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徐子印的泼彩瓷画
第5篇
走进陶艺家
金林专访
徐子印,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当代中国陶瓷山水画家,荣获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授予的“中国陶瓷艺术终身成就奖”称号。1940年元旦生于江西省余干县,1961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在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从事陶瓷艺术创作研究50余年,曾任《中国陶瓷》美术编审,积累了丰厚的艺术营养,研究探索出陶瓷泼彩山水画新技法,作品注重表现自然天成的肌理与墨韵效果,并赋予大自然新的灵性与生命,极具艺术感染力。
流动的艺术——
徐子印的泼彩瓷画
文/金林
“古有泼墨,今有泼彩”是书画鉴定家谢稚柳在赞赏张大千晚年的泼墨创作中提到的,谢氏更是在《张大千的艺术》中盛赞其以泼墨泼彩的表现形式,为山水做写实的发抒,是令人惊艳的艺术创造。发展到当下,“泼彩”这一自成一格的国画表现形式也不再局限于纸质媒介,而是被借鉴到包括瓷画在内的广阔领域。谈及瓷画创作,徐子印是一位不得不提的泼彩艺术探究者,他能文善艺,博古通今,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泼彩瓷画艺术达人。
与中国画泼墨以吸水的宣纸为对象不同的是,陶瓷泼彩的载体是不吸水的瓷器,其实早前就有人利用樟脑油的炸性在瓷面上进行泼墨创作,然而因其为色料稀释剂从而无法控制它的肌理效果。为解决和突破这一油料炸性的问题,同时充分认识瓷质光滑不易吸水且极易流动的特性,徐子印潜心研究和探索,经过多次尝试和反复实践,终于于1993年找到利用酒精快速干燥的特性,调配出其与油料、色料的合适比例,进而有效地获得了稳定的肌理和墨韵效果。事实上,此前的徐子印已经是一位在瓷绘领域颇有建树的陶瓷艺术家,但其不满于以往成绩,甚至远离权贵的诱惑,只为追求和挖掘出新的视觉语言,这在传统氛围浓郁的景德镇显然是很难得的。瓷画泼彩的艺术魅力在于随机和自然流淌的不可言说性,很多偶然肌理以及墨韵效果的出现,也是非创作者可以人为左右的。而“水”作为一种极具活跃特性的流动液体,在营造空旷灵动的意境上有着天然的优势,对于深处江南的徐子印而言,对水的运用也有着天然的悟性和理解,创作中喜好以山水为题材,以泼彩承载内心的情感似乎也就自然而然。
一辆有些泛旧的老式自行车,一袭青色棉麻料中式布衫是笔者在陶艺街入口偶遇徐子印时他的行头。朴素无华的装扮、家人般的关心与问候让人如沐春风、温暖备至。已过古稀之年的徐子印,没有丝毫的疲惫和倦怠,却有着超越年龄的活力和思想上的前卫。这是一位德艺双馨的长者,更是一位钟情于瓷画创作研究的痴者。之前有见过徐老的泼彩作品照片,也听闻他有超强的油料把控能力,却从来没见过其创作的过程。基于此,他很热情地邀请我们去工作室参观,并欣然允诺为我们现场示范,这着实让我们有些受宠若惊,感谢之余,更多的是充满期待。
在工作室,见到徐子印的泼彩瓷画作品实物,第一时间就是被他气势磅礴的山川、自然流动的色彩、浑然天成的风景画面所吸引,有幸观其现场泼彩创作,更是被他了然于胸、挥洒自如、一气呵成的气势所折服。只见他将事先用酒精调配好的色水倾斜着泼洒在白色方形瓷板上,先以淡色倾泼,后以深色混泼,或斜向左右、或垂直上下方向变化瓷板角度,让色水在瓷面上流淌,形成自然流露的肌理和墨韵效果,期间适时运用报纸擦拭或者海面拍打,全程类似沙画表演,不超过20分钟,一幅兼具山坡石壑、溪水山川形态的风景画跃然瓷上。在其即兴的画作中,你读到的不是一种张扬,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从容,有一种想冲破束缚自由驰骋于天地间的向往。看似一蹴而就,如若尝试,尚知实属不易。若无日积月累的文化沉淀,断然无法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将变化无穷的泼彩肌理运用的如此自如,若内心没有洞见和统领的格局,怎有运筹经营山水的创造力,这是历经千锤百炼的经验积累,更是高逸心境的内在修行。
