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世论(临证需胆大心细)

近日江西儿童医院也在中医三伏灸的热潮中开展了“三伏贴”防病治病的医疗项目,据统计有881名儿童在接受该院的“三伏贴”治疗,其中92名儿童在7月12/13日贴敷后出现发泡、皮肤破损、局部瘙痒、灼伤疼痛等反应而被家属问责。许多患者家属贴出孩子皮损照片,表示由此次风波坚决对中医三伏贴甚至中医药心存质疑。江西儿童医院没有第一时间做好家属的安抚和三伏灸的科普讲解致使事件发酵成许多不明所以的媒体评论员的一些学术外的情理性言论。虽然后继许多中医药学术专家站出来发布三伏灸本身就是发泡疗法的科普宣教,但是为时已晚,更多的人看到孩子们惨不忍睹的皮损图片还是一边倒的声讨“三伏贴”太过于残忍!其实,作为千年传承的中医技术肯定有其存在的价值和客观实用性,相较于皮损和其防病治病的意义后者恐怕更重要!曾几何时,瘢痕灸在中医药治病防病和养生方面举足轻重,但是因为艾灸烧灼之痛苦和灸后瘢痕,导致瘢痕灸日益脱离临床!曾几何时“一针二灸三药”一直把针、灸作为优选的治疗,就因为世人的恐惧而导致针、灸被排挤成医疗机构最小的科室,甚至有些医院干脆取消针灸科室!有太多本来很有效的中医药方技应因为存在着某些弊端,而让人忽略了其优势最后被摒弃离开临床,最后要么失传,要么只被记载在书本上!有太多所谓的秘方其实都是存在着一定的风险的治疗,但是只要临证辨证精准,确实符合治疗范畴,剂量拿捏准确,往往收效远比普通治疗好很多!

面对恶性疾患,很多人可以接受伤害性治疗,比如最为常见的肿瘤癌症放化疗治疗,哪一个人不知道的放化疗比较伤害身体,但是一旦亲友患病常人的思路还不是第一个考虑的就是放化疗!就连很多西医学者都觉得放化疗有可能会加速病情恶化,导致患者各系统损伤,但是大家还是愿意接受放化疗,结果耗费全部积蓄,结果还是传来噩耗。相较于中医本来很温和的治疗、保养方案往往会引来诸多质疑,自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以来,中医药就成了很多“科学家”嗤之以鼻的“伪科学”,认为中医药毫无科学可言!试问全球在还没有这么先进的文化交流的时候,每一个地域都有着治病防病的理论,难不成就只有而今的西方医学才是正统?只有西方医学才是具有科学性的治病救人的科学?近来的刚果出现埃博拉病毒,西方医学不也是束手无策吗?面对死伤的患者,作为医者,更希望挽救生命,所以在疾病面前,要集思广益,博采众长,不可以排外!我曾经看到一些医者说某些疾病只有他(她)一个人可以治愈,其他人绝对无法医治!这种信口雌黄的言论只能说明这些医者眼光狭隘!殊不知“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道理!世上绝对的事情少之又少,只有谦虚谨慎才能一步一步的进步!

临床上,几乎所有的医者都曾犯过或大或小的失误,有些可以挽回,有些则成了医疗事故。有很多人认为只有年轻的医师才会“眼高手低,心手不一”,现实中不止一次的事实告诉我们“临证如果不能胆大心细,就很大可能会出现失误!”医学经验有时候不仅仅是年龄的积累,近代,更多的新起之秀并非都是年过花甲的医者。传道著述的年青一代也大有人在,我们不得不考虑时代因素,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特殊时期曾经是中国学术歧路时期,所以那个时候知识教育断层在所难免。现代随着学术公开化,学术交流广泛化,年青一代医者也是青出于蓝,医术并不逊于年长医者!

