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中医探秘--中药调配须知

第一章

中药调配须知
第一章概述

历代本草及历代名医都对中医的立法方药,中药的配伍,用药调配,用药法度,都作了详尽的论述,已具有较完备的中药调剂理论知识
,但都散见于各本草著作中,无一专述中药调剂的专著。随着社会的发展,中药调剂工作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因此迫切需要一本论
述中药调剂知识的小册子,以供大家参考。我们参阅学习了前辈的医药论著,汇集本集目的在于抛砖引玉,为加快中药调剂工作的发展
和提高,贡献微薄之力。中药调剂工作是一项细致而繁杂的工作,他和其他学科一样有它的独立性和规律性,它是配合中医在防病治病
过程中,达到合理用药,正确组方的关键性的一环。他要求调剂人员根据医生处方定时准确无误的调剂供病人使用的合乎标准要求的药
品,其调剂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医生处方的有效无效,病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危。
中药调剂工作涉及到中医药基本理论,立法用药的法度,中药材的炮制加工,中药材的真伪优劣的鉴别知识等。近几年来,由于大部
分老药工的退休,中药调剂人员青黄不接,中药乏人,中药乏术的现象尚未解决,新补充的中药剂人员多数没有受过系统理论的培训,
难以胜任中药材的鉴别,中药材的加工炮制工作,直接影响了中药的调剂质量和药品疗效,影响了中医中药的发展。所以中药调剂质量
的提高是当务之急,希望各有关单位要做好中药人员的培训提高工作,使他们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的思想,具备一定的中医药基本理论
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术,做到中药材真伪优劣鉴别正确,炮制得法合乎要求,调剂处方质量优良,药味齐全,分量准确。严禁以假充真,
以生代炙,生炙不分或相互代用,估量配方等不良现象。

第二章 中药计量单位在处方中的书写方法
称量是调剂中药的一个基本操作步骤,它是一项细致而严肃的工作,只有准确地进行称量,才能确保调剂药剂的质量和疗效,
医生不仅在选方用药上很讲究,而且在每一味药的剂量上,也都是细加斟酌,因此调剂工作者,一定要紧密配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
和严格的准确性。现将中药调剂工作常用的度量衡制介绍如下:中药的剂量过去多用斤、两、钱、分等市制单位表示,国家为了统一
计量标准,有利于中西医的结合和医学的交流,推动中医药的发展,实现我国医学科学的现代化,特规定从1978年起中药处方一律改用公制
,废除市制单位,即斤、两、钱、分改为公斤、克、毫克。现将换算列表如下:新市制旧市制公制
斤=10两斤=16两斤=500克公斤=2市斤
两1两=10钱50克
钱1钱=10分5克

厘1分=10厘0.5克

0.05克

公制市制换算
旧市两=31.25克新市两=50克

旧市钱=3。125克新市钱=5克
旧市分=0.3125克新市分=0.5克
旧市厘=0.03125克新市分厘=0.05克

公制的进位换算:1公斤=1000克、1克=1000毫克、1公斤=1000000毫克新市制的进位换算:1市斤=10两、1两=10钱、1钱=10分、
1分=10厘旧市制的进位换算:1市斤=16两、1两=10钱、1钱=10分、1分=10厘容积的单位及换算:1升=1000毫升长度的单位及换算:
公制1米=10分米=100厘米、市制1尺=10寸=33.33厘米为了便于阅读和检索古代文献,现将旧市制的处方书写列表如下:市斤用“1”表示,
市两用“刃”表示,市钱用“丰”表示,市分用“卜”表示。在调剂处方中常用的度量衡的单位是以公分、毫升、克为基本单位的。
处方中常用字母Cm\ml\g等表示。在传统的处方用药和部分医药书籍中,一些特殊的药材为了便于调剂和应用,多用一些特殊的单位,
用以估量或计算,为便于参考现列表如下:计量单位举例说明
寸或段大葱、鲜芦根、鲜生地、鲜竹根等条或只蜈蚣、全蝎、蝈蝈、蝼蛄等
片生姜束灯心草、茅根、石斛、芦根具海狗肾、胎盘、鹿鞭、狗鞭枚或个大枣、银杏、胖大海滴生姜汁、大蒜汁、鲜茅汁匙或盅白糖、红糖、蜂蜜、黄酒、食醋、白酒朵闹羊花、洋金花对蛤蚧

备注也有以尾表示的如全虫

第三章 中药调剂工具

中药的调配主要有粉碎、称取、分量、包装等几个程序,传统工具主要有切药刀、铁研船、冲钵、天平、戥称等。1. 切药刀:是药房常用
的切药工具,主要是把片状及大块的中药材切成可供调配的中药饮片、细条、短段等,以供进一步粉碎,制剂及调配处方用。
使用方法:一般先将切药刀固定在条凳上,药材闷润后(成束的药材即把子货,用压板压住),用左手食指、拇指卡住压板及药材,
以手掌后部按住压板,中指和无名指挡在刀床后面,借压板的弹性,把药材向前推进,右手握刀柄做上下往复运动,将药材切成片、丝或条。
条的粗细,片子的厚薄由左手掌握。对于个子货则用药卡子,把药材卡住,按上方切片,切制时药刀要紧贴刀床一次切下。2. 铁研船:
也称药碾子。是由船型铁槽和具有中心轴的碾轮组成,主要用于粉碎质地松脆、不吸湿、不与铁发生化学反应的药材。

使用方法:将铁研船固定后,放入待粉碎的药材,操作人员坐在凳子上,两脚同时踩碾柄,用力向前后推进,粉末的粗细,
由操作时间的长短掌握。操作时要注意身体坐稳,两脚用力均匀,方可操作自如。3. 冲钵也称捣筒:一般多用铜制或铁制成,
适宜粉碎富有挥发油或芳香性的果实、种子类药材,也可用于干燥脆性的药材。
使用方法:首先将待捣药材倒入冲钵中,左手扶住钵体,右手有节奏的上下移动杵棒。4. 研钵:也叫乳钵:多为瓷制或玻璃制两种,
多用于粉碎或混合少量结晶性及组织松脆的药材,特别是贵重的药材及剧毒药材的研磨和混合多用于玻璃乳钵。
使用方法:首先倒入乳钵容量的10-25‰的药材,用左手将乳钵捏牢,右手紧握杵棒转动手腕研磨,杵棒应沿螺旋线路由中心逐渐扩充至四壁,
在由四壁逐渐旋到中心,反复研转直至粉碎为止。5. 药匙:是分装药物粉末及拿取剧毒药品的工具,多为牛角及塑料制成,在分装和调剂完毕后,
要及时擦拭干净,以备再用,以防止药物粉末互相混杂,影响药效甚至危及生命。
6. 药筛:常用的药筛是用钢丝、铁丝、绢丝、尼龙丝贬值而成,固定在金属圈或木框上,主要除去药材中的泥土杂质、砂石以及药物粉末的
分等以求得粗细均匀的粉末和药材的纯净的一种工具。药筛常以每吋含多少个孔,即为多少目筛。如含80个孔就称80目筛。操作方法:
应根据要分粗细度的要求,选择数目适宜的药筛。操作时首先扫刷干净,并检查筛底是否有并丝、断裂现象,然后将药材放在筛内用手往返推动,
并不断搅动药粉。
注意事项:①,药粉应充分干燥,如粉末太湿不能均匀的在筛网上运动,甚至阻塞筛孔,影响过筛效率。②。筛内药粉不宜放的太多太厚,
要使药粉有较大的移动幅度与筛内有更多的接触以提高效率。③.筛取剧毒药品时应在密闭装置内进行,并应戴口罩,以防粉尘飞扬。
④.药筛用完后应用软刷将筛刷净,以备后用。7. 戥称:是中药调剂工作中的主要工具,由秤杆、秤砣、秤盘组成,戥称有公制、市制两种,
现多用公制,使用戥称要用右手提称系绳,左手取拿药材和拢秤砣,操作时称杆要与两眼平行,两眼平视戥称上的铜星标记,操作完毕,
要擦干净秤盘,悬挂于墙上,秤砣要和秤杆放于同处,以防串换丢失。
8. 天平:药房多用上皿天平,主要用于制剂,配方时称取一些用量小及贵重细料药及毒剧药品。使用天平时首先要校准“0”点,
即天平的指针是否停在中央线上,称取药物时,盘中要放等量的包装纸,砝码和被称药品要分别放于两盘中心,取用砝码是要避免直接用手拿,
动作要轻,不得突然增减,称量完毕后,应将砝码放回盒中,使天平处于休止状态,即将两盘放于一边支架上即可。9. 量筒和量杯:
主要用来量取液体药剂,如蜂蜜、水银、杏仁水及自制合剂等。量取药液时要选择大小适宜的量杯和量筒,量皿表面要洁净并保持垂直,
从药瓶中盗取药液时要使标签朝上,以免药液沾污而退色模糊,读数时要使液面与眼睛平行,以液凹面为标准,用毕要冲洗干净放回原处。
10. 软膏板(也可用乳膏代替):多由瓷或玻璃制成,软膏刀有不锈钢或牛角刀两种,使用时,先取少量基质放在瓷板上,再加入研细均匀的药粉,
右手平握软膏刀,压于软膏板上,作前后往复移动,然后再将其余基质及药物分次递加反复研匀为止,如果软膏内含多量液体或固体药物
时可在乳钵内制备。11. 石碾:过去多为农村粉碎粮食之用,主要有碾砣、碾盘组成,用于大量药物地粉碎,即可降低劳动强度,又可提高工作效率。
附:中药房的设施和布局广义的中药房一般由中药库、调剂室、加工炮制室及晒药场组成,狭义的中药房光指调剂室。
1. 中药库:是供购进药材后,初步整理和存放的地方,是中药质量验收和监督把关的地方,以防伪劣质次制品的流入的重要关口,
主要分中药及中成药贮存室,并各设毒剧贵重药品得存储厨。主要应注意防潮、防鼠、通风等。2. 加工炮制室:主要用于饮片的进一步加工,
供配方调剂之用,这是把住调剂的关键,中药配方质量是由加工炮制质量作保障的,主要分切药间及炒药间,应注意通风、防火。
3. 晒药场:新购进的药材及夏季库存药材,切制加工药材,一定要勤翻晾晒,以防发霉、虫蛀、变质、弗兰等,炒制药材要勤摊开晾透后再存放。
4. 调剂室:主要供调配各种处方,主要由药橱和调剂台、处方账目存放橱组成,调剂台旁要放置捣桶和研钵。

第四章 中药斗谱

斗谱是指中药在药橱内的位置和排列方式,中药斗谱安排的合理恰当与否,对调剂工作的质量及效率有直接影响,以确保减少误差,
保证用药安全有效,同时又可减轻调剂人员的劳动强度。一、按临床用药情况排列
根据临床用药情况,根据中药正常消耗的多少,以及医生的用药习惯,可将药物分为常用药,次常用药,不常用药等。同时应结合药物外形、

颜色、性状、作用等特点,吸取按入药部分排列的斗谱优点,将药物排列在药橱内,这种排列方法可根据下列原则进行。1. 将药斗橱分上
中下三层,常用中药装在中层药斗中,不常用的中药装在上层药斗内,次常用的中药装在下层药斗内。
2. 经常在同一处方上出现的功用相近的中药,如党参、黄芪和当归、川芎等分别装在同一药斗的前后,这种排列方法叫格斗配伍。
格斗配伍可适当考虑药物颜色的搭配,如六神曲与山楂等,若相邻两药相混后应易于鉴别分开,并且无配伍禁忌现象。3. 液体药材可
用瓶或坛密封保存,如蜂蜜、益母膏、阿胶膏鲜竹汁等。
4. 体制较重的矿石类、贝壳类、化石类药材,如龙骨、牡蛎、石膏等可装在下层的药斗中。5. 对体质疏松、用量多的药材,
如金银花、金钱草等应放下层大斗或装箱内放适宜位置。
6. 芳香挥发性的药材,如砂仁等用广口瓶或坛子密闭阴凉处保存。7. 对散剂及包煎的药材如六一散、滑石粉、车前子、旋复花等
可预先用纱布用纱布装好,存放适当位置,以备随时调配。
8. 对盒装的中成药可排放在上厨,瓶装的中成药可排放在中厨,合剂及糖浆剂应放在下厨。9. 对剧毒、细料药品要专人、转账、专柜
加锁存放,保管。对于毒剧药品一定要严禁与一般药斗混置,储存剧毒药品的器皿,一定要有显著的标志,以示区别。
10.对小儿用药要单独存放,以防止与成人药品混淆,出现事故。11.经常配伍的药物,可放于同处的左右位置,但是一定注明药品名称和规格,
对五官科用药及其他小膏剂、水剂、散剂可用瓶装或小盒装,然后放于近处的桌下或抽屉内,外用药要单独存放,要有特殊的标记,不得与内服药混淆。
二、按入药部位排列,如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类排列,这种分类方法清晰明了,接到处方便可知道每味药的大概位置,一般中药库存
放药材多采用此方法,这种分类方法适用于药物品种少,工作量较小的中药房。
此外还有按类别排列的,如花草类、矿石类、动物类等,这种方法在药房中极为少见,多见于中药陈列室和中药标本室。注意事项:
1. 属配伍禁忌的药物,不能放入同一斗或上下斗,以免去错药。2. 对形状相似而功效各异的药物,药名近似而功效各异的药物,
不得装入同一斗内。
3. 对有恶劣气味的药物,不能和其他药物装入一斗。常见中药斗谱示范

炙黄芪党 黄
参 芪
酒白芍当 川
归 芎
炙甘草人 白
参 术
炙麻黄麻 桂
黄 枝
酒防风荆 紫

芥 苏
酒白芷羌 独
活 活

霜桑叶柴 菊
胡 花
蔓荆子葛 升
根 麻
熟大黄大 芒
黄 硝
牵牛子李 麻
仁 仁
醋甘遂大 芫
戟 花
煅石膏石 芦
膏 根

栀子炭栀 茅
子 根
地骨皮生 玄
地 参
白头翁丹 紫
皮 草
酒黄连黄 龙
芩 胆
鸦胆子苦 胡
参 连
金银花连 地
翘 丁

白花蛇草地 半锦 边
草 莲
广藿香香 佩
薷 兰
炒扁豆青 荷
蒿 叶
炒桃仁川 赤
芎 芍
炒元胡乳 没
香 药
益母草郁 姜
金 黄

穿山甲全 土
蝎 元
王不留行苏 血
木 藤
皂角刺蒲 泽
黄 兰
仙鹤草白 茜
及 草
侧柏叶地 槐
榆 角
旱莲草艾 三
叶 七

女贞子天 麦
冬 冬
枸杞子玉 黄
竹 精
北沙参石 百
斛 合
炒山药龟 鳖
板 甲
肉苁蓉鹿 蛤
茸 蚧
巴戟天杜 续
仲 断

菟丝子益 芦
智 巴仁 子
石菖蒲冰 节
片 蒲
酸枣仁柏 首
子 乌仁 藤
石决明龙 牡
骨 蛎
代赭石珍 煅
珠 磁母 石
羚羊角天 钩
麻 藤

赤石脂芡 莲
实 须
金樱子五 覆
味 盆子 子
桑螵蛸浮 海
小 螵麦 蛸
使君子槟 鹤
榔 虱
大风子地 蛇
肤 床子 子
炉甘石硼 樟
砂 脑

煅苦矾硫 雄
磺 黄
花蕊石赤 白
石 石英 英

炒僵蚕地 蜈
龙 蚣
肉豆蔻乌 诃
梅 子

淫羊藿仙 锁
茅 阳
骨碎补狗 萸
脊 肉

何首乌熟 寄
地 生
桑葚子阿 白
胶 芍
鸡血藤丹 红
参 花
五灵脂三 莪
棱 术
大青叶公 青
英 黛
败酱草射 虎
干 杖

淡竹叶知 黄
母 柏
谷精草枯 决
草 明
兰香草辛 细
夷 辛
牛蒡子薄 蝉
荷 蜕

中药相同功效药物的区别
1.透疹——荆芥、薄荷、牛蒡子、蝉蜕、升麻、葛根、紫草
既能透疹又能炒炭止血的药物是 荆芥
既能透疹又能疏肝解郁的药物是 薄荷
既能透疹又能解毒散肿的药物是 牛蒡子
既能透疹又能明目退翳的药物是 蝉蜕
既能透疹又能升举阳气的药物是 升麻
既能透疹又能生津止渴、升阳止泻的药物是 葛根
既能透疹又能凉血解毒的药物是 紫草
既能透疹又能解毒的药物是 牛蒡子 、 升麻 、 紫草

2.通窍——白芷、细辛、辛夷、苍耳子
既能通鼻窍又能消肿排脓的药物是 白芷
既能通鼻窍又能温肺化饮的药物是 细辛

既能通鼻窍又能解表的药物是 白芷 、 细辛 、 辛夷 、 苍耳子

3.清肝明目——羚羊角、熊胆、桑叶、菊花、秦皮、决明子、车前子、石决明、珍珠母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疏散风热的药物是 桑叶 、 菊花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解表清肺润燥的药物是 桑叶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热解毒的药物是 菊花 、 羚羊角 、 熊胆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热燥湿止痢止带的药物是 秦皮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热解毒、息风止痉的药物是 羚羊角 、 熊胆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抑肝阳、息风止痉的药物是 羚羊角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润肠通便的药物是 决明子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利尿通淋、清肺化痰的药物是 车前子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肝潜阳的药物是 石决明 、 珍珠母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肝潜阳、镇惊安神的药物是 珍珠母

