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对李焕英说的话,它帮我们说了出来

《你好,李焕英》的影响力正在持续发酵。

有人真情实感地为李焕英贾玲母女俩的感情流泪,也有人觉得,这部电影过于煽情,损害了影片的艺术性。

但无论如何,本片的成功证明亲情是始终是中国观众的软肋,中国式的亲情是一块永远耕耘不完的土壤。

前不久,一部台湾亲情片《孤味》在网飞上线。

该片由失联多年的丈夫(父亲)去世,牵扯出一家母女四人爱恨交织的故事。

没有流量演员,没有特效加持,本片依靠平淡而写实的风格一举夺得2020年度台湾本土票房冠军。

片中母亲的扮演者陈淑芳更是凭借本片拿下第57届金马奖最佳女主角。

 此时的陈淑芳已经有82岁高龄。她在颁奖现场承诺,绝不涨片酬。

相比《你好,李焕英》肆意妄为的情感表达,《孤味》中对情感关系的处理不仅克制,而且更加复杂、含蓄。

贾玲为了怀念妈妈,将母女情塑造成了最理想的模样。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网友借《你好,李焕英》浇自己的块垒,抒发自己在亲情中长久的拉扯与羁绊。

世事不会永远你情我愿。面对诸多不情愿与不甘心,想要向前走,就必须放下。可是面对至亲,面对那些曾经深刻改变或塑造了自己人生的人,放下又谈何容易?

《孤味》就是想让人们尝一尝个中滋味。

01 孤独

片名“孤味”,可以有多种解释。

最直白的解释,自然是“孤独的滋味”。

影片中林家四个母女,都或多或少地品尝着孤独的滋味。

故事开始,大家正在为林秀英(陈淑芳 饰)70岁寿宴而忙碌。

林秀英看似众星拱月,实则是这里最孤独的人。

她年轻时与娘家关系决裂,丈夫生意失败后频繁出轨,最后彻底离家远去。她一人抚养三个女儿长大,同时白手起家,创办了台南最著名的饭店。

70岁大寿降至,大女儿和二女儿赶回台南老家,与守着母亲和饭店的小女儿一起,为母亲筹备寿宴。

没成想寿宴前夕,林秀英失联几十年的丈夫回来了。只是一回来,便病重逝世。

寿宴撞上丧礼,母女四人的不同心思正在撕开表面的平静。

林秀英没想到,积攒了几十年的怨恨居然瞬间化为乌有,还偏偏要挑自己的寿宴来恶心自己。

她一咬牙,决心为这位名存实亡的丈夫风光大葬。

但她也断然拒绝了丈夫临终前想要回家的愿望。

她像一个站在道德制高点的勇士,却没有任何战胜后的喜悦,只有无处发泄的郁结。

“孤”,是孤独,是孤勇,也是一意孤行。坚韧要强的个性帮助林秀英面对困境逆流而上,让她坚信,只要专心做好一件事就会有回报,哪怕孤独也没关系。

但这种个性的反面则是偏执顽固。

承受这种双面性的,是她的三个女儿。

显然,她含辛茹苦养大的女儿们,在对待她以及对待父亲的态度上,并不符合她的期待。

大女儿阿青(谢盈萱 饰)是个自由舞者,结婚多年,被丈夫指控不断婚内出轨。守丧期间,丈夫跑来求复合,阿青不以为然。

这些都被母亲看在眼里。

阿青的人生仿佛复刻了林秀英的前半生,只是位置互换,阿青更像自己的父亲,那个不断出轨最后抛妻弃子的人。

阿青身上的“危险”因素,正是林秀英认为的导致自己一生不幸的源头。

作为一个传统女性,她不得不去爱自己的孩子。但作为一个受伤害的妻子,她把无法对倾泻的丈夫怨恨,统统转移到这个大女儿身上。

于是,在极度愤怒的情况下,林秀英对大女儿说出了最恶毒的话。

但很不巧,大女儿的癌症的确复发了。

林秀英作为自我的愤恨立刻退散,母性迅速涌上心头。

只是,得来大女儿泪中带笑的控诉。

放不下对丈夫的恨,林秀英和大女儿就永远无法摆脱扭曲的情感关系。

那么,和最像自己的二女儿阿瑜(徐若瑄 饰)的关系,总该好点了吧?

