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金匮方证相应应用全集
(一) 对号入座
初起感冒------葛根汤
前额头痛,后头痛,脖子、肩膀、背部酸痛、不舒服-----葛根汤
鼻涕或痰稀稀白白似鸡蛋清----------小青龙汤
鼻涕或痰黄黏稠-------------麻杏甘石汤
咳嗽痰稀白-------------小青龙汤
咳嗽干咳、黄黏稠------------麦门冬汤
喉咙不舒服吃冰或吹风就不舒服-----------小青龙汤
喉咙不舒服,咽喉痛、发炎-------------麦门冬汤
晕
--------------------------------苓桂术甘汤
痛
-----------------------------芍药甘草汤
肚子不舒服--------------------平胃散
拉肚子一般水泻----------------胃苓汤
拉肚子急性肠炎---------------葛根芩连汤
见药方解说-------------------小柴胡汤
(二) 药方解说
葛根汤:
1.感冒初起
2.头痛、发烧、恶寒、脖子、肩膀、骨节疼痛,而无汗。
一般头痛、脖子、肩膀、背部酸痛都可以用。
*注意事项:一直在流汗的时候,不要服用。平常吃不会发汗,但感冒欲汗不得汗时,则会发汗。
小青龙汤:
1. 感冒第一、二天不要用,第三天后不管有哪些症状,只要流清涕或稀白的痰都可以使用,一吃不管是咳嗽、流鼻水、发烧恶寒,通通可以痊愈。
2.平常任何时候,只要见到流清涕就可以用。
3.过敏性鼻炎,气管炎、支气管炎,动不动就打喷嚏,流稀稀白白的鼻涕(成泡沫状似鸡蛋清)。
4.寒性的气喘—气喘而有恶寒、流清涕或稀白的痰。
5.寒咳-咳嗽而痰白稀。一吃冷、一吹风就咳(或不舒服)。
*注意事项:感冒第一、二天不可以使用。
麻杏甘石汤:
1.流黄稠的鼻涕或痰。
2.热性的气喘、急性肺炎、热郁肺叶(胸闷、呼吸急促,唇红似擦胭脂,量体温却不一定发高烧) 。
麦门冬汤:
1.热咳,干咳—咳嗽无痰,喉咙会痛、沙哑,或咳嗽痰黄稠。扁桃腺发炎。
2.常说话者,最佳保养药方。
苓桂术甘汤:
1.几乎所有的晕都有效,包括内耳、前庭神经不平衡、低血压…等。
2.晕车(上车前就吃或用浓缩药粉填在肚脐,再上贴透气胶布亦可;吃了不但不伤胃,反而胃口大开又健胃)。
3.眼压过高(平常眼睛、眼眶会胀胀的)。
4.鼻涕倒流。青白色的痰或鼻涕。
芍药甘草汤:
1.中药的止痛药,虽然不一定百分之百可以止痛,但简单安全有效。
2.全身一切挛急疼痛都可以用,尤其---痛经、小朋友半夜哭闹、治腹痛如神(日本汉医博士极力 称赞)、爬山回来小腿肚痛。
3.打嗝、呃逆、放屁。肩腰腿脚痛、结石痛、脚无力…等,皆可缓解。
4.巴金森氏症、小儿脑性麻痹,皆可长期服用而缓解。
平胃散:
肚子不舒服、胀气、消化不良、吃坏东西(肚子痛、拉肚子)。
注意事项:孕妇不要吃。(跟孕妇不能吃薏仁的理由一样,不要想得太可怕)。
注:平胃散┼五苓散=胃苓汤。
胃苓汤:
拉肚子、水泻、上吐下泻(包含某些霍乱)、一吃就拉。拉肚子不是很痛,拉的几乎都是水。
注意事项:孕妇不要吃。
葛根芩连汤:
急性肠炎、一切细菌病毒感染之拉肚子(大便黏黏稠稠似稀饭)。
拉肚子来势汹汹、肚子会绞痛、大便黏稠、肛门重重的,一直想拉却老是觉得拉不干净,口会渴,嘴巴也会干。
注:到落后地区旅游一定要带。
小柴胡汤:
1. 感冒的中间期(已经不再发烧、恶寒,或有轻微的发烧,而不恶寒)
