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文旅城,会给黄陂前川带来什么冲击和改变呢?

     黄陂观察,观察黄陂

文章导读:
欢迎融创在黄陂前川之东建设长江文旅城,并不只是因为经济的原因,更多的是希望用这个大项目冲击一下略显封闭保守的这个武汉北部小卫星城。
参考阅读:长江文旅城项目用地开始公示,黄陂前川迎来历史发展大机遇
黄陂前川,在没有长江文旅城之前,只是一个小县城,居民以土著为主,由于地理条件优越,所以经济还算不错,但因为城市还没有完全融入武汉,当地人眼界也就不那么开阔了。
前川成为黄陂的首善之区已有千年历史(南宋开始县城迁至城关),是武汉新城区中独一无二,名正言顺的千年古城,县城城墙原为土城,明代万历年间改为砖墙,清同治年间最后一次修筑,解放后扩建街道时逐渐拆除,可惜了,如果城墙还在,前川绝对是武汉最著名的古镇了,光靠旅游都可以养活不少人,但如今的前川人,如果进不了T制内,就只有外出打工的份,这告诉我们,历史其实也是财富。
康熙版《黄陂县志》中记载了前川当年的许多街道名字,如厅上街、东城街、西城街、十字街、河街、正街、后街、玉带街、新街等,名字都很有地理特点,如今都已消失或者改为了其他。
历史上的前川,由于可以通过滠水河走水路到汉口,自然不是个封闭落后的地方,这里能产生理学大家程颢和程颐,说明黄陂应是一个文风鼎盛之区,二程书院、甘露山书院的建立,让前川盛产文化之人,1903年就开办了师范学堂,1909年私立木兰女子两等学堂成立,凡此种种,证明咱前川过去实乃一个开风气之先的地区。
解放后,黄陂从1961至83年被划入孝感地区,各位,要知道当时的黄陂比孝感还富裕,划到孝感地区,只有被抽血的份,断无可能有营养进来,这22年是黄陂失落的22年,前川,从一个有文化,有历史的千年古镇变成一个破败和粗痞不堪的小县城,这段时间,前川是“谈笑无鸿儒,往来尽白丁”。
83年以前的黄陂,县城该有的工业似乎都有,但都是些小钢铁、小煤炭、小化肥,小水泥、小机械,只有县办工业,没有一个省办,地区办的稍微大点的工厂,没办法,孝感地区是不可能投资黄陂的,而离开了武汉,自然武汉也不会给你修一条路,建一个工厂。
就算后来回归了武汉,但在2000年之前,由于交通基础设施的极度缺乏(那是前川到汉口只有一条双向2车道的汉黄路),黄陂对企业的吸引力也是竞争不过东西湖和蔡甸的。
没有外来企业,自然没有外来人口 ,前川就成了一个典型的西部小县城,办事靠关系,生意讲后台,工程靠抖狠,垃圾无人管。那段时间,黄陂人自己都讨厌前川,有钱人纷纷出走。
2005年以后,前川才有了些许变化,汽车的普及,让前川和汉口联系越来越紧密,大量汉口的新事物被引进前川,大量外地人也开始进入前川定居,当说普通话的人越多的时候,城市文明也就越能得到提升。
黄陂人,是我见过最不排外的一群人,你在前川,或者在盘龙城,都很容易看到说黄陂话的和说外地方言的人和睦无间其乐融融。
但是,前川给我的感觉还是土味太浓,城市不算小,但缺乏亮点区块,高楼不少,但东一幢,西一间,成不了气候,道路建设也太小家子气,虽说“窄马路,密路网”是很好规划,但主干道木兰大道还是双向4车道也确实说不过去。
城市色彩的话,很多房子都是屎黄色(或者是金黄色?原谅我区分不了)和暗红色,这个配色确实是50岁以上人群的审美标准,小县城的最爱。
所以,我希望融创文旅城的建设能够冲击前川这个略显保守的城市。
长江文旅城建成后,其游客显然不会只局限于武汉人,湖北甚至中部地区的游客才是主流,当无数外地人涌入前川的时候,前川当然会发生变化,就如同武汉这十几年的变化一样,外地人会带来新的思潮,新的观点,新的产业,新的文化,这样,前川人才能走出同温层,重拾我们过去敢为天下先的勇敢精神。
前川住着确实舒服,空气好、治安佳,更关键是配套牛,太安逸了人的闯劲就不足,希望长江文旅城带来的外地旅客能改变黄陂人这种“小富即安”的惰性,让前川重拾往日辉煌,带动整个黄陂区的发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