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期李成等五位画家十七幅绘画作品赏析
北宋建立以后,绘画艺术发展迅速,反映现实生活绘画内容极为突出。尤其是宋徽宗时期,设立画院,一批批技艺精湛的职业画家应运而生,包括帝王宋徽宗在内的诸多画作,使山水画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这一时期比较有名的山水画家较多,杰出代表有齐鲁画派李成,关陕画派范宽。宋后期的水墨山水画以米芾最为著名。还有李公麟、郭熙等人,他们擅长用多层烘染和画点点的排列,使积墨、破墨等技法,达到云山蒙笼,烟雾缭绕的效果。
这里赏析的作品有李成《读碑窠石图》、《寒鸦图卷》《晴峦萧寺图》《寒林平野图》范宽《雪山萧寺图》《溪山行旅图》《雪景寒林图》米芾《云起楼图》李公麟《五马图》《白莲社图》郭熙《早春图》《窠石平远图》《树色平远图》《松下会友图》《溪山访友图》《山村图》《幽谷图》等。
北宋时期李成代表作《读碑窠石图》赏析
李成,生于公元919年,卒于967年,是北宋初期的著名画家。他字咸熙,原本是长安即现在的陕西西安人,他的家室非常显赫,祖上曾经是唐朝的皇族,他的祖父在五代时期为了躲避战乱而举家迁往了营丘即现今的山东青州,因此他又被人称为李营丘。他十分擅长画山水,曾经先后向当时的大画家荆浩和官仝学习绘画,之后经过自己的钻研和努力,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用笔清瘦清淡,形成他“气象萧疏”之特点。秀润不凡。多平远之景。
《读碑窠石图》,立轴,绢本,水墨淡色。纵121.4厘米,横105.4厘米。北宋李成作。现藏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
此图侧采取平选法构图,近景:斜低矮斜山坡,山脚地面浑厚阔达;中景:一乱石丛生的小土坡上生长着几棵大枯树,在树的右后方屹立着一块巨大的石碑,碑前有一老一小两个行人;远景:为起伏迷蒙的小山丘,小山丘后面似乎还有空旷绵延无际的原野。在艺术表现上,画家先用细劲的线条勾勒山石树木,然后淡墨皱写,层层加深,墨色滋润,苍茫浑厚。画中物象造型精当,严于裁剪,水墨沉雄文秀,在一片冷冷清清、萧疏的荒野上,一位骑着骡的饱经风霜的老人在一手持木杖的书童牵引下,仰望着巨大的墓碑,古碑下的神龟昂首望着来人,人物沉浸在静静的哀思中,给人以悲凉、肃穆感。
北宋时期李成《寒鸦图卷》赏析
北宋李成《寒鸦图卷》,纵27.1cm,横113.2cm,绢本水墨长卷。此图淡墨画雪霁严林、群鸦、寒塘衰草。画中无名款,定为李成,亦有人认为风格相差太远,当为南宋初期画院之作。辽宁省博物馆藏。
此画卷图绘冬日雪后塘林木间群鸦翔集鸣噪的景象,在山水画中寓有深意。元代赵孟頫谓此图“林深雪积,寒气逼人,群鸟翔集,有饥冻哀鸣之态,亦可谓能矣”,对其构思及技巧甚为推崇。此图描绘虽甚精致,鉴赏家认为是南宋初年画院中的作品。
北宋时期李成《晴峦萧寺图》赏析
北宋 李成《晴峦萧寺图》,乃绢本墨笔设色的山水作品,长111.4厘米,宽56厘米,现藏美国堪萨斯城纳尔逊美术馆。作品以纵向直幅的形式描绘了冬日山谷的景色。画面可分为上、中、下三段,分别对应远景、中景和近景。中国山水画本就有“卧游”的功能,让画家和观者足不出户而能游历于山川之中,澄怀味象,此画亦然。
五代时期李成《寒林平野图》赏析