2.口苦、咽干、目眩、心烦、胸胁闷痛、食欲不振、有想吐的感觉。
3.眼睛、耳朵、咽喉不 太舒服、耳鸣、淋巴结疖。
4.非感冒而有以上任何症状时,亦可服用。
5.往来寒热(发烧时不恶寒,恶寒时不发烧,但两者明显交替发作) 莫名其妙的发烧。
6.头痛(痛在太阳穴附近)。
(三)进阶应用---举例:
1.口苦、眼睛不舒服、发烧、喉痛---小柴胡汤(3克)┼麦门冬汤(3克)。
2.内耳不平衡、晕眩、眼压过高---小柴胡汤(3克)┼苓桂术甘汤(3克)。
3.发烧、鼻涕黄稠、咳嗽、喉咙痛---麻杏甘石汤(3克) ┼麦门冬汤(3克)。
4.口苦、眼睛、耳朵不舒服、发烧、头痛、淋巴有节疖,肚子痛-小柴胡汤(3克)┼芍药甘草汤(3克)。
5.喉咙不舒服、紧张就咳---麦门冬汤(3克) ┼芍药甘草汤(3克)。
6.感冒引起拉肚子----小柴胡汤(3克)┼平胃散(3克)。
7.感冒发烧,并发急性肺炎、喘、高烧不退---麻杏甘石汤(3克)┼鱼腥草(1~2克),一吃马上改善。
8.初起感冒,就鼻腔热热的,连自己呼吸都感觉到干干热热的,甚至会痛---葛根汤(2克)┼黄芩、桑叶、菊花(各0.5克)。(注:此时葛根汤用量比平时少一点。)
9.初起感冒,就咽喉痛---葛根汤(3克)┼桔梗、百部、元参(各0.5克)。
(注:麦门冬汤会影响葛根汤发汗的作用,所以初期感冒发烧恶寒,欲汗不得汗时不用。)
10.喉咙会痛、也有一些痰,但不是很稀---麦门冬汤(3克) ┼苓桂术甘汤(3克)。
11.流清涕,但咽喉痛---小青龙汤(3克)┼黄芩、桔梗、百部、元参(各0.5克);
或苓桂术甘汤(3克) +麦门冬汤(3克)。
注:小青龙汤原则上不与麦门冬汤或麻杏甘石汤一起使用。
注:本内容之单味药原则上仅供进阶者参考以加强疗效,不用准备;若要应用则视需要酌量使用一二味即可。
三、剂量及服用法
1. 葛根汤:
葛根(4钱)、麻黄(2~3钱)、桂枝(2钱)、芍药(2钱)、甘草(2钱)、生姜(3钱)、大枣(4枚)。(水三碗半,先煮麻黄、葛根至二碗半,去掉水面白沫,入诸药煎至八分,温服,令汗微出)。(注:初起感冒,若有汗要去掉麻黄,或用桂枝汤。)
2. 小青龙汤:
麻黄(2.5钱)、桂枝(2.5钱)、半夏(3钱)、细辛(8分)、生姜(2.5钱)、五味子(1钱)、芍药(2.5钱)、甘草(2.5钱)。(水三碗半,先煮麻黄至二碗半,去沫纳诸药,煎八分,温服)
3. 麦门冬汤:
麦门冬(5钱)、半夏(1.5钱)、甘草(1钱)、大枣(4枚)、粳米(5钱)、党参(3钱)。(水煎服)
4. 麻杏甘石汤:
麻黄(1.5~2钱)、杏仁(3钱)、石膏(6钱~1两)(碎,绵裹)、甘草(1.5钱)。(水四碗,先煎石膏至三碗半,再煮麻黄至两碗半,去上沫,再纳杏仁、甘草,煎至八分,温服)。
5. 苓桂术甘汤:
茯苓(5钱)、桂枝(3钱)、白朮(4钱)、甘草(2钱)。(水煎服)
6. 芍药甘草汤:
芍药(4钱)、甘草(4钱)。(水煎服)
7. 平胃散:
苍朮(3钱)、厚朴(2钱)、陈皮(2钱)、甘草(1钱)、生姜(2片)、大枣(2枚)。(水煎服)
8. 胃苓汤:
苍朮(2钱)、厚朴(1.5钱)、陈皮(1.5钱)、甘草(1钱)、生姜(2片)、大枣(2枚)、桂枝(1.5钱)、白朮(2钱)、茯苓(3钱)、猪苓(2钱)、泽泻(1.5钱)。(水煎服)
9. 葛根芩连汤:
葛根(3钱)、黄芩(3钱)、黄连(2钱)、甘草(1钱)。(水煎服)
10. 小柴胡汤:
柴胡(4钱)、黄芩(2.5钱)、甘草(2.5钱)、生姜(2.5钱)、半夏(2钱)、党参(3钱)、大枣(2枚)。(水三碗,煎至一碗半,去渣再煎至八分,温服)
*建议:到中药房买以上十帖科学中药(单味药可以不用买;多跑几家店,免得被贵去了),放在家里有备无患。出门旅游随身分装一些携带着,可以令你出门更安心。
*浓缩中药的剂量:一天吃三次,不限时间。
*单独吃一种汤(或散),一次可服3~4克(严重者,用到5克亦无妨)。
*若两种汤(或散)合用,每一种汤(或散)可服3克(两种就合为6克)。
*原则上,单味药可以不用,若为了加强疗效,每一种单味药可加0.5克,至多加到4种;而每一种汤(或散)的剂量就酌量减少,使一次的总剂量限定在6克以内。
*例:(小青龙汤2克┼苓桂术甘汤2克┼远志0.5克┼菖蒲0.5克┼桔梗0.5~1克),或(小柴胡汤2克┼麦门冬汤2克┼百部0.5克┼元参0.5克┼诃子0.5克┼桔梗0.5克)。
*一次的总剂量:11岁以上:6克以内(含6克);
7~11岁:5克以内(含5克);
3~7岁:3克以内(含3克);
1~3岁:2克以内(含2克);
1岁以下:1克以内(含1克)。
*药粉打开可以存放2年,有些会潮湿硬硬的,只要没有发霉的味道,就没有坏。
*若用煎剂,所加的单味药,每一种可以放2~3钱;
*若两种汤(或散)合用,有重复的话,就用量比较大者,
例如小青龙汤和苓桂术甘汤分别有桂枝2.5钱及3钱,两汤合用时,桂枝就用3钱。
四、问答
问一、讲义上面说,芍药甘草汤治腹痛如神,又说肚子不舒服吃平胃散?那肚子痛到底吃什么?
答:如果你知道吃坏肚子,那就用平胃散就可以。
若莫名其妙,肚子痉挛疼痛,用芍药甘草汤自然比平胃散好。
其实,上述十帖良方,适应范围有些会重迭,不要害怕,大胆使用即可。
当然,真的分不清楚就一起用。
问二、可否请你举例?
答:譬如说,小青龙汤跟苓桂术甘汤也有重迭。
当流清涕(头一低下来就像自来 水一样流出)时,两帖药合用效果更佳。
又譬如说,水泻用胃苓汤,不要任意加葛根芩连汤。
但急性肠炎一定会拉肚子,用葛根芩连汤加胃苓汤效果当然更好,其实不加效果就很好了。
再者,急性肠炎肚子一定会绞痛,葛根芩连汤加芍药甘草汤当然也可以。
问三、有时鼻涕又黄又白呢!该如何处理?
答:小柴胡汤┼苓桂术甘汤。
问四、为何刚开始感冒就流清涕,不要吃小青龙汤?
答:不知道你有没有这种经验,感冒流鼻水一吃康*600就(束起来!)(台语),
鼻子反而更不舒服,胸腔闷痛,这就是用收敛药的结果。
一般初起感冒用葛根汤发发汗就好。
但小青龙汤除了发汗外,也有收敛鼻水 的作用,所以不可以太早用。
其实要用也可以,但必须用小青龙汤┼枳壳、桔梗来开胸利膈,就不会有副作用。
若已胸闷,则可用小柴胡汤解之,再加枳壳、桔梗更好。
问五、一般人不是都说中药没有副作用吗?
答:回答这个问题前,让我想起一般人对中药的误解。
常听人说:「中药慢、西药快」、「中药治本、西药治标」。其实这是严重的错误!
拿慢性病来说,中药也许 要吃上一两个月才会痊愈;
而西药往往控制了十年、二十年还在控制呢!你说西药快吗?
至于急性的病、突发的病,只要你吃对了中药,往往一天、两天就会痊愈,
远比西医快多了。不信的话,试试良方十帖就知道。
至于中药当然也有副作用,不可以乱吃。不过其副作用跟西药完全不同;
中药的副作用,往往是因为乱吃、吃错药而引起的;
而西药的副作用,就算你是在治这个病,往往也会带给你其它更多的病,不只是伤胃而已。
问六、报纸说日本发现小柴胡汤的副作用。所以我们不敢用!
