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起跑线》

看完《起跑线》,我感觉印度电影拍的比国产电影好太多了,揭示的问题也更深刻。不是什么神剧,真实平凡。我们真的不陌生,为了孩子上学,父母竭尽所能,我们可以吃苦,但孩子不能。正因为我们吃过苦,我们更不想孩子吃我们曾吃过的苦。

为了让孩子上好学校,从底层奋斗起来的中产阶层父母很拼,因为缺乏底气和安全感。我们始终觉得还融不进所谓的上流圈子,害怕被时代抛弃。这对父母也一样,焦虑,是印度父母的通病,也是中国父母的。尤其是妈妈们。剧中男女主人公为了孩子,买学区房,排队拿表格,这些在国内也是很熟悉的情节。拉吉一早就去排队拿表格,结果已经排到四百多号,有些人已经在校门口过夜,这些在我们身边也有。真的可怜天下父母心。

为了让孩子能上名校,给孩子报培训班。因为课程开始的太晚(What?还只是报名上幼儿园而已!),所以培训班助理给皮娅排的课程很满。拉吉夫妇很诧异,迟疑着问助理:“那她什么时候吃饭睡觉?”助理只是笑笑:“她报培训班已经迟了好几年,别人家的孩子在怀孕的时候就来了。”So~大人也要上。然后助理带着他们“见识”了在培训班的其他孩子,那些孩子都是“别人家的孩子”,小小年纪已经会了好几种语言,英语说得非常地道,非常有礼貌。而且看起来get了好多技能。看了以后,拉吉也不敢怠慢,钱,那都不是事,只要女儿能被好的幼儿园录取。在上海不是说父母胖的也不收嘛?

结果他们努力了,女儿还是没能被录取。为什么呢?拉吉非常气愤地去找培训班助理,助理一语道破天机:“可能不是你女儿的原因,因为他们不想录取商贩的孩子。”因为拉吉是个卖服装的,虽然已经是富豪,但阶层固化,他依旧不被上流社会接受。

后来听说文德学校有25%的贫困生指标,为了女儿,他们假扮穷人住进了贫民窟,以此引发的一系列心酸又温馨的故事。故事是一部喜剧,让你笑的同时也让你流泪,终于拉吉的女儿得到了贫困生的指标,却挤占了善良的普拉卡什的儿子的指标。他碰瓷就为了能给拉吉的女儿凑学费,这让拉吉很震撼也很感动。我突然对碰瓷有了新的想法,如果能够有尊严的活着,谁会选择拿命去赌?每一个卑微的灵魂背后也许是不健全的社会制度。

当普拉卡什知道拉吉是富翁,用了不公平的手段为女儿争取到入学权,他很愤怒。他说:“政客偷窃穷人的食物,建筑商偷窃穷人的土地,富人偷窃穷人孩子的教育权利。”扎心了!在去学校告发的时候见到了拉吉的女儿皮娅,天真的孩子让他不忍心告发。小人物也许更多善良,而所谓的上等人却充满恶意。可是悲催的是,即使拉吉主动坦白自己的欺骗,校长也不可能让普拉卡什的儿子入学。阶级固化,扎心了。就算每年有25%的指标给穷人孩子,但是穷人的孩子入学后依旧会付不起高昂的社会活动费,以及受不了被富人的孩子排挤而最终退学。包括校长,她也是穷人家庭出身,当初她也是受尽了排挤,虽然最终脱贫,但她也早忘了初心。那些权贵富人为了让孩子进文德学校对校长可是毕恭毕敬的,校长为此也没少收贿赂。而帮助穷人又有什么好处呢?所以当拉吉质问她的时候,说要去告发她的时候,她很淡定:“好呀,你去告呀,找谁告?教育局?司法局?他们的孩子也要在这里上学呀!”

真的是困局。当初拉吉刚到贫民窟的时候,善良的普拉卡什说:“贫穷是一门艺术,我很穷,我爸爸很穷,我爷爷很穷,我太爷爷也很穷......”他们以为贫穷是他们自己命不好或者是不够努力,却不知道是阶层的固化使他们失去向上流动的通道。

当然这是一部喜剧,一定要有一段慷慨激昂的Happy ending啊!最后在文德学校的汇报演出上,拉吉请来贫困生的孩子上台表演节目,丝毫不比文德学校的孩子差。但是没有人为他们鼓掌。当拉吉在台上说出“less is more "的时候,是真正从心里说出来,而不是从前为了女儿能上贵族幼儿园而假装的斯文。我们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上名牌学校是为了孩子的能力还是满足父母的虚荣心?

最后拉吉为女儿转了学,去了公立幼儿园。刚开始拉吉的妻子米塔对女儿无微不至的关怀,讲究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刚到贫民窟,她不让女儿吃邻居的食物。后来在贫民窟的生活,让她真正体会到穷人的不易和善良,也是在这里,女儿真正交上了朋友,学会了乐观坚强。

这部电影和《神秘巨星》不同,我们对印度男人的形象还停留在《神秘巨星》里尹希亚的父亲形象,所以这部画风突变的爸爸让我有些不适应呀。每当米塔有些过分和矫情的时候,我都担心拉吉会一巴掌打过来。拉吉是一个好爸爸好老公,他本身也是个善良的人,比如米塔闹着要搬家的时候,他对老邻居依依不舍,边走边哭,虽然很有钱了,但还是住在平民区,和邻居一起参加演出。尤其是对女儿皮娅的爱很真挚,当音乐响起,皮娅喊爸爸来跳舞,于是他完全不顾形象和孩子跳起舞来。也不顾派对上所谓的上流人物的看法。他自己就是个真实有爱的人。

生而为人,谁都不想输在起跑线上,但是,作为父母的你,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