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中的典型误区及其分析(1):认识层面的误区及其分析
在备课中,主要存在哪些常见的误区?应该如何矫正?
备课是上课的基本前提,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效果的取得,在很大程度上受备课的影响和制约。这一章,我们比较系统地分析备课中的误区及产生的初步原因。
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备课常常遭遇诸多困难,陷入诸多误区之中。这些误区大致可以归结为认识层面的误区,管理层面的误区,技术、操作层面的误区。
一、认识层面的误区的种种表现
表现之一:备课=写教案=抄教科书
很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认为,备课就是写一份教案,而教案的内容也就是抄一遍教材。殊不知,备课的内涵远不止于此。
1、在内容上要找准重点和难点
如果备课的重点和难点不明确,教学中主次不分,这样讲出来的课学生是无法学好的。因此,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应掌握教材内容的系统性,找出教材前后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确让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根据对学生掌握知识的三个不同要求:了解(对知识的含义有感性的初步认识,能知道“是什么”)、理解(对概念和规律达到理性认识,能说明“为什么”)、运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迅速解决问题,知晓“怎么做”),确定每次课的教学重点,结合学生实际,恰当安排教学内容。另外,即使同一科目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要求也不同,备课的侧重点也就大不相同了,而学生也能根据教师的要求,掌握重点内容,将所学的知识很好地运用到今后的工作中去。
2、教师要了解的知识面不能仅限于教材
“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需有一桶水”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看教材,还应查阅相关资料,根据所教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找到合适的切入点进行链接,根据社会发展情况,对教材中滞后内容及欠妥之处作必要调整,使教学内容成为适宜的、完善的知识体系。只有教师的知识丰富了,重点突出了,才能使课讲得生动,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表现之二:备课=背课
在备课过程中很多内容都要牢记于心,有些教师就把备课过程转变成“背课”过程了,将要教的内容记在心中,上课时就平铺直叙。从表面上看,老师讲得似乎滔滔不绝,功底深厚,而实际上课堂已在不知不觉中转变成了演讲。老师是演讲者,而学生则转变成了听众。因此,教师备课不仅要备内容,还要备学生,备教法。
表现之三:备课就是抄已有的教案
1、不加思考,照抄名师教案
教师备课不是去认真钻研课程标准要求和教材要点,不是认真研究学生的学习实际,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而是舍本逐末,通过购买《名师优秀教案选》或《教案》之类的书,把别人的教案一字不漏地照搬下来。检查起来,既有“数量”,又有“质量”。学校对教师的备课检查,过分强调数量,检查只是停留在“数教案”这一机械模式上,忽视备课的内质,致使许多教师出现了应付检查式的抄教案,甚至补教案。这种无效的劳动浪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及精力,缺乏实效。
2、改头换面,重整旧案
教师在新学期备课时,虽没有照抄现成的教案,却打起了往年备课本的主意,更有甚者,索性将往年的备课本换上新封面当做本学期的备课,权且应付了事。
3、大刀阔斧,化繁为简
这些教师连“备”都觉得麻烦,干脆在“备”的过程中,拿着购来的《教案》,简单地摘录“重点环节”,并美其名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4、直接拿来,照本宣科
这些教师更是走“捷径”,直接拿着教案,为己所用。他们认为,《教案精选》或《教案》本身就是优秀的结晶,不须要再加工,没有“写”、“备”教案的必要,直接拿来,照本宣科就行了。
二、归因分析
(一)个人理解上的误区
教师备课时往往是单兵作战,缺少交流与协作,学科之间更是缺少整合。教师对教师间的竞争的认识有偏颇,在日常教学与研究中,唯竞争而竞争,各自为残,忽视了竞争者之间的相互合作,在集体备课中“守口如瓶”,制约了教师间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共享,教学质量和教师专业素质提高缓慢,集体备课形同虚设。
(二)传统观念的演习——以本为本、以纲为纲的传统观念的演习
教师本着以“课程标准”为纲,以“课本、教参”为本的传统教学观念,不敢越雷池半步,视教科书、教参为权威,致使备课出现了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现象。单纯依赖教参,备课缺乏创意,使课堂教学缺少活力。教师工作缺乏创新性,很难适应课改的要求。
备课中的典型误区及其分析(1):认识层面的误区及其分析 - 教育星空 -教育星空
备课中的典型误区及其分析(1):认识层面的误区及其分析 - 教育星空 -教育星空
反思备课现状,它严重制约着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也制约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师素质的发展,致使我们现行的备课管理、备课研究、备课方式等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随着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进一步强化,如何挖掘学校教育资源,与时俱进地改进备课方式,用扎实有效、讲究实用等教师能接受的方法,有效地解决集体备课的普遍性问题,已刻不容缓。
加强对教师备课教案的有效性管理,以集体备课的有效实施作为校本教研的突破口,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和学校发展,是改善当前备课工作、提高效率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