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风景丨武昌洪山宝塔
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注1)
在“记忆中的风景:湖北美术馆藏小幅绘画作品展”上,当我走到严云开的《洪山宝塔》跟前时,脑壳里突然蹦出了二句词儿。

《洪山宝塔》(水彩画·1955年11月27日)严云开
这是文革中京剧片《智取威虎山》的台词。
那时我在读小学,仅有的电影就是8个“革命样板戏”,被学校组织强迫反复观看。
久而久之,日久生情。直到今天,一些狗血的台词,还时常会在我的潜意识里浮现。由此看来,思想教育从小抓起是对的。
扯岔了,还是继续欣赏严云开的画吧。
这幅水彩写生落款的日期是1955年,泛黄的纸张也印证了岁月沧桑。在洪山秋意盎然的树丛后,高高耸立的宝塔显得十分古朴和庄重。

清末民初的洪山宝塔
宝塔是佛教的产物,最初为收藏佛佗舍利之所。因用七宝装饰,故得其名。
中国的传统宝塔,一般建在山顶、河边的制高点上。它的形态挺拔、金刹高耸,往往成为一个城镇的标志性建筑。
在古代的传说中,宝塔具有神奇的力量。例如托塔李天王手中的塔能够降妖伏魔、法海和尚的雷峰塔镇住了白娘子,等等。

约1908年从蛇山城墙上向东眺望洪山,远处是宝塔。

约1908年从洪山脚下眺望宝塔,近处是一片坟地。

约1910年的宝通寺大门,远处是宝塔。
那么,问题来了。
洪山宝塔也是镇妖的吗?大约有二个说法。
其一说,当然是镇妖,但镇的不是河妖、而是湖妖。
以前的武昌是一个大水荡子,湖泊众多。洪山东北面的东湖、沙湖中常有妖怪出没、装神弄鬼,严重地影响了广大瓜众的出行。
唐朝贞观年间(约637年),太宗李世民派手下的大将尉迟敬镇守武昌,史称“鄂国公”。为顺应民意,他建造了镇妖宝塔,还把宝通寺(时称东山寺)修缮一新。

约1913年洪山的贞节牌坊前,有二个人正在往城里赶路,左后方是宝塔。

约1928年的宝通寺与宝塔,前面依然是一片坟地。
其二说,宝塔建造于元十七年(约1280年),是为了纪念著名的开山祖师灵济慈忍大师,所以又称作灵济塔。
这位大名鼎鼎的慈忍和尚,是禅宗祖师慧能的第三代弟子、很有才,一直在随州大洪山主持灵峰寺。一次为民祈雨的法会上,他当众许愿要自断双足。
后在圆寂之前,他竟然兑现诺言、真的自已割下了双足。据说他一点也不痛苦,端坐缸内、谈笑风生,任凭瓜众抬着游街走巷,招摇过市。
此举震惊了四野八乡,他的名声不径而走。一传十、十传百,也传到了武昌城内,瓜众们奔走相告、五体投地。

约1930年代的洪山宝塔
南宋端平年间(约1236年),因金兵南侵,荆湖官吏撤离随州时,把灵峰寺一股脑地举家搬迁到武昌的东山寺(后改名洪山宝通禅寺)。
于是乎,慈忍大和尚也顺理成章地成为洪山宝通寺的开山祖师。
古代和尚与现代艺术家很相似,四海为家、随遇而安。可以不贪财、也可以不爱色,但有一点却决不可以放弃,就是名气。
为了出名,他们玩伤、玩残、甚至玩死自己,这也是所谓的“行为艺术”,实在令我等凡夫俗子匪夷所思。
关于建塔时间的二种说法,虽然相隔了约600年,但并不相矛盾。
实际上,宝塔应该是初建于637年,重建于1280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屡建屡毁、屡毀屡建,究竟多少次已不可考了。