《寒林平野图》绢本120×70.2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是五代宋初画家李成创作的一幅绢本精品画作,图绘萧瑟的隆冬平野中,长松亭立,古柏苍虬,枝干交柯,老根盘结,河道曲折,似冰冻凝固,烟霭空蒙而至天际。该图正是李成最擅长表现的场景。
《寒林平野图》中的松针,线条挺直,极具功力。画松叶谓之攒针,笔不染淡,自有荣茂之色。但其最具特色的,我认为还是对于曲线的运用。李成《寒林平野图》中所绘树枝,无论粗细,均呈弧曲形,将线条的力度发挥到了最大程度。影响而及他的学生,如郭熙的《早春图》,其树枝也都是弧曲的线,谓之“蟹爪”。充满力度的曲线,是中国画最优美的线条。
北宋时期范宽《雪山萧寺图》赏析
范宽(950—1032),宋代绘画大师,又名中正,字中立,汉族,陕西华原(今陕西铜川耀州区)人,性疏野,嗜酒好道。擅画山水,为山水画“北宋三大家”之一。
范宽隐居终南、太华,对景造意,写山真骨,自成一家。其画峰峦浑厚端庄,气势壮阔伟岸,令人有雄奇险峻之感。用笔强健有力,皴多雨点、豆瓣、钉头,山顶好作密林,常于水边置大石巨岩,屋宇笼染黑色。作雪景亦妙。
存世作品有《溪山行旅图》《雪山萧寺图》《雪景寒林图》等。
宋 范宽 雪山萧寺图立轴,绢本,淡设色,纵182.4厘米,横108.2厘米。故宫旧藏,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范宽山水多作雪景,在山水画中表现雪景该以他为最早了。这是他的一幅表现雪中山水的代表作品,构图不同于其他作品。画中山石树木直现于幅前,不留空间,让观赏者觉得有一股寒气袭来的身临其境感。群山簇拥,直指天空,深深的沟壑中,密林隐藏着萧寺,丛岩叠嶂中,“溪出深虚,水若有声”。由近而远堆叠的山峦,“折落有势”,山下寒树苍劲坚挺,势如铁帚,显示出范宽“写山真骨”,“与山传神”的精湛技艺。诗堂有王铎题“博大奇奥,气骨玄邈,用荆关董巨运之一机,而灵通神迈,尤为古今第一”。
此图无款,王铎题为范宽之作。画面画皑皑白雪覆盖下的群山深谷,山顶密林寒树丛生,山涧布置古刹、寒泉及行旅,以水墨染出阴翳的天空,山石皴笔不多而气象雄浑,依然显示出范宽“写山真骨”、“与山传神”的精湛技艺。画上钤有清嘉庆诸玺,诗堂有王铎题“博大奇奥,气骨玄邈,用荆关董巨运之一机,而灵韵雄迈允为古今第一”。
北宋时期范宽《溪山行旅图》赏析
范宽(北宋) 溪山行旅图(绢本设色)206×103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巍峨的高山顶立,矗立在画面正中,占有三分之一的画面,顶天立地,壁立千仞,予人以鲜明的印象。山头灌木丛生,结成密林,状若覃菌,两侧有扈从似的高山簇拥着。树林中有楼观微露,小丘与岩石间一群驮队正匆匆赶路,在静谧的山野中仿佛使人听到水声和驴蹄声。细如弦丝的瀑布一泻千尺,溪声在山谷间回荡,景物的描写极为雄壮逼真。全幅山石以密如雨点的墨痕和锯齿般的岩石皴纹,刻画出山石浑厚苍劲之感。画幅右角树阴有“范宽”二字款。
北宋时期范宽《雪景寒林图》赏析
宋代,范宽《雪景寒林图》绢本,水墨,纵193.5厘米,横160.3厘米。原属圆明园收藏,现藏于天津市博物馆。
《雪景寒林图》,气势磅礴,境界深远,动人心魄,生动地描绘出秦地雪后山川、林塑如诗景象,为其代表作之一。笔墨浓重润泽,层次分明,皴擦、渲染并用。他以粗壮的线条勾勒山石、林树,结实、严谨,用细密的“雨点皴”表现山石的质感。皴擦烘染时,注意留出坡石、山顶的空白,以强调雪意。此外还应注意画出林木浓密、枝桠锐利的感觉。
