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长期坚持做一件事情?

这似乎是很多人会有的困扰。

我经常收到类似这样的询问。比如:

我想培养一个习惯,已经坚持了一段时间,但总是很容易被打断,然后就会失去动力,很难继续再做下去,究竟怎样才能长期坚持下去,把它变成自己的一个习惯呢?

或者:

我想培养一个习惯,但是每一次去做的时候,都需要花费很多精力去腾挪事情、安排时间,导致每次都觉得很疲惫、很麻烦,在这种情况下,怎样才能把它坚持下去呢?

我非常理解这样的情况,也非常理解大家的想法和感受。

可是,问题来了:

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坚持做一件事情,一定要把它做完呢?

举个例子。

前阵子有读者给我留言,说:我想养成每天复盘的习惯,想坚持半年。前面已经坚持了两个月,但前几天工作太忙,下班后实在没空去复盘、思考,中断了好几天,结果就没有动力继续复盘下去了,回到了之前的状态,总觉得这个习惯就「断掉了」,很失败。

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办呢?

大家不妨代入进去思考一下:我们为什么要去复盘?复盘的目的是什么?

是因为有一个人告诉我们:我要给你布置一个任务,你要去复盘,每天一次,持续半年,我会检查你的完成情况,你如果完成得不好,我就给你扣分 —— 这样吗?

不是的。我们之所以会想培养复盘这个习惯,是因为我们觉得:复盘对我们有好处,我坚持每天复盘,是为了能够让自己变得更完善、更强大。

那么,我们已经坚持了两个月,这两个月的复盘起到作用了吗?对我们真正起到作用的,究竟是我们复盘的内容,还是「我坚持复盘了半年」的这个行为本身?

打个比方:假如说我去年读了 50 本书,那么,对我真正起到作用的,是我从书里读到的知识、想法,还是「我读了 50 本书」这件事情本身?

如果说是前者的话,那么为什么我们要去在意后者呢?

更进一步,为什么我们要因为后者没有达到我们的预期,而觉得沮丧、失败、难过呢?你中断了一周,那么你前面两个月复盘的收获,会因此而消失吗?如果不会的话,为什么要在意它呢?

这其实是一种困扰了很多人非常久的一种错误的思维习惯。

我们总是很容易把实现某种目的的手段当成目的本身,并被这个假想出来的目的所束缚,从而忽略了真正的目的。

这种对于「坚持」的过度追捧和执著,在我看来,本质上就是「自律」,是一种过时的、不科学的鸡汤。

为什么说它是一种鸡汤呢?因为:许多书籍、媒体,总会给我们灌输一种这样的信息:

自律是一种力量,是一种可贵的品质;

某某人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他足够自律,能够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做事情 A、事情 B、事情 C……;

只要你也做到自律,长期坚持做事情 A、事情 B、事情 C……你也可以像他一样优秀;

什么,你做不到?那就是你不够自律,先培养起自律的品质吧!

这个逻辑合理吗?乍一看很合理,但它其实存在一个巨大的问题:

并不是因为我们自律,才能长期地做一件事情;而是因为我们长期做一件事情,我们才给它贴上一个标签,叫做「自律」。

打个比方:一个人并不是因为他具备「富有」的品质,才有钱;而是因为他有钱,我们才给他贴一个标签,叫做「富有」。

换言之,自律从来都不是一个原因,而是一个结果,一种状态,一种对这个结果的解释。

所以,过度地追捧「自律」「坚持」,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呢?

1)计数器陷阱

我们会为了完成自己设定的目标,以达到让自己感觉「我很自律」的幻觉,而过度关注那些根本不重要的参数,把它当做目的。

举个例子:我给自己定一个目标,每天要读 50 页书,今天眼看快睡觉了,只读了 20 页,为了达到要求,我加快读书速度,囫囵吞枣,赶完了 50 页 —— 这样做有意义吗?完全没有。

