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谓河广?一苇杭之”所想
国学美育馆 国学美育馆 今天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出自 [ 先秦 ] 佚名 的《国风·卫风·河广》 ,原文如下: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谁谓宋远?曾不崇朝。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
谁说黄河宽又广?一片苇筏就能航。谁说宋国很遥远?踮起脚尖就能望见。
谁说黄河广又宽?难以容纳小木船。谁说宋国很遥远?一个早晨就能到达。
注释:
河:黄河。苇:用芦苇编的筏子。杭:通“航”。跂:古通“企”,踮起脚尖。
予:而。一说我。曾:乃,竟。
刀:通“舠(dāo)”,小船。曾不容刀,意为黄河窄,竟容不下一条小船。
崇朝:终朝,自旦至食时。形容时间之短。
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表达了一个游子迫切欲归而又不得的思乡之情,其强烈的归国之心已急切到再无任何障碍可以阻隔,归心似箭,遂以超乎寻常的想像力,缩小了卫、宋之间的客观空间距离;又以“谁谓河广,曾不容刀”的夸张复叠时, 进一步映射了一个游子的苦闷的思乡之情。
夸张的反问自答,轻松自如,却饱含了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宋国既然“近而易达”,那么,他为什么不回去呢?难言之隐不言而喻。
夸张的手法不仅在诗歌文学中起到强调情感给予人震撼的效果,在绘画演艺等艺术中的适当合理利用也同样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在现实生活中的为人处事则不然,如若不切实际地夸夸其谈说大话,只会成为他人的笑柄,更令人反感。
一如人们对中国画长久以来的误解,走的两个极端,要么嗤之以鼻、不屑一顾,要么深不可测、敬而远之,总之就是宁愿脱离实际误入两种“自以为是”的极端,固步自封地坚持已见愈陷愈深,也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了解真相、不愿向前迈出一步。
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这是千百年来先贤们总结出宝贵智慧箴言,任何时候,都不可盲目自大,自大等于自欺,而自大的根源只是无知而已。
注:(学专业书法、国画, 收藏专业书画保真原创作品,均可关注与私下联系公众号“国学美育馆”、或 qq: 65978422)
↓↓↓往下看
(原创作者简介: 中央美院中国画专业毕业,不苟言笑、喜文学诗歌、擅山水、花鸟,工行书,书法师承实力名家,几十年笔耕不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