现代医疗是医患共同参与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医药的科普也应该在诊疗过程中做好医患交流沟通,如果在三伏贴诊治过程中跟所有的贴敷者做好科普讲解,相信每位家长只要留心密切观察贴敷过程中儿童的反应,就不至于出现这么多灼伤病案。目前,很多医疗场所不辨证就施灸,因为门诊人口数量巨大就疏于跟患者进行相关注意事项的交流,药物对于不同年龄的皮肤刺激量各异,儿童和成人三伏贴的时间各异;如果有分年龄阶段的天灸配方更佳,如果没有就更需要提醒家长时刻关注体表反应。另外,如果没有经常发病、体质虚弱,在没有接受发泡的前提下,切不要跟风天灸。

临证胆大心细是临床执业必须执行的,但是要拿捏好一个度,不可以过度不计后果的大胆,有太多临床医疗事故是因为医者过度的自信而出现的,凡遇到疾患必须谨慎辨证诊断,剖析明确病因病机而后再选方用药;当然临床也不可以过度的谨小慎微,害怕担当责任,在疾病面前不作为只会延误治疗,有时甚至会因为延误治疗或者姑息治疗而引发恶性疾患!特别是近现代医患纠纷频发导致医师的人身安全缺少保障,所以很多医者在临床上常常选择“明哲保身”的策略,依照“国家规章”治疗疾患,殊不知中医药本来就是因人而异的,有太多治疗是不按“认为设定的规矩”的,特别是有些规矩本身就是“门外汉(非中医专业者)”设定的,中医的巧就是随机应变!

瘰疬验方:紫草膏一两,孩茶一钱(研细末),冰片八分,花椒十粒,香油五分。制法:以香油先煎花椒,火不要大,见开就得,把花椒扔掉,然后以煎好香油,拌和以上三种药品,调成药膏状。用法:用时先将疮口洗净消毒,再把药膏敷上。

治感冒(附流行性感冒)秘方(14首)

1、特效感冒宁:苏叶、薄荷、藿香、防风、荆芥各10克,金银花12克,苍术、黄芪各10克,甘草3克。【用法】每日1剂,水煎两次,日服3次。第1次用清水约200毫升,浸药半小时,煎取100毫升左右。第2次用清水120毫升,煎取80毫升左右,去渣。两次药汁混合后,分3次,早、中、晚温服。一般3剂、重症6剂即可。若遇集体感冒者,可按此比例同煎,分给每个病人服用即可。小儿用量酌减。【功用】解邪固表。【主治】感冒时邪,鼻流清涕,咽痛,痰嗽或伴见恶心,大便稀,或有发热恶寒,舌苔白薄或微黄腻,脉多浮缓。适用于普通型、肠胃型感冒,流行性感冒,习惯性感冒,并有预防作用。【加减】咽喉痛者,加桔梗10克,僵蚕6克;咳嗽痰多稠者,加浙贝母10克,清稀者加半夏6克(制),陈皮9克;头痛者,加白芷9克,川芎9克;夏季感冒,恶寒无汗加香薷6克;口渴汗出,小便短赤者,加滑石15克,石膏20克,荷叶10克。

2、辛温解表汤:荆芥、防风、苏叶各5克,清半夏、广皮各9克,忍冬藤、连翘各12克。【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功用】辛温解表。【主治】风寒感冒。证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四肢酸痛、鼻塞声重、鼻流清涕、喉痒、咳嗽、痰多清稀、脉浮紧、舌苔薄白。【加减】如咳嗽重加炙前胡、炙白前各9克,甘草3克;恶寒重加桂枝5克;周身痛楚加羌活、独活各5克;头痛加川芎5克,蔓荆子3克。【疗效】屡用屡验,疗效颇佳。

3、羌蒡蒲薄汤:羌活、牛蒡子各9克,蒲公英30克,薄荷6克。【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功用】祛风解表,清热解毒。【主治】外感发热。适用于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腺炎,腮腺炎等。【加减】咳嗽加杏仁、桔梗、前胡各9克;咽痛加板蓝根30克,玄参9克,马勃6克;胸闷、纳呆、舌苔腻加厚朴、半夏、枳壳各9克。本方为上海曙光医院经验方。凡上感热毒偏重所引起的上述各病证,用之皆验。

