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与邹平的不解之缘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入仕为官40年,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在州县为能吏,在边境为能将,在朝廷为良相”,他的文采与政治才能同样出色,被朱熹赞为“天地间第一流人物”。然而,在入仕前,范仲淹在山东淄州长山县(今邹平长山镇)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期,与长山结下了一生之缘。
  随母改嫁 一心向学
  范仲淹的曾祖曾任吴越中吴节度判官,祖上三代都在吴越王钱氏手下做官。范仲淹的父亲范墉随吴越王归顺了宋朝,任武宁军节度掌书记,是一个掌管文书信札等工作的小官。范墉早年丧妻,续娶了谢氏,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八月二日,范仲淹出生在武宁军(今江苏徐州市)节度官邸。范仲淹两岁那年,范墉不幸病逝,谢氏护送丈夫的灵柩回到家乡平江府(今苏州吴县)安葬。由于范墉为官清廉,家无积蓄,孤儿寡母生活无着,虽有乡亲邻里的接济,但也不是长久之计。这年,在平江府做推官的朱文翰新丧妻室,经人介绍,谢氏带着4 岁的儿子改嫁给了他,从此,范仲淹改姓朱,名说(同“悦”)。朱文翰带着范仲淹母子先是在平江府任上,不久,调去汴京,谢氏母子即回到朱文翰的家乡淄州长山县。
  范仲淹少年时,曾随继父宦游过一些地方。
  景德末年(1007 年),朱文翰辞官回家,范仲淹也随继父回到长山。朱家兄弟姐妹多,又都年幼,继父也日渐年老,母亲谢氏就想让范仲淹学些商贾技艺,赚钱补贴家计。虽然很想读书,但范仲淹也不愿违背母亲意愿,就在继父的安排下到一家店铺学徒。干了一个多月,范仲淹就因看不惯商人的虚伪奸诈,回到家中请求母亲允许他继续求学。继父知道后,非但没有责怪他,反而夸奖范仲淹的志向,支持他继续读书。
  当地学塾已经不能满足范仲淹的求知需求。一天,县城里传出消息,说长白山醴泉寺从京城来了一位高僧,不但德高望重,而且博古通今,学识渊博,于是范仲淹决定进山求学。长白山位于邹平、长山、淄川、章丘4 县交界处,范仲淹赶了 50多里路,终于在醴泉寺见到这位高僧。一番攀谈后,高僧对这名志趣远大、谈吐不俗的青年产生好感,决定收留他在寺中读书。
  然而朱家家境日渐拮据,范仲淹不愿给家里增加压力,他经常是每天只煮一碗粥,等粥凉了,把粥划为4块,撒上点盐和菜末,再拌上点醋,早晚各吃两块,这就是“划粥断齑”的来源。到后来,范仲淹刻苦的精神不仅感动了欣赏他的高僧,连寺院的住持都被他感动,每天送给他4个饼子。进山求学的第一年,正遇上县里科举考试,范仲淹去应试,被举为学究,大约相当于后来的秀才,范仲淹在县里名声大振。范仲淹在醴泉寺读书的第三年,继父因病去世。办理完父亲的丧事,范仲淹回到寺庙中,高僧鼓励他去全国闻名的应天府书院求学。
  进士及第 上书复姓
  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秋,23岁的范仲淹来北宋四大书院之一的应天府(今商丘)书院读书。应天府书院当时的执教者均为书院的名师,再加上应天府书院是免费的,学生多为贫寒好学之士,从而形成了刻苦严谨的学风。
  在这种良好学习氛围的熏陶下,胸怀壮志的范仲淹求学之志甚坚,以颜回自比,“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枕”。“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苦学五年之后,大中祥府八年(1015 年),范仲淹进士及第,任广德军(今安徽广德)司理参军,从此踏上仕途。
  因为在去应天府之前,范仲淹已经得知了自己的身世。到了广德,范仲淹先对政务作了些安排,就回到了淄州长山县。他拜见了朱氏长辈,向朱氏族众和乡亲们对自己的养育关照表示感谢,又对朱氏诸兄弟作了一番安排后,便将母亲接往广德。
  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冬,范仲淹游览广德的太极洞,亲手题写了“跫然岩”,署名仍为“宋进士朱说”,此遗迹至今保存完好。天禧元年(1017)年,范仲淹迁文林郎,改集庆军节度推官,时年29岁的他,决意复姓更名。
  与母亲商议后,他上书朝廷,提出了复姓改名的请求。在奏《表》中,范仲淹引用了范蠡、范睢的故事,说:“名非霸越,乘舟偶效于陶朱,志在投秦,入境遂称于张禄。”经朝廷批准,进士朱说正式更名为范仲淹,字希文。不仅实现了少年时“自立门户”的心愿,也立下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凌云壮志。
  书信往来 不忘朱氏
  然而,对长山,对朱氏,范仲淹是怀有深厚感情的。原《 长山县志》、《 范仲淹传》记载,范仲淹“ 性至孝,虽改姓还吴,仍念朱氏顾育恩,乞以南郊封典,赠朱氏父子太常博士,朱氏子弟以荫得官者三人……”“在孝妇河南置义田四顷三十六亩以赡朱族。”
  居官后,范仲淹与长山朱氏一直有书信往来,《范文正公全集》尺牍卷与朱氏的15 封信中可以看出范仲淹与朱氏兄弟子侄的深厚情谊和亲密关系。信中提到了“秀才三哥”、“朱侄秀才”、“五娘儿”等并表示关切,同时再三叮嘱侄子们要“温习文字,清心洁行,以自树立。生平之称,当见大节,不必窃论曲直,取小名招大悔矣。”
  50 岁那年,他徙润州,途中,将妻子李氏的灵枢停放在瓜州寺中,曾写信给朱氏子侄,信中说“六婶(范仲淹在朱家排行老六)神榇且安瓜州寺中,悲感!悲感!”57岁时,范仲淹在邓州任上给朱氏子侄的信中详细介绍了他在邓州情况。
  宋仁宗皇佑三年,63岁的范仲淹“以户部侍郎知青州”,赴任途中,他专程绕道长山县,长山父老迎接于城西十五里处。范仲淹轻车简从,下车参拜故乡父老,并赋《留别乡人》一首:“长白一寒儒,荣归三纪余。百花春满路,二麦雨随车。鼓吹罗前部,烟霞指旧庐。乡人莫相羡,教子苦读书。”
  感念前恩 窖金赠僧
  范仲淹曾经读书的醴泉寺在20年后突遭大火,寺院几乎被火烧光。曾送饼子给范仲淹的住持一心想修复寺院,但身无分文,苦闷中想起了时任陕西都部署的范仲淹,于是立即打点行装,一路化缘西行,跋山涉水直奔陕西而去。
  范仲淹见到老僧后十分亲切,待若上宾,问寒问暖,关怀备至,并且尽量抽出时间与老僧交谈。老僧住了些日子,见范仲淹与士兵同吃同住,同甘共苦,生活十分俭朴,向他求助的意思实在难以开口。又住了几天,老僧便提出回寺,范仲淹因为边事十分繁忙,也没有强留。临行,范仲淹取出一包茶叶相赠。
  老僧回到醴泉寺,长山知县听说醴泉寺老僧晋见范公回寺,专程从县城前来看望。老僧拿范仲淹给他的那包茶叶招待知县,打开茶包一看,里面有范公的一封亲笔信写着:“荆东一池金,荆西一池银。一半修寺庙,一半斋僧人。”住持立即派人去刨,果然刨出一窖黄金和一窖白银。寺庙重修,余下的钱购置了三百多亩庙田,住持感念范仲淹恩德,便在寺庙旁建了一处范仲淹读书堂。
  范仲淹去世后,僧人们在读书堂前竖起了一块石碑,镌刻“ 范文正公读书处”,后又陆续修建了范公祠、上书堂、下书堂等建筑,如今这些已经成为古迹名胜。
(0)

