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酐老矣,正当壮年的胱抑素C,能否掀起一场肾功能检验革命?
可能很多肾病朋友认为,检查肾功能很简单,抽个血、查个肌酐就搞定了。
但实际上,检测肾功能一直是临床上的一个难题,至今都没有太好的办法解决。
肾功能检查不准确是常态
几十年来,尽管我们的检验方法在逐步改进,从改革开放前的尿素氮再到肌酐,再到胱抑素C再到肾小球滤过率,每一步都变得更加准确。
但不得不承认的是:至今为止,即便是临床上应用的最准确的肾功能指标——肾小球滤过率,准确度仍然不够理想。
评价检测值和真实值的一致性,我们经常用到Kappa值:
Kappa值>0.75,说明诊断结果一致性较好;
Kappa值处于0.4-0.75之间,说明诊断结果一致性一般;
Kappa值<0.4,说明诊断结果一致性较差。
而医院里检查的肾小球滤过率,其Kappa值往往低于0.4,和真实值的一致性处于“较差”的程度,个别研究结果显示“一般”。
肌酐就更别提了。
放低要求的话,Kappa值的范围在-1~ 1之间,咱们肾功能检查没有惨到负数,还是可以凑合用的。
只是,我们很有必要减少对肾功能的误诊误判。
各项肾功能指标,更新换代
尿素氮是肾功能化验单上资格最老的老前辈,如今我们很少用不靠谱的尿素氮来代表肾功能了,曾经风光无限的“氮质血症期”这个词也很少用了。
现在用得最多的指标是老将肌酐。但是肌酐有许多非肾性因素,比如肌肉含量、体育活动和饮食等,会导致它产生波动,靠谱的医疗机构都在弱化它的影响。
年轻的胱抑素C,是一个较为准确的肾功能指标,自美国药监局2001年批准胱抑素C检测,到如今整整20年时间,正当壮年。胱抑素C体内生成恒定,仅通过肾脏排泄,所以不受许多非肾性因素影响。
但它在临床诊治中的应用并不多,显示出一种科研里热门、指南里一般、临床里冷淡的现象。都知道胱抑素C比肌酐更准确,发论文一个比一个猛,但没有足够的动力去改变现状,可能因为检查胱抑素C比肌酐贵一点?但即使多花几十块钱查了胱抑素C,许多医院和医生也不看这个指标,怪哉……
肾小球滤过率是国际上公认的肾功能“金标准”,但遗憾的是,它经常只是一个戴着金标准帽子的傀儡。因为大部分的医疗机构,较少开展肾小球滤过率检查。
哪项指标反应肾功能最准确?
毫无疑问是肾小球滤过率(内生肌酐清除率和肾小球滤过率的一致性较好)。
肾小球滤过率的检测方法有多种:
菊粉清除率法,以及放射性核素双血浆法,是测定肾小球滤过率的金标准,但因为操作繁琐或价格昂贵,仅用于科研。
在临床应用中,肾动态显像也可以检测肾小球滤过率,准确性尚可。虽然检测过程中需要检查者来勾画肾脏图像和本底感兴趣区,可能存在一定误差,但严格操作的话,准确度是令人满意的,而且还可以分别检查两个肾脏各自的滤过率。只是,这个检查也不算便宜。
比较经济便捷的方法,是通过肌酐或胱抑素C来估算肾小球滤过率。相比来说,使用胱抑素C来计算肾小球滤过率,比使用肌酐来计算更准确。
综合来看,考虑到成本、操作量、检验条件等因素,使用胱抑素C来计算肾小球滤过率,可能是大部分情况下最适合的肾功能检测方式。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