再比如:我每天要健身半小时,今天特别疲劳,但为了「坚持下去」,还是忍着撑完了半小时,但动作毫不标准,各种代偿和偷工减料,这样有意义吗?没有。

在这种情况下,对结果和参数的过度关注,就会成为一种负向的催化剂,让我们舍本逐末、买椟还珠。

可以参见:请停下「计数器」思维

2)预防焦点

我们会给自己设定一个标准,并把这个标准视为及格线,一旦达不到这个标准,就会给自己一个负面的评价。

比如:当我们给自己设定了一个目标,「我每天要读 50 页书,坚持一个月」,就会有什么结果呢?我们会下意识地认为:只有成功做到「每天读 50 页书,坚持一个月」才是好的,做不到这一点,就是不好的。

也就是说:在我们的认知里面,就只剩下两种情况:要么及格,要么不及格。

那么,当你因为任何原因,没有能够达成目标时,你就相当于什么呢?给自己造成了一个负面的反馈,把自己向着「我很失败」又推进了一步。

反之,即使你成功了,你也很难感到快乐或者成就感,因为在你看来,成功是正常的,不成功才是不正常的,你只是做到了一件正常的事情而已 —— 那么你就会缺少正向的反馈。

只有负反馈而没有正反馈,这样的事情怎么可能长久呢?

可以参见:如何改掉坏毛病?

3)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

基于前面两点,我们很容易就进入自我否定的怪圈里面。

一方面,过度地关注「坚持一件事情」这个行为本身,会导致你的评价和衡量标准缺乏灵活性,倾向于把对自我的评价,跟这个行为本身所绑定,忽略了更全面、更丰富的角度。

另一方面,预防焦点和过高的期望,又会很容易使得你产生负向的反馈,造成失败感、挫折感,跟上一点结合,就会导致你产生自我批评,不断调低对自我的评价。

可以参见:如何走出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

简而言之:过度地追捧「自律」「坚持」,是有害的,其坏处主要在于,当我们没有办法做到「自律」和「坚持」时,我们就很容易跌入对自我的负面评价里面,变得越来越沮丧和无助。

这是许多人特别容易跌入的陷阱,也是我们需要警惕和避免的现象。

前面讲过:自律和坚持并不是原因,而是结果。一个人并不是因为足够自律,才能坚持做某件事情;而是因为他坚持做了下来,在别人眼里才变得足够「自律」。

那么,这种使得一个人能够长期「做一件事情」的动力和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我拿一个例子来讲:减肥。

人类学家 Herman Pontzer 做过一系列关于节食、运动和减肥的实验。他发现:我们对于减肥传统的理解,也就是坚持节食和锻炼可以减肥,其实几乎是无效的。

举个例子:在一项实验中,一群参与者被要求每周进行锻炼,强度达 2000 大卡,坚持 16 个月。

结果是什么呢?他们的确减轻了体重,但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男性平均减了5公斤,女性几乎为0)。跟他们运动所消耗的能量相比,他们减肥的效果几乎是无效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最核心的原因在于:我们的身体拥有超强的适应能力,它会很快适应你作出的改变。

当你坚持锻炼时,一方面,你的身体会很快适应这个强度,从而使得你实际消耗的热量下降;另一方面,你的身体会刺激你摄入更多的能量,以弥补能量缺口。

两者相抵,就会使你减肥的努力,几乎变成无用功。

(当然,如果不考虑减肥的话,锻炼对于身体各方面的素质都会有显著的提升,这就是另一回事了)

可能有人会问:那么,我们能不能做到既坚持锻炼、又坚持节食呢?当然可以,但结果就是:你会非常饿,非常难受。要想纯靠意志力坚持克服这种难受的话,是非常痛苦的。

而且,即使你能够克服这种痛苦长达 16 个月,实实在在地减下来了,也没有意义。因为你一旦恢复到以前的那种饮食状态,你的体重就会立刻反弹回去。

那么,什么方式才能有效地减肥呢?

