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记忆之二十八】岁月无痕建新远

第一次走在九坛园岁未的老巷里,年,给了这条静寂的小巷,一股喜气和浓郁的年味。

我不知道为何会选择在这年关到来之前,去看这条我心海深处的巷子。但我知道,穿过这条因为挖出过九坛黄金而得名,至今仍然没有多少人知晓的九坛园,建新巷就在我的面前了。

因为仟陌的巷子,因为巷子中那个记忆中的旧物,建新巷让我有了一份依稀的记忆,在这岁月的遗墨之中。

那件建新巷的旧物,就是宝和堂的围屏灯担。

明代中朝,苏州昆曲斐声全国,凡宴集每多演唱戏曲,晚清至抗战前,凡富家商号婚娶寿诞喜庆活动时,通常都要请唱昆曲戏班,而在私宅或社厅进行吹打奏唱的堂名(戏班)曾盛行一时.堂名班为方便工作与行动,将乐器、道具、服饰等演出时所需物品,分装在几只箱子中,挑到所去的场所,这堂名挑着的担子称之为“担”,久而久之,装在“担”内的屏板而能缀拼成堂名演奏坐唱时安座的临时“戏台”,也就被称之为“担”了。

这灯担的主人名叫崔锦庭,是民国初年在苏州享有一定声誉的“宝和堂” 戏班社的老板。崔家祖上是山东人,崔锦庭的父亲崔瑞元,少年时就擅长吹拉弹唱,清嘉庆年间随父亲来苏州谋生,择居在建新巷内。崔锦庭生于苏州,受父亲的影响,自小酷爱戏剧,因小名金虎,脸相瘪嘴,故人称“瘪嘴金虎”,由于其艺技出众,在姑苏娱乐圈中是颇有声誉,后来就自创“宝和堂”堂名班社。

其实,在当时的姑苏城里堂名班子很多,这宝和堂也算不上是什么头牌名角。为和其它十多家堂名班社争抢生意,崔锦庭就在戏班灯担上动足了脑筋,他岳父是开红木作坊的,为女婿精心设计了由紫檀木为选材,雕刻精细的围屏灯担,这就是被后人称为空前绝后的姑苏头担“宝和堂灯担”。

这幅灯担的构作精密合理,工艺高超,既具实用性,又有装饰性,它分为内外二层,上、中、下三档。外层下档二侧以四块屏板为底座,采用漏雕的形式分别雕有祥云、蝙蝠、蟠挑、葫芦等图案;中档是两扇弧形漏窗,透过漏窗,担内堂名吹奏时的神韵便可一览无余,上档是黄杨木月牙门屏板,千姿百态的折枝花卉,给堂担带来在繁花似锦的戏剧效果;而在灯担的正面,制作者更是匠心独运设计月洞形门,并分别镂雕了寓意福、禄、寿、祥的图案,并且在“和谐好合”和“延年益寿”的吉祥意镜装饰了很多玻璃彩灯。

这幅构思巧妙,做工精细的艺术珍品堂担,成了宝和堂的一块招牌,招来了很多的人气,也成了当时姑苏城里一道流动的风景。

如今这副曾经给建新巷带来无数美名的百年灯担,被崔家的后人捐献给了苏州戏剧博物馆,它不仅成了见证昆曲悠久历史的戏剧精品,更是具有戏曲历史和艺术价值的稀罕宝物,成了该馆的镇馆之宝,数度出国展览,为昆曲申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立下了汗马功劳。

也许世界巳习惯了从汉字记载中来了解中国,我们也熟悉了从王朝更迭的历史,从文物遗址,从文人精英的史料诗词中来了解一个民族,但世界及至我们自己并不熟悉从口头文化的传统来认识中国,从民间文化来认识中国,从约定俗成、世代传承的民俗生活来认识中国。

而走在建新巷这条曾经被称为大郎桥巷的老巷里,我却感受到了这条陌生的小巷,给予我的触动,宝和堂也好,巷名的春秋更迭也罢,对于文化,对于传统,对于人文历史,我们是不会在岁月的年轮中忘却历史的,只不过希望这样的记忆,不要遗忘的太多和太久。

开放的心怀,不仅仅包括文化的交融和沟通,更多的是民族文化多元的整合。一个民族的发展,基因是不能丢掉和忘记的,我们是谁,我们从那里来,我们往那里去,只有守住自己的根,才能向上发展。

或许这样的想法太沉重,才让我行走在建新巷的脚步,又停留在另一个人物之中。

贝履泰,民国初年苏沪著名的金融家。

贝履泰又名贝哉安,仰仗祖上的余荫巨资,独资开创了仁昌裕钱庄等多家企业,曾任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董事等职,他醉心于公益事业,曾被当时的总统徐世昌题赠“乐施好善”的匾额。

贝哉安对苏州最大的贡献,是创议建立了救火联合会。在当时消防救火是个新生事物,老百姓管救火的叫龙社,作为首任“救火联”的会长,贝哉安上任之初,就用在上海工作的经验,替救联筹谋解决了办公经费,并建立各区的救火会。

苏州“救联”的历史悠久,自清初“火社”开始到清未发展成“龙社”,因为各自为政的原因,效果并不明显,至1009年扩大为“苏城救火联合会”,在贝哉安出任会长之前,并未起到组织领导的应有作用。

在贝哉安先生长达十年的领导之下,“救联”逐步改革发展,建立会所、加强组织,保障了百姓的生活和生产单位的安全,各项成绩斐然,成为苏州消防事业的先驱,贝哉安先生让后人为之称颂。

