇外翻在我国已经开展10余年,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推广运用,已治愈2万多例病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该方法因解决病人痛苦明显,矫形满意,经生物力学、解剖学研究,优良率达97.85%,因而获得200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当年由国家科技部推荐参加在德国召开的“新发明、新思维、新技术”世界博览会,并获得金奖。
2003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作为十大科技成果向全国推广。
中西医结合微创技术治疗拇外翻采用局麻微创技术,行第一跖骨头内侧骨赘削磨、第一跖骨头颈截骨、正骨手法纠正拇外翻畸形及第一跖趾关节半脱位;
取代了既往大切口手术矫治;
固定方法根据筋束骨、筋骨并重理论,小夹板纸压垫经验,采取保留拇内收肌止点,一、二趾蹼间夹垫及“8”字绷带外固定的中医方法代替了传统手术钢针、镙钉、石膏固定方法。
本项目对传统拇外翻治疗理论提出了挑战,并提出具有中国中医特色的治疗理念。
1.中医“治病求本”理念在拇外翻的运用
既往书上多数认为,拇外翻因多种原因致第一跖骨头骨赘形成、拇内收肌紧张、第一跖骨内翻、拇囊炎等等。
我们经过1000多例轻、中、重度拇趾外翻X线片和临床表现,发现传统的认识存在问题,拇趾外翻其根本问题是多种原因造成拇趾跖趾关节脱位、拇外翻角增大,只要将跖趾关节复位,将增大的拇外翻角恢复到生理角度即可,
这也是中医理论所说是“治病求本”的意思,本着“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仲景精神,我们在总结国内外治疗拇趾外翻的经验的基础上,以治病求本的理念,设计了用微创技术切削部分内侧跖骨头及在头颈部二维截骨,并手法整复脱位的拇跖趾关节的方法,减少开放截骨造成软组织损伤导致的一些并发症,提高了疗效。
2.中医阴阳理论在拇趾外翻治疗的运用
在10多年治疗拇趾外翻的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引起拇趾外翻的发生与矫正不仅与骨组织有关,而且与肌腱等软组织密切相关。
而软组织的平衡在矫正术中至关重要。
中医认为,内侧为阴,外侧为阳;背侧为阳,跖侧为阴。
在拇趾外翻发生时是内、外、背、跖的肌腱肌力阴阳失衡。
正常足
内侧(阴)的拇展肌与外侧的拇内收肌(阳)应阴阳平衡;
当拇趾外翻时,拇内收肌的力量(阳)超过内侧(阴)拇展肌时,拇趾向外撇,阳性肌力(拇内收肌)继续向外拉,可减少阴性的拇展肌内收的作用,而变成外展拇趾的作用,
此时,从阴阳学说来讲属于阳盛(拇内收肌力紧张)阴弱(拇展肌力松弛)。
同理,拇长、短伸肌(阳)和拇长、短屈肌(阴),在生理情况下保持了平衡,使拇趾屈伸功能正常。
当拇趾外翻时,这一对背侧、跖侧的肌腱阴阳失衡时,变成一起向外侧(阳的方面)转化,牵拉拇趾向外,加重拇趾外翻的形成。
以中医阴阳学说为指导,结合拇趾外翻的发生发展规律,
我们在手术、手法整复及功能锻炼时,注意拇展肌与拇内收肌、拇长、短伸肌与拇长、短屈肌的阴阳平衡(也叫软组织平衡),
采取松解外侧拇内收肌及关节囊外侧,使阳盛的软组织与内侧阴弱的拇展肌保持平衡,则外翻矫正。
与此同时,手法整复时将向阳侧偏斜的拇长、短伸肌与拇长、短屈肌矫正到阴阳的平衡这一中线上,则拇趾外翻矫正。
临床发现,如果软组织的阴阳平衡掌握不好,可能会矫枉过正,出现阴盛(屈、伸肌腱越过中线,偏向内侧),造成拇内翻。
如果在术后1周内发现此情况,重新调整包扎固定,保持内外侧的平衡,则拇内翻可以纠正。
3.筋束骨理论在拇趾外翻矫正术中的运用
中医治疗骨科疾病历来重视“筋”在骨折固定中的作用,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拇趾外翻的临床实践中,我们运用中医这一理论,充分利用拇长、短伸肌,拇长、短屈肌、拇展肌与拇内收肌在拇趾外翻截骨术后的阴阳平衡作用,
