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必须要懂的中国画知识!

近日

男团选秀综艺

《创造营2021》节目组

让选手们手写春联送祝福

在官方晒出这些春联后

选手的毛笔字却遭到网友吐槽

万万没想到毛笔字

近百人当中

写得最好的居然是个外国人

外国选手

中国选手

中国选手

不禁让人感叹

中国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学习的缺失

金鼎云艺术喜得周积寅先生惠赠主编大作

《中国画论大辞典》与读者们分享!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

什么是中国画?

身为中国人你真的了解它吗?

序言首段

中国画论,是中国传统绘画理论的简称,是根据一定的立场和观点,对于中国画的创作(画家作品)批评、思潮等绘画现象加以总结与升华,概括出一定的规律性,从而形成一定的有内在联系的原理、原则。我国历代画论家,多数是书画家或书画鉴藏家,他们生活在各自的时代,皆根据自己的世界观,在感觉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自成体系的绘画理论,留下了自己的画论著述。

中国画有5000年的历史,而画论的产生要晚得多,若以春秋孔子论画算起,至今已有2300多年。中国画论的形成、发展与流传大致分为六个时期:先秦两汉为萌芽时期;六朝为重要开始时期;唐五代为成熟时期;宋元为重要发展时期;明清为因袭与创见交错时期;近现代为振兴时期。

中国画名词术语篇【中国画】

泛指中国传统绘画,包括卷轴画、壁画、年画、版画、漆画等。在世界画坛上是极少以国家名称命名的画种之一。在古代画史画论中称之为画、画绘、丹青、图画、图绘、绘事等。

1

中国画名称的诞生

明清以来,西洋画(洋画、夷画)传入中国之后,遂有中国画、中画、儒画、国画、国粹画之说。

明末意大利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最早使用了“中国画”一词,明末顾起元《客座赘语》载其论画:“中国画但画阳不画阴,故看之人面躯正平,无凹凸相。吾国画兼阴与阳写之,故面有高下,而手臂皆轮圆耳。凡人之面正近阳,则皆旺而白;若侧立,则向阳一边者白,其不向阳一边者,眼耳鼻口凹处,皆有暗相。吾国之写像者解此法,用之,故能使画像与生人亡异也。”利玛窦所说“中国画但画阳不画阴”是与西洋画相比较而提出来的。

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画”(国画)一词,被我国学者、画家、画论家康有为、陈独秀、鲁迅、徐悲鸿、刘海粟、俞剑华等人的著述中采用。1926年,同光《国画漫谈》云:“年月日,我说不清,总之自有所谓‘国画在中国学校中成为一种科目起,‘洋画’也和其他科学一样,为中国人士所学习而且被欢迎起来了,因此国画’之名,遂应运而生,原这名之所由立,本系别于洋画而言。”

中国画起源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彩陶图像,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它已逐步形成各种风格、流派,成就辉煌,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在世界绘画宝库中,自成体系。

2

今天的中国画指的是什么

今天作为中国的主要画种之一的中国画, 专指古代的卷轴画和以中国特有的毛笔、墨、颜料、宣纸、绢等工具材料,按照长期形成的传统进行创作的绘画。

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因功用之别,形成了 民间画、院体画、文人画三大体系;二十世纪以来,绘画史论家多习惯于将中国画概括为 人物画(包括历史故实画、仕女画、肖像画、道释画等)、 山水画(包括山水、台榭、宫室、屋木舟车、小景杂画、界画等)、 花鸟画(包括花卉、翎毛、走兽、蔬果、虫鱼、梅兰竹菊等)三大科。人物画成熟于战国,山水、花鸟至魏晋、隋唐先后形成独立画科。

傅抱石 人物画

黄戈 山水画

李甲明 花鸟画

按技法形式分为工笔(细笔)写意(粗笔)、钩勒、设色、水墨等。

李甲明 工笔作品

叶烂 写意作品

设色又有金碧、大小青绿、没骨、泼彩、淡彩、浅绛之分。主要运用线条和墨色的变化,以钩皴点染、干湿浓淡、阴阳向背、虚实疏密和留空白等来描绘物象的质感。取景布局,视野宽广,不受特定的时空束缚。

