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义乌市佛堂古镇的历史建筑
镜头里的中国古建筑
八年前的春天,一个春雨绵绵的日子,在义乌市佛堂镇老街上,从头走到了尾,虽然看到了一些民国时期的老房子,但没有哪栋有介绍。查了义乌的文物保护单位,就那座新华剧院是属于近现代重要建筑,还没立牌。
据介绍,佛堂镇有一些古建筑,但不知是哪些。在老街尽头往回走,有意识的走进一些小巷,倒也发现一些老屋。
据介绍,佛堂镇有一些古建筑,但不知是哪些。在老街尽头往回走,有意识的走进一些小巷,倒也发现一些老屋。
一条小巷的旧屋,有的门里不见有人居住,敞开着,有些还开着店铺。佛堂镇已在规划改造,没人住的屋子大概就是等拆迁或者修复。
狭窄的小巷,前面通向镇上的新街。
小巷里的一间屋子,一位女子开了个缝纫店,店堂不大,东西不少,有点杂乱。
走进一条叫新屋里的巷子,远处的屋子也有整齐的马头墙。
小巷里其实更像个院子,一边的花坛盛开着月季等鲜花。
尽头又见一个石头的门楼,尽管没什么雕刻,却也有点气派。
在左侧的一排民居上,看到有“职思其居”四个楷体字的石匾,两侧还各有一块方形的石头浮雕,其上部看得出有讲究的构件及装饰。
在一扇木门的右边的墙上,钉着一块不锈钢的保护牌——“职思其居”民居,属于义乌市的市级保护点,也不称呼保护单位。
“职思其居”出自《诗经·唐风·蟋蟀》的“无己大康,职思其居。”。无己大康,无:勿。已:甚。大(tài 太)康:过于享乐。职思其居,职:相当于口语“得”。居:处,指所处职位。意思是:不可太享福,本职得承担。看来当初此处的主人是很有文学、国学的学问的,但无法查找到其主人是哪个年代的人物,这块牌子也没更具体的说明了。
老屋虽陈旧了,但那种气派依然十分明显,两边的门楼比较讲究,石刻的匾下,那门窗应该是后人居住才砌的墙上打做的,屋檐下的装饰、石梁都清晰可见。
石刻匾的左右各有一块方形的石刻浮雕,上面雕刻的是和合二仙,四角上各有一只蝙蝠。而石梁的柱头上也有浮雕,可惜一个已被敲掉了(大概又是文革之害)。
那扇木门下,高高的门槛,也是石刻的。
看得出如意等图案。
一个门楼的大门敞开着,看得出是有人居住的。
门楼里面的走道上,各种生活用品堆放着,后面可见一架木楼梯直通二层。看这样子就没进去打扰。
老屋前还种着一些碧绿的菜,偌大的菜叶,像是芥菜。
从这个新屋里出来,雨还是不紧不慢的下着,于是再在这老街上寻寻觅觅。
旁边的门楼也很好看,虽然没有石雕、砖雕,但是那一道弧形的装饰简直就像眉状了。
没走几步,拐进一个小巷,也是一进连着一进的老屋,没什么牌子,也是大门紧闭。
从对面的一个门洞进去,雨更大了。
小巷里的老屋,地面铺着石板路,后面似乎还有岔路。
也是很老的屋子了。
走完进来的这一段小巷,居然在这里有左右两个分岔路,判断右边是通向新街上去的,决定走左边的一条路。
左边的小巷狭长幽邃。
走着走着,前面看见一辆面包车停着,小狗在门口张望着我这个不速之客。
走到面包车前,只见那里是一座气势不凡的高墙大院,高高的围墙上爬满了绿色。
走到一座门前,见旁边有石碑——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佛堂吴宅。佛堂镇有这么一个省级文保单位,值得去看看了,但是正面的门紧闭着。
转到大宅右边的小巷,看得到与围墙相连的后面的屋子,高高的二层楼。
走近了,台阶上的大门也是锁着的,而门框上方那砖雕匾的四个字已被凿掉了。
继而走到左侧的小巷,但见马头墙仿佛是新修过的。
先是一道木门锁着。
旁边的一道门也是锁着的。