4.清虚热——知母、牡丹皮、秦艽、青蒿、地骨皮、胡黄连、鳖甲、银柴胡
专清虚热的药物是 银柴胡
既能清虚热又能滋阴润燥的药物是 知母
既能清虚热又能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的药物是 牡丹皮
既能清虚热又能解暑截疟的药物是 青蒿
既能清虚热又能清肺降火、凉血止血的药物是 地骨皮
既能清虚热又能除疳热、清湿热的药物是 胡黄连
既能清虚热又能祛风湿、清湿热的药物是 秦艽
既能清虚热又能滋阴潜阳、软坚散结的药物是 鳖甲

5.下乳——关木通、穿山甲
既能下乳又能利尿通淋的药物是 关木通
既能下乳又能活血消癥、消肿排脓的药物是 穿山甲

6.截疟——青蒿、生何首乌、槟榔、常山
既能截疟又能清热解暑的药物是 青蒿
既能截疟又能润肠通便、解毒的药物是 生何首乌
既能截疟又能吐痰涎的药物是 常山
既能截疟又能驱虫消积、行气利水的药物是 槟榔

7.安胎——紫苏、黄芩、砂仁、桑寄生、杜仲、续断、菟丝子、白术、苎麻根、艾叶
既能安胎又能解表、行气宽中的药物是 紫苏
既能安胎又能清热燥湿的药物是 黄芩
既能安胎又能化湿行气的药物是 砂仁
既能安胎又能补肝肾、强筋骨的药物是 桑寄生 、 杜仲 、 续断
既能安胎又能补肝肾、祛风湿、强筋骨的药物是 桑寄生
既能安胎又能凉血止血、解毒的药物是 黄芩 、 苎麻根
既能安胎又能温经止血的药物是 艾叶
既能安胎又能补气、健脾、止汗的药物是 白术
既能安胎又能补肾固精、养肝明目的药物是 菟丝子

8.开窍——郁金、皂荚、麝香、冰片、蟾蜍、苏合香、石菖蒲、牛黄、远志
既能开窍又能活血通经的药物是 麝香
既能开窍又能外用清热解毒的药物是 冰片
既能开窍又能宁神化湿和胃的药物是 石菖蒲
既能开窍又能解毒止痛的药物是 蟾蜍
既能开窍又能熄风止痉、清热解毒的药物是 牛黄
既能开窍又能宁心安神、祛痰、消散痈肿的药物是 远志

9.杀虫——苦参、贯众、芦荟、牵牛子、花椒、川楝子、苦楝皮、槟榔、百部
(皂荚、雷公藤、仙鹤草、使君子、南瓜子、鹤草芽、雷丸)
既能杀虫又能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药物是 贯众
既能杀虫又能泻下清肝的药物是 芦荟
既能杀虫又能逐水去积的药物是 牵牛子
既能杀虫又能温中止痛的药物是 花椒
既能杀虫又能疗癣的药物是 川楝子 、 苦楝皮
既能杀虫又能行气止痛的药物是 川楝子
既能杀虫又能消积行气的药物是 槟榔
既能杀虫又能润肺止咳的药物是 百部

10.润肠通便——郁李仁、火麻仁、桃仁、当归、瓜蒌(仁)、决明子、(苦)杏仁、苏子、肉豆蔻、生首乌、硫黄、柏子仁、知母、虎杖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利水消肿的药物是 郁李仁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清肝明目的药物是 决明子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活血祛瘀的药物是 当归 、 桃仁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清热化痰、宽胸散结的药物是 瓜蒌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止咳平喘的药物是 杏仁 、 苏子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补肾阳、益精血的药物是 肉苁蓉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补血调经的药物是 当归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解毒截疟的药物是 生首乌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补阳的药物是 肉苁蓉 、 硫黄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补血的药物是 当归 、 桃仁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养心安神的药物是 柏子仁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养阴的药物是 麦冬

百味中药功效相似与差异介绍

一、山楂、神曲、麦芽:共性为消食化积;差异为山楂主消肉食、并有行气散瘀的作用,神曲主助金石药的消化、并略兼带解表之功,麦芽主消米面一切诸果食积、并有回乳及一定疏肝的作用。
二、泽泻、泽兰、泽漆:共性为利水;差异为泽泻主泄相火,泽兰主活血化瘀、通经消肿,泽漆主化痰止咳、散结。

三、茯苓、赤茯苓、茯神:共性为利水渗湿、健脾安神;差异为茯苓主偏于健脾安神,赤茯苓主健脾安神力弱、但能泻热行水、治膀胱湿热、湿热白带尤佳,茯神主专供安神、其他作用弱。

四、鹿角、鹿角胶、房角霜:共性为温补肾阳;差异为鹿角主可作为鹿茸的替代品、并有活血散瘀消肿功能,鹿角胶主益精血、并有止血作用,房角霜主收敛止血、还可治疮疡久不愈合的功能。

五、生首乌、制首乌、首乌藤:共性为补血;差异为生首乌主润肠通便、解毒、截疟、补血弱,制首乌主补益精血、固照用乌发,首乌藤主养心安神、且具祛风通络的作用。

六、大青叶、板蓝根、青黛:共性为清热解毒、凉血功能;差异为大青叶主消斑,板蓝根主利咽,青黛主消斑、清肝泻火。

七、附子、肉桂、干姜:共性为散寒止痛、治脾胃虚寒的胃脘痛、食少便溏;差异为附子主回阳救逆、补火助阳、下温肾阳、中温脾阳,肉桂主补火助阳、并有温经通脉的作用,干姜主回阳、且温肺化痰。

八、乳香、没药:共性为活血止痛、消肿生肌;差异为乳香主兼行气,没药主偏于散瘀。

九、龙骨、牡蛎:共性为平肝清潜阳、固涩收敛;差异为龙骨主镇惊,牡蛎主软坚散结。

十、黄芩、黄连、黄柏:共性为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差异为黄芩主清上现热为主、亦清肝火并兼有止血安胎,黄连主清中焦相火为主、亦清心火及肝火、并善治湿热痢疾,黄柏主清下相火为主、退虚热、止带、治湿疹、湿疮。

十一、龟板、鳖甲:共性为滋阴潜阳、退虚热;差异为龟板主固经止血、益肾健骨、养心补心,鳖甲主软坚散结。

十二、川贝、浙贝:共性为清热化痰、润肺止咳;差异为川贝主清肺止咳、虚劳久咳、化痰散结,浙贝主开郁散结见常、还用于外咸风热、痰热咳喘、痰火热毒壅结。

十三、三棱、文术:共性为破血行气、消积止痛;三棱主偏入血分、破血之功做强于文术,文术主偏入气分、破气之功优于三棱。

十四、麦芽、谷芽:共性为消食化积;差异为麦芽主回乳消胀、还有疏肝的作用、用于肝胃不和纳呆最佳,谷芽主消食作用咬麦芽缓、用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尤为适宜。

十五、草豆蔻、白豆蔻:共性为温中、行气、止呕;草豆蔻主化湿、常配藿香之类,白豆蔻主燥湿、常配白术之类。

十六、红花、藏红花:共性为活血通经;差异为红花主祛瘀止痛,藏红花主凉血止痛、可治温病热入营血引起的斑疹暗紫。

十七、大蓟、小蓟:共性为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肿;差异为大蓟主还具有降压利提退黄的作用,小蓟功似大蓟而力弱、且有利尿的作用、善治血淋尿血。

十八、天冬、麦冬:共性为养阴润肺、清火生津;差异为天冬主清心火、益胃除烦,麦冬主清相火、还治肠燥便秘。

十九、黄连、胡黄连:共性为清湿热;黄连主泻火解毒、即清实热,胡黄连主清虚热、除疳热。

二十、柴胡、银柴胡:共性为退热;差异为柴胡主外咸发热、且有疏肝解郁、升阳举陷、清胆截疟之功,银柴胡主退虚热或疳积发热。

二十一、槐花、槐角:共性为凉血、清肝明目;差异为槐花主止血力强、清热力弱,槐角主止血力弱、清热力强、且能润肠。

二十二、汉防己、木防己:共性为祛风湿、痹痛、利水、治风湿、脚气、水肿、腹水;差异为汉防己主利水消肿作用强,木防己主祛风湿、止痹痛。

二十三、神曲、健曲:共性为消食化积;差异为神曲主助金石药的消化,健曲主理气、化湿、解表、用于食积不化、暑湿吐泻、或兼有风寒表证者用之最宜。

二十四、生地、熟地:共性为补阴;差异为生地主生津润燥、清热凉血,熟地主补血、益精填髓。

二十五、桑螵蛸、海螵蛸:共性为固精;差异为桑螵蛸主益气养肝缩尿、以补肾为主,海螵蛸主止血止带、制酸、治湿疮、以收敛为主。

二十六、枳实、枳壳:共性为破气、消积、化痰、除痞;差异为枳实主破气作用强,枳壳与枳实作用相似、但作用较缓。

二十七、羌活、独活:共性为解表、祛风湿、止痛、治头痛、风湿;差异为羌活主治上半身不遂、风湿痹痛、并治后头痛佳,独活主解表之力不及羌活、风湿病痛以下半身为主,并治少阴头痛。

二十八、半枝莲、半边莲:共性为清热解毒、利水消肿、均治大腹水肿;差异为半枝莲主清热解毒、利水消肿,半边莲主还兼有散瘀止血的作用。

二十九、木香、青木香:共性为行气、止痛;差异为木香主调中、治脾胃气滞、大肠气滞和肝胆气滞,青木香主解毒消肿、清热祛湿、治肝胃气滞、痈疮疗毒、皮肤湿疮。

三十、藿香、佩兰:共性为化湿解暑;差异为藿香主发散表邪、止呕力强、偏主外咸暑湿恶心呕吐,佩兰主化湿醒脾作用强、湿热内阻。

三十一、车前子、车前草:共性为利尿通淋、渗湿止泻、清肝明目、清肺化痰;差异为车前子主利尿通淋、渗湿止泻、清肝明目、清肺化痰,车前子主要兼有清热解毒、止血作用。

三十二、山豆根、北豆根:共性为清热解毒;差异为山豆根主利咽消肿作用,北豆根主具有祛风止痹、疗痹痛之力。

三十三、青皮、陈皮:共性为理气;差异为青皮主破气、尚有疏肝、消积、化滞作用,陈皮主不景气尚有健脾、燥湿化痰作用。

三十四、赤石脂、禹余粮:共性为涩肠止泻、收敛止血;差异为赤石脂主敛疮生肌作用,禹余粮主止带功能。

三十五、罂粟花、诃子:共性为涩肠止泻、敛肺止咳;罂粟花主止痛,诃子主利咽开音。

三十六、菊花、野菊花:共性为清热解毒;差异为菊花主尚有发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野菊花主清热解毒。

三十七、地肤子、蛇床子:共性为止痒、除湿作用;差异为地肤子主利湿、尚有清扫作用,蛇床子主燥湿、尚有祛风杀虫、温肾壮阳作用。

三十八、五味子、五倍子:共性为敛肺、敛汗、涩肠止泻、固精;差异为五味子性温、滋肾生津、宁心安神,五倍子性寒、清火敛疮、止血。

三十九、潼蒺藜、蒺藜:共性为明目;差异为潼蒺藜主补肾固精、养肝,蒺藜主祛风止痒、平肝疏肝。

四十、黑附子、白附子:共性为止痛;差异为黑附子主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白附子主燥湿化痰、祛风止痉、散结止痛。

四十一、石决明、草决明:共性为清肝明目;差异为石决明主平肝潜阳,草决明主润肠通便。

四十二、枣仁、柏子仁:共性为养心安神;差异为枣仁主益肝敛汗,柏子仁主润肠通便。

四十三、杜仲、续断:共性为补肝肾、强筋骨、安胎、治腰膝酸痛、痿软无力、胎动不安、胎漏下血;差异为杜仲主补肾力强、可治阳痿、尿频、肝阳上亢引起的头晕目眩、胎漏下血,续断主兼行血脉疗痹痛、续筋骨、疗金疮、不但治胎漏下血、还可用于其他的出血。

四十四、苍术、白术:共性为燥湿、健脾、治湿阻中焦、运化失司出现的脘腹胀满、恶心呕吐、食少便溏、倦怠无力;差异为苍术主发汗、祛风湿、可治关节炎、风湿引起的肢体酸痛和夜盲证,白术主要兼补气、利水固表止汗、安胎、偏治痰饮、水肿、表虚、自汗、胎动不安。

四十五、南沙参、北沙参:共性为养阴清肺;差异为南沙参益气祛痰,北沙参为益胃生津;总之北沙参治气阴双虚、祛痰,北沙参治肺胃阴虚为主。

特殊功能药品
1、特殊疗效及要药
目珠疼痛
夏枯草
肺胃出血
白芨
诸骨鲠喉
威灵仙
便血、痔血
地榆、槐花
吐泻转筋
木瓜
安蛔
乌梅
黄疸
茵陈
脾瘅、中州秽浊
佩兰
油腻肉积,恶露
山楂
引火(血)下行
牛膝
摄唾
益智仁
引火归元
肉桂
回乳
麦芽(芒硝外用)
上行头目下行血海
川芎
通乳
木通山甲不留行
气病总司,妇科之帅
香附
疏肝下乳
刺蒺藜
一身上下诸痛
延胡索
梅毒
土茯苓
气虚欲脱,脉微欲绝
人参
夜盲症
苍术
回阳救逆(亡阳证)
附子
膏淋
萆薢、海金沙
回阳通脉(亡阳证)
干姜
石淋
金钱草、滑石
通阳散结(胸痹)
薤白、枳实
血淋
瞿麦、石苇、海金沙
宽胸散结
瓜蒌
热淋
地肤子
肺痨咳嗽
百部
平补阴阳
山茱萸菟丝子沙苑子
寒热往来

柴胡
活血利水
益母草、牛膝
补肺脾肾
山药
平肝疏肝
刺蒺藜
专清虚热
银柴胡
瘿瘤
昆布海藻半夏浙贝母
载药上行
桔梗
疝气痛睾丸肿痛
荔枝核(小茴香)
制酸止痛
牡蛎、海螵蛸
寒疝
吴茱萸、小茴、川乌
宁心安神
远志、五味子
聪耳
磁石
滋阴潜阳
龟甲鳖甲
开窍安神
远志
温中散寒要药
干姜

清心安神
百合
涌吐要药
瓜蒂
乳痈要药
蒲公英
骨伤科要药
鳖虫
通淋专药
海金沙
伤科要药
三七
中焦气滞要药
木香
收敛止血要药
白芨
治咳喘要药
苦杏仁
风痰要药
天南星
止呕要药
半夏(湿痰)、柿蒂
耳穴贴压、石砂淋
王不留行
温肺饮阳虚感冒
细辛
治鼻渊要药
辛夷
降血压
罗布麻、夏枯草、马兜铃、豨签、臭梧桐
黄柏防己木瓜桑枝甘松
五加皮薏苡仁青风藤
脚气水肿
颈项强痛
葛根
白喉
玄参
疮家圣药
连翘
阴囊湿疹,带状疱疹
龙胆草
呕家圣药
生姜
血吸虫病,腹水
半边莲
大头瘟
板蓝根
鸡眼疣
鸦胆子
喉中痰鸣
射干,竺黄、竹沥
习惯性便秘
番泻叶
性平
香附柿蒂徐长卿
降血脂
泽泻

3、安胎
行气安胎【紫苏、砂仁】 清热安胎【黄芩、苎麻根】
补肝肾安胎【桑寄生、杜仲、续断、菟丝子】 温经安胎【艾叶】
凉血止血安胎【苎麻根】 凉血安胎【竹茹】
固经安胎【杜仲】
止血安胎【续断】
养血安胎【桑寄生】 益气安胎【白术】(健脾)
既能安胎又能解表、行气宽中的是——紫苏
既能安胎又能清热燥湿的是——黄芩
既能安胎又能化湿行气——砂仁
既能安胎又能补肝肾、强筋骨的是——桑寄生、杜仲、续断
既能安胎又能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的是——桑寄生
既能安胎又能凉血止血、解毒的是——黄芩、苎麻根
既能安胎又能温经止血的是——艾叶
既能安胎又能补气、健脾、止汗的是——白术
既能安胎又能补肾固精、养肝明目的是——菟丝子

