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家长不要过度地提醒孩子?
为什么家长不要过度地提醒孩子?
来自:大厚真金
适度地提醒孩子,是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有效指导,但家长过度地提醒孩子,就会产生种种不良的效果,进而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我觉得家长过度提醒孩子的现象及其具体危害,最少有以下三种情况:
为什么家长不要过度地提醒孩子?
一、家长性子急,忍不住过早地提醒孩子,占据思维空间,不利于孩子的智力发展。
有一天,一个小孩借助绘本上提供的信息,辨认绘本上的不同场所。刚开始,孩子说得很顺利,“这是医院”,“这是幼儿园”,“这是书店”,“这是商城”……突然小孩停下了,孩子望着“足球场”翻起了白眼,挠起了头顶。
实际这很正常,由于小孩生活经验不足,所见所闻尚少,有的场所不够熟悉,有的东西还不认得,一时说不出这是什么地方。但孩子还在动脑筋,正在盘活他头脑中的信息储备,这正是思维训练的关键时刻。
就在这时,家长忍不住了:“那不是个足球吗?你连足球场都不认识了?”
这正是抢占了孩子的思维空间,剥夺了孩子思维训练的机会。因而,有个老教研员曾反复强调,“要让孩子跳一跳再摘到桃子”。就是说,经过自己努力完成的练习题,才是最有价值的。因此,家长千万不能过早的一把抓下“桃子”,过早塞到孩子手中。
二、家长爱的过度,包的过度,为“帮忙”提醒孩子,使孩子产生依赖心理。
有一天我和孙子玩捉迷藏游戏。平常我多数藏在门后、窗帘后,这次我脱了鞋平躺在床上,盖上被子,孙子找不见了。他奶奶心疼孙子找了半天,也加入到找人行列了。看我鞋在地上,提醒孙子:“你看你爷爷的鞋子在这里”,孙子于是抓住了我。
第二天,我又和孙子捉迷藏。孙子不能较快找见我时,自己不努力了,而是去拉他奶奶一块找。
实际大点的孩子也一样,如果家长善于“帮忙”,孩子就会很快滋生依赖心理。我亲眼见过,有的家长为了快速提醒孩子,查字典、翻手机,以提高孩子的做题速度。如小学语文作业,有检查学习效果、加深理解记忆、提高思维能力等作用,如果家长如此心疼孩子,帮忙写上了和教科书无关的内容,完成这作业又有什么用呢?
因此,作为家长,还是藏起你对孩子的一半爱,给孩子锻炼的机会吧。
三、家长有爱唠叨的毛病,反复提醒孩子,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我们在生活中不难发现,有的家长就是爱唠叨,爱反反复复提醒孩子。“记着把书装上”,“赶快做作业”,“快点刷牙”……提醒一遍两遍,还是个提醒,过多的、重复的、长时间的提醒,我们大人也会有不耐烦的感觉,何况孩子呢。
有的家长辛辛苦苦去“陪读”,结果“闹翻了”,大都就属于这种情况。这是孩子从“烦死了”到“我偏不”的心理变化过程,在忍无可忍的过程中,心理逐渐崩溃了,从而产生了叛逆的心理和对抗的行为。
“江山易改,秉性难易”。看来,管理自己的个性,也是家长必须修炼的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