路上不见行人,周围也没哪家大门开着可去问个讯。于是只得悻悻地离开。这时在大宅的墙角看到一块界石,上面刻着吴棋记墙界的字样。
在网络上搜到的吴棋记图片(包括这些文字介绍)。看得出大宅的规模不小。
吴棋记民居是以“同顺丰”商号老板吴茂棋(1890一1973)的店号命名的,吴茂棋曾经是民国时期叱咤佛堂商界的人物。
民国2年(1913),他与佛堂商会会长赵钦生等合伙创办了同顺丰南北货批发店。靠着批发经营南北干果和山货起家,20世纪30年代吴茂棋率先在佛堂批发代销进口化肥、化工产品和日用洋货,成为当地独涉洋货批发市场的经销商。
高额的商业利润加速了财富的聚敛,一时他已富比千石田。民国28年(1939),吴茂棋开始购田置地、庀材兴工,延聘名师为他营造华堂。
翌年,前后两座十八间的屋样画好,初春动土。1942年,后座十八间终于在日寇炮火的间隙中抢建完成。还顾不上举行隆重的上梁仪式,吴茂棋就应佛堂商会之请求,承担起战时报警的特殊使命,在三层楼顶西侧临时添建了一个手摇报警台。
这座豪宅,因为那场可诅咒的战争,再也没能实现其当初的宏伟蓝图,只留下现在这座十八间的四合院。前座十八间的地基就改成了花园,形成了前园后宅的格局。
整体建筑前厅后堂,前进3间楼下厅,后进为中堂和正房,左右两厢围合,井字形的弄堂。建筑以其精细的木雕取胜,梁轩额枋、牛腿挑廊、栏杆棂,或镂空或浮雕,取材戏曲人物、渔樵耕读、鱼藻花鸟、亭台楼阁,极尽雕镂之美,体现了房屋主人独特的审美意趣。天井狭长,甬道两旁砌太平池。北面龙虎门上首由傅典虞题写的“与德为邻”和“含华佩秀”匾额,从中似能体会出当年这位商家注重道德修养的内心世界。
说是民居,实在过于谦恭。它是那么工巧精细,又是那么隽永华丽,就如同一位风姿绰约的少妇,耐人寻味。
精致的木雕人物,让人叹为观止。
离开吴宅,继续寻找老屋古建筑,看到一小巷上空,小小的过街楼似乎“横空出世”,太有意思了!
小巷里有一个院子,门匾位置没有了原来的那种砖雕匾额,写着“知足常乐”四个大字。
走进去一看,原来是一个老年人活动室。
厅堂前的梁上挂着“老年之家”的牌子,也像匾的样子。
几张长桌子及长椅子,可以喝茶聊天。
四周的厅里,几桌打牌的下棋的,也自成乐趣。
这个院子的梁柱连接处的雀替,也都是精致的木雕人物,看得出是一座古建筑。
老年之家后面的院子。
春雨下,一块块绿草地上开着一些小黄花,也有点诗意。
在义乌的佛堂镇的老人之家出来,就一直从老街走出来,回到进来的路口,就向另一个方向走去。听当地人说那里是有菜场,再过去就通向镇区的新街方向。
原以为在佛堂镇寻老屋就此结束了,却不料走没多远,就看到规模不小的老屋门面。
这条街上连续这三处高高的马头墙,近处的一幢是一个门楼,没什么特别之处,而远处的两处马头墙是连在一幢老屋上的,于是就走近去看看。
这处老屋很宽的门面。
似乎是一个正门,两个侧门。
老屋中间的门楼,是义乌老屋常见的暗红色石料的门框,其上方,有青石镌刻的匾及图案。
门匾上的字“所其无逸”,大概是名家所书,两边的人物浮雕也栩栩如生。
“所其无逸”出自《尚书》,其原文:周公曰:“呜呼!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相小人,厥父母勤劳稼穑,厥子乃不知稼穑之艰难,乃逸,乃谚,既诞,否则侮厥父母曰:‘昔之人无闻知!’”这里的“所其无逸”意即“自始就不该贪图安逸”。
在中间的大门左侧,有一块石碑——义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植槐堂。还是近年所立。可是在石碑前是一辆卖菜的三轮车,车主将菜皮乱扔,周围也尽是垃圾,看这石碑上的垃圾!