4、开窍
清热息风解毒止痉化痰开窍【牛黄】,解郁清心【郁金】,宁心、祛痰开窍【远志】
开窍药【麝香、冰片、蟾蜍、石菖蒲、苏合香】
既能开窍又能活血通经的是——麝香
既能开窍又能外用清热解毒的是——冰片
既能开窍又能宁神化湿和胃的是——石菖蒲
既能开窍又能解毒、止疼的是——蟾蜍
既能开窍又能息风止痉、清热解毒的是——牛黄
既能开窍又能行气活血的是——安息香
既能开窍又能宁心安神、祛痰、消散痈肿的是——远志
5、明目
健脾明目【苍术】平肝明目【桑叶、菊花】补肝肾明目【枸杞、女贞子、菟丝子】
清肝【秦时明月汉时肝,羚羊角皮桑菊胆,清肝明目似珠母,石决明子挂车前】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疏散风热的是——桑叶、菊花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解表、清肺润燥的是——桑叶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热解毒的是——菊花、羚羊角、熊胆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热燥湿、止痢止带的是——秦皮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热解毒、息风止痉的是——羚羊角、熊胆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抑肝阳、息风止痉的是——羚羊角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润肠通便的是——决明子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利尿通淋、清肺化痰的是——车前子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肝潜阳的是——石决明、珍珠母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肝潜阳、镇静安神的是——珍珠母
6、利咽
利咽开音【蝉蜕、诃子、桔梗】,清热解毒利咽【射干】疏散风热利咽【薄荷】
既能利咽开音又能宣肺化痰排脓的是——桔梗
既能利咽开音又能涩肠止泻、敛肺止咳的是——诃子
既能利咽开音又能疏散风热、明目退翳、止痉的是——蝉蜕
7、头痛
太阳(癫顶)【羌活、藁本、蔓荆子】
阳明(前额)【白芷、升麻】
少阳【柴胡】 太阴【苍术】厥阴【吴茱萸】
少阴(鼻渊)【细辛、独活】(【苍耳子、辛夷】)
肝阳上亢头疼【天麻】
各种头疼【川芎】
8、痈 乳痈【蒲公英、川贝母、瓜蒌】
肺痈【鱼腥草、芦根、穿心莲、败酱草、桃仁、桔梗、贝母、巴豆、瓜蒌、苡仁】
肠痈【红藤、败酱草、白花蛇舌草、牡丹皮、(桃仁)、薏苡仁、紫花地丁、瓜蒌、大黄、芒硝】
9、清虚热又清实热 【知母、黄柏、牡丹皮、地骨皮、青蒿、秦艽、胡黄连】
【专清虚热银柴胡,秦朝韭菜配知母,鳖甲背负胡黄连、青蒿牡丹地皮骨】
既能清虚热又能滋阴润燥的是——知母
既能清虚热又能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的是——牡丹皮
既能清虚热又能解暑截疟的是——青蒿
既能清虚热又能清肺降火、凉血止血的是——地骨皮
既能清虚热又能除疳热、清湿热的是——秦艽
既能清虚热又能滋阴潜阳、软坚散结的是——鳖甲
10、通鼻窍【白芷、细辛、辛夷、苍耳子】
既能通鼻窍又能消肿排脓的是——白芷
既能通鼻窍又能温肺化饮的是——细辛
既能通鼻窍又能解表的是——白芷、细辛、辛夷、苍耳子
11、截疟
【槟榔首乌生青蒿,子龙截疟本领高,砒石雄黄炼铅丹,鳖甲射干疟母消】
既能截疟又能清热解暑的是——青蒿
既能截疟又能润肠通便、解毒的是——生何首乌
既能截疟又能吐痰涎的是——常山
既能截疟又能驱虫消积、行气利水的是——槟榔
12、透疹【葛根透疹蝉蜕壳,惊牛升吃紫薄荷】
既能透疹又能炒炭止血的是——荆芥
既能透疹又能疏肝解郁的是——薄荷
既能透疹又能解毒散肿的是——牛蒡子
既能透疹又能明目退翳的是——蝉蜕
既能透疹又能升举阳气的是——升麻
既能透疹又能生津止渴、升阳止泻的是——葛根
既能透疹又能凉血解毒的是——紫草

既能透疹又能解毒的是——牛蒡子、升麻、紫草
13、安神【丹参、石菖蒲、珍珠母、五味子、大枣、茯苓】
14、瘰疬痰核【夏枯草、玄参、半夏、南星、昆布、海藻、二贝、白附子、连翘】
15、杀虫【驱虫苦楝使君牵牛蛔,槟贯南瓜鹤芽雷】
还有【苦参、芦荟、花椒、百部、萹蓄、川楝子】
既能杀虫又能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是——贯众
既能杀虫又能泻下清肝的是——芦荟
既能杀虫又能逐水去积的是——牵牛子
既能杀虫又能温中止痛的是——花椒
既能杀虫又能疗癣的是——川楝、苦楝、芫花、芦荟
既能杀虫又能利尿通淋的是——萹蓄
既能杀虫又能行气止痛的是——川楝子
既能杀虫又能消食行气的是——槟榔
既能杀虫又能润肺止咳的是——百部
16、润肠通便
【桃杏柏子郁李麻,决明苏子硫磺瓜,当归知母生首乌,麦冬二肉皆润下。】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利水消肿的是——郁李仁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清肝明目的是——决明子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活血祛瘀的是——当归、桃仁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清热化痰、宽胸散结的是——瓜蒌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止咳平喘的是——杏仁、桃仁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补肾阳、益精血的是——肉苁蓉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补血调经的是——当归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解毒截疟的是——生何首乌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补阳的是——肉苁蓉、硫磺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补血——当归、桃仁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养心安神的是——柏子仁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养阴的是——麦冬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温中行气的是——肉豆蔻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清热凉血、解毒散结、滋阴降火的是——玄参
17、温中止呕【豆蔻砂仁沉丁香,吴萸生姜高良姜】
既能温中止呕又能解半夏、南星、鱼蟹毒的是——生姜
既能温中止呕又能行气止痛、纳气平喘的是——沉香
既能温中止呕又能化湿行气的是——砂仁、白豆蔻
既能温中止呕又能化湿行气安胎的是——砂仁
既能温中止呕又能散寒止痛、助阳止泻的是——吴茱萸
既能温中止呕又能降逆助阳的是——丁香
既能温中止呕又能消食止痛的是——高良姜
18、纳气平喘【磁石沉香补骨脂】
既能纳气平喘又能镇惊安神、聪耳明目的是——磁石
既能温中止呕又能温中止呕、行气止痛的是——沉香
既能温中止呕又能补肾助阳、固精缩尿的是——补骨脂
19、续筋接骨【鳖虫、续断、自然铜、骨碎补】
既能续筋接骨又能破血逐瘀的是——鳖虫
既能续筋接骨又能活血补肾的是——骨碎补
既能续筋接骨又能散瘀止痛的是——自然铜
既能续筋接骨又能补肝肾、止血安胎的是——续断

常用中药要药集锦
1.天麻可平肝阳、息肝风,对各种病因的肝风内动、惊痫抽搐,无论寒热虚实均可应用;
2.钩藤清肝热,平肝阳,息肝风;
3.石决明为清肝明目之要药;
4.全蝎治疗各种痉挛抽搐,外科常用药;
5.羚羊角清肝热,平肝阳,息肝风,为肝风内动,惊痫抽搐之要药。
6.温病凉开三宝为至宝丹、紫雪丹、牛黄安宫丸。
7.麝香为醒神回苏要药,治疗痹症,无论寒热痹均有效。
8.人参为补虚扶正要药,治疗虚劳内伤的第一要药,肺脾气虚证主药;
9.益母草为妇科经产要药;
10.王不留行、穿山甲为下乳要药;
11.西洋参为气阴双补药,且能清火;
12.龙骨重镇安神之要药;
13.酸枣仁擅治心肝血虚的心烦失眠,不具有润肠通便之功效。
14.党参为脾肺气虚证常用药,气血双补药。
15.山药为平补脾肺肾的要药,不仅能益气养阴,且有收涩之性。
16.鹿茸为峻补元阳要药;
17.菟丝子既补肾阴,又补肾阳,为阴阳双补药。
18.生姜为呕家圣药;干姜温中,生姜发汗解表;
19.丁香为胃寒呕吐要药;
20.竹茹善治胃热呕吐。
21.柴胡为少阳证要药;
22.川芎为妇科活血调经要药,血中之气药,各种疼痛之要药;
23.辛夷为鼻渊头痛要药;
24.橘皮为治痰要药;
25.半夏为湿痰、寒痰要药;
26.木香为行气止痛要药,湿热痢疾,里急后重要药;
27.香附为疏肝解郁,行气止痛要药;
28.天南星擅治老痰、顽痰;
29.白芥子善治皮里膜外之寒痰;
30.白附子善治面部风寒。
31.石膏为气分高热和肺热实火要药;
32.黄连为湿热痢疾要药;
33.龙胆草为肝经湿热、实火要药;
34.金银花为治一切痈疮肿毒阳证要药;
35.连翘为疮家圣药。
36.蒲公英为乳痈要药;
37.鱼腥草为肺痈要药;
38.桔梗擅“上行”,肺经引经药;
39.紫苑,无论新久咳嗽皆可用,擅化痰;
40.款冬花,擅长止咳,治嗽要药;
41.红藤、败酱草为肠痈要药;
42.山豆根为咽喉肿痛要药。
43.白头翁为痢疾要药;
44.土茯苓为梅毒要药。
45.独活为风寒湿痹要药;
46.木瓜为吐泻转筋要药;
47.厚朴为胀满要药;
48.茯苓为利水渗湿要药;
49.茵陈蒿为

要药。
50.萆薢为膏淋要药;
51.金钱草为石淋要药;
52.海金沙为诸淋涩痛要药;
53.大黄为积滞

要药。
54.附子为回阳救逆亡阳证要药;
55.肉桂为命门火衰,下元虚冷要药。
56.麻黄为宣肺利尿要药;
57.薤白为胸痹要药;
58.山楂为油腻肉积要药;
59.鸡内金为消食运脾要药。
60.地榆为水火烫伤要药;
61.木瓜为顽痹筋脉拘挛要药。
62.三七为伤科要药,止血不留瘀,化瘀不伤正;
63.土虫、自然铜、骨碎补为伤科要药;
64.白芨为收敛止血要药;
65.乳香伤科要药,乳香偏于行气,没药偏于行血;
66.元胡可行血中之气滞,气中血滞,专治一身上下诸痛;
67.五灵脂为血瘀诸痛要药;
68.丹参为妇科要药,活血化瘀要药,胸痹要药;
总结二
1. 麻黄:为发汗解表的要药。为用于肺气壅遏喘咳的要药。
2. 白芷:为治疗阳明头痛的要药。
3. 辛夷:为治疗鼻渊的要药。
4. 紫苏:为治疗风寒

的常用药。
5. 生姜:入脾经,善温中止呕,为“呕家圣药”。
6. 荆芥:为发表散风通用药。
7. 防风:为治风通用药。
8. 细辛:为治感受风寒、风湿之多种痛证及鼻渊头痛之要药;为治寒饮伏肺之要药。
9. 葛根:为治项背强痛之要药。
10. 柴胡:为治疗肝胆证的要药。(为治疗少阳证的要药,为治疗疟疾寒热的常用药。)
11. 石膏:为治疗气分高热和肺胃实火之要药。(为清泻肺胃二经气分实热的要药。)
12. 夏枯草:为治肝阳眩晕,目珠夜痛及瘰疬肿结之要药。
13. 黄连:为治疗湿热火郁之要药;治疗泻痢的要药。
14. 知母:为清泻肺胃二经气分实热的要药。
15. 生地黄:为清热、凉血、止血之要药。
16. 金银花:为治疗一切内痈外痈的要药。
17. 蒲公英:为治疗乳痈的要药。
18. 射干:为治疗咽喉肿痛的常用药。
19. 龙胆草:为治肝经湿热实火之要药。 `
20. 连翘:为“疮家圣药”。
21. 大青叶:为治血热毒盛所致诸证之要药。
22. 鱼腥草:为治疗肺痈的要药。
23. 白头翁:为治疗热毒血痢之良药。
24. 芒硝:为治疗肠胃实热内结,燥屎坚硬难下之要药。
25. 大黄:为治疗积滞

之要药。
26. 威灵仙:为治疗风寒湿痹肢体拘挛或麻木之要药
27. 徐长卿:为治风痹或痹症痛重之要药。
28. 木瓜:为治疗风湿痹证酸重拘急麻木及吐泻转筋常用药。(为治疗风湿痹痛、经脉拘急之要药。)
29. 桑寄生:为治肝肾亏虚胎动不安之要药。
30. 苍术:为治湿阻中焦之要药。
31. 厚朴:行气、消积、除胀之要药。(为消除胀满之要药。)
32. 砂仁:为治疗寒湿中阻,脾胃气滞之良药;为治妊娠气滞恶阻及胎动不安之佳品。 :
33. 滑石:为治湿热淋痛之良药;为治暑湿诸证之佳品;为治湿疮

及痱毒之要药。
34. 木通:为治湿热淋痛及心火上炎或下移小肠之口舌生疮、心烦尿赤之要药;为治乳汁不下及热痹之要药。
35. 金钱草:为治砂淋、石淋之要药;为治湿热

、肝胆结石之佳品。
36. 茵陈:为治湿热

之要药。(为治疗

要药。)
37. 附子:补火助阳、回阳救逆之要药。(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
38. 干姜:温中散寒之要药。(为温暖中焦之主药。)
39. 肉桂:为治疗下元虚冷、虚阳上浮诸证之要药;为治脾肾阳衰之佳品。(为治疗命门火衰之要药。)
40. 牡丹皮:为治疗无汗骨蒸之要药。
41. 独活:为治疗风湿痹痛的主药。
42. 藿香:为芳香化湿浊要药。
43. 茯苓:为利水消肿之要药。
44. 陈皮:为治痰之要药。
45. 木香:为行气止痛之要药;也为治疗湿热泻痢里急后重之要药。
46. 香附:为妇科调经之要药。
47. 薤白:为治疗胸痹之要药。
48. 山楂:为消化油腻肉食积滞之要药。
49. 吴茱萸:为治中寒肝逆或寒郁肝脉诸痛之要药。(为治疗肝寒气滞诸痛之要药;为治疗脾肾阳虚,五更泄泻之常用药。)
50. 鸡内金:为消食运脾之要药。
51. 使君子:为治蛔虫病之佳品;为治小儿疳积之要药。
52. 大蓟:为治血热妄行之要药。
53. 小蓟:为治血热妄行及疮痈肿毒之要药。
54. 地榆:为治血热出血特别是下焦出血之佳品;为治疗水火烫伤之要药。
55. 三七:为治出血、瘀血诸证之要药。(为伤科要药。)
56. 川芎:为“血中之气药”。治疗血瘀气滞之要药;能“上行头目”也为治疗头疼要药。
57. 郁金:活血行气凉血之要药。
58. 虎杖:为治烫伤及

之要药。
59. 茜草:为妇科调经之要药。
60. 白及:为收敛止血之要药。
61. 艾叶:为妇科下焦虚寒或寒克胞宫之要药;也为安胎要药。
62. 丹参:为妇科调经常用药。
63. 延胡索: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故专治一身上下诸痛”,为活血化瘀止痛之良药。
64. 红花:为活血化瘀、通经止痛之要药;也是妇产血瘀病症的常用药;并为治疗跌打损伤、瘀滞肿痛之要药。
65. 牛膝:为治疗经产病之要药。 -
66. 益母草:为治妇科经产病之要药。
67. 桃仁:为治疗肠燥

、肠痈、肺痈之佳品。(为治疗多种瘀血阻滞病症的常用药。)
68. 半夏:为治湿痰、寒痰之要药。(为燥湿化痰、温化寒痰之要药。) `
69. 旋覆花:为治肺胃气逆之要药。
70. 瓜蒌:为治热痰之胸痹之要药。
71. 百部:为治疗新久咳嗽之要药。
72. 川贝母:为治疗热痰及燥痰咳嗽之常用药。
73. 浙贝母:为治疗肺热咳嗽之常用药。
74. 杏仁:为治疗咳喘的要药。
75. 代赭石:为重镇降逆要药。
76. 石决明:为治肝阳上亢及目疾之要药。
77. 羚羊角:为治心经热盛神昏谵语之佳品。(为治疗肝风内动,惊痫抽搐之要药)。
78. 钩藤:为清肝息风止痉之要药。(为治疗肝风内动,惊痫抽搐之常用药。)
79. 天麻:为治肝阳眩晕之要药。(为治疗眩晕、头痛之要药。)
80. 麝香:为开窍醒神之良药。(为醒神回苏之要药。)
81. 冰片:开窍回苏之要药。
82. 牛黄:为清热解毒良药。
83. 黄芪:为补中益气要药。
84. 白术:为补气健脾要药(“脾脏补气健脾第一要药”)。
85. 鹿茸:为温肾壮阳、补督脉、益精血的要药。
86. 人参:大补元气,为救脱要药(为拯危救脱的要药;为补肺的要药;为补脾的要药)。
87. 山药:为平补气阴之佳品。
88. 杜仲:为治肾虚腰膝酸痛或筋骨无力之要药;为治肝肾亏虚胎漏胎动之佳品。
89. 益智仁:为治脾寒泻痛或多涎唾之要药。
90. 蛤蚧:为治肺虚喘咳,肾虚作喘之要药;为治肾阳不足、精血亏虚之佳品。
91. 当归:妇科调经之要药;内科补血之佳品(为补血之圣药,妇科补血调经的要药)。
92. 乌贼骨:为妇科之良药。
93. 熟地黄:为养血补虚之要药;为补肾阴之要药。
94. 阿胶:为补血要药;为止血要药。
95. 何首乌:不寒、不燥、不腻,为滋补良药。 五味子:为治疗久咳虚喘之要药。
96. 山茱萸:为平补阴阳之要药;为固精止遗的要药;为防止元气虚脱之要药。