4、清解表热方:桑白皮、桑叶、菊花各9克,黄芩12克,山豆根、鱼腥草、生石膏(先煎)各30克,枇杷叶9克,芦根30克。【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功用】清解表热。【主治】风热感冒。证见发热重,恶寒轻、头胀痛、口渴、鼻塞流涕、咳嗽、嗓子痛、舌边尖红、苔白或微黄、脉浮数。【加减】咽痛加桔梗、牛蒡子各9克,咳嗽甚者加杏仁9克;无汗恶寒甚者加荆芥9克,薄荷3克(后下);身痛明显者加羌活、苏叶各9克。印氏云:此方经多年使用,已列为“抓主症”之常用方剂。凡感冒发热以及上呼吸道感染明显者,即可用之。一般收效甚捷。笔者临床亦多使用,验之临床,效果确实。

5、三阳清解汤:葛根、金银花、连翘各24克,石膏30克、柴胡24克,黄芩12克,大青叶、蒲公英各30克,甘草9克。【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功用】辛凉透表,生津止渴,清热解毒,利咽散结。【加减】若表证较重者可加荆芥、薄荷各9克,若见便秘、谵语,舌苔黄厚而燥者,可加生大黄6克,玄明粉12克(冲服);若见吐血,衄血、发斑者可去柴胡,加生地15克,白茅根30克,丹皮12克,若咽喉肿痛甚者,可加土牛膝根24克。凡证属三阳热盛、表里俱热之证,用之奏效颇捷。

6、退热汤:秦艽、青蒿、桑叶、菊花、薄荷、钩藤、芦根、生薏苡仁、郁金、大贝母、白通草、大豆卷(剂量可随证酌用)。【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功用】疏风解表,宣透风热,清热解暑,渗利湿热。实为春、夏外感发热之良剂。【主治】外感风热、暑湿、伏暑、湿温(包括肠伤寒)等证。【加减】临床运用,宜随证加减,如一般湿重加藿香、蔻仁;恶心,呕吐加藿香梗、姜竹茹;咳嗽加枇杷叶;口渴加天花粉;大便秘结加大黄;素体虚弱,以及发热1周以上者加党参;久热有汗去薄荷,加党参。本方为已故南昌著名老中医许寿仁治疗外感发热的经验方。

7、石知柴葛汤:石膏100克,知母25克,葛根15克,柴胡15克。【用法】每日2剂,每剂煎两次,每次煎取100毫升,共混合400毫升,每6小时服80~100毫升,儿童约减。【功用】表里两解,解表退热。【主治】上呼吸道感染,腮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病毒感染性发热。

8、三花清解汤:忍冬藤、忍冬花、连翘各15克,杏仁、淡豆豉、栀子、玉竹、桔梗、前胡、菊花各10克,鲜桑枝30克,薄荷5克,六一散15克(包煎)。【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重病可于一昼夜服2剂,亦可连续服至病退为止。【功用】清热解毒,疏风宣湿,辛凉解表,扶正祛邪。【主治】流行性感冒(温热型),证见恶寒发热,自汗,头痛以前额及眉棱骨痛为剧,腰背骶骨,及四肢皆痛,面赤、舌红、苔色灰白而干、口渴烦躁、咳嗽痰少,或带血丝,但脉反迟或缓。【加减】本病一般以湿热型为多见,且容易并发其他变证,故临证用药宜随证加减:(1)咳引胸痛,呼吸迫促,带铁锈色痰,是病毒侵犯肺部,络脉受伤。宜本方加紫菀15克,润肺下气,鲜苇根120克甘寒滋阴。(2)呕吐腹痛,肠鸣泄泻,是病毒侵犯胃肠,运化失常。宜本方加黄芩10克,炒黄连5克,苦寒泻火坚阴厚肠止泻;大豆卷15克,陈皮10克,清胃散结理气。去栀子,杏仁以防泻降太过。(3)神昏谵语,角弓反张,是邪毒侵犯心包,肝风内动,宜本方去薄荷、桔梗、前胡等气分之药,加莲子心15克,白芍15克,钩藤10克,以清心、平肝、熄风;另加牛黄清心丸,每次服1粒,每日3次,或局方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每次服半粒,每日服3次,芳香通络,清神醒脑。可续服数日,以神清病退为止。(4)肢体关节肿胀作痛,是病毒侵犯肢体,阻滞经络。宜本方加海桐皮15克,苡仁30克,五加皮15克,以祛风、利湿、逐瘀、止痛。去桔梗、前胡二味上焦气分之药。(5)常有一过性之麻疹状或如猩红热状之皮疹,虽非真正斑疹,也有烦躁不安,是病毒侵犯营分。宜本方加丹皮10克,生地15克,玄参15克,以清营分之热。去玉竹、薄荷、前胡气分之药。

