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亭——内外皆园【NO.23】
本文内容和观点皆属原创,转载或者部分转载都需联系蚂蚁景观的小蚂哥,未经允许请勿使用。
关注我们请点击上方蓝色“蚂蚁景观”分享原创文章是对小蚂哥最好的支持。


大家好,我是小蚂哥。
其实早就想写沧浪亭了,但一直所限于所学,手上的资料也不够丰富,迟迟不能下笔。沧浪亭中的文化积淀,背景故事,楹联任何一块拿出来都够写本书了。
不过肩负着着普及景观,提升大众审美的责任……

小蚂哥还是决定扒一扒沧浪亭。

位于苏州城南的沧浪亭是苏州园林中最古老的一座,他没有其他园林的雕梁画栋,美轮美奂,朴实中却透漏着厚重的味道。
这一点恰与它的建造者北宋苏舜钦隐退诗人的身份相符。

如果你不了解苏舜钦,那么没关系你肯定知道他好朋友,也是他在官场响当当的后台:范仲淹,欧阳修

但知道点历史的朋友们都明白,北宋在经济发达的同时,一直贯穿着新旧党派的撕逼大战……
公元1044年,曾任北宋集贤苑校理的苏舜钦,因政党斗争被罢免了官职,他回到了苏州老家,一种不可言说的情绪,总是在心中挥之不去。(其实小蚂哥看了些资料,感觉苏舜钦也是作的,想知道为什么可以百度“苏舜钦冤不冤这篇文章”)
一日,苏舜钦看到了一片荒地,心中一动,便以四万贯钱买下这块地,他决定要围山造水,并为此园起名沧浪亭,沧浪亭,沧浪二字取自《楚辞》“沧浪之水濯兮,可以濯吾足”。
翻译成白话就是:如果朝廷浑浊,那我就洗洗双脚,归隐山林吧。

所以,在沧浪亭中,你看不到“大江大河”的蜿蜒水系,至此一盆水足已濯吾足。

小池和一旁的山林形成鲜明的对比
小蚂哥非常喜欢这个小池,就像唐朝园林中经常出现的“盆池”无关格局,但入人心。

从园的名字就能看出他的心态,追求,审美观。
苏舜钦发现造园似乎为自己满腹的才学,寻找到了一个纾解的途径,他知道眼前的这片地,远不能和高山幽潭相比。但他要因意造景,让他们显出自然山水的美妙来。
因此,他采用了苏州园林中少见的开门见山的设计手法,一进大门就见山林,硕大的假山置于庭院正中,山石与草木随意播撒,自然之趣,油然而生。

小蚂哥想说,采用写作手法作为营造景观的思想一直传承至今,所以中国园林其实是文人园林,就如同绘画。

和狮子林不同,沧浪亭的美是自然的,山石,植物,小径都像是偶然的组合,但正是这种不“精心”,才凸显了沧浪亭不羁。



山上树有诸多怪石,中国人自古就有欣赏怪石的习惯(比如,狮子林),到宋朝时达到顶峰,所以猎奇一直是中国乃至世界园林的重要元素之一。

寻路而上,就能找到著名的沧浪亭,值得一提的是,清朝康熙年间重修沧浪亭时,才把亭子移到了山岭。

沧浪亭的美,并不美在那个筑于山顶上名为沧浪亭的亭子,以前可能美在亭子,现在从亭子四望,望不见什么。但不管你从哪个角度看假山,亭子都和山形成了很好的关系,所以也是好的。



尽管现在沧浪亭是重修的,但还是保留住了某些宋朝的意味
亭上“沧浪亭”三字为俞樾所书,亭上刻有对联。上联出自欧阳修《沧浪亭》诗“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下联出自苏舜钦《过苏州》诗句,“ 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

对仗之工整,令人惊讶。
(在苏州园林中,沧浪亭的楹联最有看头,不但质量高,数量也极多,一个建筑有多达三幅楹联,这和苏舜钦的词人身份有关。)
山是园的骨,水是园的脉。古代造园家对山水的定位充分说明了他们的重要。可是,沧浪亭园子的水池和整个园子相比却太小了,当然苏舜钦也意识到了!怎么办呢?

借水!
沧浪亭一反高墙深院的常规,将一轩一亭和廊子的一半都面向园外的河水,将园外的河水融入园内,未进园门,已是绿水回环,柔丝千缕,园林意趣扑面而来。临水山石嶙峋,复廊蜿蜒如带。


左边为园内山林,右边为园外河面。

临水见山,山林隐现,仿佛后山余脉绵延而至,达到山水相映的效果
正是这复廊,可大有学问,我们要从“园”这个字说起了:

园与園这两个字上,不管它们发生了多大的变化,但“口”没变掉,也就是说园林之所以为园林,正因为在围墙的里面,只是这个围墙不一定是砖砌的,也可能是水做的,沧浪亭的围墙就是水做的。

宋朝文人的心态是从容不迫的,他可以光着膀子在柳荫下睡个午觉,并不怕人看见。词在宋朝的发达就与这从容有关。只有从容不迫的时候,才会出现以水为围墙为漏窗的园林。



宋朝的悠闲生活(也可自行查看清明上河图,看看宋人过的丰富多彩的生活)
苏东坡说“天真烂漫是我师”沧浪亭水做围墙这是天真烂漫的,但这天真烂漫是有师心的。师心就在沿河而置的黄石假山上,相对于河流而言,河流是界限,黄石假山是围墙。相对于复廊而言,黄石假山是篱笆,复廊是围墙,从沧浪亭外看沧浪亭,沧浪亭是透明的,但胸有城府的很,像宋朝的文人。