中药要药总结(以功效章节为序)
1. 麻黄:为发汗解表的要药。为用于肺气壅遏喘咳的要药。
2. 白芷:为治疗阳明头痛的要药。
3. 辛夷:为治疗鼻渊头痛鼻塞流涕之要药。
4. 紫苏:为治疗风寒感冒的常用药。
5. 生姜:入脾经,善温中止呕,为“呕家圣药”。
6. 荆芥:为发表散风通用药。
7. 防风:为治风通用药。风药之润剂。
8. 苍耳子:治鼻渊之良药。
9. 香薷:夏月解表之麻黄。
10. 细辛:为治感受风寒、风湿之多种痛证及鼻渊头痛之要药;为治寒饮伏肺之要药。
11. 葛根:为治项背强痛之要药。
12. 柴胡:为治疗少阳证的要药,为治疗疟疾寒热的常用药。(为治疗肝胆证的要药。)
13. 石膏:为清泻肺胃二经气分实热的要药。(为治疗气分高热和肺胃实火之要药。)
14. 栀子:治热病心烦、躁扰不宁之要药。
15. 夏枯草:为治肝阳眩晕,目珠夜痛及瘰疬肿结之要药。
16. 黄连:为治疗湿热火郁之要药;治疗泻痢的要药。
17. 知母:为清泻肺胃二经气分实热的要药。
18. 苦参:治湿热所致带下证及某些皮肤病常用药。
19. 生地黄:为清热、凉血、止血之要药。
20. 金银花:为治疗一切内痈外痈的要药。
21. 蒲公英:为治疗乳痈的要药。
22. 紫花地丁:尤以治疗疔毒为其特长。
23. 野菊花:治外科疔痈之良药。
24. 重楼:痈肿疔毒、毒蛇咬伤常用药。
25. 漏芦:治乳痈之良药。
26. 土茯苓:治梅毒之要药。
27. 射干:为治疗咽喉肿痛的常用药。
28. 龙胆草:为治肝经湿热实火之要药。 `
29. 连翘:为“疮家圣药”。
30. 大青叶:为治血热毒盛所致诸证之要药。
31. 鱼腥草:为治疗肺痈的要药。
32. 红藤、败酱草为肠痈要药。
33. 射干:咽喉肿痛常用之品。
34. 山豆根:治疗咽喉肿痛要药。
35. 马勃:治咽喉肿痛常用药,对喉痹有出血和溃烂者尤宜。
36. 马齿苋:治痢疾常用药。
37. 半边莲:治热毒所致疮痈肿毒诸证常用药。(桔梗科)
38. 金荞麦:以治疗肺痈咯痰浓稠腥臭或咯吐脓血为其所长。
39. 白头翁:为治疗热毒血痢之良药。
40. 白蔹:常用之水火烫伤。
41. 四季青:尤宜于治水火烫伤。

42. 绿豆:甘寒,善解热毒,如附子、巴豆、砒霜等。为解毒良药。
43. 生地:清热凉血止血之要药。
44. 牡丹皮:治无汗骨蒸之要药。
45. 青蒿:善除疟疾寒热,治疟疾之良药。
46. 地骨皮:除有汗骨蒸,为退虚热疗骨蒸之佳品。
47. 银柴胡:为退虚热疗骨蒸之常用药。
48. 大黄:为治疗积滞便秘之要药。尤宜于实热便秘。淤血证常用药。
49. 芒硝:为治疗肠胃实热内结,燥屎坚硬难下之要药。
50. 威灵仙:为治疗风寒湿痹肢体拘挛或麻木之要药
51. 番泻叶:用语习惯性便秘和老年便秘。
52. 独活:为风湿痹痛主药。无问新久,均可应用。
53. 威灵仙:为风湿痹痛之要药。性猛善走,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
54. 徐长卿:为治风痹或痹症痛重之要药。
55. 川乌:治风寒湿痹证之佳品。尤宜于寒邪偏盛者。
56. 蕲蛇:透骨搜风,祛内外风邪,为截风要药。尤善治病深日久之顽痹。亦为抽搐痉挛之常用药,
风毒之邪壅于肌表常用之品。乌梢蛇功同此而力不及,然无毒。
57. 木瓜:为治疗风湿痹痛、经脉拘急之要药。(为治疗风湿痹证酸重拘急麻木及吐泻转筋常用药。)
58. 松节:尤善治寒湿偏盛之风湿痹证,祛筋骨间风湿。
59. 海风藤:风寒湿痹,肢节疼痛,筋脉拘挛,屈伸不利常用药。(胡椒科)
60. 昆明山海棠:治风寒湿痹日久关节疼痛麻痹之良药。
61. 雪上一枝蒿:擅止痛,治疗多种疼痛之良药。
62. 秦艽:风药中之润剂。无问寒热新久均可配伍,热痹尤宜。亦为治虚热之要药。
63. 防己:对风湿痹证,湿热偏盛肢体酸重关节红肿疼痛及湿热身痛者尤为要药。
64. 桑枝:痹证无问寒热新久皆可,尤宜于风湿热痹。善走上肢。
65. 海桐皮:尤善治下肢关节痹痛。
66. 雷公藤:治风湿顽痹之要药。皮有大毒。(卫茅科)
67. 五加皮:强壮性祛风湿药。尤宜于老人及久病体虚者。
68. 狗脊:对肝肾不足兼有风寒湿邪之腰痛脊强,不能俯仰者最为适宜。
69. 千年健:“颇宜于老人”,常与钻地风相须为用。
70. 雪莲花:尤宜于风湿痹证而寒湿偏盛者。
71. 桑寄生:为治肝肾亏虚胎动不安之要药。
72. 藿香:芳香化湿浊要药。能止呕,为治湿浊中阻所致呕吐最为截要。
73. 苍术:为治湿阻中焦之要药。风寒挟湿来犯不用羌活便用苍术。
74. 厚朴:行气、消积、除胀之要药。(为消除胀满之要药。)
75. 砂仁:醒脾调胃要药。寒湿气滞者尤宜。为治妊娠气滞恶阻及胎动不安之佳品。
76. 茯苓:利水消肿之要药。
77. 车前子:利尿通淋。利小便以实大便。
78. 滑石:为治湿热淋痛之良药;为治暑湿诸证之佳品;为治湿疮湿疹及痱毒之要药。
79. 瞿麦:治淋证常用药、热淋尤宜。
80. 萹蓄:“善杀三虫”蛔虫、蛲虫、钩虫。
81. 木通:为治湿热淋痛及心火上炎或下移小肠之口舌生疮、心烦尿赤之要药;为治乳汁不下及热痹之要药。
82. 海金沙:诸淋疼痛之要药,淋证常用辅药。
83. 石韦:尤宜于血淋。
84. 萆薢:善利湿分清泌浊,为治膏淋要药。(薯蓣科)
85. 金钱草:为治砂淋、石淋之要药;为治湿热黄疸、肝胆结石之佳品。
86. 茵陈:为治湿热黄疸之要药。(为治疗黄疸要药。)
87. 附子:补火助阳、回阳救逆之要药。(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
88. 干姜:温中散寒之要药。(为温暖中焦之主药。)
89. 肉桂:为治疗下元虚冷、虚阳上浮诸证之要药;为治脾肾阳衰之佳品。(为治疗命门火衰之要药。)
90. 吴茱萸:治肝寒气滞诸痛之主药。为治中寒肝逆或寒郁肝脉诸痛之要药。(为治疗肝寒气滞诸痛之要药;
为治疗脾肾阳虚,五更泄泻之常用药。)
91. 丁香:治胃寒呃逆之要药。
92. 牡丹皮:为治疗无汗骨蒸之要药。
93. 陈皮:为治痰之要药。
94. 木香:为行气止痛之要药;也为治疗湿热泻痢里急后重之要药。
95. 香附:疏肝解郁,行气止痹痛之要药。为妇科调经之要药。“乃气病之总司,女可之主帅也”,为气中血药。
96. 薤白:为治疗胸痹之要药。
97. 大腹皮:宽中利气之截药。

98. 山楂:为消化油腻肉食积滞之要药。
99. 神曲:治食滞兼外感表证。
100. 麦芽:治米面薯芋食滞,能回乳。
101. 莱菔子:饮食积滞兼气滞者。
102. 鸡内金:为消食运脾之要药。
103. 使君子:为治蛔虫病之要药;为治小儿疳积之要药。尤宜小儿。忌与茶饮。
104. 苦楝皮:广谱驱虫中药。主驱蛔虫。
105. 槟榔:驱绦虫,兼能泻下虫体。
106. 南瓜子:去绦虫,与槟榔同用。
107. 鹤草芽:去绦虫新药。(蔷薇科)
108. 雷丸:广谱杀虫,尤宜绦虫。能直接杀虫。
109. 大蓟:为治血热妄行之要药。
110. 小蓟:为治血热妄行及疮痈肿毒之要药。
111. 地榆:为治血热出血特别是下焦出血之佳品;为治疗水火烫伤之要药。
112. 侧柏叶:治各种出血病症之要药,血热者尤宜。
113. 苎麻根:止血清热安胎,历来视为安胎要药。(荨麻科)
114. 三七:为治出血、瘀血诸证之要药。(为伤科要药。)
115. 茜草:妇科调经之要药。
116. 蒲黄:止血行瘀之良药。血证无论寒热有无瘀滞均可,实夹瘀者尤宜。尤为妇科常用药。
117. 降香:跌打损伤之内外出血证,外科常用之品。
118. 白及:为收敛止血之要药。尤多用于肺胃出血证。亦为外疡消肿生肌常用药。
119. 棕榈炭:收敛止血之要药。尤多用于崩漏。敛性强,应以无瘀者为宜。
120. 艾叶:温经止血之要药。为妇科下焦虚寒或寒克胞宫之要药;也为安胎要药。
121. 炮姜:治脾不统血之出血病症。
122. 灶心土:温经止血之要药。尤对吐血便血者更佳。
123. 川芎:为“血中之气药”。“下调经水,中开郁结”,为妇科要药。治疗血瘀气滞之要药;
能“上行头目”也为治疗头痛要药。“头痛须用川芎”。
124. 延胡索: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故专治一身上下诸痛”,为活血化瘀止痛之良药。“心痛欲死,速觅延胡”。
125. 郁金:活血行气凉血之要药。
126. 虎杖:为治烫伤及毒蛇咬伤之要药。
127. 姜黄:长于行肢臂而除痹痛。
128. 乳香:外伤科要药。定诸经之痛。散瘀止痛,活血消痈,且祛腐生肌。
129. 没药:与乳香同为外伤科要药。治血瘀气滞较重之胃痛多用。
130. 五灵脂:治疗瘀滞疼痛之要药。常与蒲黄相须,如《失笑散》
131. 丹参:为妇科调经常用药。活血调经之良药。去瘀生新而不伤正。“一味丹参散,功同四物汤”。
另,四物汤:当归、川芎、熟地、白芍。
132. 红花:为活血化瘀、通经止痛之要药;也是妇产血瘀病症的常用药;并为治疗跌打损伤、瘀滞肿痛之要药。
133. 桃仁:为治疗肠燥便秘、肠痈、肺痈之佳品。(为治疗多种瘀血阻滞病症的常用药。)
134. 益母草:为治妇科经产病之要药。
135. 泽兰:为治妇科经产淤血病症常用药。尤宜于水瘀互阻之水肿。
136. 牛膝:为治疗经产病之要药。活血祛瘀中有疏利降泄。善引火(血)下行。
137. 鸡血藤:治疗经脉不畅,络脉不和常用药。(豆科)
138. 王不留行、穿山甲为下乳要药。穿山甲亦为治疗疮疡肿痛之要药。
139. 土鳖虫:伤科常用药。尤多用于骨折伤筋淤血肿痛。
140. 马钱子:消肿散结止痛,伤科疗伤止痛之佳品。亦为治疗风湿顽痹、拘挛疼痛、麻木瘫痪之常用药。
141. 自然铜:促进骨折愈合,为伤科要药。
142. 苏木:“扑损瘀血”妇科瘀滞经产诸证及其它瘀滞病症常用药。
143. 骨碎补:伤科要药。以其能入肾治骨,能治骨伤碎而得名。
144. 血竭:伤科及其他瘀滞痛证要药。
145. 莪术:专攻气中之血,香附而外又一“气中血药”。适用于气滞血瘀食积日久而成癥瘕积聚,
以及气滞血瘀食停寒凝所致诸般痹痛。常与三棱相须。
146. 三棱:功类莪术。均能破气行血、消积止痛。三棱偏破血,莪术偏破气。
147. 半夏:为治湿痰、寒痰之要药。(为燥湿化痰、温化寒痰之要药。)尤宜治脏腑湿痰。味苦能降逆和胃,
为止呕要药,尤宜于痰饮或胃寒所致胃气上逆呕吐。
148. 禹白附:祛风痰止痛,其性上行。尤善治头面部诸疾。
149. 白芥子:善除“皮里膜外之痰”,利气豁痰。
150. 皂荚:顽痰胶阻于肺,见咳逆上气,时吐稠痰,难以平卧者尤宜。
151. 旋覆花:为治肺胃气逆之要药。“诸花皆升,旋覆独降”。能降气化痰,降逆止呕。
152. 白前:无论寒热、外感内伤、新嗽久咳均可用之,尤宜于痰湿或寒痰阻肺,肺气失降者。降气化痰,温化寒痰。

153. 川贝:在“润”,尤宜内伤久咳,燥痰热谈之证。为治疗热痰及燥痰咳嗽之常用药。
154. 浙贝:在“泄”,多用治风热咳嗽及痰热郁肺之咳嗽。为治疗肺热咳嗽之常用药。
155. 竹沥:治痰热咳嗽,痰稠难咯、顽痰胶结者最宜。
156. 竹茹:治胃热呕吐之要药。
157. 天竺黄:清化热痰,清心定惊。与竹沥同而无寒滑之弊。
158. 前胡:与白前相须而化痰之力不及。其性凉,用于外感咳喘不热者。
159. 桔梗:其性善上行。“一为诸药之舟楫,一为肺部之引经。”能载药上行。
160. 礞石:治惊痫之良药。攻消痰积、平肝镇惊。如《夺命散》。
161. 杏仁:为治疗咳喘的要药。
162. 百部:功专润肺止咳。为治疗新久咳嗽之要药。并能杀虫灭虱。
163. 紫菀:甘润苦泄,性温而不热,质润而不燥。长于润肺下气,开肺郁,化痰浊。凡咳嗽症,
无论外感内伤、病程长短、寒热虚实皆可用之。
164. 马兜铃:热郁于肺,肺失肃降而发为咳嗽痰喘者最宜。
165. 桑白皮:泻肺平喘,利水消肿。力缓。清肺热降肺火,尤宜风水皮水等阳水实证。
166. 葶苈子:泻肺平喘,利水消肿。力峻。泻肺中水汽痰涎,邪盛喘满不得卧者尤宜。
167. 白果:治妇女带下属脾肾亏虚色清质稀者最宜。敛肺化痰定喘,若配麻黄则“敛肺而不留邪,宣肺而不耗气”。
168. 洋金花:麻醉镇咳平喘药。对成人老人咳喘无痰、痰少而他要无效者用之。
169. 瓜蒌:为治热痰之胸痹之要药。
170.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171. 朱砂:既重镇安神又清心安神。为镇心清火,安神定志之药。
172. 龙骨:重镇安神常用药。
173. 酸枣仁:养心安神要药。
174. 缬草:安神镇静,祛风解痉。
175. 合欢皮:善解肝郁,为悦心安神药。
176. 远志:交通心肾,安定神志,益智强识之佳品。
177. 石决明:凉肝镇肝之要药。对肝肾阴虚肝阳眩晕尤宜。
178. 代赭石:为重镇降逆要药。尤善降胃气逆。亦为重镇潜阳常用之品。
179. 刺蒺藜:祛风明目要药。味辛,善疏肝经风热。
180. 生铁落:用于肝郁火盛之怒狂阳厥证。
181. 羚羊角:为治疗肝风内动,惊痫抽搐之要药。尤宜于热极生风所致者。
182. 牛黄:为清热解毒良药。常用治小儿急惊风之壮热神昏、惊厥抽搐等症。
183. 珍珠:多用以治多种眼疾。
184. 钩藤:尤宜于肝阳化风者,尤宜于热极生风四肢抽搐及小儿高热惊风。(为治疗肝风内动,惊痫抽搐之常用药。)
185. 天麻:天麻可平肝阳、息肝风,药性平和,对各种病因的肝风内动、惊痫抽搐,无论寒热虚实均可应用。
(为治疗眩晕、头痛之要药,无论寒热皆可。)
186. 全蝎:治疗痉挛抽搐之要药。其力不逊羚羊角。其性平和。
187. 蜈蚣:通达内外,搜风定搐之力强,与全蝎皆为息风要药。其性燥烈。
188. 僵蚕:对惊风癫痫而挟痰热者尤宜。
189. 麝香:为醒神回苏之要药。各种原因之闭证神昏,无论寒热皆效。另可催生下胎。
190. 苏合香:治面青、身凉、苔白、脉迟之寒闭神昏要药。
191. 冰片:凉开之品。
192. 石菖蒲:擅长治痰湿秽浊之邪蒙蔽清窍所致神志昏乱。
193. 人参:大补元气,为救脱要药(为拯危救脱的要药;为补肺的要药;为补脾的要药)。
194. 西洋参:补气药中清补之品。性凉。气阴双补。气阴不足重症,火盛。
195. 党参:气血双补。
196. 太子参:补气药中清补之品。性平。气阴不足轻症火不盛及小儿,宜用。
197. 黄芪:为补中益气要药。 治气虚水肿要药。为“补药之长”。
198. 白术:为补气健脾要药(“脾脏补气健脾第一要药”)。
199. 山药:为平补气阴之佳品。
200. 甘草:补脾益气,祛痰止咳,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诸药。号称“国老”。
201. 大枣:治疗心失充养,心神无主而“脏燥”之要药。
202. 沙棘:为藏医蒙医治咳喘痰多较常用药。
203. 饴糖:尤宜于脾胃虚寒之脘腹疼痛喜按,空腹时痛甚,食后稍安者。另用于小儿发育五迟。
204. 鹿茸:助阳之力强而起效慢,用治慢性阳虚。治急性力不及附子。为温肾壮阳、补督脉、益精血的要药。
205. 淫羊藿:亦称“仙灵脾”或弃杖草。补肾壮阳,祛风除湿。
206. 巴戟天:对肾阳虚兼风湿者尤宜。
207. 杜仲:为治肾虚腰膝酸痛或筋骨无力之要药;续断亦是如此。为治肝肾亏虚胎漏胎动之佳品。
208. 肉苁蓉:补肾阳益精血之要药。