此图画群峰屏立,山势高耸,深谷寒柯间,萧寺掩映;古木结林,板桥寒泉,流水从远方迂回而下。真实而生动地表现出秦陇山川雪后的磅礴气势。笔墨浓重润泽,皱擦多与泻染,屑次分明而浑然一体,细密的雨点皱于苍劲挺拔的粗笔勾勒,表现出山石和枯木锐枝的质感。此图历来受到广泛重视。因此在范宽有限的传世作品中尤其难得。名款“臣范宽制”四字,隐于前景树斡中,因年久字迹漫漶不易辨认,它是宋画中代表范宽画派的重要作品,则是大家公认的。据收传印记,可知历经清梁清标,安岐鉴藏,乾隆时入内府,1860年英法联军掠圆明园时曾流落民间。
本图以三拼绢大立幅图写北方冬日雪后山林气象。画上群山重重壁立,气势苍茫,深谷危径,枯木寒柯,隐现寺观,山麓水边密林数重,后有村居屋舍,一人张门而望。全画布置严整有序,笔墨质朴厚重。画家用“抢笔”笔法,密点攒簇,并参以短条子的笔道,来刻画北方山石的质感,使画面浑厚滋润,沉着典雅。此图是否为范宽真笔,鉴赏家尚有争议,但公认为北宋范氏流派中之杰作。
北宋时期米芾《云起楼图》赏析
米芾(1051-1107),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祖籍太原,迁居襄阳。天资高迈、人物萧散,好洁成癖。被服效唐人,多蓄奇石。世号米颠。书画自成一家。能画枯木竹石,时出新意,又能画山水,创为水墨云山墨戏,烟云掩映,平淡天真。善诗,工书法,精鉴别。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宋四家之一。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
米芾《云起楼图》现状收藏于美国华盛顿特区弗里尔(Freer Gallery of Art)美术馆
米芾最擅长的是以笔墨点染的方式描绘江南山水,本件《云起楼图》是典型的“米氏云山”的传统,在技法上,采用江南画家董源、巨然的传统,以苔墨点与晕染来画圆弧形的山峦,让山水形象融合在一片雾气中,特别具有抒情的韵味。
画面约中景处,丘陵顶端有一两座院落,下可眺望江景,远观则为烟云变幻的山峦。这让人联想起米芾位于润州
近景亦以类似的墨点图写前后两排的松木,墨色稍浓,其间及其与远山间,仍以烟云留白的技法分隔空间,与整幅图表达空间层次感的幽缈之意相映成趣。其山木树石的风格似乎可从董源处寻其渊源。除此之外,米芾“以山水古今相师”,即融合古人技法与对自然山水的体悟成一家,风格独特,故世称“大米”。
这幅又作《天降时雨图》,画家巧妙地运用“烟云掩映”的技法,分隔远山与松木之间的空间感,尤其是墨点晕染的圆转山头,可见其山顶积墨浓重、表现阴影,山腰以下则没人淡墨晕染的烟云中,仿佛连绵的山峦出入云霭间,幽缈、空远。
五代时期李公麟《五马图》赏析
李公麟(1049-1106),字伯时,号龙眠居士,北宋庐江郡舒城县(今舒城)人 。出身名门大族,家藏古器名画法书甚多,自幼知识渊博,好古善鉴,多识奇字,自夏商以来钟鼎尊彝皆能考订世次,辨别款识。长于诗文,行楷书有晋人风。一生勤奋,作画无数,人物、史实、释道、士女、山水、鞍马、走兽、花鸟无所不能,无所不精。画马过韩干。能集诸家之长,得其大成,师法自然,大胆创新,自成一家,被后代敬为第一大手笔、百代宗师。传世作品有《五马图》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临韦偃牧放图》卷、《维摩演教图》藏故宫博物院、《赤壁图》《蜀川胜概图》流往美国,《莲社图》轴(南宋摹本)藏南京博物院。