答:小柴胡汤创立于中国汉朝,已经使用将近两千年,
近年来日本十二所医科大学共同研究小柴胡汤七年,肯定小柴胡汤有很多神奇的效果,导致一年销售量达620亿日圆。固然小柴胡汤适应范围很广,但可以肯定日本人一定滥用。
其次,日 本人看一次病,拿一次药就一直吃上两三个月而不换药,并没有考虑症状是否改变,这更是不能茍同的。
本文将小柴胡汤列为必备良药,有症状出现时吃一吃,是不会有问题的,请放心。
问七、可否谈谈中医治病的原则?
答:我们中医治病讲究的是辨证论治;不似西医给定什么病名,才用什么药。
(日本人一见到肝炎就用小柴胡汤,就是犯了这个大错!)
一个绝顶高手只依最高的武 学原则,而不拘于架式,才能将武功发挥的淋漓尽致。
同样地,您可别小看了「对号入座」,
单单小青龙汤,本文画龙点睛地告诉您:「流稀白的痰或涕」;
若照坊 间的书籍就可以列出
「支气管炎、肺炎、气管炎、气管支炎、支气管喘息、支气管扩张、湿性肋膜炎、感冒、流感、肺气肿、百日咳、鼻炎、麻疹、肾炎、结膜炎、 砂眼、泪囊炎、湿疹、水泡、浮肿、腹水、关节炎、胃酸过多症、留饮症、生唾过多症」等病名(某书p.206),
让您一头雾水,不会用药,来达到「权威」、 「唬人」、「敛财」之目的也。一般而言,中医将症状跟体质分寒热来用药。
譬如:嘴巴淡、唇白、手脚冰冷,大便不成形,频尿尿白,就叫寒症。
红、干、破、烫、便秘、尿短赤就叫热症。
寒症用热药,热症用寒药就是大原则。
流鼻水呈稀、清状为寒症,用热药小青龙汤。此时若吃麻杏甘石汤,无疑是雪上加霜。
好比此症状出现时,再吃冰、白菜等,分泌物(包括鼻水、白带…等),将会更多。
若鼻涕已呈黄浓稠为热症,必须用寒药麻杏甘石汤,此时若吃小青龙汤就叫做火上加油。
问八、中医讲究治本,那么有没有改善体质,吃了比较不会感冒的药?
答:香砂六君子汤、小建中汤、玉屏风散,
这三者可以任选两种服用一段时间,可以增加抵抗力、改善体质、预防感冒,小朋友吃了身体好,考试也会进步。
香砂六君子汤、小建中汤可增加胃肠功能、帮助吸收、治慢性胃病,也可算是温补良药。
玉屏风散可以增加保卫功能,改善体质、预防感冒;不过感冒了,就不可以吃玉屏风散。
五、总结---感冒之治疗
1. 人体的大脑中有一造热中枢,能不断产生热能,并调节温度以维持体温的恒定,遇冷则毛细孔收缩,遇热则扩张以散热。
2. 一旦受寒邪、风邪所侵,肌肉血管神经收缩,致无法正常散热,引起体温升高,即为发热或发烧。(初期往往也会怕风、恶寒—葛根汤;不恶寒,发烧太厉害┼黄芩。)
3. 使得代谢管道受到阻塞,代谢废物滞留皮下,刺激知觉、痒觉、痛觉神经,因而产生搔痒,全身肌肉酸痛现象,严重者造成骨节酸痛(葛根汤)。
4. 侵及头部则头痛(葛根汤),
至耳朵则造成内耳不平衡、晕眩、欲呕(苓桂术甘汤或小柴胡汤);
病毒若破坏视神经,则会出现角膜炎、结膜炎(葛根汤或小柴胡汤┼川芎、茺蔚子、车前子;便秘┼大黄)。
5. 侵及鼻子则有鼻窦炎及鼻塞(葛根汤┼远志、菖蒲、白芷),流鼻水。其初始症状可能为流鼻涕、稀而白,甚至如自来水般流不止(小青龙汤、苓桂术甘汤;若鼻塞┼远志、菖蒲、白芷)。
6. 若不予理会,又加上抵抗力弱,病情就会逐渐加重;若一直发烧,就会化热而呈现热症。(若发高烧,但恶热而不恶寒,口大渴、自汗、烦躁、四肢冰冷,吃白虎加参汤 注1即可解热,病愈。)
7. 由流清涕而化热后,鼻涕、痰都会变黄、黏稠状(麻杏甘石汤)。
侵及呼吸道而咳嗽有痰;若痰停于喉管不出则干咳注2(麦门冬汤;有痰┼浙贝母、桔梗、北沙参、杏仁)。久咳则胸闷、有压迫感(小柴胡汤┼枳壳、桔梗)。
8. 侵及淋巴则导致淋巴肿(小柴胡汤┼天花粉、浙贝母、牡蛎、香附)。
9. 侵入咽喉部,会使得咽喉发炎、扁桃腺发炎,严重时连吞口水都有痛感(麦门冬汤┼黄芩、桔梗、百部、元参;若沙哑┼诃子、蝉蜕)。
10. 侵入呼吸道则为气管炎(寒性---小青龙汤。热性---麻杏甘石汤);
到胸腔则演变成肺炎(急性或热性---麻杏甘石汤┼鱼腥草)。
11. 到肠胃道则会腹泻(胃苓汤)或便秘(增液汤、承气汤注1),甚至并发急性肠炎(葛根芩连汤)。
注1:白虎加参汤、增液汤、承气汤等,不列入必备良药,有印象即可。
若发烧至40度以上,脉每分钟跳到100下以上,
若出现神昏、谵语、舌蹇(舌打结)、肢厥(四肢冰冷)、囊缩(阴囊收缩),
即可判断为脑膜炎;
若5~6天不大便即可用大承气汤;
若没有不大便的现象;就用白虎加参汤,一定可以很快解救。
西医不懂得辨证,就用脊椎穿刺判断,结果引起极严重的后遗症,切记不要成为受害者,切记!切记!