209. 菟丝子:亦为平补阴阳之品。功能补肾阳益肾精以固精缩尿,安胎。
210. 蛤蚧:治多种虚证咳喘之佳品。有固本培元之功。
211. 益智仁:为治脾寒泻痛或多涎唾之要药。
212. 冬虫夏草:有兴阳起萎之功,亦为平补肺肾之佳品,尤宜劳嗽痰血者。
213. 海马:有引火归原,续接真气之功。治肾虚作喘。
214. 当归:妇科调经之要药;内科补血之佳品(为补血之圣药,妇科补血调经的要药)。为活血行淤之要药。
215. 乌贼骨:为妇科之良药。
216. 熟地黄:为养血补虚之要药;为补肾阴之要药。“大补五脏真阴”,“大补真水”。
217. 白芍:治肝阳上亢头痛眩晕。
218. 阿胶:甘平质润,为补血要药,尤以治出血致血虚为佳。味甘质粘,为止血要药。
219. 何首乌:不寒、不燥、不腻,为滋补良药。
220. 枸杞子:平补肾精肝血之品。
221. 麻黄根:敛肺固表止汗之要药。
222. 浮小麦:为养心敛液、固表止汗之佳品。
223. 五味子:为治疗久咳虚喘之要药。治肾虚精关不固遗精滑精之常用药。
224. 乌梅:治疗久泻久痢之常用药。
225. 罂粟壳:为涩肠止泻之圣药。适用于久泻久痢而无邪滞者。
226. 诃子:治疗久泻久痢之常用药。治失音之要药。为藏药之“百药之王”,其位似甘草。
227. 石榴皮:治疗久泻久痢之常用药。
228. 赤石脂:治疗久泻久痢、下痢脓血之常用药物。常与禹余粮相须。
229. 山茱萸:为平补阴阳之要药;为固精止遗的要药;为防止元气虚脱之要药。
230. 桑螵蛸:治疗肾虚不固之遗精滑精、遗尿尿频、白浊之良药。
231. 海螵蛸:为治疗胃脘痛、胃酸过多之佳品。
232. 莲子:治疗脾虚肾虚带下。
233. 芡实:治疗带下证之佳品。
234. 椿皮:止带之常用药物,尤宜于血热、崩漏、便血者。
235. 鸡冠花:治疗带下证之常用之品。
236. 常山:为治虐之要药。尤以间日虐、三日虐为佳。
237. 硫磺:治疗疥疮之要药。
238. 蛇床子:为皮肤及妇科常用药。
239. 蜂房:外科常用之品。
240. 升药:只供外用之外科常用药之一。
241. 硼砂:为喉科及眼科常用药,且多外用。

中医内科速记

中医内科笔记
一、感冒:寒荆热银署新加,阴葳气参寒热解
1.风寒感冒: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荆防败毒散
2.风热感冒:辛凉解表、宣肺清热-银翘散
3.暑湿感冒: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
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6.“寒包火”(表寒里热):解表清里-双解汤
二、咳嗽:寒三热菊燥桑杏,湿陈热清肝火泻,凉燥杏苏肺阴沙
1.风寒咳嗽: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
2.风热咳嗽: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
3.风燥咳嗽: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
4.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痰热郁肺:清热肃肺、化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6.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
7.肺阴虚证: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
三、肺痈:肺痈初起银翘散,痈苇溃梗复清肺
1.初期:清肺解表散邪-银翘散
2.成痈期:清肺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如金解毒散
3.溃脓期:解毒排脓-加味桔梗汤
4.恢复期:益气养阴清热-沙参清肺汤合竹叶石膏汤
四、哮证:哮冷射干热定喘,寒包青石风痰亲,肺脾六君肾生地。
1.发作期
1)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
2.缓解期
1)肺虚证:补肺固卫-玉屏风散
2)睥虚证:健脾化痰-六君子汤
3)肾虚证:补肾摄钠-金匮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
五、喘证:喘寒麻黄里热石,热桑浊陈气闭五,肺虚生脉肾虚匮,气阴两竭生脉散。
1.实喘
1)风寒袭肺:宣肺散寒-麻黄汤
2)表寒里热:宣肺泄热-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清泄痰热-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化痰降气-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肺气郁痹:开郁降肺-五磨饮子
2.虚喘
1)肺虚:补肺益气养阴-补肺汤合玉屏风散或合生脉散
2)肾虚:补肾纳气
肾阳虚-金匮肾气丸、参蛤散
肾阴虚-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
六、肺胀气平浊苏越,水泛真苓蒙涤痰。
1)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补肺汤
2)阳虚水泛: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
3)痰浊壅肺:涤痰泻肺平喘-葶苈大枣泻肺汤
4)痰热郁肺:宣肺泄热、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
5)痰蒙神窍: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
七、肺痨阴月火合保真造
1)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
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
3)气阴耗伤:益气养阴-保真汤

4)阴阳两虚: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
八、痰饮:脾苓肠夏胸柴枳,胁枣络香阴沙参,溢支寒饮小青龙,饮退正虚肾气丸
1.痰饮
1)脾阳虚弱:温脾化饮-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
2)饮留胃肠:攻下逐饮-甘遂半夏汤已椒苈黄丸
2.悬饮
1)邪犯胸肺:和解宣利-柴枳半夏汤
2)饮停胸胁:逐水祛饮-十枣汤控涎丹
3)络气不和:理气和络-香附旋覆花汤
4)阴虚内热:滋阴清热-沙参麦气汤、泻白散
3.溢饮 解表化饮-小青龙汤
4.支饮 温肺化饮、下气平喘-小青龙汤
5.饮退正虚:温补脾肾、兼化水饮-金匮肾气丸、苓桂术甘汤
九、自汗、盗汗:肺屏营枝阴虚六,心血归脾邪热龙。
1)肺卫不固:益气固表-玉屏风散
2)营卫不和:调和营卫-桂枝汤
3)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当归六黄汤
4)邪热郁蒸:清肝泄热、化湿和营-龙胆泻肝汤
十、血证:鼻(玉龙归山),齿(清水),咳(百泻桑),吐(泻龙归),便(黄弟归),尿(小白要归),紫斑(十茜归)
1.鼻出血
1)邪热犯肺:清热泄肺、凉血止血-桑菊饮
2)胃热炽盛:清胃泻火、凉血止血-玉女煎
3)肝火上炎:清肝泻火、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
4)气血亏虚:补气摄血-归脾汤
2.咳血
1)燥热伤肺:清热润肺、宁络止血-桑杏汤
2)肝火犯肺:清肝泻肺、凉血止血-泻白散合黛蛤散
3)阴虚肺热:滋阴润肺、宁络止血-百合固金丸
3.吐血
1)胃热壅盛:清胃泻火、化瘀止血-泻心汤合十灰散
2)肝火犯胃:泻肝清胃、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
3)气虚血溢:益气、健脾、摄血-归脾汤
4.便血
1)肠道湿热:清化湿热、凉血止血-地榆散
2)气虚不摄:益气摄血-归脾汤
3)脾胃虚寒:健脾温中、养血止血-黄土汤
5.尿血
1)下焦热盛:清热泻火、凉血止血-小蓟饮子
2)肾虚火旺:滋阴降火、凉血止血-知柏地黄丸
3)脾不统血:补脾摄血-归脾汤
4)肾气不固:补益肾气、固摄止血-无比山药丸
十一、心悸:悸怯定志虚归脾,阴天阳桂凌苓桂,淤桃痰火黄连温。
1)心虚胆怯: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
2)心血不足: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
3)心阳不振: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甘龙牡汤
4)水饮凌心:振奋心阳、化气利水-苓桂术甘汤
5)阴虚火旺: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或朱砂安神丸
6)心血瘀阻: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
十二、胸痹:胸痹淤血浊括夏,寒枳滞柴气生脉,
1)心血瘀阻: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血府逐瘀汤
2)痰浊壅塞:通阳泻浊、豁痰开结-瓜萎薤白半夏汤
3)阴寒凝滞:辛温通阳、开痹散寒-瓜蒌薤白白酒汤
4)心肾阴虚:滋阴益肾、养心安神-左归饮
5)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活血通络-生脉散合人参养营汤
6)阳气虚哀:益气温阳、活血通络-参附汤合右归饮
十三、不寐:不寐郁龙痰热温,食保虚火黄阿汤,心肾不交六交泰,心胆安神心脾归。
1.实证
1)肝郁化火:清肝泻热、佐以安神-龙胆泻肝汤
2)痰热内扰:化痰清热、和中安神-黄连温胆汤
2.虚证
1)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养心安神-黄莲阿胶汤、六味地黄丸
2)心脾两虚:补益心脾、养心安神-归脾汤
3)心胆气虚: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
十四、厥证,厥实气五虚四物,血实通淤虚人参,痰厥导痰食保神。
1.气厥
1)实证:顺气开郁-五磨饮子
2)虚证:补气回阳-四味回阳饮
2.血厥
1)实证:活血顺气-通瘀煎
2)虚证:补养气血-独参汤
3.食厥 和中消导-神术散合保和丸
4.痰厥: 行气豁痰-导痰汤
十五、郁证:郁肝柴火丹逍遥,气滞痰郁半夏厚,心神失养甘麦汤,心脾归阴火地黄
1.实证
1)肝气郁结:疏肝解郁、理气畅中-柴胡疏肝散
2)气郁化火:清肝泻火、疏肝解郁和胃-丹栀逍遥散
3)痰气郁结:行气开郁、化痰散结-半夏厚朴汤
2.虚证
1)心神惑乱:养心安神、甘润缓急-甘麦大枣汤
2)心脾两虚:健脾养心、益气补血-归脾汤
3)阴虚火旺:滋阴清热、补益肝肾-滋水清肝饮
十六、癫狂,癫狂结痰脾养心,火铁阴二淤梦狂
1.癫证
1)痰气郁结:理气解郁、化痰开窍-顺气导痰汤
2)心脾两虚:健脾养心、益气安神-养心汤
2.狂证
1)痰火上扰:镇心涤痰、泻肝清火-生铁落饮
2)火盛伤阴:滋阴降火、安神定志-二阴煎
十七、痫证:风定痰涤淤通窍,心脾六归肾左天。
1)风痰闭阻:涤痰熄风、开窍定痫-定痫丸
2)痰火内盛:清汗泻火、化痰开窍-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
3)心肾亏虚:补益心肾、健脾化痰-大补元煎、六君子汤
十八、胃痛:胃寒良食保滞柴,瘀失虚寒黄建中,湿热清中阴虚贯。
1)寒邪客胃:温胃散寒、理气止痛-良附丸
2)饮食停滞:消食导滞、和胃止痛-保和丸
3)肝气犯胃: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柴胡疏肝散
4)肝胃郁热:疏肝理气、泄热和胃-丹栀逍遥散
5)胃阴亏虚:滋养胃阴、和中止痛-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6)瘀血停滞:活血化瘀、和胃理气-失笑散合丹参饮

7)脾胃虚寒:温中健脾、和胃止痛-黄芪建中汤
十九、噎膈,痰启津沙淤通优,气虚阳微补运脾。
1)痰气交阻:开郁、化痰、润燥-启膈散
2)津亏热结:滋养津液、泻热散结-沙参麦冬汤
3)瘀血内阻:破结行瘀、滋阴养血-通幽汤
4)气虚阳微:温补脾肾、益气回阳-补气运脾汤或右归丸
二十、呕吐.呕邪藿香食保和,痰夏肝气四七煎,脾香阳理胃阴麦。
1)外邪犯胃:疏邪解表、芳香化浊-藿香正气散
2)饮食停滞:消食化滞、和胃降逆-保和丸
3)痰饮内阻:温化痰饮、和胃降逆-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
4)肝气犯胃:疏肝和胃、降逆止呕-半夏厚朴汤合左金丸
5)脾胃虚寒:温中健脾、和胃降逆-理中丸
6)胃阴不足:滋养胃阴、降逆止呕-麦门冬汤
二十一、呃逆,呃寒丁火竹气五,阳理阴亏益胃汤。
1)胃中寒冷:温中散寒、降逆止呃-丁香散
2)胃火上逆:清热和胃、降逆止呃-竹叶石膏汤
3)气机郁滞:顺气解郁、降逆止呃-五磨饮子
4)脾胃阳虚:温补脾胃、和中降逆-理中汤
5)胃阴不足:益气养阴、和胃止呃-益胃汤
二十二、泄泻:泄寒湿藿湿热葛,食保郁痛脾参四。
1)感受寒湿:芳香化湿、解表散寒-藿香正气散
2)湿热内盛:清热利湿-葛根黄芩黄连汤
3)食滞胃肠:消食导滞-保和丸
4)肝气乘脾:抑肝扶脾-痛泻要方
5)脾胃虚弱:益气健脾化湿-参苓白术散
6)肾阳虚衰:温肾健脾、固涩止泻-四神丸
二十三、痢疾:痢湿芍药疫毒白,寒湿正气噤口开,息连阴驻虚寒真。
1)湿热痢:清热解毒、清肠化湿、调气行血-芍药汤
2)疫毒痢:清热凉血解毒-白头翁汤
3)寒湿痢:温中化湿、调和气血-胃苓汤
4)虚寒痢:温补脾肾、收涩固脱-桃花汤或合真人养脏汤
5)阴虚痢:凉血滋阴清肠-驻车丸
6)休息痢:温中清肠、佐以调气化滞-连理汤
二十四、腹痛.腹痛寒良湿热承,脏寒小建食导滞,滞柴血瘀少腹逐。
1)寒邪内阻:温里散寒、理气止痛-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
2)湿热壅滞:通腑泄热-大承气汤
3)中虚脏寒: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小建中汤
4)饮食积滞:消食导滞-枳实导滞丸
5)气滞血瘀: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柴胡疏肝散、少腹逐瘀汤
二十五、便秘.热秘调承气六磨,气黄血润冷温脾,阴虚增液阳虚济。
1)热秘:泻热导滞、润肠通便-麻子仁丸
2)气秘:顺气导滞通便-六磨汤
3)虚秘:
气虚:益气润肠-黄芪汤
血虚:养血润燥-润肠丸
4)冷秘:温里散寒、通便止痛-大黄附子汤
二十六、胁痛:胁痛郁柴淤复元,湿龙肝阴亏一贯。
1)肝气郁结: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
2)肝胆湿热: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
3)肝阴不足:养阴柔肝-一贯煎
4)瘀血停着: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血府逐瘀汤
二十七、黄疸:黄疸湿表麻甘露,热菌湿五胆柴胡,寒湿术附脾建中,热盛黄解陷犀角。湿四脾柴淤逍遥。
1)热重于湿:清热利湿、佐以通腑-茵陈蒿汤
2)湿重于热:利湿化浊、佐以清热-茵陈五苓散或甘露消毒丹
3)阴黄:健脾和胄、温化寒湿-茵陈术附汤
4)急黄:清热解毒、凉营开窍-犀角散加减
二十八、积聚,积聚肝遥食六磨,气柴虚珍淤血膈。
1)肝气郁滞:疏肝解郁、行气消聚-逍遥散
2)食滞痰阻:导滞通便、理气化痰-六磨汤
3)气滞血阻:理气活血、通络消积-金铃子散合失笑散
4)瘀血内结:祛瘀软坚、兼调脾胃-膈下逐瘀汤
5)正虚瘀结:补益气血、化瘀消积-八珍汤、化积丸
二十九、鼓胀,气柴湿实热中消,脾苓阴贯淤结调。
1)气滞湿阻:疏理肝气、除湿散满-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
2)寒湿困脾:温中健脾、行气利水-实脾饮
3)湿热蕴结:清热利湿、攻下逐水-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
4)肝脾血瘀:活血化瘀、行气利水-调营饮
5)脾肾阳虚:温补脾肾、化气行水-附子理中丸合五苓散
6)肝肾阴虚:滋养肝肾、凉血化瘀-一贯煎合膈下逐瘀汤
三十、头痛:头痛寒川热芎芷,湿羌肝天肾补元,痰浊半夏瘀通窍,气虚补气血虚四。
1)风寒头痛:疏风散寒-川芎茶调散
2)风热头痛:疏风清热-芎芷石膏汤
3)风湿头痛:祛风胜湿-羌活胜湿汤
4)肝阳头痛:平肝潜阳-天麻钩藤饮
5)肾虚头痛:养阴补肾-大补元煎
6)气血虚头痛:气血双补-八珍汤
7)痰浊头痛:健脾化痰、降逆止痛-半夏白术天麻汤
8)瘀血头痛:活血化瘀-通窍活血汤
三十一、眩晕:眩亢麻亏归浊夏,肾精左右淤通窍。
1)肝阳上亢:平肝潜阳、滋养肝肾-天麻钩藤饮
2)气血亏虚:补养气血、健运脾胃-归脾汤
3)肾精不足:
阴虚:补肾滋阴-左归丸
阳虚:补肾助阳-右归丸
4)痰浊中阻:燥湿祛痰、健脾和胃-半夏天麻白术汤
三十二、中风:中风络虚白丸子,风痰天麻肝阴镇,痰热桃仁痰火林,痰浊涤痰脱参附。风痰解语气虚补,肝肾左归地黄饮。
中经络:风痰入络:真方白丸子
风阳上扰;天麻钩藤汤
阴虚动风:镇肝熄风汤
中脏腑:闭证:痰热腑实:桃仁承气汤
痰热瘀闭:羚羊钩藤汤合安宫牛黄丸
痰浊瘀闭:涤痰汤合苏合香丸
脱证:参附汤合生脉散
恢复期:风痰瘀阻:解语丹
气虚络瘀:补阳还五汤

