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后,我们再次见面的理由
最近连着加入了两个群,高中同学在讨论20年聚会,初中同学也在发20年聚会的邀请,我一时有点恍惚,后来一想,原来都对,人生就是一环扣一环。
高中同学的聚会群,最后变成了男同学彼此之后互相吹捧的群,聊足球,聊股票的群,那些都是曾经特别聪明的少年,物理可以考满分的高智商同学,如今也变成了千篇一律的中年男人,带着某种怀才不遇,某种玩世不恭,或者某种沾沾自喜。
我想,一直沉默不言的我,大概离被踢出群的那一天不远了。
接到初中同学聚会的消息,给我打电话的是同村的小学女班长,因为给孩子讲故事,差点漏接了电话,接通之后的第一句话,同学就在解释说大家都不敢给我打电话,互相推脱,最后还是她鼓足勇气打了,她说因为大家都觉得跟我的生活差别很大。
曾经,她是我们小学班级里的大姐大,当时班上有两个大姐大,我权衡利弊,最终选择了投靠她的阵营,理由之一是我上学必须要经过她家门口,那时候她是大姐大的原因不只是因为个子最高,而且性格也好,属于遇事能够仗义直言的那种,我对她留存的印象就一直如此,以至于后来听到家里人说到她婚姻的不幸差点让她寻了短见的事情后,有很长一段时间都难以释怀,那个曾经的大姐大,怎么可能不是生活中的强者?
聚会我自然是参加不了的,我想她大概也是预料到了这一点的,短短的3分钟,我们各自说了一下自己的孩子及目前的现状,她一再表示理解,我表达了不能参加的无奈和惋惜,并承诺需要集资给母校捐款捐物的时候别少了我这一份,于是就匆匆挂断了。
挂断电话之后,有一些往事浮现出来,我突然在想自己不能去参加的理由,自然现实情况是我不可能丢下两个孩子或者带着孩子去参加,然而,我真正想知道的是为什么不能参加聚会的我,内心深感惋惜的成分居然是很淡的。
真实的心理活动也许是,我大概早就意识到:我们曾经那么深厚的发小友谊,早在以成绩好坏作为人生分水岭的初中阶段,就已经结束了。
于是,就在我意气奋发走进高中校门的时候,而她们,早已鼓足勇气走进了南下广州的打工队伍,此后的人生,对彼此的了解都已经是空白,何况这些年,各自的生活境遇和生活土壤,所谓的三观早已有了天壤之别,甚至远大于当年成绩的差距,自然各自也不再有信心去重新建立起手拉手心连心的友情。
初中的时候,我是一个一心活在未来的人,当时的一切,似乎都是为了将来做准备,于是我也体会不到她们当时面对前途的惶恐和无奈。
如今,我其实是一个非常踏实生活在当下的人,仔细想想,谁又不是呢?
至于从前,大概真的要到彻底已经没有了什么未来可憧憬的时候,才会满怀真诚地回望吧。
同学把我加进了群里,还发了一句欢迎的话,看到没有人回应,她又私信跟我说估计同学们好多都已经休息了,我知道她大概怕我觉得尴尬,其实我反而很释然,原本在从前的那个群体里,我就是一个相对孤独的存在,反而是她的这番解释,让我感觉到一种真实的温暖。
有一次回老家,跟我同级的堂姐才坦白跟我说,她之前也一直觉得我清高,不好接近,其实接触下来发现并非如此,我想,因为血缘的关系,堂姐尚有机会能认识到我的另一面,然而,对于那些渐行渐远的同学,大概某种印象只会愈加强烈了吧。
毕业之后,基本维持一年回家一次的频率,有些初中同学嫁给了我的小学同学,有的甚至成为了我隔壁一个哥哥的妻子,然而距离的拉近并没有让我们曾经的友谊卷土重来,我们反而成为了最相邻的点头之交,因为她们终觉得自己成为了平凡的村妇,而我大概过上了她们难以想象的生活。
殊不知,我们如今也都成为了平凡的妇人,在时间面前,谁和谁的差别又会有多大呢?
然而,告诉她们这样的真相,她们大概也不能真正理解吧,也许会觉得我谦虚?也许会有某种安慰?又或者,更是一种对于人生另外一种可能的幻灭?总之,都不是我想要的。
我还记得曾经那个特别会画画的同学,记得那个写得一手好字的同学,也记得那个六年级就开始写情书的同学,他们都代表着一种非常真实的年少回忆,然而,这些却都不能成为我排除万难想去见一面的理由,大概,也是为了避免见面的尬聊,那份从头开始说起的清晰的陌生感,以及谁也无法真正了解彼此的界限感。
我其实很怀念曾经那些可爱的同学们,却不再有相见的理由。
我更愿意保留那些从前非常单纯的美好印象,而不愿意听到各自生活的种种真相。
这,就是我对于20年聚会内心的回应。
这,大概也是相见不如怀念的道理。
或许,我大概更可以成为一个薄情的人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