如今,这往事岁月过去了好多年,积封在建新巷过年酒瓶里的浓香,却让我一个人在这新春到来之时,去慢慢细细地品饮。也许生活的脚步,从来就如同城市的小巷,既有匆匆而过的步履,也有细水长流的缀饮。

也许这就是姑苏小巷的风采。

而在我的心中,小巷巳成为姑苏风景的某种构成和支撑,走在小巷的感受,除了春节将来时的喜气和宁静,那种从小巷心底深处散发出来的沉静,会让我有一种生命的充实和厚重。

这种来自小巷的力量,掩蔽着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她的心绪、她的情感、她的品性、她的经典,已经和这座美丽丰蕴的城市融为一体。

有时,这小巷更象是城市的化身,用悠长和凝重,向世人诉说着古老变迁的故事,唤醒我们被遗忘的记忆。

小巷的历史和文化,早巳被人在世世代代的揉抚中, 将一种荡气回肠的情愫,揉入在了这片抽刀断水水更流的泥土之中。

(0)

相关推荐

  • 散文||君到姑苏见

    君到姑苏见 深秋的颜色,已经染满了北平各个角落.而我,却独独南下,去姑苏寻觅那遗落在小巷深处的红尘烟火. 在我的印象里,苏州是用古朴的黑与雅致的白勾勒出来的一幅水墨画.这次短暂的苏州行,我躲开大众喜闻 ...

  • 不如,就去苏州吧

    人间烟火姑苏城,满池芙蕖弦琶铮: 栀子香艳平江路,桐油伞下笑语盈. 芊芊女子最多情,绣出红妆君郎赠: 吴门才子天下墨,岁月静好枕河生. --<姑苏城> 姑苏, 从古至今就是被人向往的存在, ...

  • 行走平江路(游记)

    行走平江路 作者:舜学 周日,黄梅雨终于按下了"暂停键".偷得一日晴,天气凉爽宜行,我和家人来到苏州逛平江路. 平江,苏州之古名.平江路,呈现街河并行的水城独特格局.盘桓平江路上, ...

  • 照亮岁月的灯盏

    作者:丁桂兴 在我所居住的小镇有上百条小巷,麻石幽弄,老井卧院.听祖父讲过,很久以前,小巷两头各砌有公用的大门,一前一后,俗称"共门".傍晚时,值夜人先锁好巷尾的"共门& ...

  • 夏同宪:梦中的故乡(外一首)

    阅读本文前,请点击标题下面蓝色字体"温馨微语""关注"我们.倡导原创,感谢转发,欢迎海内外作者赐稿.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文坛园地,奉献给所有高尚灵魂. 文/夏同 ...

  • 【八一】我的姑苏,我的城(散文·家园)

    "君到姑苏间,人家尽枕河,故宫闲地少,水乡小桥多."唐代诗人杜荀鹤的这首诗,道尽了苏州独一无二的风貌.也生动形像地诠释苏城星罗棋布的河道和人家尽枕河的安逸. 苏州在古代便有&quo ...

  • 【小巷记忆之二十六】天淡云舒闾邱坊

    夏天的阳光秋天的风. 闾邱坊让人有种永远说不出的感觉.在很多人的眼里,苏州小巷的雅致之美和文化的彰显,在闾邱坊成了一道浓缩的印证,让人在津津乐道的回味中,感受如此的美丽. 藏而不露,润而富祥,这就是闾 ...

  • 【小巷记忆之二十五】笑傲专诸恩仇泯

    坐在专诸巷沿河的城墙上,我的视觉在古巷来来往往的历史长河中穿梭,记忆中的那条老巷,在岁月的风雨中,有了很多很多的感受. 专诸巷的秋天,是江南爽约的秋天,秋天的专诸巷,也就有了一点古道侠肠的味道了. 二 ...

  • 【小巷记忆之二十二】故址旧梦朱家园

    月上中天,中秋节的那天晚上,我去探访一位友人,在朱家园那条弯弯曲曲.小经通幽的古老深巷,在月光如水的诗意感觉里,坐拥在朋友书房里的琴声悠扬之中,我的思维在朱家园的往世今生里漫游,在那段恍如旧梦的日子中 ...

  • 三厂记忆,二十八

    忆苦思甜 曹伟家南边.我家西南边的邻居是一个大院子,住着二户人家,叫什么我彻底忘了,离我家近的那户有二个孩子,儿子好像叫鹿鹿,比我小四五岁,我上初中后他刚上小学,女儿还要小一点,没什么印象了.另一家全 ...

  • 大学岁月(二十八)

    大学岁月(二十八) (连载小说) 作  者:好人一生平安 图  片:选 自 网 络 教育部早就从全国各个高校了解到了部分老三届同学面临的这个实际困难和严重问题,经过广泛调研,深入研究并报国务院批准,同 ...

  • 《快速记忆法》读书笔记(二十八)

    第六章 通过身心锻炼提高记忆力 人的能力到底有多强,其记忆力可以发挥到什么程度,在目前仍无定论.但是可以肯定,人的能力远远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让我们从一些简直不可思议的现象谈起:一个人从大火中抱出一位1 ...

  • 问候亲友三月二十八早上好!(1445)

    亲友们大家三月二十八早上好!88BB

  • 问候亲友三月二十八母亲节早上好!(大狮代办1447)

    ​问候亲友三月二十八母亲节早上好!(大狮代办1447) 作者:花好月缘 网络有你,我会珍惜:朋友有你,我会欢喜:问候有你,我会快乐:一路有你,我会感动:相伴,温暖永久,轻轻的问候,默默的祝福,有你真好 ...

  • 问候亲友三月二十八母亲节节日快乐!(大狮代办1448)

    作者:青春无悔 亲友们大家三月二十八母亲节早上好!88B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