三十三、痉证,痉羌邪热甚羚羊,阴四火营阳虚痰,刚葛柔括蒌桂枝。
1)邪壅经络:祛风散寒、和营燥湿-羌活胜湿汤
2)热甚发痉:泄热存津、养阴增液-增液承气汤
3)阴血亏虚:滋阴养血、缓急止痉-四物汤合大定风珠
4)刚痉:解肌发汗、益阴养津-葛根汤
5)柔痉:疏风解表、和营养津-瓜蒌桂枝汤
三十四、疟疾,正柴温虎劳何人,寒姜冷金热清瘴。
1)正疟:祛邪截疟、和解表里-柴胡截疟饮
2)温疟:清热解表、和解祛邪-白虎加桂枝汤
3)寒疟:和解表里,温阳达邪-柴胡桂枝干姜汤
4)劳疟:益气养血,扶正祛邪-何人饮
三十五、水肿:水肿风水越婢术,水浸胃皮湿滞疏,毒麻脾实肾真桃
1)风水泛滥:疏风清热、宣肺行水-越婢加术汤
2)湿毒浸淫:宣肺解毒、利湿消肿-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
3)水湿浸渍:健脾化湿、通阳利水-五皮饮合胃苓汤
4)湿热壅盛:分利湿热-疏凿饮子
5)脾阳虚衰:温运脾阳、以利水湿-实脾饮
6)肾气衰微:温肾助阳、化气行水-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
三十六、淋证.淋热八石苇劳比,沉?蓟柏膏清淋。
1)热淋:清热利湿通淋-八正散
2)血淋:
实证:清热通淋、凉血止血-小蓟饮子
虚证:滋阴清热、补虚止血-知柏地黄丸
3)石淋:清热利湿、通淋排石-石韦散
4)气淋:
实证:利气宣导-沉香散
虚证:补中益气-补中益气汤
5)劳淋:健脾益肾-无比山药丸
6)膏淋:
实证:清热利湿、分清泄浊-程氏萆解分清饮
虚证:补虚固涩-膏淋汤
三十七、癃闭:癃湿正肺热清肺,滞沉阻挡脾中肾。
1)膀胱湿热:清热利湿、通利小便-八正散
2)肺热壅盛:清肺热、利水道-清肺饮
3)肝郁气滞:疏调气机、通利小便-沉香散
4)尿路阻塞:行瘀散结、通利水道-代抵挡丸
5)中气不足:升清降浊、化气利尿-补中益气汤合春泽汤
6)肾阳衰惫:温补肾阳、化气利尿-济生肾气丸
三十八、腰痛::寒姜湿热四,淤身肾虚左右归
1)寒湿腰痛:散寒行湿、温经通络-甘姜苓术汤
2)湿热腰痛:清热利湿、舒筋活络-加味二妙散
3)瘀血腰痛:活血化瘀、理气止痛-身痛逐瘀汤
4)肾虚腰痛:
偏阳虚:温补肾阳-右归丸
偏阴虚:滋补肾阴-左归丸
三十九、消渴:上消渴中玉术,下消六味肾气丸
1)上消(肺热津伤):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消渴方
2)中消(胃热炽盛):清胃泻火、养阴增液-玉女煎
3)下消:
肾阴亏虚:滋阴固肾-六味地黄丸
阴阳两虚:温阳滋肾固摄-金匮肾气丸
四十、痹证:行防寒乌着苡汤,热虎痰合虚荣筋,阳虚真武阴虚六
1)行痹:祛风通络、散寒除湿-防风汤
2)痛痹:温经散寒、祛风除湿-乌头汤
3)着痹:除湿通络、祛风散寒-薏苡仁汤
4)风湿热痹:清热通络、祛风除湿-白虎桂枝汤
四十一、痿证,痿肺清燥湿二妙,脾参肾虎淤圣俞
1)肺热津伤:清热润燥、养肺生津-清燥救肺汤
2)湿热浸淫:清热利湿、通利筋脉-加味二妙散
3)脾胃亏虚:补脾益气、健运升清-参苓白术散
4)肝肾亏损:补益肝肾、滋阴清热-虎潜丸
四十二、内伤发热:气郁丹栀淤血府,血归阴清气补中,阳虚金匮痰连中
1)肝郁发热:疏肝解郁、清肝泻热-丹桅逍遥散
2)瘀血发热:活血化瘀-血府逐瘀汤
3)血虚发热:益气养血-归脾汤
4)阴虚发热:滋阴清热-清骨散
5)气虚发热:益气健脾、甘温除热-补中益气汤
四十三、虚劳,气,肺福四元,血,心血,阴虚,沙天胃肝归,阳,保父归。
1.气虚
1)肺气虚-补肺汤
2)脾气虚-加味四君子汤
3)肾气虚-大补元煎
2.血虚
1)心血虚-养心汤
2)肝血虚-四物汤
3.阴虚
1)肺阴虚-沙参麦门冬汤
2)心阴虚-天王补心丹
3)脾胃阴虚-益胃汤
4)肝阴虚-补肝汤
5)肾阴虚-左归丸
4.阳虚
1)心阳虚-拯阳理劳汤
2)脾阳虚-附子理中丸
3)肾阳虚-右归丸
病名的出处:《金匮》痈悸喘痹汗痰虚痞。
《脉因证治》,内伤发热。
《医学正传》郁血。
《景岳全书》,呃逆,
《济生方》,痢疾。

用药知识---中医外科学
第一单元疮疡
一. 疮疡
暑疖
1.内治:暑热浸淫:清暑化湿解毒─清暑汤
2.外治:
1)初期:千捶膏黄金散玉露散
2)珠疖:清黛散
3)成脓:切开排脓
4)溃后:九一丹.太乙膏贴
5)并发湿疮:清黛散
疖病
1.内治:热毒蕴结: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
体虚毒恋:养阴清热解毒—防风通圣散
2.外治:千捶膏.三黄膏
二. 疔疮
颜面疔
1.内治:热毒蕴结: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
火毒炽盛:凉血清热解毒—犀角地黄汤、五味消毒饮、
黄连解毒汤
2.外治:
1)初期:箍毒消毒─玉露散.千捶膏
2)中期:提脓祛腐─九一丹.八二丹.玉露膏.千捶膏
3)后期:生肌收口─太乙膏.红油膏.
红丝疔
1.外治:
1)初起:太乙膏掺红灵丹
2)成脓:切开引流
3)溃后:八二丹.九一丹药.红油膏
4)脓尽:生肌散.白玉膏
三. 痈
颈痈
1.内治:风热痰毒:散风清热,化痰消肿─牛蒡解肌汤或银翘散
2.外治:

1)初起:金黄膏
2)溃后:八二丹.金黄膏.红油膏
3)脓尽:生肌散.白玉膏
四. 丹毒五龙普柴
1.内治:风热蕴毒:散风清热解毒─普济消毒饮
湿热毒蕴:清热利湿解毒—萆解渗湿汤合五神汤
胎火蕴毒:凉血清热解毒—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

五. 发
锁喉痈
1.内治:
1)初起:.痰热蕴结:散风清热,化痰解毒─普济消毒饮
热盛肉腐:清热化痰,和营托毒—普济消毒饮
热伤胃阴:清养胃阴—益胃汤
2.外治:玉露散.双柏散
臀痈
湿火蕴结:清热解毒,和营化湿—黄连解毒汤合仙方活命饮
湿痰凝滞:和营活血,利湿化痰—仙方活命饮
气血两虚:调补气血—八珍汤
六、有头疽
1.内治:
火毒凝结:和营托毒,清热泻火—仙方活命饮合黄连解毒汤
湿热壅滞:清热化湿,和营托毒—仙方活命饮
阴虚火炽:滋阴生津,清热托毒—竹叶黄芪汤
气虚毒滞:扶正托毒—托里消毒散
收口期:气血两虚:调补气血—十全大补汤
2.外治:
1)初期:金黄膏.千捶膏
2)溃脓期:八二丹.金黄膏
3)收口期:白玉膏.生肌散
七. 无头疽黄八仙
附骨疽
1.内治:
1)湿热瘀阻:清热化湿.行瘀通络─仙方活命饮合五神汤
2)热毒炽盛:清热化湿.和营托毒─黄连解毒汤合仙方活命饮
3)脓毒蚀骨:调补气血.清化余毒─八珍汤.
2.外治:
1)初起:金黄膏.玉露散
2)成脓:切开引流
3)溃后:七三丹.八二丹.红油膏.冲和膏
八. 走黄与内陷
1.走黄:
热毒入血:凉血清热解毒—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
2.内陷:
1)邪盛热极:凉血清热解毒.养阴清心开窍
2)正虚邪盛:补养气血.托毒透邪.佐以清心安神
3)脾肾阳衰:温补脾肾.
4)阴伤未败:生津养胃
九. 瘰疬
1.内治:香开六骨
1)气滞痰凝:疏肝理气.化痰散结─逍遥散合二陈汤
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六味地黄丸加清骨散
3)气血两虚:益气养血—香贝养营汤
2.外治:
1)初起:冲和膏.阳和解凝膏
2)中期:冲和膏.阳和解凝膏
3)后期:七三丹.八二丹.红油膏.白玉膏.生肌散
十. 流痰
1.内治:
1)阳虚痰凝:益肾温经.散寒化痰─阳和汤
2)阴虚内热者:养阴清热托毒─六味地黄丸合清骨散、透脓散
3)肝肾亏虚:补益肝肾—左归丸合香贝养营汤
2.外治:
1)初期:阳和解凝膏
2)中期:切开引流
3)溃后:五五丹.
第二单元乳房疾病:
一. 乳痈
1.内治:瓜农毒
1)气滞热壅:疏肝清胃.通乳消肿─瓜蒌牛蒡汤
2)热毒炽盛:清热解毒.托里透脓─透脓散
3)正虚毒恋:益气和营托毒─托里消毒散
2.外治:
1)初起:金黄散.玉露散
2)成脓:金黄散.金黄膏
3)溃后:八二丹.九一丹.金黄膏
4)脓尽:生肌散.生肌玉红膏.
二. 乳癖
1.内冶:二仙逍遥
1)肝郁痰凝:疏肝解郁.化痰散结─逍遥蒌贝散
2)冲任失调:调摄冲任─二仙汤合四物汤
2.外治:温阳活血.化痰软坚阳和解凝膏
三.乳疬
1.内冶:
1)肝气郁结:疏肝散结—逍遥蒌贝散
2)肾气亏虚:肾阳虚温阳化痰─右归丸
肾阴虚:滋阴化痰─左归丸
2.外治:参照乳癖.
四. 乳衄
内治:当归
1)肝郁火旺:疏肝解郁.凉血止血─丹栀逍遥散
2)脾虚血亏:健脾养血止血─归脾汤.
第三单元瘿
一.气瘿
内治:
1)肝郁脾虚:疏肝解郁─四海舒郁丸
2)肝郁肾虚:疏肝补肾.调摄冲任—四海舒郁丸合右归饮

二.肉瘿
内治:逍遥脉
1)气滞痰凝:理气解郁.化痰软坚─逍遥散合海藻玉壶汤
2)气阴两虚:益气养阴.软坚散结—生脉散合海藻玉壶汤
三.瘿痈柴胡牛蒡
风热痰凝:疏风清热化痰—牛蒡解肌汤
气滞痰凝:清肝理气,化痰散结—柴胡清肝汤
四.石瘿:
第四单元瘤
一.血瘤
内治芩连担子顺气归
1)心火妄动:清心泻火、凉血散瘀—芩连二母丸合泻心汤
2)肾伏郁火:滋阴降火、凉血化瘀—凉血地黄汤合六味地黄丸
3)肝经火旺:清肝凉血祛瘀—凉血地黄汤合丹栀逍遥散
二.肉瘤
三.脂瘤
内治
1)痰气凝结:理气化痰散结—二陈汤合四七汤
2)痰湿化热:清热利湿、活血行瘀—龙胆泻肝汤合仙方活命饮
第五单元岩阳开活血保五味
一. 失荣
内治化开五阳珍
1)肝郁痰结:疏肝解郁、化痰散结—开郁散
2)痰毒凝结:祛寒温阳、化痰散结—阳和汤
3)气虚痰凝:益气养荣、化痰散结—补中益气汤合海藻玉壶汤
4)气血两亏:调补气血—香贝养荣汤
二.乳岩
内治八仙生神人
1)肝郁痰凝:疏肝解郁、化痰散结—神效瓜蒌散合开郁散
2)冲任失调:调摄冲任、理气散结—二仙汤合开郁散
3)正虚毒炽:调补气血、清热解毒—八珍汤
第六单元皮肤病:
一.热疮新龙正
1.内治:
1)肺胃热盛:疏风清热─辛夷清肺饮合竹叶石膏汤
2)阴虚内热者:养阴清热─增液汤
2.外治:青吹口油膏
二.缠腰火丹
1.内治:胡桃除龙
1)肺经郁热:清肝火.利湿热─龙胆泻肝汤
2)脾虚湿蕴:健脾利湿—除湿胃苓汤
3)气滞血瘀:理气活血、重镇止痛—桃红四物汤