白虎加参汤、大承气汤是救急的方子,两千年来,一帖就挽回性命者,不知凡几,其效如神,绝非现代医学所可比拟,信不信由你!
注2:原则上,
咳嗽喉咙痛、痰黄稠或停于喉管不出而干咳,吃麦门冬汤;
而咳嗽喉咙不痛痰稀白或吃冰、吹风就不舒服,则吃小青龙汤。
但在轻微咳嗽时或在寒咳 热咳转换的时候,分辨不出该吃何者时,大胆地先吃一种试试看,没效或越严重时,再换另一种即可。(多试几次,经验熟了,以后就不会错。)
另外,小柴胡汤治的咳嗽往往在感冒好几天之后,而且不像小青龙汤和麦门冬汤那么强烈;虽不频发,但仍未全止,并有口苦、心烦喜呕、胸胁苦满…等症状。
桂枝汤:治上冲头痛发热恶风者;凡桂枝汤证,病者常自汗出,小便不数,手足温和,或手足指稍露之则微冷,覆之则温,浑身热,微烦,而又憎寒,始可行之;腹直肌挛急,必现于右侧,其气上冲之际,亦必沿右侧而发;脉浮缓;【药证】云:桂枝主治冲逆也,旁治奔豚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身痛。
桂枝加附子汤:治桂枝汤证而恶寒,或肢体微痛者。
桂枝去芍药汤:治桂枝汤证而不拘挛者;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方机】云:胸满,无拘急之证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有喘而胸满或痛,或胁下痞硬等证者,非此汤之所知也。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治桂枝去芍药汤证而恶寒者。
柴胡加龙牡汤:小柴胡汤证而胸腹有动者,失精者,胸满烦惊者;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狂痫二证,亦当以胸胁苦满,上逆,胸腹动悸等为目的;癫痫,居常胸满上逆,胸腹有动,每月及二三发者,常服此方勿懈,则免屡发之患。
桂麻各半汤:中风伤寒,弃置涉日,或发汗后邪气犹缠绵不去,发热恶寒,咳嗽,或渴者;疟疾,热多寒少,肢体惰痛者,五七发后等。
白虎汤:治大渴引饮,烦躁者;治手足厥冷而恶寒,而自汗出谵语者;手足厥冷,胸腹热剧者;大烦渴,舌上干燥,欲饮水数升者;脉浮滑;治麻疹大热谵语,烦渴引饮,唇舌燥裂,脉洪大者;治齿牙疼痛,口舌干渴者;治眼目热痛如灼,赤脉怒张,或头脑眉棱骨痛,烦渴者等。
葛根芩连甘草汤:治下利,喘而汗出者;下利初发,用桂枝汤葛根汤之类,表证虽解,脉益促,热犹盛者,可用葛根芩连汤,脉促;小儿痢疾,热炽而不需下剂者,用此多效。
麻黄汤:治喘而无汗,头痛发热恶寒,身体疼痛者;(哮喘)由饮食或大便不利而发者,多宜用大柴胡汤,桃核承气汤,大黄牡丹皮汤之一方乃至三方者。
大青龙汤:治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烦躁者;又麻黄之量,三倍桂枝,则排除水气之力亦俊,故【金匮】以治溢饮。
小青龙汤:治咳喘,上冲头痛,发热恶寒,或干呕者。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治桂枝汤证而胸满微喘者;惟厚朴之用量少,故止于胸满,而不及腹满;此方之胸满,异于桂枝去芍药汤证者,为比较的实证而恒存的;其异于人参证之心下痞硬者,为普遍的膨满,而非局限的也。
干姜附子汤:治烦躁不得眠,脉沉微者;与甘草干姜汤之烦躁略似,然彼因误治,病势激动而致急迫,此则为误治而病加重,又无急迫之侯,惟精气脱甚至。
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治桂枝汤证,而心下痞硬,或拘挛,及呕者;身疼痛,脉沉迟。