刘守瑶 泼墨作品

画幅形式有长卷、立轴、条屏、横披、斗方、册页、扇面等,并以特有的装裱工艺装潢之。

任大庆 扇面作品

吴佳君 册页作品

吕振林 立轴作品

叶昌明四 条屏作品

金姝延 斗方作品

斗方是中国书画装裱样式之一。指一或二尺见方的书画或诗幅页。一张正方形的画幅就是斗方,最常见的是69*69cm(2市尺见方)的尺幅,它的幅面大小就是4平尺,这种尺幅是用一张四尺整宣(2市尺宽、4市尺长)沿长度方向对开而成的。一尺见方的小斗方,又称为“小品”。

陈蔚 长卷作品

中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天人合一,物我两化;要求“意在笔先,画尽意在”,做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工笔画多侧重于审美客体形象的刻画,写意画多侧重于审美主体情感的抒发。

中国画注重人品与画品统一的创作原则,体现了传统美学的正统观。中国诗文、书法、印章都有极高的艺术成就,中国画与诗文、书法、印章相为表里、熔于一炉,与中国传统的戏剧一样,成为一种综合艺术。这一显著艺术特征,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方淩波(又名方玲波)篆刻印章

3

中国画对西画的借鉴

“五四”新文化运动,一些激进的改革家、政治家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同时,在美术上极力批判文人画,尤其是“四王”的山水画,主张“采用洋画的写实精神”“改良中国画”,引发了关于中国画前途的论争。所谓“采用洋画的写实精神”“改良中国画”绝不能理解为将“中国画”改良成“西洋画”。中国画在面临历次外来绘画的冲击中,最能吸收外来绘画有益的东西,吸收的结果,是丰富与促进中国画的发展,而从未被代替,反而会变得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真正对西洋画的学习和借鉴是在鸦片战争以后。从二十世纪初至抗战前夕,我国派往日本与欧洲的留学生学习美术者约五十余人,这是我国美术史上从未有过的。他们学成之后纷纷回国,投身于美术教育事业,培养了不少人才。在这部分学习西洋画的队伍中,有些是原先学中国画的,后来又学西洋画;有些原先是学西洋画的,后来又学习中国画。他们对中西绘画异同都有很深的研究,认为中国画的优秀传统—写生与创造精神和欧洲绘画上的“写实主义”坚持写生、“体物之精”、“构境之雅”的精神是一致的,中西绘画所达到的最高境地也应该是相同的。但毕中西有别,由于各自使用的工具材料不同,其表现技法各异:中国画以墨线为主,西洋画以光线明暗为主;中国画与传统哲学(儒道释)有关,西洋画则与自然科学(光学、透视学、解剖学)有关。

徐悲鸿说:“中国的画家无论是画中国画还是画西洋画,最好能掌握中国画境和概括能力,同时掌握西洋画的色彩和造型能力,而这两个画种的基本功可以在一个画家身上并存,也可以在自己的作品中起作用,取长补短,时间长了,就可以形成自己的风格,走自己的路。”(1945年对卢开祥语)

中西融合派…

一些贯通中西的画家,如艺术大师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李可染、傅抱石、蒋兆和诸家,他们都有两个画种的基本功,走的是一条立足于传统的中西融合之路,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足迹,同样是融合,在主客观统一的前提下,有的重审美客体,有的重审美主体,有的重艺术真实之美,有的重艺术表现之美,有的重艺术形式之美……可谓春兰秋菊,各擅其美。他们为中国画的复兴,作出了各自的贡献,闯出了一条成功之路,但不是惟一的成功之路。

徐悲鸿

李可染

刘海粟

傅抱石

林风眠

蒋兆和

国粹派…

与此同时,有另一部分中国画家,如艺术大师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张大千、潘天寿诸家,他们不掺有任何西法,而是完全沿着传统的路子向前发展,同样取得了成功。

吴昌硕

齐白石

黄宾虹

张大千

潘天寿

中西融合派也好,国粹派也好,他们的共同之处是强调艺术的基本功,注重修养,主张借古开今、洋为中用,反对泥古不化、以西代中,坚持写生、大胆创新。他们所取得的成就,代表了二十世纪中国画的最高水平,树起了时代的丰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