2.外治:玉露膏.双柏散.三黄洗济.解毒洗济.颠倒散
水疱破后:青黛膏
三.疣
寻常疣猴马推
1)风热血燥:养血活血、清热解毒—治瘊方
2)湿热血瘀:清化湿热、活血化瘀─马齿苋合剂
扁平疣
1)热毒蕴结:清热解毒—马齿苋合剂
2)热蕴络瘀:清热活血化瘀—桃红四物汤
四.癣消皮龙
头癣
外治:一扫光或雄黄膏
手足癣
鹅掌风
内治风湿毒聚:清热除湿、消风止痒—消风散、苦参汤
外治:
1)潮红湿润者:雄黄膏或皮脂膏
2)水疱为主者:用二号癣药水或复方土槿皮酊外搽
3)粗糙皲裂者:用枫油膏外搽
脚湿气(水疱型.糜烂型.脱屑型)
1.内治:
1)风湿毒聚:清热除湿、消风止痒—消风散、苦参汤
2)湿热下注:清热化湿解毒─龙胆泻肝汤、五神汤
2.外治:
1)脱屑型和水疱型:一号癣药水.复方土槿皮酊.藿黄浸剂
2)脱屑干燥或有皲裂者:雄黄膏
3)有脓疱者:青黛膏
4)糜烂型:皮脂膏.雄黄膏
圆癣
外治:二号癣药水.一号癣药水.颠倒散
皮损有糜烂.疼痛者:雄黄膏.二号癣药水.一号癣药水
紫白癜风
外治:密陀僧散干扑.二号癣药水或10%土槿皮酊外搽.
五.疥疮黄三
1.内治:湿热毒聚:清热化湿解毒─五味消毒饮合黄连解毒汤
2.外治:硫磺软膏.一扫光.雄黄膏.
六.接触性皮炎
1.内治消龙归
1)热毒湿蕴:清热去湿、凉血解毒─化斑解毒汤合龙胆泻肝汤
2)血虚风燥:清热祛凤、养血润燥─消风散合当归饮子
2.外治:
1)潮红.丘疹者:三黄洗济外搽,用青黛散
2)肿胀.糜烂.流滋较多者:用10%黄柏溶液湿敷
3)糜烂.结痂者:青黛膏或清凉油乳剂外搽
七.湿疮
1.内治:五匹龙除湿
1)湿热浸淫: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合萆解渗湿汤
2)脾虚湿蕴:健脾利湿─除湿胃苓汤或参苓白术散
3)血虚风燥:养血润肤、祛风止痒─当归饮子或四物消风饮
2.外治:
1)急性者:10%黄柏溶液.青黛散
2)亚急性者:三黄洗剂.黄柏霜
3)慢性者:外搽青黛膏或皮枯膏
婴儿湿疮
1.内治:
1)胎火湿热:凉血利湿清火—消风导赤汤
2)脾虚湿蕴:健脾利湿─小儿化湿汤
2.外治:
1)湿性者:青黛膏.黄连油
2)干性者:三黄洗剂.黄柏霜
八.药物性皮炎
1.内治:清皮胃
1)湿毒蕴肤:清热利湿解毒
2)热毒入营:清营解毒─清营汤
3)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清热—增液汤合益胃汤
2.外治:三黄洗剂.青黛散
九.瘾疹
1.内治:消防归枝
1)风寒束表:疏风散寒─桂枝汤或麻黄桂枝各半汤
2)风热犯表:疏风清热─消风散
3)血虚风燥:养血祛风润燥—当归饮子
十.牛皮癣
1.内治:消龙归
1)肝经化火:清肝泻火─龙胆泻肝汤
2)风湿蕴肤:疏风利湿—消风散
3)血虚风燥:养血祛风润燥—四物消风饮或当归饮子
2.外治:
1)风湿热证:三黄洗剂
2)血虚风燥证:二号癣药水外搽
十一.白庀
1.内治:红皮清溪归
1)风热血燥:清热解毒、:凉血活血─犀角地黄汤或凉血地黄汤
2)血虚风燥:养血和血、祛风润燥─四物汤合消风散
3)瘀滞肌肤:活血化瘀─桃红四物汤
十二.粉刺
1.内治:茵陈枇杷
1)肺经风热:清肺散风─枇杷清肺饮
2)湿热蕴结:清热化湿─枇杷清肺饮合黄连解毒汤
3)痰湿凝结:化痰健脾渗湿─海藻玉壶合参苓白术散
2.外治:颠倒散洗剂.痤疮洗剂外搽
酒渣鼻:枇杷通黄
猫眼疮:请消龙归
瓜缠藤:阳皮
褥疮:生血解里
乳核:小四
十三.多形性红斑
1.内治:
1)湿热蕴结:清热解毒利湿─茵陈蒿汤合消风散
2)寒湿阻络:和营祛寒化湿─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
2.外治:
1)皮肤糜烂者:三黄洗剂外搽.青黛膏
2)粘膜糜烂者:青吹口散吹
十四.结节性红斑
1.内治:
1)湿热瘀阻:清热利湿.活血化瘀─萆解渗湿汤合桃红四物汤
2)寒湿入络:温阳健脾.通络理湿—当归四逆汤合三妙丸
2.外治:用金黄膏.玉露膏
十五.红斑性狼疮
盘状红斑性狼疮
1.内治:滋阴补肾─六味地黄丸
2.外治:白玉膏
系统性红斑狼疮
1.内治:西弟六父四逍遥
1)热毒炽盛证:清热凉血.化斑解毒─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
热毒内陷神昏者:─加安宫牛黄丸.紫雪丹
2)阴虚火旺者:滋阴降火─六味地黄丸合大补阴丸、清骨散
3)气滞血瘀证:疏肝理气.活血化瘀─逍遥散合血府逐瘀汤
4)脾虚肝旺:健脾清肝—四君子汤合丹栀逍遥散
5)脾肾阳虚证:温肾壮阳.健脾利水─附桂八味丸合真武汤
重者─参附汤
2.外治:白玉膏.黄柏霜
十六.淋病
内治青龙归
1)湿热毒蕴:清热利湿、解毒化浊—龙胆泻肝汤
2)正虚毒恋:滋阴降火、利湿去浊—知柏地黄丸
3)毒邪流窜:清热利湿、解毒化浊—龙胆泻肝汤
4)热毒入络:清热解毒、凉血化浊—清营汤
十七.梅毒
内治 五苓弟请龙1)肝经湿热:清肝解毒利湿—龙胆泻肝汤
2)痰瘀互结:祛瘀解毒、化痰散结—二陈汤合消疬丸
3)脾虚湿蕴:健脾化湿、解毒去浊—芎归二术汤
4)气血两虚:补气养血、扶正固本—十全大补汤
5)气阴两虚:益气养阴、补肾填精—生脉散合大补阴丸
十八.尖锐湿疣
内治黄草

1)湿毒下注:利湿化浊、清热解毒—萆解化毒汤
2)火毒炽盛:清火解毒、化浊利湿—黄连解毒汤
生殖器疱疹:白龙
艾滋病:银白合补肾通脉
第五单元.肛门直肠疾病
一.痔
1.内治:补脏凉血散瘀通脉
1)风伤肠络:清热凉血祛风─凉血地黄汤
2)湿热下注:清利湿热止血─脏连丸
3)脾虚气陷:补气升提─补中益气汤
4)气滞血瘀:清热利湿.祛风活血─止痛如神汤
2.外治:熏洗法
小儿无蒂息肉:注射疗法
低位带蒂息肉:结扎法
较高位小息肉:电烙法
二. 肛门直肠周围脓肿
1.内治:黄仙透青山
1)实证:火毒蕴结:清热解毒─黄连解毒汤合仙方活命饮
火毒炽盛:清热解毒透脓—透脓散
2)虚证:阴虚毒恋:养阴清热解毒─青蒿鳖甲汤合三妙丸
2.外治:
1)初起:实证用金黄膏.黄连膏.虚证:冲和膏
2)成脓:切开引流
3)溃后:九一丹纱条引流,生肌散纱条
三.脱肛
1.内治:补草
1)脾虚气陷:补气升提.收敛固摄─补中益气汤
2)湿热下注:清热利湿—萆薢渗湿汤
2.外治:苦参汤.五倍子散或马勃散
四. 锁肛痔
1.内治:
1)湿热蕴结:清热利湿—槐角地榆丸
2)气滞血瘀:祛瘀攻积、清热解毒—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
3)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清热解毒—四君子汤合增液汤
肛裂:六肠凉
第六单元.男性前阴病
一.子痈
内治:狗龙橘
急性子痈
1)湿热下注:清泻肝经湿热—龙胆泻肝汤
2)瘟毒下注:清热解毒—普济消毒饮合金铃子散
慢性子痈
1)气滞痰凝:疏肝理气、化痰散结—橘核丸
2)阳虚寒凝:温肾散寒、理气散结—右归丸合阳和汤
血精:龙知桃红归
二.子痰
内治十阴阳
1)湿痰凝结:温经通络、化痰除湿—阳和汤
2)阴虚内热:滋阴清热、除湿化痰、透脓解毒—滋阴除湿汤
合透脓散
3)阳虚痰凝:补肾温阳、化痰散结—先天大造丸合小金丹
阴茎痰核:阳和汤
三.前列腺炎
1.内治:
虚证:补益法实证:疏导法.
1)湿热蕴结:清热利湿─八正散或龙胆泻肝汤或大分清饮
2)阴虚火动:补肾滋阴.清泄相火─知柏地黄汤合萆解分清饮
3)肾阳不足:温肾固精─金锁固精丸合右归丸
4)气血瘀滞:活血散瘀─前列腺汤
2.外治:湿热下注.气血瘀滞.金黄散.葱归塌肿汤坐浴
五. 前列腺增生症
内治:前列腺增生:八补济柏香
1)肺热失宣:.清热宣肺、通调水道─黄苓清肺饮
2)湿热下注:清热化湿.通利膀胱─八正散
3)中气下陷:补中益气─补中益气汤
4)肾阴不足:滋肾养阴─知柏地黄汤
5)肾阳不足:补肾温阳、化气行水─济生肾气丸
失禁.遗尿:─螵蛸丸
6)气滞血瘀:活血散瘀、通气利水—抵挡丸
尿石证:三斤肾
慢性前列腺炎:知龙
第七单元.外科其他疾病
一.烧伤
1.内治:黄四营山
1)火热伤津证:养阴清热─黄连解毒汤.银花甘草汤.清营汤.犀
角地黄汤
2)阴伤阳脱证:扶阳救逆.固护阴液─参附汤合生脉散.四逆汤
3)火毒内陷证:清营凉血.解毒─清营汤.黄连解毒汤合犀角地黄
汤.清瘟败毒饮
热毒传心:─安宫牛黄丸.紫雪丹
4)气血两虚证:调补气血─八珍汤
5)脾胃虚弱证:调理脾胃─益胃汤.参苓白术散
2.外治:
初期:清凉膏.万花油外搽.虎地酊
中期:黄连膏.红油膏.生肌玉红膏外敷
后期:生肌白玉膏掺生肌散外敷.黑布膏
二.臁疮
1.内治:
1)急性继发感染:清利湿热─萆解渗湿汤
2)气阴不足:宜益气养阴─六味地黄丸
3)肾亏疮面乌黑不痛:─附桂八味丸
2.外治:九一丹药.红油膏.生肌散.白玉膏
三.脱疽
内治:
1)寒湿阻络:温经散寒活血─阳和汤或黄芪桂枝五物汤
2)血瘀脉阻: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桃红四物汤
3)湿热毒盛:清热利湿、活血化瘀─四妙勇安汤
4)气血两虚:补养气血─十全大补汤、八珍汤
5)热毒伤阴:清热解毒、益气养阴活血—顾步汤
四.血栓性静脉炎
血栓性浅静脉炎(青蛇毒)
1.内治:请复活
1)血热瘀结:清热凉血、和营利湿─五味消毒饮合三妙丸
2)瘀阻脉络:活血化瘀、行气散结—活血通脉汤
2.外治:早期:金黄散.四黄散.双柏散
血栓性深静脉炎(股肿)
内治:
1)气滞血瘀:理气活血.清热利湿─通络活血方合抵挡汤
2)气虚血瘀:益气活血.通阳利水—补阳还五汤、当归四逆汤、阳和汤
六.肠痈
1.初期:黄柴毒
1)温热内蕴.气滞血瘀者:行气祛瘀.通腑泄热─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剂.锦红片
2)寒湿夹瘀血凝结者:疏化导滞.理气行瘀─藿香正气散合红藤煎剂
2.酿脓期:
积热不散.热胜热腐:通腑泄热.解毒透脓─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剂
3.溃脓期:
1)阳明腑实.热盛伤阴者:通腑排脓.养阴清热─大黄牡丹汤合增液汤
2)阴损及阳:温阳健脾.化毒排脓─薏以附子败酱散合参附汤毒蛇咬伤:黄龙清血
筋瘤:黄红顾阳四
股肿:生活炒

中医儿科
1。胎怯补肾调元。
肾精薄弱__补肾地黄丸
脾肾两虚__保元汤
2。硬肿归身
阳气虚衰__参附汤
寒凝血涩__当归四逆散

3。胎黄茵陈血
湿热熏蒸:清热利湿-茵陈蒿汤
寒湿阻滞:温中化湿-茵陈理中汤
瘀积发黄:化瘀消积-血府逐瘀汤
4。感冒
主证时邪银普散,夹痰夹滞夹痰回
风寒感冒: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
风热感冒:辛凉解表-银翘散
暑邪感冒:清暑解表-新加香薷饮
时玡感冒:银翘散合普济消毒饮
兼证
挟痰:宣肺化痰-二陈汤,桑菊饮
挟滞:消食导滞、通腑泄热-保和丸
挟惊:清热解表、安神镇惊-小儿回春丹或琥珀抱龙丸
5。咳嗽金山请陈六
外感
风寒咳嗽:散寒宣肺-金沸草散
风热咳嗽:疏风肃肺-桑菊饮
内伤
痰热咳嗽:清肺化痰-清金化痰汤
阴虚燥咳:滋阴润燥-沙参麦冬
气虚咳嗽:六君子
痰湿咳嗽:三拗合二陈
6。肺炎喘嗽寒华热银毒黄解,痰热虎婷肺热参,肺脾参五心参附,邪陷羚钩牛黄解。
风寒闭肺:华盖散
风热闭肺: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
热毒闭肺:黄连解毒汤合三拗汤
痰热闭肺:清热宣肺、涤痰定喘-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
阴虚肺热:养阴清肺-沙参麦冬汤
肺脾气虚:益气健脾-人参五味子汤
心阳虚衰:温补心阳、救逆固脱-参附龙牡救逆汤
邪陷厥阴:羚角钩藤汤合牛黄清心丸
7。哮喘小石龙苏都五斤麦。
热性哮喘:清肺化痰定喘-麻杏石甘汤、苏葶丸
寒性哮喘:温肺化痰定喘-小青龙汤合三子养亲汤
外寒内热:大青龙汤
肺实肾虚:上_苏子降气汤,下_都气丸合射干麻黄汤
肺脾气虚:人参五味子合玉屏风
脾肾阳虚:金匮肾气丸
肺肾阴虚:麦味地黄丸
8。鹅口疮谢伯
心脾积热:清泻心脾积热-清热泻脾散
虚火上浮:滋阴潜阳、引火归原-知柏地黄丸
9。口疮银泻六味肉
风热乘脾:银翘散
心火上炎:清心泄热-泻心导赤汤
虚火上浮:滋阴降火-六味地黄汤加肉桂
10。泄泻小儿食保热葛,风寒藿香脾虚生,阳虚附理伤阴连,伤阳龙牡救逆汤。
湿热泻:葛根芩连汤
风寒泻:合香正气散
伤食泻:保和丸
脾虚泻:参苓白术散
脾肾阳虚: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
气阴两伤:人参乌梅汤
阴竭阳脱:生脉散合参附龙牡救逆汤
11。厌食换功增
脾运失健:和脾助运-不换金正气散
脾胃气虚:健脾益气-异功散
胃阴不足:养胃育阴-养胃增液汤
12。积滞保健
乳食内积:消乳消食、导滞和中-消乳丸或保和丸
脾虚夹积:健脾助运、消补兼施-健脾丸
疳证资珍肥,防石心
疳气证:和脾健运-资生健脾丸
干疳证:补益气血-八珍汤
疳积证:肥儿丸
疳肿胀:健脾温阳利水-防已黄芪合五苓散
眼疳:石斛夜光丸
口疳:泻心导赤散
13。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六君归左右
脾胃虚弱:六君子汤
心脾两虚:归脾汤
肝肾阴虚:左归丸
脾肾阳虚:右归丸
14。汗证玉皇生
1)表虚不固:益气固表-玉屏风散合牡蛎散
2)营卫不和:调和营卫-黄芪桂枝五物汤
3)气阴虚弱:益气养阴-生脉散
15。多发性抽搐症清瘟定
气郁化火:清肝达郁汤
脾虚痰滞:十味温胆汤
阴虚风动:大定风珠
16。急惊风银清林连虎缓固定
风热动风:银翘散
气营两燔:清瘟败毒饮
邪陷心肝:羚角钩藤汤
湿热疫毒:黄连解毒汤合白头翁汤
惊恐惊风:琥珀抱龙丸
慢惊风
脾虚肝亢:缓肝理脾汤
脾肾阳衰:固真汤合寒荡惊汤
阴虚风动:大定风珠
17。癫痫惊痰定通
惊痫:镇惊丸
淡痫:涤痰汤
风痫:定痫丸
瘀血痫:通窍活血汤
18。急性肾小球肾炎麻五伯生五姣龙温
风水相搏:疏风利水-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苓散
湿热内侵:清热利湿-五味消毒饮合小蓟饮子
阴虚邪恋:知柏地黄丸合二至丸
气虚邪恋:健脾益气-参苓白术散
水气上凌心肺:泻肺逐水温阳扶正-己椒苈黄丸合参附汤
水毒内闭:辛开苦降、辟秽解毒-温胆汤合附子泻心汤
19。肾病综合症防真实柏六奇
肺脾气虚:防已黄芪汤合五苓散
脾肾阳虚:肾_真武汤合防已黄芪汤显祖,脾_实脾饮
肝肾阴虚:知柏地黄丸
气阴两虚:六味地黄丸加黄芪
20。尿频正缩
脾肾气虚:缩泉丸
温热下注:八正散
21。遗尿兔中泰
肾气不足:菟丝子散
肺脾气虚:补中益气汤合缩泉丸
心肾失交:导赤散合交太丸
22。五迟五软六调窍
肝肾亏损:加味六味地黄丸
心脾两虚:调元散
痰瘀阻滞:通窍活血合二陈汤
23。麻疹选情深艳玲
初热期:辛凉透表、清宣肺卫-宣毒发表汤
见形期:清热解毒、佐以透发-清解透表汤
恢复期:养阴益气、清解余邪-沙参麦冬汤
热毒攻喉:清热解毒、利咽消肿-清咽下痰汤
邪陷心肝:清热解毒、熄风开窍-羚角钩藤汤
邪毒闭肺:麻杏石甘汤
24。风痧银针
1)邪郁肺卫:疏风清热-银翘散
2)邪热炽盛:清热解毒-透疹凉解汤
25。丹痧(猩红热)解营生
1)邪侵肺卫:辛凉宣透、清热利咽-解肌透痧汤
2)毒在气营:清气凉营、泻火解毒-凉营清气汤
3)疹后阴伤:养阴生津、清热润喉-沙参麦冬汤
26。水痘银胃
1)风热轻证:疏风清热、利湿解毒-银翘散合六一散
2)毒热重证:清热凉营、解毒渗湿-清胃解毒汤
27。手足口病甘温
邪犯肺脾:甘露消毒丹
温热壅胜:清瘟败毒饮
28。痄腮柴济温龙
邪犯少阳:疏风清热、散结消肿-柴胡葛根汤
热毒蕴结:清热解毒、散结消肿-普济消毒饮
邪陷心肝:清瘟败毒饮
邪毒引睾窜腹:清泻肝火、活血止痛-龙胆泻肝汤
29。乙脑新虎温犀搞五条龙补痉