白虎加人参汤:治白虎汤证而心下痞硬者;中医用石膏,则以唇舌干燥,小便赤浊,烦渴引饮为标准;人参主胃机能衰弱,其症候为心下痞硬;脉洪大。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治桂枝汤证而悸,小便不利,不上冲者;案吉益氏从药测证,以茯苓主悸,术主小便不利,桂枝主上冲。
甘草干姜汤:治厥而烦躁,多涎唾者;甘草倍干姜,所以缓急迫也,观咽干烦躁吐逆之证,可以知其病情矣。
芍药甘草汤:治拘挛急迫者;治腹中挛急而痛者,小儿夜啼不止,腹中挛急甚者,亦奇效。
葛根汤:治项背强而无汗恶寒者;若发热,若咳嚏,若吐利,葛根汤皆治之;故临床施治,葛根汤之应用最广;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
麻杏石甘汤:治汗出而喘者,热伏者;汗出为胃家燥热,内热蒸出之汗,石膏清内热以止汗,麻黄散水气,即降肺气之逆满以止喘。
桂枝甘草汤:治上冲急迫者;发汗过多,心悸欲得按。
苓桂甘枣汤:治脐下悸,而挛急上冲者(奔豚迫于心胸);其病轻,而饮停下焦者也。
苓桂术甘汤:治心下悸,上冲,起则头眩,小水不利者;治心下逆满,起则头眩者;心胸动悸,胸胁支满,心下逆满;胃水常引发目疾;脉沉紧;其病重,而饮停中焦者也;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慢性胃病)其有蓄水者,大半为苓桂术甘证,故本方之应用极多。
芍药甘草附子汤:治芍药甘草汤证而恶寒者;凡下部之冷,专冷于腰者,宜甘姜苓术汤,专冷于脚者,宜此方。
茯苓四逆汤:治四逆加人参汤证(四逆汤证而心下痞硬者)而悸者;治四逆加人参汤证,而心下悸,小便不利,身膶动,烦躁者。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治胸腹满而呕者;舌苔常垢腻,其边尖常红,口涎常多,常作呕吐,大便秘结或自利。 五苓散:治消渴,小便不利,若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因胃有积水,故水入则吐;凡霍乱肾脏炎糖尿诸病,小便不利,口渴,而有表证者,皆五苓证也;由此可知亡津液之渴,由于体内水竭,其皮肤必干燥;五苓证之渴,由于体内水积,其皮肤必鲜明,甚则浮肿;不用汤,而为散,以白饮和服者,因水入则吐故也;此方治眼患,略似苓桂术甘汤。
茯苓甘草汤:治心下悸,上冲而呕者;汗出不渴;心下悸,大率属痫与饮,此方加龙骨牡蛎绝妙;又此症有致不寐者,酸枣汤归脾汤皆不能治,余用此方,屡奏奇效。
栀子鼓汤:治心中懊侬者;心烦不得眠;烦热,胸中窒者(食道病);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下后烦,心下濡者;【药证】云:栀子,主治心烦也,旁治发黄;香鼓,主治心中懊侬也,旁治心中结痛,及心中满而烦;香鼓,治肿脓之水;栀子治吐血衄血血痢下血血淋,损伤瘀血。
栀子甘草鼓汤:治栀子鼓汤证而急迫者;少气者;治膈噎食不下者;栀鼓诸汤,能治轻证膈噎,可知胸中窒即指膈噎,所谓食管狭窄病也。
栀子生姜鼓汤:治栀子鼓汤证而呕者。栀子厚朴汤:治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
栀子干姜汤:身热不去,微烦者。
大柴胡汤:脉象右洪而实,左弦而弱;舌苔润腻之中兼有干黄;治小柴胡汤证,而心下不痞硬,腹满拘挛,或呕者;凡患在左胸者,用柴胡,若鼓应桴;若在右胸者,与数十剂,如石投水,是长沙所未及论,余数十年来得心应手之诀也;若概用承气汤,则泻下虽同,未足宽缓两胁及心下之痞硬;盖承气汤之腹侯,心下自宽,而脐上至脐下胀满特甚者也;大柴胡之胸胁苦满,视小柴胡证尤甚,常从肋骨弓下左右相合而连及心下,所谓心下急是也。