据资料介绍,“植槐堂”位于佛堂镇老市基村,建造于清代嘉庆初年,是一座集木雕、石雕、砖雕艺术于一体的、极其典型的徽派大型古民居建筑。厅内木雕、砖雕、石雕非常精美。
佛堂人、创业主王书士“饬躬无为,训子有谟”。在植槐堂建筑尚未结顶时,夫妻积劳成疾,在不惑之年双双西去。临终前,王书士对儿子福兆、禄兆遗训说:“假如我是‘好逸恶劳’的,就不可能动工建造这幢大房子。你们一定要继承‘勤中取利’的传统,和睦相处,共创大业。”
传说王书士仙逝后,葬上了一个“寅葬卯发”的风水宝地。福兆、禄兆兄弟俩做生意日进斗金。他俩就把父亲酒店的店号依照教他俩读书的徽州先生的建议,取名为“日顺”。并聘请他设计兼监工,继续建房,完成父亲遗愿。还请先生写了正门上首石匾额上的“所其无逸”与悬挂在第一进的“兄弟明经”及第二进中厅上首的“植槐堂”两块木匾额。寓意:前人种树,后人乘凉。
“植槐堂”好比月宫上的槐荫树,兄弟俩人之所以能够续建成植槐堂,是自己没有忘记父亲临终前“所其无逸”、“勤中取利”、“和睦相处”的遗训的结果。
这两个是植槐堂的左右两个门,虽是旁门,但是其装饰之讲究不输于中门。
日顺“植槐堂”最大的特点,是把徽商古民居中惯用的“一宇之上,三雕骈美,增其光辉”的商字门,装饰在了左右龙虎门前面的门罩上。
徽商住宅中的商字门,一般建在厅堂或过道上,上面托刻的是“二龙拱寿”一类的图案,当门内站着一个人时,就构成了一个商字,意思是“要进我家门,先从商下过”。
由于在徽州民居建筑中,屋内厅堂或过道上,饰以一个“商字门”,是每个徽商居民豪宅中所惯用的形式。福兆、禄兆兄弟俩为了炫耀自己,要求来自徽州的泥水匠,把“商字门”建筑在左右龙虎门前面的门罩上。其商字上面一点,开成二楼弄堂前面可以借光的葫芦小窗,用黛瓦装饰的门罩,代替点下面的一“横”,一横下面的“二点”,镶嵌在二块代表吉祥物的舞狮石雕,中间刻有阳体“直方”(右门“廉让”)字的石匾上。石库门框上面左右二角,分别饰以两个三角形的石刻“滴水”,代表商字内的“八”字,石库门框外沿,饰以“门”字形的骑缝叠砖花。尤其是在代表一横的黛瓦装饰门罩的二头,别出心裁地加上两个鳌鱼的浮雕。
这个大宅门的门牌——日顺里5号。
走进中门,就见一个老妇人手拿石杵在对着石臼中的什么东西撞着。一问,原来是加工做清明青团的,说明这老屋里还有居民居住着。旁边的一位老人热情地说,随便进去看看好了。
此时正下着大雨,走过门厅这第一进就是一个大天井,天井里两个石条的高架,摆着几个花盆,是居住的居民种植的了。下雨天最看得出的就是,四周屋檐上的雨水泻下来都在天井里,这就是徽派民居中的“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含义。
第二进的大厅后壁上方,挂着一块匾额——植槐堂,落款等已看不出来,但这显然是当初的原物了。
植槐堂里的木雕艺术确实是到处可见。先看看天井左右的这些花格子窗,窗的下部是青石的墙,坐落在暗红色的石基上,青石壁上两柱之间是木窗框。而窗格都是精美的梵文卐字图案构成,称为“正搭斜交”。
这是一扇木门的上部花格子窗,从花纹看是正搭正交的梵文卍字图案,与窗格不同的是其中间有木浮雕图案。
窗户或门的下部还有浮雕图案,是石榴、桃子及佛手,象征多子、多寿、多福。
再来看看那些柱子上部与梁等构件连接的雀替上的木雕。这是一个袒胸露乳的仙人样子人物,手持尘掸,面露笑容,真是栩栩如生,但无法与八仙人物对应起来。
这里的一个木雕也是坦胸人物手持穿着铜钱的腰带,旁边是青松。这两个木雕的上方框子里还都有古代战争武打场面。
这是一个麒麟戏球的木雕雀替,麒麟嘴里出来的气流在后面形成流畅的云彩状花纹,麒麟身上的纹理雕刻也是十分生动。
这个木雕雀替像是童子形象,下方有荷叶,是否也作为和合二仙中的和仙?