相关推荐

  • 范仲淹②:我读书时苦啊,每天吃咸菜冷粥!

    范 人物志 仲 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电视剧<清平乐>中的范仲淹 2 划粥断齑 嗯,上次,我们说这范仲淹,年纪轻轻,就有了做宰相的志向.但宰相,哪是光想想就能当上的,还得靠苦 ...

  • 【传统文化】范仲淹的家风

    让知识回家 一站式收藏您的阅读与创作 [传统文化] 范仲淹的家风 作者:王学斌     古人素重身后名.一人即使生前博学多才.德厚流光,但身后毕竟终将化成抔土.趋于萧索.如何让毕生修养和体悟得以延续, ...

  • 《龙文鞭影》卷四 八 庚 仲淹复姓 潘阆藏名

    <龙文鞭影>卷四  八 庚 仲淹复姓 潘阆藏名 仲淹复姓 潘阆藏名 [拼音]:Zhòng yān fù xìng   Pān Làng cáng míng [人物故事]: 范仲淹的曾祖曾任 ...

  • 范仲淹④:我只求姓范,真不在乎那点家产!

    范 人物志 仲 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电视剧<清平乐>中的范仲淹 4 复姓归宗 之前说到,范仲淹是由继父抚养长大的,这继父,名叫朱文翰,还给范仲淹起了个名,叫朱悦.那么,范仲 ...