Herman Pontzer 的观点是:真正有效的减肥方式,是你要找到一种能够令你感到舒适的,同时又相对比较健康的饮食模式,按这个模式去践行就可以了。

也就是说:最核心的关键,是找到一种能够自发持续实践下去的饮食方式,而不是强行靠意志力「坚持」下去。

简而言之:使得我们能够长期做一件事情的原因是什么呢?很简单,是舒适感。

我们之所以能持续做一件事情,是因为我们喜欢它,并且在做的过程中能感受到正反馈,觉得非常舒服,没有负担,不需要额外去想着「我要坚持」「我要努力」 —— 只有这样的事情,才有可能长久。

如果这件事情同时还是有益的,对我们能够产生正向的效用,那就非常棒了。

所以,如何才能坚持养成一个习惯?最关键的诀窍,就是不要「坚持」,而是通过不断的微调、设计和尝试,找到一个既比过去好一点,又能令自己感到舒适的状态,就可以了。

不需要刻意去做的事情,才是真正被你所内化的事情。

可能有朋友会说:最舒适的状态,难道不就是「现在」的状态吗?那我岂不是什么事情都做不了了?

所以,这里面的关键,其实就在于如何启动。也就是:如何对目前的生活状态进行微调,让它从现在的舒适状态,进入一个比现在稍稍好一点的「另一种舒适状态」。

那么这里需要的是什么呢?是让你从现在的「舒适」中脱离出来的动力。

这种动力来自于哪里?来自于把一种更理想的生活状态,跟现在的状态进行对比,所产生的不满足。只有存在不满足,你才有可能产生改变的动力。

我们可以采取两种方式,来进行启动。

一方面,是对现在自己的生活状态进行审视和反思,问一问自己:

我对现在的状态是否100%满意?

如果不是的话,有哪些地方是我可能觉得不够满意的?

我是否会偶尔感到无聊和空虚?是什么使得我感到无聊和恐惧?

另一方面,是去认识更多的人,去了解他们的生活状态,并且跟自己进行对比:

在他们的生活状态里,哪一些是我感到羡慕(甚至嫉妒)的?

我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什么?

我可以做些什么,使得自己离他们更近一些?

当你开始对当下的现状感到不满时,就是进行启动的时机。你要做的,就是设定一个大致的方向,然后通过一点点不断的微调,找到一个让自己能够适应、能够感到舒服和自然的做法。

举个简单的例子:你想多读点书,那么,通过对自己每一天生活方式的审视和分析,你发现:每天晚上洗完澡之后,你会躺在沙发上,刷一段时间的视频和新闻,是不是可以匀一点时间出来看看书?

那么,经过尝试,你发现:每天匀大概半小时出来就差不多了,不会对生活造成什么影响;再多的话,就会感到烦躁、压力,需要控制自己才能让注意力集中。

那就先匀半小时出来,不需要给自己一下子设一个过高的目标,也不需要让自己追求「每天打卡」。先按照这个模式,试一段时间再说。

经过一段时间,你发现,好像还是没办法持续,一周里经常会漏掉三四天;那么再想一想,是什么原因让你没办法持续?

是忘记了这回事?那就贴个便利贴提醒自己;

是半小时还是太多?那就再减一点,减到20分钟;

是读到的内容第二天就忘了?那就加一个环节,读10分钟,然后做做笔记,再复习上一天的笔记……

慢慢摸索、尝试,直到你发现:诶,我好像已经开始习惯这种模式了,每天到了点,不需要刻意去想就会自己拿起手头的书,随意看上那么几页了。

到了这一步,再考虑把强度提高一点点,试着把其他事务重新整理一下,匀出更多的时间……

以此类推,不断循环。让自己不断地、持续地进入一个「更好的舒适状态」里面,获取成长和进步。

在这个过程中,你一定会遇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很难按时「坚持」去做,可能会遇到打扰和中断,可能会断断续续,做一阵子、停一阵子。

这里要着重避免的,就是「全有或全无」的心态。

什么叫「全有或全无」呢?就是:一件事情,我制定了一个计划,就一定要按照计划去完成才行;如果没有按时、按量、按标准做完,就是失败的。

这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思维误区。

一定要理解:在做一件事情的过程中,真正对你起到作用的,是你实实在在地「做了」,而不是你「做了多久」或「坚持做完」的行动本身。

你背 10 个单词,只要背了,就是有效的,一定比你不背要好,并不是你一定要连续背一个月,才能生效;

