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洗衣、买菜,将给普通人带来生活寒冬

最近很多人发现了,互联网巨头跑到线下来抢生意了,搞服务了。

举个例子。

我在电梯里被迫看了一段广告:$&洗,&$洗,衣服越洗越新。

恶俗的洗脑广告,在脑中无限循环,第二天我真的手机下单了。

很快就有他们的员工上门取走了几件羊毛大衣,三天后又送了回来。衣服洗的的确不错,还附送了防尘袋和衣架。

比之前送洗衣店都便宜。毫无疑问,这里有资本补贴。

下楼取快递,又在菜鸟驿站被一个中年大叔拦下,让我下载美团买菜,居然49元可用20元新人体验券,还送一盒鸡蛋。

回家正要做饭,有人敲门,一个小伙子说他是叮咚买菜的推销员,今天有优惠券,只需要你下载APP。

我这个贪便宜的家庭主妇又下载了,拿了一盒鸡蛋,半价买了牛腩,质量不错。

最近乔迁新居,有很多家居小东西需要买,我终于爱上了拼多多,家居小东西无所谓真假,收到货一看质量还行,但价格低的离谱,还包邮。应该都有补贴。

是的,生活所需基本不用出门了。真省事。

但是总觉得哪里不对。

不错,互联网巨头抢小商贩饭碗。但更深层次的可能是,破坏了原有的社会秩序,人类的生活体验。

1
用户的确方便了,但社会效率提高了么?

提高社会效率是指,在同样的时间内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社会分工逐渐细化,人们更加专业,工作效率提高,是不争的事实。我们的确省出了时间,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本职工作上。

用户节省了时间,但出现了专门的员工,用他们所有的时间来为我们服务。

社会消耗的总时间并没有减少。帮我们分担家务的人,也并没有创造额外的价值

我们因为不用做家务了,是不是能创造出更多的价值来呢?

不一定,做家务的时间本来就是休息的时间,即使不做家务,也交给了别的娱乐项目。

社会分工细化的本质,是专业细化精进,很明显,跑腿买菜洗衣并不是专业性太强的工作。

社会分工细化提高工作效率,存在边际效益递减。

跑腿买菜洗衣这类分工,没有节约社会总时间,也没有创造价值。

最直接的是,我们未必变的更富有,因为挣来的钱买了时间,恰是那部分不再能产生效率的时间。

社会总效率没有提高,人们不会更富有。

2
人们更有幸福感了么?

之前的社会分工,是将做原材料的,和制作加工的工种分给不同的人,是人们在创造价值的领域更加专业化,并没有侵蚀到生活层面。

现在已经细化到买菜,做菜,给洗衣店送衣服都有人替代,人们生活中除了自己的工作逐渐无事可干。

被分走的,恰恰是最能给人生活幸福感的烟火气。

以前,每天早晨上班时,你会看到包子店新出笼的热气腾腾,你买个包子,卖包子的大姐问候你:“这么早就上班啊,今天真冷。”

每天下班后,你会在小区门口小蔬菜超市买几个番茄和娃娃菜,小超市老板,一边哄孩子,一边问你:“今天晚饭吃啥啊?”

生活用品没有了,你会去超市逛逛,亲手触摸一下新上的商品,也看看人们的表情,衣着。

在这样的过程中,人们会感觉自己在真正的生活着,会经常感受到社区的温暖和烟火气,这些琐碎的小事,会让人有种归属感和安全感。

20年前人们从平房搬进了楼房,发现习惯的邻里街坊共同生活的红火热闹的场面没有了。

搬进楼房的人,即使门对门,也互相不认识,人们倍感失落寂寞,十多年才逐渐适应。

但是仍然怀念以前热气腾腾的乡土生活。

如今,社区的温暖只在社区小商贩这里硕果仅存,一旦互联网巨头抢走了小商贩的生意。我们回家的温暖,也会消失一半。

可以想想以后的生活,从严肃紧张的职场下班,回到自己所在的社区,社区里静悄悄,人们也是行色匆匆,面无表情。

那将是多么冰冷的场面。

人与人之间会更加冷漠,每个人只有自己一两个家人可以报团取暖,只要一出家门,就是程序化的世界。

我们这么努力工作,到底是为了什么?

难道不是为了生活的温情和闲适?不是为了幸福和愉悦感?

3
财富和权力向巨头倾斜,社会秩序变好了还是变坏了?

用资本抢客户很容易,前期各种补贴,针对人性的懒惰和贪婪,没有人能够抗拒这样的诱惑。

但是,当社区的小商贩无路可走,被迫去巨头公司打工,他们的自由就剥夺了。

以往,他们是个体户,可以自主决定自己经营规模的大小,也可以自主决定自己的时间,但当不得不依赖互联网巨头生存,成为他们的员工后,也丧失了一部分自由和权利。

作为用户,在众多商贩面前,我们可以有所挑选。

但当资本竞争到最后,巨头垄断,如同滴滴打车,美团外卖。

供货商和用户都没有了选择的权力,只能接受宰割。

财富和权力的天平由此快速的向极端倾斜,几大互联网巨头可以呼风唤雨,而被剥夺权力的用户和商贩都沦为他们的工具。

社会中的多方力量无法相互制衡,不稳定的隐患也会越来越多。

4
生活秩序已经改变,对下一代人格形成有何影响?

人格形成的重要阶段是童幼年以及青少年期。

目前的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使人们和外界直接沟通的机会越来越少。

手机点击之后,便有不同的人把服务送上门。人们越来越少有机会出去接触真实的世界。

在这样的生活秩序下,年轻人的生命体验必然和成年人不同,他们的人格形成也会不同。

他们在成长早期缺少了买东西时和人讨论,沟通,甚至砍价的经历,与社区其他人沟通的体验。

只是在手机上下一个命令后,就有人送货上门。

会有一种世界的中心是自己所在的家庭。而不会感觉自己是人群中的一个分子。

通过网络,他们能够轻松获得各种讯息,但也因为互联网造成的屏障,他们越来越不会和真实世界中的人沟通合作。

目前在95后的群体中,明显出现了这个趋势。

你可以感觉到,他们都是原子化的,每个人都相当独立,我行我素,且能互相尊重他人的不同。

但是缺乏伙伴观念,并不是真的想团队合作,更别说集体观念了。

5
结语

前几年,几大打车平台砸钱抢占用户。上次我站在街边想临时拦下一辆出租车,发现已经不可能了,所有路过的出租车都已经接了单,不会随机为我停了。

试想一下,几年后的世界,我们走在大街上,回到社区里,没有开着的店铺,没有亮灯的小超市,没有能看见的商品。

人们都集中在为数不多的几个大公司工作,除此之外,没有其他工作机会,人和人之间不再习惯互相关怀。

社区真的成了睡城。

人们没有集市可逛,没有卖花的姑娘和卖菜的小贩互相调侃,没有嬉笑打闹,任何人全都低头不说话,冷漠的回到自己家里,把门一关,拿起手机。

人类已经没有了生活,人和人彻底孤立,创造力和对生活的热情也必然消解,完全沦为科技的工具。

这个世界,该有多么冰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