沧浪亭有了一道界限不算,还有一道围墙,只是这界限,这篱笆,这围墙都很入画。让人不觉。
园林之所以为园林,正因为它在围墙的里面,它有一定的隐秘性,围墙是园林的衣裳。
坐在复廊的高处,俯视池塘,乔木高大的树干在水影里竟是落木千山天远大,亭的一角到影也很萧瑟,萧瑟是对的,沧浪亭的大意境应该是萧瑟。

复廊靠近水的一面,马路,众生,汽车,人间。
它在庭院里的一面,小径,神仙,飞鸟,梦境。



复廊在视觉上的变化也让我惊奇,靠近水的一面流畅,有此情绵绵的感觉,而它在庭院里的一面一眼望去,似乎多为折角。复廊的“复”不是简单的重复,它是“山重水复”的“复”不繁琐也不做作。
黄石假山的不加修饰,更使得复廊的廊顶婀娜多姿。复廊的墨是滋润的,黄石假山的笔是干枯的,传统绘画里的笔墨之美全在这里。

小蚂哥专门找来了苏舜钦的笔墨,见字如人,现在我们也许能在字中体会到他造园时的状态。
而和复廊连接的廊庑一起,组成了沧浪亭的基本道路系统。

沧浪亭中廊道环绕土山和池水布置,起到点景、观景的作用。在土山与池水之间,用复廊相隔,使得园内园外,似隔非隔,山崖水际,欲断还连,以造成景深和两面观景,并使得园外之水与墙内之山互为映衬,一虚一实,互呈对比,相得益彰。
关于廊。小蚂哥之后会单开一期,细细聊聊古人对廊的理解,现在你可以把廊理解为遮阳挡雨的道路,既然是道路,那就肯定会随着道路的起伏摆动。

沧浪亭中的廊界定了边界,也模糊了边界,视点随着廊子摆动,变换。

而在廊和围墙之间,又形成了别有洞天的小空间。
而更值得一提的是沧浪亭的漏窗:
沧浪亭廊庑漏窗共108式,图案花纹无一雷同,在苏州古典园林中独树一帜,从漏窗看去,漏窗与风景,风景与漏窗互为细节,漏使被阻隔的风景能够漏进来,是渗透。



园中惊现英文M!


廊中漏窗把园林外的山山水水融为一体。

沧浪亭的漏窗装饰了朴素的环境,也显示了古人的匠心!
相比景观,沧浪亭的建筑极为简单,素朴,所言之处不多。但也不乏亮点,建筑的名字与门前的楹联就很彰显文化的深厚。
园中最大的主体建筑是位于假山东南面的明道堂。“明道堂”取自“观听无邪,则道以明”之意,为明清两代文人讲学之所,堂在假山古木掩映下,显得庄重肃穆。
折向北上,有馆三间名“翠玲珑”四周遍植翠竹,取“日光穿竹翠玲珑”意而为名。竹是即苏舜钦筑园以来的传统植物,也是沧浪亭的特色之一。翠玲珑前后芭蕉掩映,竹柏交错。风起万竿摇空,翠色沁人心脾。邀三五好友吟诗作画,修筑如林,粉墙竹影,美哉悠哉。

沿着复廊走到山后,在取自李商隐“ 殷勤莫使清香透,老何金玉锁柜丛”之意的清香馆,读几页书,窗外几株腊梅竞相开放,暗香浮动,沁人心脾。
面水轩取的是杜甫诗意“层轩皆面水,老树饱经霜”面水轩窗外的几棵树,尽管算不上是老树,因上不见本,下不见末,只现身中段,就顿有苍莽之气,荡青漾绿好一副青绿长卷。
沧浪亭建造好了,逛园子几乎成了 苏舜钦生活的全部,后来沧浪亭几易其主,几经改造,但园内的基本形制简单的建筑都被照旧保留下来,或许每一位园主有希望有这样的心境体验,登上小山,在沧浪亭上驻足远望,正可谓“清风明月本无价,远山近水皆有情”。

回归了自然,许多道理似乎一下子豁然开朗了,济济名利场患得患失,真实不知生活真乐趣,渺小又碌碌。

园林作为一种不是居住的要求,而是亭台楼阁的欣赏和享受,这种文化就渗透到物质里去了,所以小蚂哥认为园林即是物质的,有是精神的,它更多的是精神的需求。而沧浪亭对于精神的追求与共鸣是非常强烈的。
沧浪亭不以工巧取胜,而以自然为美,通过复廊上形状各异的漏窗两面观景,使园内之水与园外之山,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可谓借景的典范。

苏州园林艺术是做着减法的艺术,从技艺上讲“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以少胜多,把少从多中减下来。从境界上讲,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园林主人转身隐退,掇山理水,即是用假山假水对真山真水的减法,也是用平淡人生对绚烂阅历的减法,所以我们现在游园,也是不妨做一把减法的,把一个细节一个局部,从园林的整体上减下,慢慢的玩味,人生苦短,似乎又长了。

总结一下,沧浪亭的亮点有:复廊,漏窗,小池,而这些都反应了当时人的生活状态与精神需求。
写这篇文章也点醒了小蚂哥,我觉得之后的文章也可做做减法,这不也正好符合蚂蚁景观,蚁小见大的宗旨吗?
好了这期就到这里吧。
原创:小蚂哥
参考资料:《锦绣华屋之意境山水》、《江南园林志》
转载请要授权并注明文章来源于蚂蚁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