你读 10 页书,只要读了,就是有用的。哪怕你一周只能读一两天,一本书断断续续读上半年,也没有关系;

你去运动,哪怕到外面散步半小时,也比你一直坐在电脑前、躺在沙发上好,并不是你要设定一个锻炼计划,严格按计划去行动才有效。

……

换句话说:做了就是成功,完成优于完美。

只要比过去的自己好,哪怕只是好一点点,哪怕远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也是好的。

举个例子:我定了一个目标,下个月每天要读 30 页书,坚持读一个月。结果一个月下来,我发现自己只做到了 10 天,有 20 天因为种种原因,要么没有去读、要么达不到每天 30 页。那么,我失败了吗?

不是的,我没有失败。因为比起一整个月都不读,我起码读了 10 天。那么这 10 天里面我学到的东西,就是属于我的,是我额外「赚」来的。

一定要记住:我们要去比较的,是客观的现状,而不是那个虚无缥缈的、我们为自己设定的理想的「目标」。

一定不要把没有实现的东西,当成理所应当的东西。

所以,我会建议你如何做呢?不要把目光放在所谓的「坚持」「打卡」「记录」上,而是专注在自己的行动和反馈上面,专注去思考:

我今天做了什么?

我的感受怎么样?

我从中收获了什么?

你读了几页书,就把目光放在:我读到了什么内容,我知道了什么以往不知道的东西,我产生了哪些想法,有没有值得记录下来或者跟别人分享的点?

你做了运动,不管多么轻度,也专注去感受那种运动之后的愉悦感、舒适感,以及自己终于打破常规、克服懒惰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让自己沉浸进去,专注地体会那种感受,体验你付出行动之后的反馈和收获,从中获得支撑和动力。

而不是看着一个虚无缥缈的目标,算计着「自己距离完成目标还有多远」 —— 这样做,只会适得其反。

能够为我们的行动提供不竭动力的,永远都不是悬在头上的恐惧,而是发自内心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最后,简单再讲一下。

当你对目前的现状感到不满意,希望去作出改变时,不要过于贪多、求快,希望在短时间内就实现「改变」。

而是让自己适应这种不稳定的状态,把目光聚焦在「我能做什么」上面,试着去采取一些实验性的行动。

在这个过程中,你可能会需要迈过一些门槛,需要克服自己的路径依赖,做一些短时间内「不太舒服」的事情。

我们要做的,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因势利导去引导大脑,去设计、微调、尝试,让大脑一步步从「舒服」到「不舒服」再到「新的舒服」。

一旦习惯了这种「不舒服」,一旦把它内化,进入新的「舒适状态」,它就会成为你自然而然的习惯,你就不会再觉得它有门槛。

而与此同时,你的成长、改变,以及与其他人的差距,也就此拉开。

成长永远不是一蹴而就,成长是在路上。

(0)

相关推荐

  • 很多的自律行为不是真正的自律,要学会一个新概念:目标自律行为

    十八点:专注灵魂世界心理成长 现在很多人经常谈论的一个词语就是自律.比如要每天运动打卡,每天阅读看书,每天要骑车上班,每天要一日三顿规定时间吃等等这样的自律行为. 这样的自律行为是有好处的,而且说不定 ...

  • 自控力极差的人如何自救?

    我侑来了,这是我的第47篇原创 很多人都不想被管,包括笔者本人,但如果我们不想被人管,就得学会管好自己. 别说现在的学生了,就连我三岁的女儿现在都会经常和我说:"爸爸,你不要管我,我自己来. ...

  • 6个能让你工作越来越顺利的小方法

    2019年裸辞到现在,我做自由职业者快两年了. 和很多裸辞的人不同的是,我离职那会,既没有稳定的副业收入来源,也没有明确的未来规划. 这就导致我陷入了一种"迷离且焦虑"的状态.每天 ...

  • 快速戒色的14条秘诀 ,不看你会后悔!

