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之后,春天也就正式的走入人们的生活中来,人体各种机能也开始从寒冬慢慢苏醒过来,这一时期一定要做好养生调节。
立春养生要顺应春天阳气生发,万物始生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着眼于一个“生”字。按自然界属性,春属木,与肝相应。要力戒暴怒,保持心境恬愉的好心态。立春天气乍寒乍暖,衣服不可骤减。
按自然界属性,春属木,与肝相应,因此立春过后要注重养肝。中医认为肝的生理特点是:主疏泄、在志为怒,恶抑郁。所以春季养肝要戒躁戒怒,更忌情怀忧郁,要保持心境恬愉,不酗酒不熬夜。饮食调养方面要考虑春季阳气初生,宜食辛甘发散之品,不宜食酸收之味。因为酸味入肝,具收敛之性,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应选择一些柔肝养肝、疏肝理气的食品,如大枣、豆豉、葱、香菜、花生等;草药方面,有枸杞、菊花、蒲公英郁金、丹参、元胡等。“要想护好肝,必须知道肝脏最想要的是什么。”肝脏是人体中最大的消化腺,也是新陈代谢最旺盛的器官,它就是人体内一个巨大的“化工厂”,每天要发生1500种以上的化学反应,必须为它提供充足的营养,才能维持这个“化工厂”的运作。看着身边得脂肪肝的人越来越多,不少人都以为脂肪是肝脏的大敌。实际上,不管有没有脂肪肝,脂肪都是肝脏必不可缺的营养,少了它,肝脏就没法正常工作。有研究表示:“有些患者查出脂肪肝后就开始只吃蔬菜和水果,这是很大的误区。”即使得了脂肪肝,也不用彻底与肉类告别。每天吃的食物中,脂肪和蛋白质的比例最好分别占20%,剩下的60%为碳水化合物,也就是主食等,这样也能达到养肝护肝的目的。肝脏需要脂肪,但不代表需要过多的脂肪,所以瘦肉、低脂牛奶、虾等低脂食物是首选。鸡蛋、豆腐、牛奶、鱼、鸡肉、芝麻、松子等“高蛋白、低热量”的食物,是肝脏的最爱。这些食物中丰富的蛋白质就像肝脏的“维修工”,能起到修复肝细胞、促进肝细胞再生的作用。正常人每天摄取的优质蛋白应该多于90克,对于肝功能受到损害以及减弱的人来说,适当多吃高蛋白的食物更有利于肝脏恢复健康,防止它进一步受到伤害。患有急性肝炎的人每天摄入的蛋白质不能少于80克;患有肝硬化的病人则不能少于100克。肝脏爱吃糖。每克葡萄糖能提供人体所需要能量的70%左右,如果一个人长时间处于缺乏能量的状态,就会影响肝脏功能。糖还能合成肝糖原,储存在肝脏中可防止摄入体内的毒素对肝细胞的损害。除糖尿病患者外,普通人可以按体重计算每天自己应该吃多少糖。每公斤体重摄取1克糖,60公斤重的成年人每天可摄取的糖不应超过60克。按照这样的标准,不但不会减寿,还会对健康有益。肝脏是人体储存维生素的“仓库”。研究表明,维生素A能保护肝脏,使正常组织恢复功能。人体每天需要摄入的维生素A为:男性800微克,女性750微克,千万不要超过3000微克,以免损害肝脏。每天食用一根胡萝卜、65克鸡肝、200克金枪鱼罐头或一杯牛奶就可以满足。番茄、胡萝卜、菠菜、动物肝脏、鱼肝油及乳制品中也含有大量维生素A。B族维生素就像肝脏的“加油站”,它能加速物质代谢,让它们转化成能量,不仅能给肝脏“加油”,还能修复肝功能、防止肝脂肪变性,进而起到预防脂肪肝的作用。爱喝酒的人尤其要多补充点,因为有研究表明,B族维生素能增强肝脏对酒精的耐受性,从而起到护肝作用。由于B族维生素能溶解在水里,在体内滞留的时间只有几个小时,因此需要每天补充。猪肉、黄豆、大米、香菇等食物中含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但若想全部摄取比较困难,可以适当选择一些补充剂。维生素E能起到阻止肝组织老化的作用。美国国家糖尿病、消化系统疾病和肾病研究所高级顾问帕特丽夏·罗比克也指出:“维生素E将成为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新武器”。麦芽、大豆、植物油、坚果类、绿叶蔬菜中,都富含维生素E。健康人每天摄入12毫克维E即可,相当于2匙葵花油,杏仁、核桃、花生等坚果共30-50克。如果患有肝病,每天则至少需要补充100毫克,才能以满足肝脏需要。中医说:“青色入肝经”,绿色食物能有益肝气循环、代谢,还能消除疲劳、舒缓肝郁,多吃些深色或绿色的食物能起到养肝护肝的作用,比如西兰花、菠菜、青苹果等。还有研究发现,绿色、白色、浅蓝色有利于减轻肝病患者的心理紧张和对疾病的恐惧感。户外绿色的树荫草坪、风平浪静的湖水及幽雅的绿色环境,都能促进肝病患者康复。在办公桌上摆放一盆绿色植物,装修时选择淡雅的墙面颜色,甚至多穿淡绿色的衣服,都有助于养肝。
肝胆在晚上11点开始进行新陈代谢,这时进入梦乡能让肝脏进行自我修复,将不良影响降到最低。
每天喝足1000—1500毫升水,也能帮助肝脏排毒,大大减少代谢产物和毒素对肝脏的损害。
要想使肝脏强健,还要学会抑制情绪,尽力做到心平气和、乐观开朗、无忧无虑,以使肝气正常生发、顺调。
吃完饭后静坐10—30分钟再运动,能保证肝脏代谢正常。
肝脏不是一天受损的,养肝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事,春天来了,养肝的最佳时节,千万别错过了!
【温馨提示】:中医讲究辨证论治,一人一方,如果您有需要,请让专科医生为您开方用药。本公众号内容仅作交流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专业医学问题请咨询专业人士或专业医疗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