使内外上下两对肌群保持平衡,加上趾蹼垫“8”字绷带包扎等生物固定,使骨折端维持静力稳定,通过病人下床,全足着地,拇趾着地,在拇长、短伸肌,拇长、短屈肌对截骨断端产生的一个压力,实现“筋”束骨的目的。
既保持了骨折端的稳定,又对骨折端产生一个应力刺激以促进骨折的恢复。
我们通过2万例的实践认定,只要截骨方向及包扎固定正确,就不会出现移位和骨折不愈合,证明中医筋束骨理论的科学性。
4.小夹板纸压垫原理在拇趾外翻截骨术后的运用
小夹板纸压垫治疗骨折是我国治疗骨折的特色,早已得到世界骨科界的承认、赞同。
尽管这几年AO学派在全世界进行学术及商业推广,但小夹板纸压垫这一简便方法在中国的广大农村地区仍被医生和患者欢迎,有着很强的生命力。
我们既往在用大切口治疗拇趾外翻时遇到过,如果内固定时术后出现偏差,则无法调整。
我们利用小夹板纸压垫原理,采用趾蹼垫和“8”字绷带进行固定,病人均能固定到一个稳定的位置,个别病例如X线片反映矫形不满意,术后仍能进行调整,免去病人受二次手术的痛苦。
由于使用中医的固定方法,病人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1‰。
5.“时时用屈直”,否则“日后曲直不得”在拇趾外翻术后康复中的运用
中医对治疗骨伤疾病十分重视功能锻炼,在拇趾外翻治疗中,
我们除了重视矫形的外观要求,受中医“时时用屈直”,否则“日后曲直不得”经验的启发,
术后重视患肢功能锻炼,并总结出一套拇趾外翻术后功能锻炼方法和程序。
术后第1天开始作拇趾的主动屈伸功能锻炼,踝关节、膝关节、小腿的功能锻炼,允许患者下床活动,生活自理,以防止骨质疏松和其他并发症发生。
术后4周可每天在主动活动的基础上做拇趾关节的被动活动,30次/d,每次5min,一直活动到关节功能正常为止。
由于重视了术后功能锻炼,在我院治疗的患者患趾没出现“日后曲直不得”病例,很多病人术后拇趾功能比术前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6.中医辨证施治在拇趾外翻术前术后的运用
中药在拇趾外翻术前术后的运用包括内服和外用。
由于足部经常处于阴脏环境,细菌、真菌易生,对真菌没有特效西药,而中药清热解毒效果不错。
因此,每例病人被要求在骨科常规备皮的情况下,使用我们的外洗1号,泡足3天,以杀除足部细菌,经过我们十多年对数千例病人的观察,没有1例出现术后伤口感染,而没用中药外洗的病例中有几例感染,说明中药外洗对预防感染是有效果的。
手术6周后,我们嘱患者用中药活血化瘀消肿的足外洗2号外洗足踝关节,促进其足部的血液循环,增加功能的恢复速度。
我们按中医骨折三期用药辨证,拟愈骨1号和愈骨2号内服,用于患者术后的第1周和第2周~ 6周,对消除术后肿胀、减轻疼痛、促进骨折恢复起到了促进作用。
我们同时对愈骨1、2号从X线片、组织、病理和基因水平进行一系列研究,发现愈骨1、2号对促进骨折局部骨生长因子TGF- 2、FGF-β、BMP、VEGF有明显的表达。证实三期用药辨证能加速拇外翻术后截骨的恢复。
中华文明有5 000年的历史,中医是中华文明一颗璀璨的明珠,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医学传入我国,中国的几代医学家努力将这两个不同的医学体系结合在一起,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果。
目前我国的医疗体系,西医仍然占主导地位,但实践证明,不管西医如何发展,作为我国的原创性医学——中医学,仍有很强的生命力,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医的整体观,辨证施治等理论与实践,解决了许多临床上西医无法解决的疑难杂症。
作为一名现代中国医师,要有历史的责任感,摒弃门户之见,掌握中西医这两门医学,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定能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医学发展之路。
——文章摘自中国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