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一种说法

小和尚问老和尚。

“师父,我念经的时候可以抽烟吗?”

“不可以!”

“那我抽烟的时候可以念经吗?”

“当然可以。”

还有大家最熟悉的段子。

“儿子,你的理想是什么?”

“我想要金钱和美女。”

父亲大怒:“堕落的家伙,重说。”

儿子小心翼翼的说:“我要追求事业和爱情。”

这次父亲赞许的点了点头。

当然,最经典的还是这个。

“姑娘,我想每天晚上和你一起睡觉”,这是臭流氓。

“爱人,我想每天早上和你一起起床”,这是徐志摩。

上面这些显然都是段子,那么离开段子回到现实生活中,把同一个意思的话换一种说法还会有这么大的区别吗?

心理学家通过以下实验验证了这种做法同样有效。

实验是让受试者想象某种传染病毒致600人感染,现有两个急救方案供你选择。

供第一组被试者选择的两个方案是:

A方案可以救活200人。

B方案可以有1/3的机会让600人全部生还,有2/3的概率是无人生还。

供第二组被试者选择的两个方案是:

A方案将致400人死亡。

B方案可以有1/3的机会让600人全部生还,有2/3的概率是无人生还。

实验结果,第一组被试者大都选择了方案A,而第二组被试者大都选择了方案B。

只要稍微细看一下就能发现,其实两个方案的结果完全相同,只是换了一个说法,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中被称为“框架效应”。

维基百科解释:在心理学中,框架效应是一种认知偏差,最早在1981年由阿摩司·特沃斯基与丹尼尔·卡内曼提出。他们发现,尽管得失的期望值相同,但人们会因为提问的方式呈现出获利面或损失面,而做出不同的决定。当以获利的方式提问时,人们倾向于避免风险;当以损失的方式提问时,人们倾向于冒风险。

简单说就是面对同一个问题,只要换一种说法,就能有效的影响人们的选择倾向。

例如,我们去商场购物时,看到原价1000现价800的商品就可能勾起购买的欲望,如果看到原价600现价800的商品,尽管价钱相同,但购买的欲望会大大降低(当然也不太可能会有商家这么做)。

明白了以上这些原理,勤加思考,就会更多的分辨出哪些是实质的区别,哪些是仅仅换了一个说法。把它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用它去骗别人……哦,说错了,是防止被别人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