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只是实现主观自由
时间在不断的筛选你身边的人和事,当你什么都不在乎的时候,你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
最近在做领读视频选题时,读了一本名为《我是个妈妈,我需要铂金包》的书,是一位读人类学和灵长类动物学的耶鲁大学博士写的。书不厚,主要写了她和丈夫为了孩子的教育,搬到上东区(曼哈顿精英阶层居住·社交和购物的专属社区),开始物色公务,购买学区房,给孩子申请私立学校的全过程。
整本书我印象最深的是很多东区的妈妈连受孕日都是打过算盘的,比如生日在夏天的男生活泼好动比较不听话,而且发展动作技能的时间比女孩晚。还有人喜欢让男孩晚上学,就为了让孩子重要的大脑和认知发展胜过同学。且生长在上东区的小孩,在两岁多就要上音乐课程,到了三岁就要请家教,准备幼儿园的入学考和面试,到了四岁,不会游戏的孩子得请游戏顾问。而这一系列的流程最终目的并非是开发孩子潜能,而是为了把他们送进最贵族的学校然后帮孩子安排有钱有势者的的后代做玩伴,以求往上爬。
当时看到这的时候,我还去找了一个算是条件很好,全职在带孩子的母亲的朋友,她的孩子也去年入了幼儿园。我问她有为入学做什么准备的时候,她说自己孩子性格特别内向,因为担心她入园后被欺负,所以自己一个不爱社交的人硬是去幼儿园认识了很多妈妈,从而筛选出了活泼幼儿的小朋友和自己的孩子一起玩,周末还带老公去和那些小孩的父母认识结交。现在自己的小孩也慢慢放开了,性格有所变化。我当时问她,现在母亲爱子为计之深远到这种地步了吗。朋友发来哈哈的表情,说我这还好啦。我身边真有朋友就像你书里写的妈妈一样,给孩子安排认识一些有钱有势的孩子做朋友,自己也会在课后努力结交对方的父母。最后我们的聊天以做全职妈妈不容易啊,我要去接孩子上钢琴课了结束。然后我又跑去跟小时候和我一起学琴的一位朋友聊这事,她现在是一个教育培训机构的音乐老师。她说:其实,大多数小孩子年龄太小很难看出是否有天赋,但我们不会说出来,机构是以盈利为目的的,需要吸引更多人进来,给家长期望,吊着你,不让你离开。你我都是很小学过音乐的,当时你因为学的快,你父母带你转去考级的那种音乐班时候我们老师就不愿意,现在想想,考级其实在迅速筛选出尖子而已,并不是在教育培养我们走更远的音乐路。现在我也是靠音乐谋生,并不是去演奏什么作品。回想这位朋友是今年才进入了艺术学校机构,之前在大城市996工作,因为实在觉得自己的工作不值得996去做,所以辞职回家教琴。我记得她辞职后的高铁上跟我聊天吐槽996的时候说,我看到一句话说的特别说,它说:996本质上来讲是筛选一批最听话的人,就是把原来早上六点起床早读,晚上上晚自习到12点的人,全部招进去,你经过了十几年的历练,996还不是水到渠成?大部分996的工作可能根本不需要996去做,没上过晚自习的人也见不得干得来。毕竟,好的招聘不是筛选简历开始,而是被优秀的候选人拒绝开始的。大多数面试和筛选,不过是要把性格严重不合适的淘汰。这是针对小企业,最具效率、成本最低的方式。
好像,无论在小时候到长大,我们面对世界和生活的规则就是经历不停的筛选和被筛选。而入学,高考,工作,结婚,每一场筛选都是大多数人极度的人生灰暗。
考试的本质就是筛选,通过不同的分数标准,我们都是靠着考试这种本质筛选的机制长大,进入大学再顺利毕业,然后通过企业筛选体制顺利毕业,入职。有实力的短期升职,有智慧的特殊期买到房子。且这类人大多特征是都是做事时会做很多调研,长时间的进行铺垫,尽力降低了生活的预估风险。就连爱情和婚姻也会这样。最近一句转发量很高的话就是:成年人只能筛选,不能教育。选择伴侣,朋友,合伙人都是如此。年龄越大越觉得生命短暂时间宝贵,不想浪费半分精力在不值得的人身上。好像不断的说不,筛选,比较,再筛选,做减法,就可以以大浪淘沙的方式掏出有价值的人,获得有价值的人生。不过,确实事实上传统相亲模式成功率更高,父母家底背景什么的都知根知底,婚姻也更稳固。毕竟经过了筛选,而且目的一致才走到一起的。毕竟,自由恋爱的双盲模式,是一种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过渡,一切结果会比较未知。很多人不愿承受这未知的风险。所以,导致以为自己看到的世界就是真实的世界,殊不知看到的不过是自己筛选出来的世界。忘了真正的世界,或许不是通过学历的高低,身材外貌的第一印象,家庭财富的负债率,别人口中的点评组成的,而是需要自己读书阅读,多见世面中培养直觉,训练思维,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可以通过和别人聊天,一起做事观察行为方式,或面对重大事件中的立场,或处理一件小事的细节,以及看一个人在低谷境遇里的人生态度来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