泼彩肌理因其大面积生发的偶然性,迥异于传统山皴石法的罗列堆砌,具有变化无穷的生命力。观赏徐子印的瓷画作品,总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共鸣感,那些游离于墨韵肌理之间的山峰石壑、飞禽走兽,及体现惬意生活的贩夫走卒、渔船海鸟,无一不凝结着他当时当下的思想诉求。作品《山列千重静》描绘的是宁静庄重的山水境界,画面中弥漫的云雾萦绕山间,仿若仙境般唯美,山上栖息的白鹭、河中飘荡的轻舟更是增添了几丝诗情画意,在领悟现代山水画新形式趣味的同时,人们仿佛被带到了虚静纯洁的艺术世界,令人神往。
《雨后江南情》中以红色为画面基调,利用流动的自然肌理,营造了雨后湿润清爽的江南山水画,加之几艘有些地方特色的游船,给人带来无数的想象空间。此外,徐子印还注重多种装饰表现的融合,《江南山水人欲醉》是釉上泼彩与粉彩相结合的综合装饰,构图不落窠臼,设色雅丽,是对江南大好河山的歌颂,亦是艺术家对心中梦想仙境的向往。中国美术学院陈凇贤教授曾评其泼彩山水作品“猛见之,淋漓潇洒,自然率真,给人以清新灵动的审美享受;细思量,其中既有民间青花豪放的影子,又有学院文人的理性风采,大片处笔墨挥洒,肌理墨韵,变幻无穷;细碎处,精心收拾,一放一收,虚实相宜,耐人寻味。”
“胸怀文墨虚若骨,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喜欢阅读的人,言谈举止间总能感觉到其不经意间流露的文学气质。与徐子印对话,有一种荡涤于尘寰之外的旷然和温雅。事实上,他也是一位资深的文艺工作者,早前曾担任《中国陶瓷》美术编审,其撰写的文字如形如流水,无不流露出其对文学、艺术的广泛认知以及对创作、创新最笃实的理解,字里行间渗透的是包括泼彩在内的深邃思考。这些在《智治天道创泼彩》一文中彰显无遗,文中详尽地介绍了泼彩工艺和技巧;泼彩的发展和民族性、当代性;并深入剖析了泼彩创作的精神内核与美学思想,尤其是对“势”这一心象气质的探讨更是诠释的炉火纯青。其如渊的探讨深度,让人大有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之感。
黄宾虹曾言:“艺术感化于人,其上言者内美不事外美,外美之金碧丹青徒启人骄奢淫逸之思,内美则平时修养于身心,而无一毫之私欲。”在徐子印的釉上泼彩艺术中,他有意减弱了绘画的笔墨成分,突出保留釉上彩绘材质自然形成的肌理与墨韵之美,注重表现的是艺术家心中之丘壑,并试图从中国传统绘画的气韵中挖掘一些有意义、有深度、有意味的东西并将其与瓷画语言相结合。《黄河形象》是基于空拍黄河真实形象的艺术再创造,云雾、山体以及色彩都是泼彩自然形成的肌理效果,被高度概括的物象融合了自然之神韵以及作者之情感,是经过艺术智慧的提炼,正如陈渭所言:“信手拈来自有神,不求形似求神似”。徐子印认为泼彩山水应该不以炫耀技巧为目标,亦非画准物象为使命,而是追求心智的开悟,创作包含民族性和当代性的陶瓷山水画。就像他在《创新是陶艺的生命》一文中谈到:“ 我的山水画没有具体的那山那水的“写形”,而重在“山性即我性,水情即我情”的“写心”,强调自我主观意念,表达艺术之精神,畅述作者之意气。”这是艺游于心直指心灵的感悟,也是对艺术重在精神表现的东方文化精髓的思考。
笔者面前的徐子印在谈及艺术追求时,笑容一如孩童般清澈,这是超越年龄超越功利的格调和豁达,让人不禁心生敬意。在他的泼彩瓷画空间里,艺术是真诚而纯粹的,灵魂是静谧而澄彻的。它们朴实而深邃,含蓄而空灵。然而相比这些让人心驰神往的山水画面,最让笔者感动的是他超然的心态和因喜爱陶瓷而沉醉其中的满足感,找一件自己喜欢做的事,并心无旁骛地一直做下去,原来是一件如此幸福的事,艺术不关乎年龄,也从来不曾有终点,徐子印的泼彩瓷画人生,历经几十年沉淀,已然硕果累累,而在他看来,一切不过刚刚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