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中医脉诊浅谈(初稿)

脉诊即切脉,是医生用手指切按患者的脉搏,感知脉动应指的情况,以了解病情、判断病证的诊察方法,是中医诊法之一,居四诊之末。脉诊虽居四诊之末,但可以 说是四诊中最难学的也是最受非议的诊法。西晋王叔和在《脉经序》中曾说:“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弦、紧、浮、芤,展转相类,在心易了,指下难明。” 清代陈念祖也说过:“脉之为道,最为微妙,而难知也,方书论述愈详,而指下愈乱。”这说明脉诊虽然操作简便易行,但要能准确的凭脉断证,绝非易事,非天资 过人者不能精通此道。脉诊之所以受非议,关键是在脉诊的演变过程中被人为神化玄化,更有不肖之徒,以此炫技,骗人钱财,以致在世人心中失去了脉诊的本来面 目。
最早记载脉诊的是《史记》,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扁鹊者,勃海郡郑人也,姓秦氏,名越人。少时为人舍长。舍客长桑君过,扁鹊独奇之,常谨遇 之。长桑君亦知扁鹊非常人也。出入十余年,乃呼扁鹊 私坐,闲与语曰:'我有禁方,年老,欲传与公,公毋泄。’扁鹊曰:'敬诺。’乃出其怀中药予扁鹊:'饮是以上池之水,三十日当知物矣。’乃悉取其禁方书尽 与扁鹊。忽然不见,殆非人也。扁鹊以其言饮药三十日,视见垣一方人。以此视病,尽见五脏症结,特以诊脉为名耳。”按此传的说法,扁鹊治病是吃了长桑君给他 的药而具有看病时“尽见五脏症结”的特异功能,但表面上他又装模作样地给病人把脉,以此用诊脉骗人。但最后司马迁又说:“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到 底扁鹊的诊脉是真是假,使人产生了疑惑。
下面就脉诊的一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也希望与大家心平气和的探讨。
1、中医脉诊是否能诊病?
要回答这一问题,我们可从脉象的形成机理来判断。脉象是什么?是医者用手指触摸和按压患者身体浅表部位的动脉所感知的脉搏变化情况,是脉动应指感觉的描 述。脉搏是指在每个心动周期中,动脉内的压力与容积发生有规律的变化所引起的动脉管壁周期性的搏动。脉搏的变化心血管功能及血液流变性密切相关。由于机体 的神经-内分泌-免疫 网络调节系统对心血管功能及血液流变性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若在某些因素作用下,导致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系统功能失调时,就 会引起动脉脉搏发生变化而出现不同的脉象。此外,人体物质代谢功能失调时,体内的代谢产物,也可以引起脉象改变。因此,不同的脉象,可以反映出机体不同的 病理生理变化。这就说明中医脉诊确是一种诊断方法,并不是一种摆设。
2、如何辨别脉象?
学中医的人都知道,现今通行的脉象为28脉。但在古代,脉象却名目繁多,《脉经》之前,有文献记载的脉象,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素问》《灵枢》《难 经》《伤寒》《金匮》等医学著作中所提到的脉象就有80多种,这些文献记载的脉象多含义模糊不清,指感描述亦不确切。到西晋王叔和《脉经》时,始确立二十 四种脉象名称,并描述了二十四种脉的指感形象及脉象鉴别。在《脉经》一卷、第一篇《脉形状指下秘诀》中的二十四种脉的脉象名称为:浮、芤、洪、滑、数、 促、弦、紧、沉、伏、革、实、微、涩、细、软、弱、虚、散、缓、迟、结、代、动等。此后,高阳生的《脉诀》在《脉经》的基础上增加了牢、长、短三脉,去掉 革、散、数三脉,并将中《脉经》的“软脉”改名为“濡脉”,仍为24脉。明·李时珍《濒湖脉学》则是在《脉诀》的基础上又恢复了《脉经》的革、散、数三脉 变为27脉; 明·李中梓《诊家正眼》又在《频湖脉学》的基础上增加一“疾脉”即为现今的28脉。
由于中医脉象名目繁多,而不同类型的兼脉则更难以计数,况且历代医家对一些脉象的理解和描述还存在差异,这更增加了脉诊的难度。所以,历代医家主张将脉象 分纲别类,以期达到执简驭繁的目的。但各家归类的方法各有不同,张仲景把脉分为阴阳两大类,滑寿主张以浮、沉、迟、数、滑、涩六脉来统领各脉,陈修园则主 张以浮、沉、迟、数、虚、实、大、缓八脉统领各脉。现在一般多采用浮、沉、迟、数、虚、实六个纲脉的归类法加以区别,并和八纲辨证相呼应,这是目前较流行 的是“六纲脉”分类法。但这“六纲脉”分类法并不完善,相对来说,清代周学海在《脉简补义》中提出以位、数、形、势辨脉较为实用。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又增 加了“律”一项,通常称脉象五要素。脉象五要素之间的变化组合,即表现为各种不同的脉象。通常来说,①位:即脉位,表示脉动部位的浅深。可辨别浮脉、沉 脉、芤脉、伏脉、散脉、牢脉。②数:即脉率,是指脉搏频率的快慢。可辨别数脉、迟脉、疾脉、缓脉。③形:即脉形,是指脉动的形状和性状,包括长度(指脉动 应指的轴向范围的长短,可辨别长脉和短脉。)、宽度(指脉动应指的径向范围大小,即手指感觉到的脉道的粗细,但不等于血管的粗细。可辨别洪脉和细脉)和 紧张度,可辨别弦脉、紧脉、濡脉、革脉。④势:包括力度(即脉力,指脉搏应指的强弱。可辨别实脉、虚脉、弱脉、微脉)和流利度(指脉搏来势的流利通畅程 度。可辨别滑脉、涩脉、动脉);⑤律:指均匀度。可辨别结脉、代脉、促脉。脉象辨识主要是依靠医生手指的感觉。上述五要素是可以体会的,只要多实践即可熟 能生巧。
3、寸口分部及其分候脏腑有无临床价值?
古之诊脉法,《灵枢》《素问》有脏腑经遍诊法、三部九候法、人迎寸口对比法,《难经》简化为寸口法,伤寒论采用人迎、寸口、趺阳合参诊脉法,《脉经》 独尊寸口法,自《脉经》以后,均用寸口法。寸口又称气口或脉口,是指单独切按桡骨茎突内侧一段桡动脉的搏动,根据其脉动形象,以推断人体生理、病理状况的 一种诊察方法。在《灵枢》《素问》,寸口的分部只有尺与寸两部,未说明寸口的长度。《难经》时,则确立了寸口的长度,并以关部作为尺部与寸部之间的分界, 但没有标明寸、关、尺部各自所占比例。到《脉经》时,始划定了寸部六分,关部六分,尺为七分,两手各有寸关尺3部,共为6脉。
古人寸口分部的目的是为了说明各部脉象能反映身体各部之病候,并由此而演变为“寸口六部分候脏腑法” 此法认为某脏腑发生病变的时,可在寸、关、尺相应的不同部位表现出异常的脉象搏动,根据六部不同脉象便可诊断相应脏腑的病变。“寸口六部分候脏腑法” 首见于《素问》,如《素问·脉要精微论》云:“”《难经》虽有论述,但并不明确,真正确立并完善此说者为《脉经》。《脉经》以后的文献所载“寸口六部分候 脏腑”,均有差异,多反映在六腑的配属上。“寸口六部分候脏腑法” 是否正确,历来皆有争论。李时珍说:“每见时医于两手六部之间,按之又按,曰某脏腑如此,某脏腑如彼。俨然脏腑居于两手之间,可扪而得。

