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出版的《汉中故事》480千字-450页
话前世今生 讲汉中故事
文|王蓬
◎汉中是这样古老,汉中是这样得天独厚,汉中名震华夏始自秦汉。汉中这个天然的聚宝盆,如今充盈着当代汉中智慧所创造的巨大财富。由汉中地方志办公室主持编辑的《汉中故事》近日由三秦出版社出版,这不仅是对从古至今发生在汉中这片土地上故事的认真筛选, 也是对蕴含在故事之中的传统文化一次勾沉梳理,最终是对地处中国地理版图中心,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汉中有力的宣传与彰显。汉中系秦岭与大巴山之间由汉水流淌积淀的—块带状盆地,沿着汉水, 西起鼎鼎大名的武侯镇, 东到蔡伦因造纸封侯的龙亭镇,长约百余公里,宽约20公里。这当然是指精华部分,盆地两边都还起伏着无尽的山峦,从丘陵到中高山岭,均勺分布着汉水脉流和大小盆地,安顿着无数街镇村落乃至数座县城,世代繁衍生息着—方男女。包容着11个县区及380多万人口,就面积与人口来讲可与欧洲的阿尔巴尼亚相比。
长江最大支流汉水发源于汉中
汉中是絲路开拓者张骞的故里, 是长江最大支流汉水发源地。同时汉中还是一片古老悠久的土地,汉水边龙岗遗址先民从未中断的“文化层”, 从出土的新旧石器、陶器、及各种先民使用过的器具展现着从距今120万年,延续至1万年左右,直接进入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汉水脉流牧马河畔李家村出土了全国唯一的骨质人像,方寸大小,如同珍宝;另有三足钵、绳纹罐、黑红两色蛋壳陶器,较中原仰韶文化为早,但又足以同仰韶文化器物媲美,被认定为“李家村文化”。显示了汉水流域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发祥地之一。殷商时期,汉中曾是巴人、蜀人生存之地,但并不囿于汉中盆地,于是便有“武王伐纣,蜀亦从行”,为西周王朝创建立下汗马功劳,也表明早在三皇之世,秦岭便有自然发现、自然踩踏的通往关中的孔道,有郑人南迁、褒姒北嫁、秦公筑城等重要历史事件发生。之后,在两千年的烽烟岁月中,汉中均因南北有秦巴拱围、其间有汉水滋润、物产丰饶的特殊环境,成阶段性发展,两汉、三国、两宋乃至抗战莫不如是,也就在汉中这片土地上诞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
龙岗寺出土的人面壶与6000年前全国唯一出土的骨质人像
公元前206年初,军势强盛的项羽背弃楚怀王所定“先入咸阳者王之” 盟约,封刘邦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 实际是把刘邦赶往有秦岭阻隔的汉中,免得在关中与他争王。刘邦本不情愿,但谋臣萧何却说“汉中语曰天汉,其称甚美,愿大王王之”。古人凡事讲求顺从天意,刘邦这才转忧为喜,当年四月,率数万人从长安南出发, 沿子午道进入汉中,并采纳张良建议,烧绝栈道,“以固项王意”表示他永居汉中,不会和项王争夺天下。其实刘邦到汉中后,利用当地的丰富资源,励精图治,在萧何的力荐下, 在汉中筑坛拜将,起用良将韩信,采用其“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策略,一举夺取三秦,出函谷与项羽逐鹿中原,五载遂平天下。萧何留守汉中, 凭借从秦丞相府中获得的档案资料,计户口、收巴蜀汉中税租,以给军饷。在楚汉相争中, 把物资和兵员源源不断的运往前线。所以刘邦夺取天下后, 念念不忘由汉中民众之功,用“汉”为国号, 把由汉中出兵的前206年定为汉王朝元年。仅此,便足可让汉中彪柄史册。
汉大将韓信拜将碑