李公麟五马图 纸本墨笔,纵29.3厘米,横225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五马图》为李公麟的代表作,纸本墨笔,纵29.3厘米,横225厘米,无名款。图以白描的手法画了五匹西域进贡给北宋朝廷的骏马,各由一名奚官牵引。每匹马后有宋黄庭坚题字,谓马之年龄、进贡时间、马名、收于何厩等,并跋称为李伯时(公麟)所作。五匹马各具美名,令人遐想。
该幅无作者名款,共分5段,前4段均有北宋黄庭坚的笺记,后纸有黄氏跋语,另有北宋、南宋初的曾纡跋,言及黄庭坚题于元祐五年(1090年)。幅上两处有乾隆帝的题文,钤有清“乐寿堂鉴藏宝”等印20方。
据黄氏题跋,五马依次为凤头骢、锦膊骢、好头赤、照夜白、满川花,皆为雄马,均是西域的贡品,分属宋廷的左骐骥院和左天驷监。前三位控马者为西域少数民族的形象和装束,姿态各异,无一雷同,妙在其精神气质亦微异,有饱经风霜、谨小慎微者;有年轻气盛、执缰阔步者;有身穿官服、气度骄横者。马的造型因品种而异,大小、肥瘦、高低、毛色各别,但性情都温顺平和,以示已被调教驯服。大凡画贡马的题材,马的神态和步态都是如此。
李公麟《五马图》局部
画家在白描的基础上微施淡墨渲染,辅佐了线描的表现力,使艺术效果更为完善,体现了文人画注重简约、儒雅和淡泊的审美观。自此之后,几乎所有的白描人物画无不源出于李公麟的白描艺术。
五匹马体格健壮,虽毛色不一,姿态各异,但显得驯养有素,极其温顺。五个奚官则因身份不同,或骄横,或气盛,或谨慎,或老成,举手投足,无不恰如其分。李公麟虽由吴道子入门,但其线描功夫,称得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你看马的轮廓,似乎感觉得到其骨骼肌肉,略加烘染后,又似乎能感觉到其皮毛、斑纹。人物的面部刻画很简单,但结构异常准确,状貌极其生动,须眉之间,不但可视其年龄、身份、民族,甚至从表情可以窥其内心。衣褶自然是线描最优美之处,观者打开画卷,无不立即就被这些流畅圆润而又凝练劲挺的线条所吸引,不能不为其造型之精美而折服。后人推其为宋画中之第一。
北宋时期李公麟《白莲社图》赏析
白莲社图(摹本)北宋 李公麟 原作 南京博物院 藏
描绘东晋元兴元年(402),僧慧远与刘遗民等百余同道在江西九江庐山东林寺创立白莲社,专以念佛为修行法门,共期往生西方净土的故事。此竖轴则是从下至上的方式展开。
此图以此表现:陶渊明因腿疾被抬归;谢灵运骑马而至;社主慧远与陆修静相遇捉手笑谈;尊者佛陀耶舍与佛驮跋陀罗相对坐于岩石上;僧昙常、道昞及周续之于骑金狮的像前做佛事;僧慧永、慧持、慧睿及刘遗民、张诠五人围坐石台翻经;僧昙顺与宗炳携杖游山归来;僧道生据胡床、凭几说法,床前僧昙诜、道敬展具趺坐,雷次宗坐兽皮,执白羽听法;张爱民濯足观瀑。
北宋时期郭熙《早春图》赏析
郭熙(1023-约1085),北宋杰出山水画家,字淳夫,河南温县(今属河南)人。熙宁(1068-1077)间为图画院艺学,后任翰林待诏直长,创作活动旺盛的时代正是宋神宗在位的熙宁、元丰间(1068-1085年)。
郭熙工画山水寒林,宗李成法,山石用“卷云”或“鬼脸”皴法,画树枝如蟹爪下垂,笔力劲健,水墨明洁。布置笔法独树一帜,早年巧赡致工,晚年落笔益壮,常于高堂素壁作长松巨木、回溪断崖、岩岫巉绝、峰峦秀起、云烟变幻之景。