柴胡芒硝汤:小柴胡汤证,而有坚块者,主之;若潮热不去,大便不通者,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桃核承气汤:脉沉实;治血证,小腹急结,上冲者;治小腹急结,如狂者;胞衣不下,气急息迫者;产后小腹坚痛,恶露不尽,或不大便而烦躁,或谵语者;痢病,小腹急痛者;龋齿,斤疽,骨槽,诸种齿痛难堪者,余用之屡有效,盖多血气冲逆故也;痘毒深剧酷烈,庸工不能疗者,此汤可以回生;(小腹左边)以指尖沿下行结肠之横径,向腹底擦过而强按压之,触知坚结物,病人诉急痛,是即少腹急结之正证也。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脉浮,惊狂,起卧不安者;或火逆烦躁,胸腹动剧者;及疟疾而有上冲者;此方主火邪,故汤火伤烦闷疼痛者,又灸疮发热者,皆有效;蜀漆(博主:胡老常代以半夏茯苓),主治胸腹及脐下动剧者,故兼治惊狂火逆疟疾;蜀漆乃常山苗,功用相同,今并为一。
桂枝加桂汤:治桂枝汤证而上冲剧者;气从少腹上冲心者。
桂枝甘草龙牡汤:治桂枝甘草汤证,而胸腹有动,急迫者;烧针亡阳而生烦躁,此烦躁较惊狂之阳亡病虚,故不用蜀漆之去痰。
抵当丸:伤寒有热,少腹满,小便利;产后恶露不尽,凝结为块,为宿患者,平素虽用药,难收其效,当须再妊分娩后,用此方,不过十日,其块尽消。
抵当汤:脉微而沉,表证仍在,反不结胸,发狂,少腹硬满,小便自利;治小腹硬满,小便自利发狂者,喜忘,大便硬,反易通,色黑者,善饥。
大陷胸丸:治结胸,若项背强者;毒聚胸背,喘鸣咳嗽,项背共痛者,此方为胜;治痰饮疝证,心胸痞塞结痛,痛连项背臂膊者。
大陷胸汤:治结胸,若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者;治结胸心下痛,按之如石硬者;短气烦躁,心下硬者;舌上燥而渴,发潮热,不大便,自心下至小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谵语烦躁,心下痛,手不可近者;脉沉紧。
小结胸汤:脉浮滑;正在心下,按之则痛;小结胸与痞,其证极相似;按之则痛,虽痛,其人反觉小安,欲得按者,痞也;何者?结胸虽小,其因属水也,痞虽大,其本属气故也。
白散方:有结毒而浊唾吐脓者,毒在胸咽而不得息者;寒实结胸,无热证者;白散所治,即近世所谓喉痹,乃白喉及小儿急性喉炎之类;不必无热,亦不必大便不通;其证喘鸣气促,肢冷汗出,窒息欲死,故曰寒实,曰无热证欤。
柴胡桂枝干姜汤:烦渴,头汗,尿短,肩背痛,胸胁满,往来寒热,渴而不呕;治小柴胡汤证,而不呕不痞,上冲而渴,腹中有动者;疟疾;低烧;慢性肝炎。
半夏泻心汤:治心下痞硬,腹中雷鸣者;治疝瘕积聚,痛浸心胸,心下痞硬,恶心呕吐,肠鸣或下利者;痢疾腹痛,呕而心下痞硬,或便脓血者,及饮食汤药下腹,每辘辘有声而转泄者;痞证,心下部膨满,有自发痛,但不坚硬,且无压痛。
十枣汤: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胸下痛,干呕短气,或咳烦,水气浮肿,上气喘急,大小便不利;用本方,以心下痞硬满之腹诊,弦或沉弦之脉,为主证,频发咳嗽,或牵引痛,为副证。
大黄黄连泻心汤:心下痞(无痰饮之气痞),按之濡者,正证也,心气不足,吐血衄血者,心烦,心下痞者;其脉关上浮;金创者,唯用此汤可也;此方不但治吐血衄血而已,下血尿血齿衄舌衄耳衄等,一身九窍出血者,无一而不治,真治血之玉液金丹也;坠打损伤,昏眩不省人事,及出血不已者,大宜此汤。
附子泻心汤: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老人停食。
生姜泻心汤:治半夏泻心汤证而呕者;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腹中雷鸣,下利或呕吐者;噫气干呕,或嘈杂吞酸,或平日饮食每觉恶心烦闷,水饮升降于胁下者,其人多心下痞硬,或脐上有块。