阿瑜为人懂事成熟,在台北做整形医生,有一个稳定平和的家庭,以及一个正值青春期却格外乖巧的女儿。

在寿宴和丧礼上,阿瑜妥帖地打理好人际关系,做母亲和姊妹之间的粘合剂。

但事实是,她已经很久没有回家了。

逃离这个与自己极度相似的母亲,是藏在贤淑外表下无声的尖叫。

她的人生看似光鲜整齐,却是被母亲人为修剪后的结果。

当医生,是因为母亲希望通过女儿学医,来换取林家兄弟的好感(林家应该是医生世家),从而与娘家亲人重修旧好。

所以,她强迫自己的女儿去国外读书。因为在她的眼里,只有去了国外,才可以逃离亲情的桎梏。

但她罔顾女儿意愿的控制欲,却险些让自己变成了另一个“林秀英”,跌入自己拼命想要逃离的牢笼。

小女儿佳佳(孙可芳 饰)是看似最“白眼狼”的女儿。

佳佳年纪小,没见过几次父亲,不了解父母与外祖父家的恩怨,懂事时父母关系早已破裂,反而没了从前的难堪与纠缠。

佳佳是最渴望父爱,对父亲依恋最深的女儿;是三姐妹中唯一在父亲临终前送最后一程的人;也是唯一与父亲生命中最后十年的爱人蔡阿姨保持联系的人。

同时,她是和母亲物理关系最亲近的女儿。

她留在台南照顾母亲,打理着母亲的饭店。

享受着母亲无微不至的照顾,同时承受着母亲无处不在的控制欲。

小到要不要洗碗,大到寿宴的菜单,最后是父亲的葬礼。母女俩温和的较劲散落在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无比真实。

而佳佳对父亲的态度,更是扎在母亲胸口的一根刺。

这也是为什么佳佳一跟母亲聊起父亲,林秀英总是七拐八拐地绕到自己对佳佳的好上来的原因。

母爱,同时也是一种筹码。施予恩情的一方,渴望得到同等的回报,比如不假思索的认同和理解。

但三个女儿均未能完全地给予林秀英渴望得到的爱。

付出的人得不到回报,承受的人却觉得这种爱是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亲情就在这样的错位之下扭曲、变质,成为不可与外人言说的绑架案。每个家庭成员都无法感受到令人舒适的、轻松自在的爱,每个人都在承受孤独的痛苦,然后在自己的人生中下意识地重复着原生家庭的沉疴,如此循环。

大女儿热爱流浪,对婚姻不忠。即便有男人追着求着要复合,或是许下山盟海誓要照顾癌症复发的自己,她也不肯接受;

二女儿即使有稳定的婚姻生活,却充满不安的情绪。有一个贴心的丈夫,却因为丈夫接到一些来路不明的电话而心生猜忌,甚至连沟通也没有,上来就提离婚;

小女儿和母亲生活在一起,母亲催促她应该找个生活伴侣,她也只是哭着摇头。

三个女儿对待婚姻和两性关系的态度,很有可能是父母的婚姻(尤其是母亲)留给她们的后遗症。

试问哪个小孩看见妈妈拿着刀去捉奸爸爸,不会产生心理阴影呢?

相反,本来不负责任的父亲,在母亲歇斯底里的反衬下,反而变得慈眉善目起来。于是,父亲的“不在场”,强化了几个女儿对父爱的美好幻觉。

父亲偶尔塞过来的糖果,足以让女儿们摆脱与母亲生活时的长久压抑,甜到了心里去。

遇到这样错位的亲情,人们常常会觉得惋惜,会说一声,母亲都是为了你好。

但,真的没有错吗?