    戒色吧 昨天 投稿请发至邮箱:WWW.767144453@qq.com 有话说,有建议,请在文章底部留言 我们大家都有一项极其宝贵的资源,这就是时间资源,如何用好时间,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效率的最大 ...

  • 睡觉减肥,最轻松最适合懒人的减肥方法

    人到中年之后很多人都会发现自己越来越胖,而且锻炼减肥根本没有充足的时间,节食减肥有太辛苦了根本管不住自己的嘴巴.其实平时睡觉就可以起到非常好的减肥作用,睡觉之前养成这些习惯,让你脂肪"夜夜& ...

  • 如何拯救废掉的自己,告别干啥啥不行的状态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一时兴起想要健身,雄心勃勃地计划着每天去健身房撸铁2小时,结果去了没两天就不了了之. 看到别人很自律每天早晨5点起床,自己也痛下决心要早睡早起,结果呢,又不了了之. 微信.小红 ...

  • 高级的自律,是一种生活方式

    高级的自律,是一种生活方式

  • 你如何度过一天,就如何度过一生?

    什么才是人生最好的状态呢?其实不是一条一马平川的直线,也不是大起大落,而是一条稳步上升.有波动起伏的曲线. 有一句话说得很好,叫做:你如何度过一天,就如何度过一生. 一种有意义的生活模式是什么呢?是把 ...

  • 【心灵小站】如何长期坚持做一件事情?

    [心灵小站]如何长期坚持做一件事情? 2021-09-11 文章来源:L先生说 责编:王博阳 校对:刘浩然 武苹鸽 审核:周俣 张为 阅读 1.1万     3437 +1

  • 干扰你长期做一件事情的杂念

    全文1204字,阅读约需2分钟: 我在写自己的公众号之前,也曾经日更文章,写了一百多天,在一百天里,每天都保持着一千字以上,没有断过. 在写到第一百天的节点时,我忍不住开始想"我都写了一百天 ...

  • 董卿:如果你不懂怎么教育孩子,我强烈建议你做这件事情

    妈妈抱团 妈妈的辛苦和幸福,我们都懂.妈妈们的成长交流平台. 31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开学第一课>里,董卿说过这样一段话: 在孩子小的时候,你不去管教孩子,等孩子长大了,你辛辛苦苦挣一辈 ...

  • 女人喝醉之后,最想做哪件事情?3个妹子说出了大实话

    女人喝醉之后,最想做哪件事情?3个妹子说出了大实话

  • 当你负债累累时,别着急还钱,先做3件事情,比赚钱更重要

    前些天在网络上看到这样一个问题:我今年30岁了,在我28岁的时候因为创业失败,变得身无分文,一下子负债几十万.家里每次都有债主的电话打过来,可是我家本来就是普通人家. 父母以前因为我读书已经花了很多钱 ...

  • 你只要能够专注做一件事情,那你肯定也能专...

    你只要能够专注做一件事情,那你肯定也能专注做其他事情. 若你说,有的我能专注,有的我专注不了,那是你不理解什么叫专注,也并没有体会到真正的专注. 说到底,专注就是学会控制自己的想法和行动. 念头在哪里 ...

  • 中国107岁的老人,身体还棒极了长寿秘诀做五件事情,不吃一菜

    静雯冰宇关注2021-05-06 10:39作为一个寿命相对较长的国家,日本的老年人已经 113 岁了,如何做到健康长寿成为近年来人们讨论的话题.人不能逃避生.老.死,每个人都想长寿.有些事情是可以自 ...

  • 中年女人动情了,就会做这件事情

    男人和女人表达感情的方式不一样,年轻女人和中年女人表达感情的方式也不一样.女人年轻的时候,就算喜欢一个人,也可能只会藏在心里,等男人发现和靠近.而中年女人则不同,她等不起,一定会想办法让男人知道自己的 ...

  • 女人动情了,才会一直做这件事情,根本停不下来

    女人是感情动物,在还没有遇见爱情之后,会觉得一个人很自在,而一旦爱上了一个人,就会觉得整个世界都变了.当你发现身边的某个女人,也没有经历什么生活的变故,却突然变了一种样子,那并不是她想通了,而是因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