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开启前进步伐

抒情李老师给我指出文章的最大弱点了:叙述太多,感慨太少。我一直也是那么觉得自己不够深入,不够深刻。用我初中班主任语文老师的话是这么说的:蜻蜓点水,抚皮擦痒。艾玛,需要加强学习深造了啊,潜力挖出来还早呢。

今晚挖了挖,把荠菜又挖了一遍,老调重弹,希望能弹得流畅一些,走心一些好听一些。

寻找,那些乐趣

作者:虎妞

今天是新年假期的最后一天,早上伺候完了大的小的出门后,自己泡一杯茶,拿一本书,履行了半个小时的读书计划。

很喜欢贾平凹老师的这本散文精选《自在 独行》,文字精巧却易懂。贾平凹老师善于自嘲,笔锋幽默诙谐。于平淡朴实的故事中寓意出许多人生哲理,非常接地气。这本散文集,收录了他的很多关于童年生活的文章,写他的家庭,父母兄弟姐妹。童年时候的拮据贫困,兄妹之间的嬉笑怒骂,那童年的单纯快乐,溢于字里行间。名家的文章就是这样,不是高屋建瓴,而是通俗易懂,有生活,有思想。让人读着,有如沐春风的感觉。

只要写成计划的事情,一般都是实施起来有难度的,否则不会用文字写出来,让别人监督自己。这不,读了一会就禁不住手机的诱惑,在微信上一顿忽悠。忽悠出个活动来,那就是下午去挖荠菜。

不知道从哪年开始,我每到春天,都有挖荠菜的习惯。虽然市场上不缺卖荠菜的,也不贵。但是,自己挖荠菜的过程,就是一种亲近大自然,享受大自然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有放飞心情的轻松感,有寻找并收获的喜悦感,有和好朋友或者家人,边挖边聊的幸福感。

有这个兴趣的,肯定不光是我。春天来的时候,每次去地里挖荠菜,都会看到三三两两的人,拿着塑料袋子,或用树枝,或用铲子,在挖荠菜。女人和孩子居多,孩子们有的在一边放风筝,有的跟着大人学习识别荠菜,有的提着小篮子,跟在身后收集挖出来的荠菜。

我想起来一件事,至今还想笑。去年还是前年,我的俩老铁—狐狸和老毕,两人跑了西湖的花仙子去挖荠菜。附近有个新鲜粪堆,她们挖的荠菜,都带着一股子大粪味道。更笑人的是,她俩头上鞋子上都是大便味道。狐狸说回去以后让孩子爹把她的鞋子给扔了门外去了,我们几个在群里都笑得肚子疼。我们这个年代的人,都有着怀念童年的情怀。

早春季节的荠菜,跟土地一个颜色,粗心的人基本是找不到的。我就喜欢它们这种颜色的时候去挖,很有成就感。等到过几天它们绿了以后,就非常多,很好找,挖的人也多,挖起来太轻松,缺少了搜寻的快乐。记得小时候去姥姥家,跟着姥姥们去揽花生或者地瓜,刨一大片地,突然就刨出来个完整的花生或者地瓜,那种雀跃的心情啊,无法用语言描述。

尽管现在挖出来的荠菜,叶子似乎很老,但是,摘好了用水一烫,马上就是另外一番模样,绿油油的,稀嫩稀嫩的,让你无法与之前的土地色的叶子联系起来。

叶子绿油油,根子又长又白。摘荠菜的嫂子说,一月吃根二月吃叶,现在是吃根的季节。就这样拌上酱油和醋就可以当凉菜吃,我就这么做过。那种特殊的味道,清新香醇。不过,最好的吃法还是炒鸡蛋或者包水饺。我上次在扬州吃的翡翠烧卖,就是荠菜做的,味道甚好。炒鸡蛋饼大家应该都吃过,切得碎一点,拌上盐,打上鸡蛋,油热了以后直接倒进去,成型以后整个翻过来,熟了以后就可以吃了,味道是无比的鲜美。

这都是小时候的味道,家乡的味道。贾平凹老师文章里说过:家乡对我们的影响,就像乌鸦的乌,那是乌到了骨头里。对于我们来说,对童年的记忆,对家乡的记忆,无一不是与吃的玩的有关。大锅葱油饼,荠菜炒鸡蛋,这些都是小时候妈妈或者姥姥,常常做的家常饭。那时候的早春,市场上没有这么多四季都能见到的大棚菜,只有荠菜是应季的蔬菜。干完活回家的路上就可以随时挖到,回家炒个鸡蛋,摊个油饼,就是一顿饭。

现在我们经常特地跑去农庄饭店,找那种大锅,找那种葱油饼和荠菜炒鸡蛋。如果小时候没吃过妈妈做的葱油饼,荠菜炒鸡蛋,又怎么会有这种情怀呢?当物质条件极大丰富,当用钱可以买来衣食住行,当激素可以催生反季节蔬菜的时候,人经常会感到空虚,就需要一种精神支撑。这种对快乐童年的追忆,保留到至今,或者直至终老,就是一种精神支撑,一种向往单纯生活的情怀。

春天来了。吃货们,放下手机,卸下盔甲。找出你的小铲子,提上你的小篮子,带上你的小孩子,去田野,去麦田,去菜畦,去挖荠菜,放风筝,去寻找那些童年乐趣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