《早春图》轴、《关山春雪 图》轴均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著有画论《林泉高致》,为其子郭思纂集,为中国第一部完整而系统地阐述山水画创作规律的著作。
郭熙犹工寒林,师承李成。代表作《窠石平远图》《早春图》。
《早春图》轴轴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早春图》主要景物集中在中轴线上,以全景式高远、平远、深远相结合之构图,表现初春时北方高山大壑的雄伟气势,渲染出画面宁谧而生机勃勃的氛围。
《早春图》细微处有呼应,大开合处相顾盼,气势浑成,情趣盎然,为观者营造了“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境界。
《早春图》描写早春即将来临的山中景象:冬去春来,大地复苏,山间浮动着淡淡的雾气,传出春的信息。远处山峰耸拔,气势雄伟;近处圆岗层叠,山石突兀;山间泉水淙淙而下,汇入河谷,桥路楼观掩映于山崖丛树间。在水边、山间活动的人们为大自然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山石间描绘有林木,或直或欹,或疏或密,姿态各异。树干用笔灵活,树多虫枝,枝条上多有像鹰爪、蟹爪之类的小枝。
画中出现的大面积水域有三处,分别在画面左上方以及下方左、右;此外还有多处泉瀑。画面下方左右两边各有一湖泊,皆有渔人停舟登岸。左边有一妇人怀抱婴儿,手牵着一个黄发垂髫的小童,妇人回首望着身后挑担的男子,而童子则似乎被前方欢脱的黑色小狗所吸引而趋步向前,一幅春游欢愉的还家场景。画面右边则是两个正准备登岸的男子,左边的男子手中拄着竹篙,抬头好似凝望着眼前的高山,这便是“自山下而仰山巅”得“高远”;右边的男子则低头摆弄渔网,船上依稀可辨鱼篓等物,春江水暖渔人先知。在两男子上方,还有垂瀑三叠,是春来解冻的清流,源头活水,寓示勃勃生意。与画面中其他处多枯枝不同,此处树木已发出嫩芽,虽没有江南春来常见的桃柳相映,却可以从山中焕发出的袅袅春雾中嗅出一丝冬去春来的暖意。
画幅中的第三处水域位于画面左边的被虚化的远山与层层淡墨渲染的天空中间,随着一淙泉水缓缓流下,使得观者的目光随着流水为栈道上的行旅及樵夫的身影停伫,三人之间因前方男子的回首而产生互动。正是透过他们进山的脚步,我们“自山前而窥山后”,得到“深远”的视觉效果。纵观画面,正在活动着的共有三组九人,无一例外都表现出人的渺小与山的伟岸。
这幅画作是在描写瑞雪消融,云烟变幻,大地复苏,草木发枝,一片欣欣向荣的早春景象。
北宋时期郭熙《窠石平远图》赏析
《窠石平远图》绢本,墨笔,纵:120.8cm,横:167.7cm,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画面近景,溪水清浅,岸边岩石裸露,石上杂树一丛,枝干蟠曲,有的叶落殆尽,有的画出老叶,用淡墨渲染。远处,寒烟苍翠,荒原莽莽,群山横列如屏障,天空清旷无尘,是一派深秋的景象。