约1930年代的洪山宝通寺与宝塔

约1940年代的洪山宝通寺,宝塔为白色,宝塔下面是法界宫。
其实,我最好奇的不是年代,而是宝塔的颜色。
水彩画作者严云开时为中南美专附中的学生,他画的宝塔为赭红色。但是,一些老照片中的宝塔,基本上都是白色的。
著名的国画家黎雄才时为中南美专副教授。
在他的画中,山坡上的老树枝干遒劲有力,树丛后的门房、法界宫历历可见。后方宝塔的轮廓,用淡墨和浅赭所勾勒,但色调不够鲜明。

《洪山宝塔》(中国画·落款为1955年3月13日写于洪山宝通寺)黎雄才
还有一幅是曾经担任过湖美油画系主任胡朝阳教授的作品,画于2017年。
他的宝塔呈酱红色,与浅灰色石阶形成了巧妙的对比,相映成趣。

《洪山宝塔》(油画·2017年)胡朝阳
话到此处,看官们也好奇了。
这洪山宝塔到底是红色还是白色的呢?
说来惭愧,我自80年代初定居小东门、至今已三十多年了。爬过了很多次洪山,竟从未留意过宝塔的颜色。只好再次登塔,一探究竟。
径直穿过宝通寺后,拾阶而上、路遇二个和尚。询问之,不得所以然。

宝塔前的门房

购票登塔可以用微信

大理石雕琢的飞檐

灰白色的石材结构分明

宝塔的内部

登塔的石梯

紫铜的文笔峰式刹顶,与黄鹤楼的一模一样。
待爬到塔边,才略有所悟。
原来,宝塔为砖石结构仿木楼阁式,七级八方、各面有窗。
初建时,每层均设有木质飞檐、上覆灰瓦;远观黑白相间、层次分明,符合天朝传统建筑的审美观。但由于长期的风吹雨淋,木质的飞檐渐渐地腐杇脱落了。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的大修中,木质飞檐被改为石材的飞檐。
应该是在五十年代把白墙涂成了红色,不但从视觉上凸显了白色大理石的造型,也强化了塔身的层次感,此法甚好。
而且,赭红色是皇家的专用色,有力地象征了宝通寺作为武汉地区唯一的皇家寺院、名列诸刹之首的地位。

塔下的红菜苔开花了
爬了半天的宝塔,顺路扯了一把有名的洪山菜苔。
清末汉口的竹枝词曾将红菜苔与武昌鱼(鳊鱼)相提并论,赞曰:不需考究食单方,冬月人家食品良;米酒汤圆消夜好,鳊鱼肥美菜苔香。
据说生长在宝塔影子里的红菜苔最为脆嫩可口,而生长在钟声里的则次之,素有“塔影钟声映紫菘”的美誉。
但,究竟它的口味与宝塔有么样的神秘关系,鬼都扯不清。

《洪山宝塔》(中国画·款识为:故乡有此好景色,武昌洪山宝塔之秋。予写此寄思乡之情,一九九一年初,行简。)李行简

约1959年李行简(左2)与老师李可柒(左4)及同学的合影
著名的国画家、央美教授李行简也画了一幅《洪山宝塔》。
在他的画面上,宝塔隐藏在枝叶繁茂的秋林之中,而左前方的法界宫则非常醒目。它建有五个亭子的黄色琉璃瓦屋顶,十分别致、引人入胜。
李行简1937年8月出生于武昌,他家曾住在宝通寺附近。
他1954年考入中南美专附中、为首届学生;1958年考入中央美院国画系,后毕业留校任教;大约九十年代初移居到加拿大。
他的《洪山宝塔》不是现场的写生,而是在国外画的,的确是记忆中的风景。作为一个武汉伢,他可能是有点把子想家了。

洪山宝塔的远景
洪山宝塔,不仅仅是武昌的一个地理坐标,也是一方家园的精神象征。
登上塔顶极目远眺、感概万千。楚天辽阔、湖泊星罗;龟蛇夹峙、江汉分流。三镇景色尽收眼底,好一派江城风光。
走下山坡,当我转头回望宝塔的时候,《智取威虎山》的台词又在耳畔响起:
么哈,么哈?正晌午说话,谁也没有家!(注2)
(注1)(注2):《智取威虎山》中所谓土匪的黑话,实际上来源于和尚辨经时的偈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