还是囿于某种观念的束缚,或是源于无法改变、早已融于骨血里的恩情,无法对母爱说出一个“不”字?

这才是现实的吊诡与残酷之处。

02  执念

影片不仅想展现这种残酷,还试图寻找解药。

想要知道如何摆脱孤独,首先得知道为何孤独。

“孤味”,还有两层解释:

一是“独一份的美味”,二是导演在同名短片中所说——

不管做什么事情就要专心、要用心,这样所有事情才会顺利。

这种做事态度化为人生信条,极端一点的例子,就是林秀英的一生。

她做虾卷,做到开饭店;养育女儿,最后女儿们个个有出息。

但导致她和女儿们无法幸福的,是这样的人生信条已经逐渐成为执念。

而执念的根源,在于她始终无法放弃名存实亡的婚姻,始终无法忘记丈夫带来的伤害。既然无法对丈夫泄愤,就只能把怨气转移到孩子身上。

有趣的是,导演安排了外孙女小澄(陈妍霏 饰)这个角色。

这个小女孩和外婆的关系很好。

林秀英几次瞒着二女儿,带着小孙女一起去寻找丈夫的情人。

这似乎也是中国式亲情的特色所在。很多老人与自己的孙辈,反而能比跟自己的儿女更加相亲相爱。

也许,当自己的掌控权愈来愈稀薄,当时间带走了人生中大多数的欲望之后,再面对后辈时才能更加宽容,更加纯粹。

所以,许多对女儿无法启口的感情,林秀英却能对小孙女吐露衷肠。

小孙女成为外婆与外部世界,与银幕外的观众交流的出口。

通过林秀英与小孙女的几次对话,银幕里的老太太逐渐变得年轻,那个曾经被爱情温暖过的妇人形象回来了。

老年林秀英时常打开铁盒子,摩挲着丈夫留下的旧衣服、旧领带。在小孙女的追问下,林秀英还拿出了当年丈夫写给自己的情书。

语气中,有追思,有苦笑,唯独没有怨恨。

在灵堂前,两个大女儿拿佳佳的出生来调笑母亲,都在证明一件事:

林秀英与丈夫,曾经有过真爱。

但为什么这份爱消失了呢?

林秀英、林家舅舅,以及知道一部分真相的两个大女儿,都给出自己的答案。

可丈夫后来的爱人蔡阿姨的出现,又给出了另一个答案。

林秀英在某种程度上的强势,加速了这段爱情走向终点。

而佳佳在听到父母这段往事后,若有所思地说:“不让人家做自己喜欢的事,再来怪人家什么都做不好。”

如今,远走的丈夫与他人相伴一生。

大女儿选择漂泊,二女儿逃离故乡,小女儿留在身边却浑身带刺想要反抗。

林秀英与女儿们粘稠的角力,又何尝不是当初自己与丈夫缠斗的延续?

这份孤独的滋味,又何尝不是林秀英自己种下的苦果?

林秀英也想要一个答案:

为什么丈夫可以与蔡小姐相伴余生,对自己却如此无情?

为此,她曾暗暗较劲,贡献了本片最为有趣的场景——

佛道斗法。

一边是蔡小姐信奉的佛教信徒在灵堂念经,一边是林秀英请来的道家大师大张旗鼓地做法超度。

佛家讲究“随缘”,缘分到哪儿是哪儿,不强求。

道家讲究“无为”,看似无为,实则大有作为。

这场景与其说是两个传统女子在争抢一个丈夫,不如说是两个人在面对人生缺憾时不同人生态度的反映。

林秀英的一生时刻吊着一股气。

年轻时要偷印章博一个未来,中年时要用一纸婚约拦住丈夫远去,老年时也不愿顺遂了二十年没见的丈夫的心愿。

为了争口气,让早已断绝关系的娘家兄弟知道自己过得好,逼着二女儿学医,然后领回家跟亲戚炫耀。

这口气,哪怕走到人生巅峰,都松不了。

正是这种执念,让她渴望控制自己最亲近的人,渴望用其他家庭成员的人生弥补自己身为旧时代女人的遗憾和无奈,也直接导致了她一生的悲剧。

03 放下

影片着力展现的女性群像可分为几组关系:

母亲与三个女儿的关系,三姐妹之间的关系,以及母亲与蔡小姐的关系。

其中,母亲与蔡小姐的关系直接影响着母女四人的关系。

与其说蔡小姐是林秀英的情敌,不如说,林秀英面对的是传统观念的全面崩塌。

做夫妻并不是非要一生一世;

做母亲并不是必须牺牲自己的人生成全子女;

做子女也不必全然对母亲的奉献感恩戴德。

在过去的人生中,林秀英总是将自己塑造成被伤害的强者形象。一方面是婚姻和家庭的受害者(丈夫抛弃,子女埋怨),一方面又抱着孤绝的态度成为强者,试图自我防御。

而这一切的起因,一是她抱着“一生只做一件事”的态度,死守着那张早已过期的结婚证,和那个“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传统家庭观;

二是她始终不肯面对真正的自我——一个强势的、有私心的、控制欲强烈的人。

这样的女人,在传统家庭中很难被认可为一个好妻子、好母亲。

当她遇见蔡小姐,发现丈夫与蔡小姐的感情根本不需要一张结婚证来维系,发现丈夫一直替自己隐瞒真相,客观上成全了她的好妻子、好母亲形象时,这份传统的信念终于崩塌了。

原来,放不下不仅因为怨恨,还因为无法面对真实的自我。‘

因此,片中多次提到的“放下”对林秀英来说有多重含义。

放下,并非要求“受害者”林秀英原谅身为“加害者”的丈夫。相反,此时的放下已与丈夫无关。

70岁的林秀英必须要面临来自心灵深处的拷问,想要摆脱孤独,首先要坦诚面对自我:

承认自己可能才是自己人生悲剧的“罪魁祸首”;

承认她自以为的牺牲奉献中处处是压迫感;

想要缓紧张的亲子关系,得到心灵的平静,甚至是守住心里与丈夫那份短暂的爱情,就要尊重个人意愿,他人的,自己的。

做菜,可以钻研独一份的美味;但人生,并不是必须一生一世的“孤味”。

其实导演在处理林秀英心态转变的时候,给足了这个老太太温柔的体恤。

影片给林秀英设置了一个秘密,让她一直对丈夫抱有愧疚,也顺势为她直面自我找到了理由。

但现实是,她固守一生的传统观念早已是明日黄花。活在旧时父权社会的女性,倾向于将相夫教子看做自己的本分,压抑自我情绪成全其他家庭成员。

但为人的欲望时刻在她们体内进行自反。

传统观念要求母亲牺牲不求回报,但人性却给个体种下自私的种子,不论性别年龄,谁都渴望自己的付出得到同等回报。

很多女性没有这个秘密,也就没有了天然的愧疚感,从而更加深了“受害者心理”,难以看到自己人生的局限所在,也更加难以接受一味强调自己的付出,对子女其实是某种意义上的枷锁。

所以说,70岁那年林秀英认清了自己的局限,亲手签下那份过期的结婚证,也是一个向传统观念告别的时刻。

这实在是一个圆满而理想的结局。

因为我们知道,有太多太多的老人,那些为家庭牺牲了一辈子的女性,都无法这样安然地放下。

她们就像老舍短篇小说《断魂枪》里的老镖师那样,抱着自己的刺枪,说:“不传,不传。”

再看电影最后一幕。

林秀英最后一次唱起《孤味》,一转脸,她的爱人回来了。

这是多么美好的,独属于电影的祝福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