这一个的手中就像托着一个圆形的盒子,大概就是合仙了。和合二仙是民宅中常会用到的装饰图案,意为“和(荷)谐合(盒)好”,象征夫妻白头偕老,永结同心。
宅子里的各处两柱之间的梁枋都采用整根的木材加工,十分结实,其两头以优美的弧线过渡而与柱子连接,下面也有小的雀替。
浮雕的图案像是水仙与菊花,窗格里面有很密的窗纱覆盖着。
栩栩如生的人物木雕。
这儿是正厅朝天看的藻井,就是天花板,也有一些木雕的装饰。
藻井中间的是鱼、水草等的图案。
欣赏着这么美轮美奂的建筑木雕时,却见大厅的左侧有一大堆杂物,什么破衣、塑料袋、旧家具等都有,再仔细一看,居然还有老人躺在一张旧床上。真是大煞风景!
看看这里都看的差不多了,准备出去。在前厅遇见在做青团的老太的老伴,对我说,后面还有一进,可以过去看看。听见这话,就走到正厅后面,果然是还有一个天井!
只见后面也有一个天井,比前一进的稍小一些,三面的老屋有些已经被砌了墙,也就是分割后居住各户了。
无疑,天井就成了各家的活动天地,晾晒衣服、堆放杂物、洗漱洗刷。
后院尽管如此杂乱,也无法掩盖住建筑上那些精美的木雕。
木窗上中间的浮雕,这两个像,右边的撑着拐杖应该是八仙里的铁拐李,左边的老人手中拿着道情筒就是张果老了,他的毛驴不知到哪里去吃草了。
这个浮雕中的人物,左边的是何仙姑,右边的是韩湘子。
这一块窗格中间的浮雕人物八仙,右边手拿扇子的是汉钟离,左边拿着尘拂的是吕洞宾。
再看这八仙中的最后两位,左边手持朝板的是曹国舅,右边抗着花篮的是蓝采和。
这时看到一边有木梯通向二楼,梯子踏板、扶手上全是灰尘,不敢上去。
雨还是不停地下着,一个老人也过来看看我在里面拍摄。
天井的结构很讲究,四周的排水槽有隔断作为里外石条的支撑,而隔断的石板上还是开着流水孔的。
虽然居住在老屋,过年时依然换上新的春联。
一扇“正搭斜交”的窗格。
植槐堂里的花格子木窗上,格子木条之间,都有小的木雕件支撑,以保持格子的平直及间距。
这些小小的木雕件也是各色各样的图案,基本是花草、铜钱一类的,东西虽小却十分精致。
梁枋下面雕花板。看到这些电线纵横穿梭,还是有点担心木结构的安全。
后院的雀替木雕,在二百多年居民的烟熏火燎、日晒雨淋中,已经变得黯黑色。
岁月沧桑,却也没有淹没古代艺人的巧手。这个雀替的造型巧妙地使用人物的手托住上面的构件的构图。
大雨继续在下,屋檐下面的墙体斑驳但尚是完好的。
走回到前厅,那位老太依然在孜孜不倦的做着她的青团料。
青团的料已经差不多好了,义乌人都喜欢在清明节前后,做这个青团吃的。
与老太的老伴攀谈中,得知植槐堂的一楼大多还住着居民,而二楼已全部空闲着了,问起能上去看看吗?老头说可以的,但自己当心一点,都是灰。
在前厅旁的楼梯间上去,上面全部是木结构,地板、每个房间的隔断板、门、窗,大概都是杉木的。
在楼上的最后面即北面也有一道走廊,是可以连通左右两侧的厢房的,灰尘很重。
外侧的房间天花板是坡顶的,没有做平顶,以前不讲究这个。
前面朝南的位置也有一条走廊,这样,在楼上也是一圈可以贯通的。可以想象,在清朝、民国时期,一个大家庭里,楼上楼下该有多少子女儿孙,也是十分热闹的,当然也会免不了有龌龉,那时就需要家长出场来摆平了。
下楼梯去,向还住在这老屋的主人告别。
走出植槐堂,雨稍稍小了点。远远望去,这二百多年的老屋静静地在雨雾中,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那段过去的家族历史。
佛堂镇的老屋,后来据查有关资料,还有好几处,有的是在镇上的,有的则比较远些,在下属的村庄里。
据美友游览现在的佛堂古镇后所制作的美篇介绍,佛堂镇已经大部分改造修复,成为一个旅游景点。不过据朋友说,那里的原住民已经搬迁出去,纯粹成了一个旅游商业味的古镇了。
哪样的更好呢?
镜头里的中国古建筑
4140篇内容 9.0万人参与
更新于 前天
来自作品集福建与浙江
打开美篇,查看更多内容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