  • 宋朝进行时——写好看的历史184

    第九章  天下.己任 184求学少年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以残忍嗜杀闻名,许多臣子因触怒龙颜而丢掉性命.然而,明代史料<朝野纪略>中却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苏州有个叫范文从的人,官至御史,因为 ...

  • 死都不愿葬在苏州的范仲淹

    火车站,是一个城市的名片. 在苏州火车站的南广场上,矗立着八座铜帱雕像,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最高的一座,是范仲淹的雕像,居中,高达10米,其余七座分列两边,高度居半,分别是伍子胥.孙武.祖冲之:泰伯 ...

  • 范仲淹为什么终身对晏殊执门生礼——解读《清平乐》背后的历史

    在热播电视连续剧<清平乐>中,范仲淹对比自己小2岁的晏殊执门生礼,态度恭敬.有人表示不解,论名气,论对后世的影响,范仲淹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是为什么呢? 北宋是一个风雅至极的时代,名人辈出, ...

  • 千秋人物记(17)--“君子世无双,陌上人如玉”--请君唤他范仲淹

    "君子世无双,陌上人如玉"--请君唤他范仲淹 范仲淹像 一个人的一生,有些人的精彩,有些人的平庸.无论精彩或者平庸,无愧我心便好. 范仲淹在万千人尖子中博得头筹,固然与个人努力分不 ...

  • 长山寒儒(随笔)

    长山寒儒 作者:田艳艳     主编:非   鱼 世间再无"姜含秋" .若说人间几真情,堪比姜氏含秋颜!       一代名儒范仲淹,       不负天下负秋寒!       昔 ...

  • 范仲淹在邹平

    导 读 范仲淹,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他幼年丧父,家道中落.后随母迁徙至邹平长山,随继父姓,取名朱说.他自幼勤奋好学,攻读不辍,在邹平生活二十余载.醴泉寺.读书洞都留下了他求学的足迹,也留下 ...

  • 郭浩章||13范仲淹之治邓州乡绅献计

    赤色的云彩堆成一座巍峨的高山,高山上垂下数条宽大的瀑布,瀑布落地,堆起千堆雪,而后浩浩荡荡奔腾而去.在奔腾的河流中,有小洲,有绿树,有竹檐茅舍,有游鱼飞鸟-- "范大人来了." & ...

  • 范仲淹|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待生活如初恋

    洪武年间,有位叫范文从的御史,直言上书怼皇帝.敢逆龙鳞,自是死路一条.问斩前,朱元璋照例翻了下名册,当老朱看到他的籍贯时,急忙传唤他到跟前."莫非你是范仲淹后人?""臣是 ...

  • 今天,一名复旦儿科医生讲述了与过敏性鼻炎的不解之缘

    今天,一名复旦儿科医生讲述了与过敏性鼻炎的不解之缘 原创儿科黄哥黄医生2021-05-07 22:27:30 我是一名儿科医生,也是一名被过敏性鼻炎长期折磨的痛苦患者.大概在高中的时候,这个毛病就缠上 ...

  • 苏州文庙,北宋范仲淹所建

    苏州,沧浪亭隔着人民路对面(路西侧),有一片红色的建筑,是苏州文庙,也就是孔庙. 这是从墙外看文庙的大成殿. 先来到南边的正门,因为修缮正门不开放.门前也和其他孔庙一样,设有官员人等至此下马的下马石. ...

  • 我与太和殿的不解之缘(三):从力学到美学

    周  乾 在长期研究中,我注意到太和殿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它的力学稳固性,其中的艺术和文化内容也极其博大精深.我对太和殿的研究,逐渐从力学扩展到了美学(艺术文化).大量的资料查询,无数次的现场思考,我不断 ...

  • 我与太和殿的不解之缘(二)—从匠师到学者

    我与太和殿的不解之缘(二)-从匠师到学者 周  乾 从参与到专项的研究深入.太和殿大修工程结束后,我陆续参与了故宫内其他古建筑的勘察设计与结构分析评估工作,如神武门勘查设计,故宫城墙.角楼.中和殿.英 ...

  • 魏国公范仲淹的后裔在迁安境内散枝落叶

    范仲淹 和他的后代 忧乐家风耀迁安 康熙四十二年,范承谟之孙范弘俶奉旨来迁安,接管旗地15顷(1500亩),定居在迁安西马兰庄. 范氏先祖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 范仲淹十大家训:志高远,厚人伦

    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和教育家. 范仲淹一生对己严格.由于年幼时家境贫寒,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