9、感冒立愈汤:桂枝、白芍各10克,厚朴5克,杏仁10克,莱菔子7.5克,白前10克,炙麻黄5克,蜈蚣2条,全蝎7个,生姜3片,大枣3枚。【用法】取上药加水300毫升,武火煎至150毫升,日分2次口服。每日1剂。【功用】宣肺豁痰,调和营卫,镇痉熄风。【主治】风寒感冒引起的高热,喘咳,抽搐。【加减】凡外感缠绵难愈,或表虚不固,屡犯外感而症状前后相似,必有深藏隐匿之邪,宜于方中加入山甲、皂刺、蜂房、黄芪。黄芪一味,古人谓之“补虚,主小儿百病”。黄芪托邪外出,山甲,蜂房,皂刺则能搜剔无余,然后议补,方能百发百中。若不搜尽伏邪,病家必不受补。小儿喘咳病恒多缠绵难愈,能知此法,可令速效。

10、柴胡消食汤:羌活、白芷、广木香各10克,山楂炭12克,瓜蒌仁10克,柴胡、黄芩、法半夏、苍术、茯苓各12克,炒枳实10克,生姜12克。【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功用】消化胃脘积食,清解胸中结水,外解寒湿。【主治】积食感冒,证见往来寒热,头昏痛,或周身骨节酸痛,四肢软弱无力,或恶寒不发热,或发热汗出不恶寒,或鼻干燥,或流清涕,胃脘滞痛,不思食,嗳气,按之上腹作痛或胀硬,口苦咽干,或渴,或肠鸣,或呕,或欲吐,或咳,或心悸,矢气,大便二三日解1次,或溏或秘,小便量少色黄,体温偏高,舌苔白腻或淡黄,脉象右寸关尺浮数,或左寸关尺浮数,或左右关弦紧。【加减】积食重者去白芷,加炒草果仁10克,结水多者去楂炭、白芷,加重瓜蒌仁为12克;寒湿重者加重白芷、羌活各为12克;风寒重者去白芷,加荆芥穗12克;便溏者去瓜蒌仁。

11、十神汤:葛根、赤芍、香附各10克,升麻、陈皮、川芎、白芷各6克,紫苏7克,麻黄、甘草各3克。【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功用】宣肺解表,祛风止痛,利咽止咳。【主治】上呼吸道感染(感冒偏于风寒型)。【加减】春季加荆芥,夏季加藿香,秋季加黄芩,冬季加金银花。

12、增免抗感方:太子参、黄芪、水仙草、地锦草各10~15克,黄芩4.5~6克,仙灵脾6克,五味子4.5~6克,黄精6克,生地9克,麦冬6克,白术9克,甘草4.5克。【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可连续服6~8周。【功用】益气升阳,健脾补肾,清热祛邪,提高小儿抗病免疫能力。【主治】小儿因反复感染(主要为呼吸道感染)病程较久而引起的脾虚证。见消瘦乏力、纳食不佳、多汗虚羸、发热易咳、便溏或干结,扁桃体及颈部淋巴结肿大,面色萎黄,久则气血亏虚,生长发育落后,体重不增等。【加减】病儿急性感染发热症状明显时,可去太子参、黄芪、五味子等药,加生石膏20克,知母、柴胡各9克。伴有咳喘或久咳无痰、肺阴不足证者,可加款冬花9克,缘梅花、天竹子、杏仁各6克,去黄芪,仙灵脾,五味子。如有脾气急躁,多动不安,睡眠欠佳者,属心脾两虚,可加酸枣仁,远志各6克,夜交藤9克,去黄芪,仙灵脾。有口渴多饮,舌红唇干、厌食明显者属胃阴不足,可加重生地、麦冬用量,去黄芪,五味子,仙灵脾,加用石斛9克,乌梅,玄参各6克。有脾阳虚、肠滑便溏时去黄精、麦冬、生地,可加用白扁豆15克,芡实10克,炮姜3克,脾约肠燥时,大便秘结干燥,可加用郁李仁3~6克,重用生地,去五味子。本方为孟仲法氏治疗小儿感染后脾虚综合征之主方。对治疗因感染引起的“脾虚证”有明显疗效。临证运用时,方中剂量可根据小儿的年龄及病情适当增减,不必置疑。