况且,两汉长达406年之久,在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之久,影响之大绝无仅有。在漫长的400余年间,春秋时期华夏诸国后裔经过扬弃融合,通婚联姻,终于放弃了齐、楚、燕、韩、赵、魏、秦等杂称,无不以“汉”为本,以“汉”为宗;周边国家及少数民族也皆以习汉风汉俗,与汉交好为荣。华夏民族也正是因为经历汉王朝才逐渐定型和使用“汉族”这个称谓,并被周边国家和少数民族所确认。这浓墨重彩的一笔不仅使汉中留下古汉台、拜将坛、古栈道等遗迹,还出现两位重量级人物:张骞、李固。张骞两次奉汉武帝诏出使西域,曾被匈奴扣押13年,备尝艰辛,仍持节杖回朝述职,史称“凿空”,被公认为沟通欧亚的丝绸之路开拓者。张骞墓也扩建为纪念馆,作为 “丝绸之路”陕西省七个遗产点之一,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张骞故里成汉中第一处世界文化遗产所在地。李固曾任东汉顺帝、冲帝、质帝三朝太尉(相当于总理),为人清正廉洁,反对贪官污吏,被史学家称为“鲠直派领袖”。留有“峣峣者易折,皎皎者易污,阳春之曲和者盖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千古名句。
丝绸之路开拓者张骞雕像
三国时代,汉中因地处蜀魏相争前沿而风云际会。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发生了那场有声有色的定军山之战,老将黄忠刀劈曹将夏候渊,为刘备夺汉中建立首功,也使中国近代产生了第一部京剧电影《定军山》。诸葛亮在这儿度过八年,六伐曹魏,病逝军中,留下“出师末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千古遗憾。两宋时期,汉中还有光彩夺目的一笔。一是自北宋靖康(公元1126—1127)灭亡,赵构南逃建立南宋,在抗金图存初期,全国共有三大战场,即以岳飞所领岳家军的中原战场;以韩世忠为代表的江淮战场;以吴玠、吴璘为代表的秦岭战场。岳飞、韩世忠因直接拱围江南王廷,加之岳飞风波亭冤案,成为广为人知的抗金民族英雄。而秦岭战场因偏在西北险被淹没。其实,吴玠、吴璘兄弟抗金从南宋建炎元年(1127)到孝宗乾道三年(1167)吴璘病逝,吴氏兄弟在秦岭一线抗击金兵,长达四十年之久,先后有和尚原保卫战、饶风关争夺战、武休关伏击战、仙人关攻守战等多次殊死血战,这几次大战其中三次在汉中境内发生,结果都使金军损兵折将,始终没有突破秦岭防线,为保卫南宋王朝及广大民众作出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
清末民初繁荣的汉中府城街道 意·南怀谦摄
另一件是《宋史·食货志》所载“汉中买茶、熙河易马”。这便是始于唐、盛于两宋、延至明清的“茶马互市”。陆羽在《茶经》中把汉中列为全国八大茶区之一的山南茶区,位于全国茶区最北一线,成为距西北游牧民族最近的茶区。由于有此优势,加之蜀道与汉江航运的畅通,使汉中成为沟通蜀地荆襄茶区与临洮马市的聚散重地。汉中府所属西乡、洋县、三泉诸县许多农民都成为以种茶为业的专业户。方志上说“西乡产茶,亘陵谷八百余里”。当时西乡县境包括其它邻县,较今日为大,那是何等的规模与气势。就是千年后的今天,也没有达到这种规模。笔者曾查汉中方志,仅是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汉中收购茶叶便达700余万斤。加之荆襄四川涌来的茶叶,形成规模巨大的茶叶市场,吸引了周边胡汉商贩云集汉中,形成城市经济的空前繁荣,客栈、酒楼、茶肆林立,商幡招展,郁货山积。每年税收高达426460贯,成为与国都开封和成都并列的全国三大税收城市。到宋哲宗时,汉中茶叶除供北方西夏、吐蕃、突厥、鲜卑、回纥等游牧民族之外,还远销或转销中西亚乃至欧洲,汉中茶业兴旺至明清。《明史》上说:“汉中繁华虽不及长安,亦陕西第二大都会也。”
抗战时期的汉水木桥
抗战时期,汉中秦巴横围,四塞险要的特点再次发挥作用。1932年第一次沪淞抗战爆发,曾有建西安为陪都,西南为后方基地的设想,最高当局抽调赵祖康、孙发端、张佐周等国内著名公路专家,首次由国家投资修筑了第一条穿越秦岭的现代公路,在抗战时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由苏联支持中国抗战的大批军火经新疆、甘肃穿越秦岭运往汉中,储存在褒谷口附近山洞,形成规模宏大的褒城军火库,供应着几个战区。
故宫的文物转运后方汉中