在郭熙的山水画理论中,主张深入真山实水作观察体验为创作的先决条件。在深入实际体察时,他采用了对比的观察方法。《窠石平远图》画的是北方的深秋。从对比观察中,他体会到“西北之山多浑厚”,“其山多堆阜,盘礴而连延,不断于千里之外,介丘有顶而迤逦,拔萃于四逵之野。”画中的窠石和远山正体现了这些特点。窠石用卷云皴法,以表现北方山水的浑厚和盘礴,是郭熙的创造。而秋天,他的感受是“秋山明净而如妆”,“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画中没有萧瑟和悲凉,从构图的气势,用笔的利爽,给人以肃穆、庄重、清神的美感。特别是曲折的溪水,明澈澄鲜,不激不怒,且清且浅,与历历的窠石相联系,给人以“水落石出”的 感觉。这一深秋景色富于神韵,是一般画家难以察觉和表现得出的。
北宋时期郭熙《树色平远图》赏析
北宋 郭熙 《树色平远图》 ,绢本,纵32.4cm、横104.8cm,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
北宋时期郭熙《松下会友图》赏析
通常,好的艺术作品能带着创作者去往更好的地方,过更优越的生活。郭熙也不例外,画得如此一手好画的他,在京城不久便得到了皇上的垂青。宋神宗特意给他封了官,一得闲就会把郭熙请来宫中画画。
五代时期郭熙《溪山访友图》赏析
溪山访友图 绢本,墨笔,纵:96.5厘米,横:46.3厘米云南省博物馆藏
此画写深秋山水。凌云而出的高山,清冽的溪水,巨石突兀,长松乔木,点缀着寻幽访友的高士,表现了寄情林泉的雅兴。画幅右上方有作者楷书“臣郭熙”三字款识,应系在画院奉旨所作,此图笔墨秀劲章法严整,绘制年代应在《早春图》之前,是现存郭熙传世绘画中的早期之作。
五代时期郭熙《山村图》赏析
《山村图》 绢本,淡设色,纵:109.8厘米,横:54.2厘米南京博物馆
此图于夏季山野风景中穿插村落及隐居的生活。立幅正中是峥嵘巍峨的巨峰,山势奇险在烟蔼中浮现,其下为两山夹峙的峡谷,下部平坦处建有山庄及亭阁,山麓浅沙平岸有渔船停泊,山水中点缀乘轿的士大夫及朴野的渔夫山民,虽寥寥数笔,但人物神情动态跃然于绢素。此图虽无款识,但似卷云状的山石和壮健的笔墨正是郭 熙的本色,画中山峦林木郁郁葱葱,展现的是“夏山苍翠而如滴”的风貌。
五代时期郭熙《幽谷图》赏析
《幽谷图》为立轴,绢本,纵168厘米,横53.6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幽谷图》为立轴,绢本,纵168厘米,横53.6厘米。在狭长的竖式画幅上,画家以俯视的角度表现了皑皑白雪覆盖下的深山大壑。画面远景是矗立的崇山峻岭;中景处,两旁为陡立险峻的悬崖,中间为幽深的峡谷,雪雾、烟岚弥漫山间,展现出一种高峻奇险、幽深神秘的境界。白茫茫的大雪,为画面营造出荒凉、萧瑟的气氛。在积雪中毅然成长的树木,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画面远处,葱郁的树木密布山顶,簇拥成一大片。几株怪树斜长在陡峭的山崖上。深暗的树身,在白雪的映衬下格外显眼。树叶已落尽,光秃秃的枝丫如蟹爪或鹿角般随风摇摆。画面上的树木或傲然挺立,或弯腰低头,或俯身下探,似乎向观者竭力展现自己尊严寒、斗风雪的风采。沿着幽深的石谷向下看,没想到,这冰天雪地中竟有泉水从石罅中缓缓流出。涓涓而下的清流冲刷着冰冻的湖面。流水不止,生命不息,自然万物是不可能被冰雪所压垮的。作品中,雄浑的雪山、幽深的沟壑、干枯的树木,似乎传达着“冬山惨淡而如水”的幽寂;而树枝的遒劲、老树干得苍浑、树林的繁茂,似乎在力排冬雪的掩埋、消除冬雪的睡意;淙淙的泉音,又似乎在呼唤大地赶快苏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