13、解毒清热饮:金银花、连翘、菊花各30克,桑叶20克,薄荷15克,柴胡10克,芦根20克,甘草、黄芩、蝉蜕各15克,生石膏20~30克(先煎)滑石20~30克。【用法】先煎生石膏20~30分钟,然后下群药煎。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各服1次。【功用】清热解毒,辛凉透表。【主治】流行性感冒、病毒性感冒,无论高热或低热,均可服用。【加减】如兼见咳嗽加前胡、杏仁各15克,橘红20克;痰多者加川贝母10~15克,海浮石20~30克。

14、健身固表散:黄芪40克,白术、防风各20克,桔梗30克,百合40克。【用法】以上诸药共研细末,贮瓶备用。每次服9克,每日服2~3次,开水冲服,7天为1疗程。或用汤剂,照上方剂量各减半,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3次。【功用】益气固表,宣肺驱邪。【主治】气虚自汗,体弱感冒,气管炎以及因表虚卫阳不固而常常感冒,或感冒缠绵不愈者。【加减】若素有慢性鼻炎而见鼻塞不通者,可加辛夷15克;若兼有头痛、身痛者,可加苏叶、羌活各10克;若见咳嗽吐白痰者,可加橘红、制半夏、杏仁各10克;若兼心慌气短者,可加太子参12克,麦冬、五味子各10克。

张玉龙,中医世家,毕业于安徽中医学院,本科。师从杨俊、杨任民、马俊、周楣声、潘嘉龙、董洪强、马山等国家级名老中医,精于切脉、面诊、舌诊诊断疾病,擅长中药(内治外治)、针灸、推拿、艾灸、刮痧、火罐、刺络放血等综合治疗疾病。

      擅长治疗

内科:感冒、咳嗽、哮喘、支气管炎、高血压、糖尿病、中风、心血管疾病、肠胃疾病(腹痛、腹泻、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肠炎、萎缩性胃炎、肠道息肉)、肝胆疾病(急慢性肝炎、胆囊炎、胆道息肉、黄疸)、肾病(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肾盂肾炎等)、顽固性失眠、头痛(偏正头痛、头风、外伤性头痛)、结石及各系统肿瘤调治等。

妇科:月经不调、闭经、痛经、妊娠病(妊娠恶阻、妊娠外感、妊娠高血压、高血糖、妊娠便秘、尿潴留等)、崩漏、妇科炎症、产后病、乳腺病、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多囊卵巢综合症、子宫腺肌症及不孕症等。

儿科:感冒(反复性上呼吸道感染)、咳嗽(急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腺样体肥大、扁桃体腺炎、腹泻、虫症、小儿厌食症、遗尿、多汗症、湿疹、水痘、小儿多动症等。

男科:遗精、阳痿早泄、前列腺炎、不育、阴囊湿疹、生殖器疱疹等。

五官科:牙痛、口腔炎、鼻炎、咽喉炎、结膜炎、飞蚊症、中耳炎、耳鸣耳聋等。

皮肤科:皮炎、湿疹、黄褐斑、青春痘、带状疱疹、荨麻疹、白癜风、脱发、肥胖症等。

骨伤科: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膝关节炎、痛风、腰扭伤、股骨头坏死、神经痛、落枕、滑膜炎、筋膜炎、肩关节周围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骨质增生及各种痛症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