故宫的七千箱文物曾辗转运往汉中文庙大成殿(今汉中市政府会议室);再是平津沦陷后,一批高校,如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天津国立北洋工学院迁往汉中,组成西北联合大学,一大批名教授,如语言学家黎锦熙、翻译家曹靖华、历史学家许寿裳、地质学家张伯声、水利专家李仪祉,再是余振、罗章龙、黄觉先、魏寿昆、周宗莲、黄国璋、萧一山、王耀乐、许德珩、蒋牧良、吴世昌、李达等皆为国内各种学科一时之选。使汉中成为一处与昆明、重庆齐名的抗战三大文化区之一。在抗日战争中高举“兴学强国”的旗帜,抗战八年,“七星灯火”,留下了数不尽的故事,闪耀着“艰苦卓绝、艰难奋斗”的精神之光。西北联大后五校分设,移布陕甘,奠定了今天中国西部高等教育的基础,这光彩夺目的一笔,将永载中国教育史册。
西北联大影壁
汉中,又是富于革命传统的土地,是川陕红色根据地组成部分, 超过万名汉中儿女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涌现出何挺颖、傅先辉、彭辉等红军将领;宁强汉水源头烈金坝村陈锦章一家祖孙3代11口人参加长征的事迹,成为中共党史上的一个传奇。汉中还走出曾任北大党委书记的江隆基,曾任彭德怀元帅秘书、中央民族学院党委书记的张养吾,中央党校副校长龚逢春等。汉中,还是一片文化的沃土,从皇皇《诗经》到石门十三品,从岑参、杜牧到陆游、文同、辛弃疾、杨慎、林则徐、曾国藩、张之洞、王渔洋…….这些先贤都曾走进汉中,留下大量诗文,使汉中声名远扬,也留下美丽动人的故事。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血脉,先进文化不仅凝聚一个民族的创造力,也是一个国家软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显著标志。汉中,可圈可点的故事太多太多,有太多的故事要说、要写、要推介。
有300多年历史的汉中宁强瞿家大院
有鉴于此,汉中市方志办这次下大功夫,马世民主任挑头,组织李青石、张译心、李冬梅、陈敏等位教授探幽发微,认真梳理,从历史长河中,从大量诗文里精选出这部《汉中故事》,题材多样,诗文不囿,内容丰富,故事精采,堪称一部方志别史,一部汉中历史故事大全。中国自晋代常璩著《华阳国记》以来, 因其记载了公元四世纪以前,今西南、西北部分地区的历史、地理,及重要历史人物,重大事件。其中还专列有《汉中志》《汉中士女》,体制完备、内容丰富、独树一帜,由此开启我国地方志史先例,受到历代学者的高度评价和推崇。盛世修史,汉中地方史志办继承优秀传统,在顺利完成编撰《汉中地区志》(2005年月);积极编撰《汉中通史》的同时,又整理汇编《汉中故事》,兼容学术文学,以史实为素材,用文学看历史,别出心裁,独俱匠心,分别以“诗赋汉中”、“岁月胜迹”、“汉上人物”、
勉县武候寺为全国最早为诸葛亮所建祠庙
“梦里家园”等四辑,题材不拘史籍、典故、脚本、辞赋、散文……但凡能彰显汉中胜迹,表述古今人物,歌颂故乡家园的精彩华章皆择优而选,作者则不分古今,无论男女长幼,取众家之长,集一代文萃,雅俗共赏,图文并茂,使方志得到拓展、立体与活化, 可谓一册“汉中故事”,讲透天汉古今,全书以真切、生动、鲜活的文字反映汉中历史沿革、经济文化、杰出人物、风俗风物、使汉中数千年的文明史跃然纸上,以期鼓起380万汉中儿女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雄心壮志,也使海内外各界人士更多的了解汉中悠久的历史、认识汉中灿烂的文化,共同构铸属于今天汉中的辉煌。深信这部《汉中故事》会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汉中-秦巴山地-乡村农家-红白喜事-展示羌绣
面皮-菜豆腐是汉中人经典早餐
经典回顾:
王蓬|茶业兴隆之路
王蓬/泾阳茯茶 一段传奇
王蓬/茶叶中的艺人匠心
王蓬/茶的另一种生命
王蓬/陕西茶的一段辉惶
王蓬/茶圣尊陆羽
王蓬/宦姑古镇宦姑茶
王蓬/陕西境内茶马古道
王蓬/紫阳毛尖的前世今生
王蓬/罐罐茶蕴羌族遗风
王蓬/贾氏茯茶 传承世家
作者简介
(说明:王蓬和他的著作)
王蓬,国家一级作家二级岗位(二级教授)曾任陕西作协副主席、汉中市文联主席、作协主席。創作40余年,结集50余部。曾获国家图书奖、冰心散文奖、柳青文学奖、全国首届徐霞客游记奖等多项奖励,并有多种著述翻译国外。系国务院享受特殊津贴专家、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