邪犯卫气:卫_新加香茹饮,气_白虎汤
邪炽气营:清瘟败毒饮
邪入营血:犀角地黄汤合增液汤
30。顿咳三生白写
邪犯肺卫:三拗汤
痰火阴肺(痉咳期):泻肺清热、解痉镇咳-桑白皮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
肺脾气虚:益气健脾、化痰止咳-人参五味子汤
肺阴不足:滋阴润肺、清化痰热-沙参麦冬汤
31。蛔虫乌使
肠虫证:使君子散
蛔厥:乌梅丸
32。夏季热清温
暑伤肺胃:王氏清暑益气汤
上胜下虚:温下清上汤
33。紫癜连弟归阴
血热妄行: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犀角地黄汤
气不摄血:健脾养心、益气摄血-归脾汤
风热伤络:连翘败毒散
阴虚火旺:大补阴丸
川畸病:银温杀

中医妇科学
月经病
一、月经先期:当地补阴经
1.气虚证
1)脾气虚证:补中益气汤
2)肾气虚证:固阴煎
2.血热型
1)阳盛血热型-清经散
2)阴虚血热型-两地汤
3)肝郁化热证-丹栀逍遥散
二、月经后期:要补当温经
1)肾虚型-当归地黄饮
2)血虚型-大补元煎
3)血寒证:虚寒型-温经汤《金匱》;
实寒型-温经汤《妇人大全》
4)气滞型-乌药汤
三、月经先后无定期;要固定
1)肝郁型-逍遥散
2)肾虚型-固阴煎
四、月经过多:保举笑
1)气虚型-举元煎
2)血热型-保阴煎+地榆、茜草
3)血瘀型-失笑散+益母草、茜草、三七
五、月经过少:苍滋归逃
1)肾虚型-归肾丸
2)血虚型-滋血汤
3)血瘀型-桃红四物汤
4)痰湿型-苍附导痰丸
六、经期延长:原地红
1)气虚型-举元煎+阿胶、艾叶、乌贼骨
2)虚热型-两地汤合二至丸、四乌贼骨一藘茹丸
3)血瘀型-桃红四物合失笑散加味
七、经间期出血:清淤地
1)肾阴虚型-两地汤合二至丸
3)湿热型-清肝止淋汤去阿胶、红枣,加小蓟、茯苓
4)血瘀型-逐瘀止血汤
八、崩漏:上清虫子左右固
脾虚证__固本止崩汤
肾虚证__肾气虚: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党参、黄芪、阿胶
肾阳虚:右归丸+党参、黄芪、田七
肾阴虚:左归丸合二至丸
血热证__虚热证:上下相资汤
实热证:清热固经汤
血瘀证__逐瘀止血汤
九、闭经:四人血重阴
1)气血虚弱-人参养荣汤
2)肾气亏损__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加淫羊藿、紫河车
3)阴虚血燥-加减一阴煎加丹参、黄精、女贞子、制香附
4)气滞血瘀-血府逐瘀汤或膈下逐瘀汤
5)痰湿阻滞-四君子汤合苍附导痰丸加当归、川芎
十、痛经:圣清调少膈
1)气滞血瘀型-膈下逐瘀汤
2)寒凝血瘀型-少腹瘀汤汤
3)湿热蕴结型-清热调血汤加车前子、薏仁、败酱草
4)气血虚弱型-圣愈汤
5)肾气亏损型-益肾调经汤
经行泄泻:健身
1)脾虚-参苓白术散
2)肾虚-健固汤
经行吐衄:清静
1)肝经郁火:疏肝清热、引血下行-清肝引经汤
2)肺肾阴虚:滋肾润肺、引血下行-顺经汤
经行乳房胀痛:逍遥观
肝气郁结:逍遥散+麦芽、青皮、鸡内金
肝肾亏虚:一贯煎/滋水清肝饮+麦芽、鸡内金
经行头痛:通林珍
肝火证:羚角钩藤汤
血瘀证:通窍活血汤
血虚证:八珍汤+首乌、蔓荆子
经行感冒:采金菊
风寒:荆穗四物汤
风热:桑菊饮
邪入少阳:小柴胡汤
经行身痛:趁痛补
血虚:当归补血汤+白芍、鸡血藤、丹参、玉竹
血瘀:趁痛散
经行浮肿:淤八肾
脾肾阳虚: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
气滞血瘀:八物汤+泽泻益母草
十一、绝经前后诸症:左右二仙汤
1)肾阴虚-左归丸合二至丸
2)肾阳虚-右归丸
3)肾阴阳俱虚-二仙汤合二至丸加菟丝子、何首乌、龙骨、牡蛎
十二、经断复来:老子黄皮
脾虚肝郁证:安老汤
肾阴虚证:知柏地黄丸加阿胶、龟甲
湿热下注:易黄汤加黄芩、茯苓、泽泻、侧柏、大小蓟
湿毒瘀结:萆薢渗湿汤合桂枝茯苓丸去滑石,加黄芪、三七
带下过多:补完带五百
1)脾虚证-完带汤
2)肾阳虚-内补丸
3)阴虚夹湿-知柏地黄丸
4)热毒蕴结-五味消毒饮加土茯苓、败酱草、鱼腥草、薏仁
5)湿热下注-止带方
带下过少:归营
肝肾亏损:左归丸加知母、肉苁蓉、紫河车、麦冬
血枯瘀阻:小营煎加丹参、桃仁、牛膝
妊娠病
一、妊娠恶阻:香橘
1)脾胃虚弱-香砂六君子汤
2)肝胃不和-橘皮竹茹汤
二、妊娠腹痛:爱玲要归
1血虚:当归芍药散
2气滞:逍遥散
3虚寒:胶艾汤
4血瘀: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
异位妊娠:手术为主
三、胎漏胎动不安:寿元保枝
1)肾虚:寿胎丸
2)血热:保阴煎
3)气血虚弱:胎元饮
4)血瘀: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
四、滑胎:石桂英固气
肾气不足:补肾固冲丸
肾阳亏损:肾气丸去泽泻+菟丝、杜仲、白术
肾精亏损:育阴汤
气血两虚:泰山磐石散
血瘀: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
五、子肿:武术天
1)脾虚:健脾行气-白术散
2)肾虚:化气行水-真武汤
3)气滞:理气行滞、健脾化湿-天仙藤散
六、子淋:到柏林
1)阴虚津亏:知柏地黄汤
2)心火偏亢:导赤散+玄参、麦冬
3)湿热下注:加味五淋散
产后病
一、产后血晕:生命
1)血虚气脱:益气固脱-清魂散或独参汤
2)血瘀气逆:活血逐瘀-夺命散
二、产后发热:中华防毒
1)感染邪毒:五味消毒饮合失笑散
2)外感:荆穗四物汤加防风、苏叶
3)血虚:补中益气加地骨皮
4)血瘀:生化汤
三、产后腹痛:宁化
1)血虚:补血益气-肠宁汤

2)血瘀:活血祛瘀、散寒止痛-生化汤加益母草
四、产后身痛:黄荣独痛
1)血虚:黄芪桂枝五物汤
2)风寒:独活寄生汤
3)血瘀:身痛逐瘀汤合生化汤
4)肾虚:养荣壮肾汤+秦艽、熟地
五、产后恶露不绝:补报生
1)气虚:补中益气汤加艾叶、阿胶、益母草
2)血热:保阴煎
3)血瘀:生化汤
缺乳:通漏下
气血虚弱:通乳散(参芪归麦通吉梗)
肝郁气滞:下乳涌泉散
痰湿阻滞:苍附导痰丸合漏芦散
妇科杂病
一、癥瘕:香附黄肾
气滞血瘀:香棱丸或大黄庶虫丸
痰湿瘀结:苍附导痰汤合桂枝茯苓丸
湿热瘀阻:大黄牡丹汤+木通、茯苓
肾虚血瘀:补肾祛瘀方或益肾调经汤
急性盆腔炎:五仙活
热毒炽盛:五味消毒饮合大黄牡丹汤
湿热瘀结:仙方活命饮+苡仁、冬瓜仁
慢性盆腔炎:银甲膈少冲
湿热瘀结:银甲丸或当归芍药散+丹参、冬青、忍冬藤、田七片
气滞血瘀:膈下逐瘀汤
寒湿瘀结:少腹逐瘀汤
气虚血瘀:理冲汤
二、不孕症:玉金与少启
1)肾虚:
肾气虚证:补肾益气、填精益髓-毓麟珠
肾阳虚证:温肾助阳、化湿固精-温胞饮或右归丸
肾阴虚证:滋肾养血、调补冲任-养精种玉汤
2)肝气郁结:百灵调肝汤或开郁种玉汤
3)瘀滞胞宫:少腹/膈下逐瘀汤
4)痰湿内阻:苍附导痰丸
三、阴痒:柏地龙
1)肝肾阴虚:知柏地黄丸加当归、栀子、白藓皮
2)肝经湿热:龙胆泻肝汤或萆薢渗湿汤,外用蛇床子散
四、阴疮:龙阳
热毒:龙胆泻肝汤
寒湿:阳和汤/托里消毒散
五、子宫脱垂:补中元
气虚:补中益气汤+金樱、杜仲、续断
肾虚:大补元煎+黄芪
脏躁:1、甘麦大枣汤加枣仁、柏子仁,兼痰浊加胆南星、茯苓、郁金、石菖蒲。

服用单味中药禁忌27则
中药一味,可以治病救人,也可以摧人致命,关键在于掌握某药治某病有何禁忌,有忌者警而远之。
1、外感风寒发热忌用:麻黄根、地骨皮、洋金花、河子、麦冬、乌梅、银胡、五倍子、黄芪、五味子、冬虫夏草。
2、实症、实热忌用:人参。
3、皮肤过敏忌用:白芥子。
4、食欲不振忌用:阿胶、黄芩、芦苓、玄参、鳖甲、栀子、防己、山豆根。
5、腹胀忌用:河子、大枣、生地、龙眼肉、饴糖、当归、山药、熟地、黄精、蜂蜜(乳)。
6、胃病慎用:远志、皂矾。
7、呕吐忌用:黄连、苍耳子、黄药子。
8、脾胃虚寒慎用:山豆根、鳖甲、磁石、石膏、龟板、天花粉、苦参、大青叶、知母、黄柏、枳实、川楝子、生地、龙胆草、黄芩、旱莲草、麦冬、青黛、芦荟、天冬、黄药子、玄参。
9、腹泻、大便稀溏慎用:天冬、黄药子、牛蒡子、黄精、柏子仁、知母、百合、蜂蜜、天花粉、枸杞子、肉苁蓉、栀子、桑椹、胡桃肉、生地、旱莲草、锁阳、紫草、女贞子、当归、山豆根、鳖甲、熟地、芦荟、黑芝麻、首乌、槟榔、阿胶、竹沥。
10、脾虚水肿忌用:商陆、半边莲、牵牛子。
11、孕妇慎用:代赭石、桂枝、洋金花、赤石脂、犀角、礞石、牛黄、冰片、木通、龟板、干姜、通草、枳实、冬葵子。不宜用丹皮。
12、孕妇忌用:麝香、巴豆、砒石、牵牛子、射干、甘遂、千金子、雄黄、大戟、大黄、芦荟、商陆、樟脑、乳香、没药、番泻叶、莞花、芒硝。
13、哺乳期忌用:麦芽、大黄、番泻叶。
14、月经期慎用:大黄、桂枝、番泻叶。
15、

慎用:牛膝、三棱、丹皮、莪术、川芎。
16、气虚病人忌用:莱服子、青皮。
17、血虚症忌用:全蝎、苍耳子、银胡、藁本。
18、体质虚弱者慎用:守宫、巴豆、甘遂、斑蝥、洋金花、大戟、胆矾、芫花、千金子、明矾、藜芦、威灵仙、常山。
19、肝和肾有病者忌用:大枫子、雅胆子、黄药子、朱砂。
20、青光眼病人忌用:青葙子、熟地、洋金花。
21、

忌用:麻黄。
22、

忌用或禁用麻黄,慎用洋金花。
23、各种出血:咯血忌用皂夹、川芎,胃肠道出血忌用雅胆子,血热忌用肉桂,阴虚有热忌用三七、田七,阴热忌用鹿茸,热盛忌用桂枝。
24、盗汗忌用麻黄,自汗忌用麻黄、薄荷、细辛、香糯。
25、剂量不可过大的药:斑蝥、蜈蚣、全蝎、马钱子、柽柳、鹿茸、轻粉、雄黄、朱砂、没药、乳香、黄连、苍耳子、番泻叶、使君子、蒲公英、甘草、防己、青木香、细辛、五加皮。
26、忌长期久服的药:砒石、轻粉、阳起石、雅胆子、罂粟壳、穿心莲、威灵仙、黄连、吴茱萸、朱砂、黄药子。
27、不宜久煎的药:薄荷、茵陈、荆芥、青蒿、钩藤、徐长卿、藿香。

(0)

相关推荐

  • 中医临床常用中药对药配方大全集

    2021-07-03 09:15 <本经>云:"药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摄合和",又云:"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 ...

  • 千古中医探秘 中药调配 (上)

    中药调配须知 第一章概述 历代本草及历代名医都对中医的立法方药,中药的配伍,用药调配,用药法度,都作了详尽的论述,已具有较完备的中药调剂理论知识,但都散见于各本草著作中,无一专述中药调剂的专著.随着社 ...

  • 中医经典必背:神农本草经,探秘中药智慧!

    国医大师秘方验方 整理挖掘国医大师治疗养生方法和民间各种各样的民间方法,包括验方.师承.针灸.推拿刺血.刮痧艾灸.拔罐拨筋.伸筋.拍打拉筋.康复.运动损伤.各种针刀刃针.松解针.古九针.脐针腹针.四维 ...

  • 【简单好记!老中医总结中药速记口诀】一、...

    [简单好记!老中医总结中药速记口诀] 一.解表药 1.荆芥炭止血,羌防风湿祛: 2.白芷医头面,细辛寒饮需:    3.生姜善止呕,香薷暑湿祛: 4.薄荷牛蒡蝉蜕凉,宣散风热透疹良.   二.清热药 ...

  • 千古中医秘方送给有缘人!

    道道秘方 公众号 我也有秘方-乌药顺气散 来源:<万病回春> 作者:龚廷贤   朝代:明   年份:公元1615年   乌药顺气散:治男妇一切风气攻注四肢,骨节疼痛.肢体顽麻.手足瘫痪.言 ...

  • 老中医谈中药讲解:中医药治疗慢乙肝研究体会,肝好更健康

    慢性乙肝在我国是一种很常见又很难根治且具有传染性的一种疾病.其进一步发展会导致肝硬化.肝癌,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给国家和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祖国医学博大精深,对慢乙肝的治疗方法很多,有中药.针 ...

  • 千古中医故事中医五行生克细说

    中医五行是中国传统的五行学说在中医方面的运用.五行学说是古人创造的一种哲学思想,以日常生活的五种物质:金.木.水.火.土元素,作为构成宇宙万物及各种自然现象变化的基础.它是用来阐释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抽 ...

  • 退休中医一味中药,每天坚持喝,让肾病慢慢好起来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中医,陆医生,昨天有读者朋友私信我让我为大家讲一讲肾病. 肾脏是人体重要的代谢器官,主要排泄体内代谢垃圾,维持机体钠.钾.钙等电解质的稳定以及酸价平衡的功能.肾病分为原发性肾病.继发 ...

  • 中药里的模范夫妻护肝补脾,中医常用中药药对总结,值得收藏

    肖羽快讯 2021-05-02 14:32 大图模式 作为一名中医,要做到用药严谨.精炼.除辩证.立法正确外,必须熟悉每味药物的药性及药物间的配伍.以单味药立方,虽药少力专,不适宜大多数疾病.今天给大 ...

  • 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老中医总结中药中最牛的6味安眠药!

    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老中医总结中药中最牛的6味安眠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