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记忆之二十八】岁月无痕建新远
第一次走在九坛园岁未的老巷里,年,给了这条静寂的小巷,一股喜气和浓郁的年味。
我不知道为何会选择在这年关到来之前,去看这条我心海深处的巷子。但我知道,穿过这条因为挖出过九坛黄金而得名,至今仍然没有多少人知晓的九坛园,建新巷就在我的面前了。
因为仟陌的巷子,因为巷子中那个记忆中的旧物,建新巷让我有了一份依稀的记忆,在这岁月的遗墨之中。
那件建新巷的旧物,就是宝和堂的围屏灯担。
明代中朝,苏州昆曲斐声全国,凡宴集每多演唱戏曲,晚清至抗战前,凡富家商号婚娶寿诞喜庆活动时,通常都要请唱昆曲戏班,而在私宅或社厅进行吹打奏唱的堂名(戏班)曾盛行一时.堂名班为方便工作与行动,将乐器、道具、服饰等演出时所需物品,分装在几只箱子中,挑到所去的场所,这堂名挑着的担子称之为“担”,久而久之,装在“担”内的屏板而能缀拼成堂名演奏坐唱时安座的临时“戏台”,也就被称之为“担”了。
这灯担的主人名叫崔锦庭,是民国初年在苏州享有一定声誉的“宝和堂” 戏班社的老板。崔家祖上是山东人,崔锦庭的父亲崔瑞元,少年时就擅长吹拉弹唱,清嘉庆年间随父亲来苏州谋生,择居在建新巷内。崔锦庭生于苏州,受父亲的影响,自小酷爱戏剧,因小名金虎,脸相瘪嘴,故人称“瘪嘴金虎”,由于其艺技出众,在姑苏娱乐圈中是颇有声誉,后来就自创“宝和堂”堂名班社。
其实,在当时的姑苏城里堂名班子很多,这宝和堂也算不上是什么头牌名角。为和其它十多家堂名班社争抢生意,崔锦庭就在戏班灯担上动足了脑筋,他岳父是开红木作坊的,为女婿精心设计了由紫檀木为选材,雕刻精细的围屏灯担,这就是被后人称为空前绝后的姑苏头担“宝和堂灯担”。
这幅灯担的构作精密合理,工艺高超,既具实用性,又有装饰性,它分为内外二层,上、中、下三档。外层下档二侧以四块屏板为底座,采用漏雕的形式分别雕有祥云、蝙蝠、蟠挑、葫芦等图案;中档是两扇弧形漏窗,透过漏窗,担内堂名吹奏时的神韵便可一览无余,上档是黄杨木月牙门屏板,千姿百态的折枝花卉,给堂担带来在繁花似锦的戏剧效果;而在灯担的正面,制作者更是匠心独运设计月洞形门,并分别镂雕了寓意福、禄、寿、祥的图案,并且在“和谐好合”和“延年益寿”的吉祥意镜装饰了很多玻璃彩灯。
这幅构思巧妙,做工精细的艺术珍品堂担,成了宝和堂的一块招牌,招来了很多的人气,也成了当时姑苏城里一道流动的风景。
如今这副曾经给建新巷带来无数美名的百年灯担,被崔家的后人捐献给了苏州戏剧博物馆,它不仅成了见证昆曲悠久历史的戏剧精品,更是具有戏曲历史和艺术价值的稀罕宝物,成了该馆的镇馆之宝,数度出国展览,为昆曲申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立下了汗马功劳。
也许世界巳习惯了从汉字记载中来了解中国,我们也熟悉了从王朝更迭的历史,从文物遗址,从文人精英的史料诗词中来了解一个民族,但世界及至我们自己并不熟悉从口头文化的传统来认识中国,从民间文化来认识中国,从约定俗成、世代传承的民俗生活来认识中国。
而走在建新巷这条曾经被称为大郎桥巷的老巷里,我却感受到了这条陌生的小巷,给予我的触动,宝和堂也好,巷名的春秋更迭也罢,对于文化,对于传统,对于人文历史,我们是不会在岁月的年轮中忘却历史的,只不过希望这样的记忆,不要遗忘的太多和太久。
开放的心怀,不仅仅包括文化的交融和沟通,更多的是民族文化多元的整合。一个民族的发展,基因是不能丢掉和忘记的,我们是谁,我们从那里来,我们往那里去,只有守住自己的根,才能向上发展。
或许这样的想法太沉重,才让我行走在建新巷的脚步,又停留在另一个人物之中。
贝履泰,民国初年苏沪著名的金融家。
贝履泰又名贝哉安,仰仗祖上的余荫巨资,独资开创了仁昌裕钱庄等多家企业,曾任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董事等职,他醉心于公益事业,曾被当时的总统徐世昌题赠“乐施好善”的匾额。
贝哉安对苏州最大的贡献,是创议建立了救火联合会。在当时消防救火是个新生事物,老百姓管救火的叫龙社,作为首任“救火联”的会长,贝哉安上任之初,就用在上海工作的经验,替救联筹谋解决了办公经费,并建立各区的救火会。
苏州“救联”的历史悠久,自清初“火社”开始到清未发展成“龙社”,因为各自为政的原因,效果并不明显,至1009年扩大为“苏城救火联合会”,在贝哉安出任会长之前,并未起到组织领导的应有作用。
在贝哉安先生长达十年的领导之下,“救联”逐步改革发展,建立会所、加强组织,保障了百姓的生活和生产单位的安全,各项成绩斐然,成为苏州消防事业的先驱,贝哉安先生让后人为之称颂。
如今,这往事岁月过去了好多年,积封在建新巷过年酒瓶里的浓香,却让我一个人在这新春到来之时,去慢慢细细地品饮。也许生活的脚步,从来就如同城市的小巷,既有匆匆而过的步履,也有细水长流的缀饮。
也许这就是姑苏小巷的风采。
而在我的心中,小巷巳成为姑苏风景的某种构成和支撑,走在小巷的感受,除了春节将来时的喜气和宁静,那种从小巷心底深处散发出来的沉静,会让我有一种生命的充实和厚重。
这种来自小巷的力量,掩蔽着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她的心绪、她的情感、她的品性、她的经典,已经和这座美丽丰蕴的城市融为一体。
有时,这小巷更象是城市的化身,用悠长和凝重,向世人诉说着古老变迁的故事,唤醒我们被遗忘的记忆。
小巷的历史和文化,早巳被人在世世代代的揉抚中, 将一种荡气回肠的情愫,揉入在了这片抽刀断水水更流的泥土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