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电影馆 | 吃下这颗咖喱豆
周末电影馆
-NO.89-
三部有质感的印度电影,带你去到三个印度城市,体验不一样的人生。
《黑色的风采》
这部电影像是童话,它抽空了现实背景,剩下的只有纯净的爱和情感。
影片取景在西姆拉。
西姆拉位于德里以北280公里喜马拉雅山地中,始建于1819年,最初是英国军队的营地。从1864年到1947年印度独立前夕,西姆拉成为英领印度的夏季首都。
由于是英国人所建,这座城市是具有浓烈的英伦风情,其环境优美也特别适合度假。
《黑色的风采》的灵感来自于作家海伦·凯勒的真实故事,讲述一个盲、聋、哑孩子的成长历程。故事简单中又带有些许复杂。
一个聋+哑+盲的孩子,在完全黑色的世界中度过了8年,跟外界无法进行交流。一个家庭教师,对小女孩倾注了无限的耐心和爱心,将小女孩从黑暗带出光明,教给她知识、尊严与自我,让这个小女孩能够凭借自己的知识通过英国全日制大学的入学考试。
在片中有许多生活的细节,老师反复强调:字典里面不应该有“不可能”。老师反复让女孩感受他的口型、拨弄她的手指表示字母,费尽心思让她建立起单词与概念之间的联系。
片中情感简单真挚,描述的是美好人性和奇迹人生,听上去如同一个不可能的童话。
《巴菲的奇妙命运》
大吉岭,最著名的就是红茶。而这部电影也让我们领略了大吉岭的风光。如此风景如画的地方,也有动人的爱情故事。Barfi虽然是一个聋哑的残障人士,可是他却十分的快乐,他爱上了邻家女孩Shruti,她是一个会令很多人动心的女孩,Shruti也被他的幽默阳光吸引。可是女孩最终因为世俗的眼光离他而去选择嫁了一个正常人。故事就此开始。
故事讲述的是单纯的爱情,不在乎外人的眼光,勇敢追寻自己喜欢的一切。
另外,片子的叙事结构很特别,从一开始,你就知道那位名为Barfi的老人家去世了,而你对他一无所知。接着剧情以各种时间混乱的插叙不断穿插着,很多人讲述着自己记忆中的Barfi,像是给你无数的碎片,最终拼凑成Barfi一生的传记。
《死生契阔》
影片讲述的是神圣宗教与严格社会规则的背面,是对人性的束缚。
这部影片取景在瓦拉纳西,是印度恒河沿岸最大的历史名城,古代迦尸国首都,相传是在5000年前兴建。早在公元前4至6世纪,这里已成为印度的学术中心。公元前5世纪,佛祖释迦牟尼曾在此布道、传教。公元7世纪,咱家唐僧曾到此朝圣,并在《大唐西域记》详细描绘。公元12世纪,印度的古王朝曾在这里建都。
瓦拉纳西是印度教、耆那教、佛教的共同圣地。印度教徒一般都认为能在瓦拉纳西死去就能够超脱生死轮回的厄运,而他们相信在瓦拉纳西的恒河畔沐浴后,即可洗涤污浊的灵魂。
到达瓦拉纳西,你最好忘掉人间的规则,否则你会崩溃。纵横交错的一米宽小巷,到处是积水、牛屎,神牛悠闲的在你身边走着,人们在路边小便,苦行僧坐在路边,空气混浊;穿过小巷,走到很多污泥的恒河边上,人们在河边洗澡、洗衣服、冥想、烧尸体,河里偶尔能见到胀大成气球状的浮尸。
这就是瓦拉纳西,从世俗的角度,它是脏乱的极致。但是,它也是精神世界的极致。抛下对环境、卫生、舒适感的固执,才能开始走近印度人的精神世界。
《死生契阔》是一部关于瓦拉纳西、关于恒河的文艺片,它
没有一切印度商业电影的要素:没有歌舞、没有超长的片长、没有开挂……
总的来讲,本片笔触冷静真实,细致入微,令人深感震撼。叙述和缓有力,张弛有度,颇具大家风范。画面构图配乐皆为一流水准。
这部片子把场景放在印度最神圣也最传统的瓦拉纳西,在这个被印度人视为生的源头和死的归宿的地方,讲述了两个关于生与死的平行故事,讨论现代社会生活与传统的性观念、种姓制度之间的激烈冲突。
本片中贯穿始终的不是男女主,而是那条不会说话却永远流动的恒河,婴儿出生要在恒河中沐浴,死后要化为灰尘归于恒河,既是生命开始的赞美者,也是生命终结的归宿处,生死轮回,枯荣交替,恒河见证了男女主所有的幸福与悲痛,所有的寂灭与希望。她什么都不会做,只是静静的流淌着,看着这世上的一切,这也是全片的基调和节奏。
文编
BuildKing | 上帝见笑啦
美编
Cecilia | 纸短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