(0)

相关推荐

  • 关脉可见病

    关脉可见病_脉学沙龙_诊脉实 主讲人 史俍元 一.脉的应用是脉诊定位和脉象的结合 我们在脉诊的过程中,实现对脉的认识与应用包括两个宏观的方面. 一是对"象"的认识,"象& ...

  • 【郭士魁】谈中医脉诊

    郭老在临床诊病中很重视切脉,在他看来,中医对于切脉是有精细研究的,过去有三部九候法,后来由于社会的种种限制,切脉逐渐简化了,多为独取寸口脉,采取切两手的桡骨动脉部位,分为寸.关.尺三部,按内脏分属心. ...

  • 国医大师郭士魁谈中医脉诊

    郭老在临床诊病中很重视切脉,在他看来,中医对于切脉是有精细研究的,过去有三部九候法,后来由于社会的种种限制,切脉逐渐简化了,多为独取寸口脉,采取切两手的桡骨动脉部位,分为寸.关.尺三部,按内脏分属心. ...

  • 收藏 【郭士魁】谈中医脉诊

    今天 郭老在临床诊病中很重视切脉,在他看来,中医对于切脉是有精细研究的,过去有三部九候法,后来由于社会的种种限制,切脉逐渐简化了,多为独取寸口脉,采取切两手的桡骨动脉部位,分为寸.关.尺三部,按内脏分 ...

  • 《中医三人谈》第七期—中医脉诊漫谈(一)

    《中医三人谈》第七期—中医脉诊漫谈(一)

  • 郭士魁谈中医脉诊

    郭老临床诊病很重视切脉,他常说中医对于切脉是有精细研究的,过去有三部九候法,后来由于封建社会的限制,切脉逐渐简化了,多为独取寸口脉,采取切两手的桡骨动脉部位,分为寸.关.尺三部,按内脏分属心.肝.肾( ...

  • 【中医小知识】必藏!自学诊脉的干货!——郭士魁谈中医脉诊

    郭士魁(1915-1981年)是我国著名中医药学家,心血管病专家,是"活血化瘀法"在现代内科领域应用与研究的第一人,他提出冠心病心绞痛的主要病机是"气滞血瘀"和 ...

  • 中医脉诊口诀

    中医脉诊口诀

  • 中医脉诊三境界

    脉诊技巧归为三重境界,即"脉之形一形之动一动之势",亦是学习脉诊循序渐进的过程,希望对喜好脉诊的同道有所启迪. 1.脉之形 此为第一重境界,是我辈刚刚接触脉诊时必须经过的一个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