甘草泻心汤:治半夏泻心汤证而心烦不得安者;下利不止,干呕心烦者,默默欲眠,目不得闭,起卧不安,不欲饮食,恶闻食臭者;此皆急迫所使然,故以甘草为君药;大黄泻心,治心气痞结而不硬者;附子泻心,治大黄泻心证而挟阳虚者;半夏泻心,治大黄泻心证而一等重,按之硬满者;生姜泻心,治半夏泻心证而挟饮食者;甘草泻心,治生姜泻心而挟胃虚者;口腔溃疡。
赤石脂禹余粮丸:治毒在脐下而利不止者;下利,小便不利者,小腹痛;治肠辟滑脱,脉弱无力,大便粘稠如脓者;若腹痛干呕者,宜桃花汤;又二方合用,亦妙。
旋覆代赭石汤:治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本方与三泻心,同主痞硬,而三泻心重在雷鸣,本方则重在噫气;三泻心为急性胃肠炎,故用芩连;本方为慢性,故不用芩连;昔贤谓泻心虚实相伴,本方纯乎虚,有以也。
桂枝人参汤:治人参汤证(心下痞硬,小便不利,或急迫或胸中痹者)而上冲急迫剧者;此方主下利有表证者。
瓜蒂散:寸脉微浮;病如桂枝证(发热汗出恶风上冲也),头不痛,项不强,胸中痞硬,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凡为病日浅,正气未虚,邪热内攻,胃不能容,生理起反应而呕者,皆可吐也;其要点在病须阳证,正气未虚,否则禁吐;此为鄙人(恽铁憔)历数十次经验,无一或误者,用以治婴儿之病,奏效尤捷,而无流弊。
黄芩汤:治下利腹拘急者;心下痞;治痢疾,发热腹痛,心下痞,里急后重,便脓血者,宜加大黄,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中加大黄。
黄连汤:治心烦,心下痞,欲呕吐,上冲者;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余常用治霍乱吐泻腹痛,应效如神。
桂枝附子汤: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当有上冲证;术附相配,为治风湿流注,梅毒,痛风等病之特效药,吾故曰治杂病为机械者也。
白术附子汤:治前方证(桂枝附子汤)而大便硬,小便自利,不上冲者。
甘草附子汤: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有敏感急迫症候,故以甘草为君。
炙甘草汤:脉结代,心动悸;此方以地黄为主药,故有脐下不仁烦热之证。
大承气汤:脉象右大而实,左则小弱,舌苔干黄,谵语,日甫潮热,腹满拒按;本方证之腹满,以脐部为中心,其坚满在脐之上下左右,而心下及下腹部多无变化;治脚气肿满冲心,莫如大承气汤。
小承气汤:治腹满而大便硬者;调胃承气(日柱)结实而腹不满,小承气(月柱,厚朴量极少故)腹满而不结实,大承气(日柱)结实且满。
猪苓汤: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小便淋漓脓血;五苓病在肾脏,猪苓病在膀胱尿道,其小腹必满,又多带脓血,五苓证小腹不满,决不见脓血;本方以滑石为君,阿胶为臣,余三味不过佐使耳。
茵陈蒿汤:治发黄色,小便不利,渴而欲饮水,大便不通者;发黄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寒热不食,头眩,心胸不安者。
吴茱萸汤:干呕,吐涎沫,巅顶痛;散肝之寒;心下痞硬,呕而胸满,腹拘急者,专主之;又治小儿平生频吐白沫者。
麻仁丸:趺阳脉浮涩,小便数,大便硬;宜痔病;本方虽和缓,究属攻破之剂。
栀子柏皮汤:治身黄发热心烦者;洗眼球黄赤热痛甚者效;黄疸病多兼内脏出血者,故黄疸方亦兼止血之效,可以移治鼻衄。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治疥癣内陷,一身瘙痒,发热喘咳,肿满者;生梓皮代以桑白皮。
麻黄附子细辛汤:手足冷,发热脉沉者,或脉微细而恶寒甚者。
麻黄附子甘草汤:脉微细,但欲寐,恶寒者。
黄连阿胶鸡子黄汤:心中烦而不能卧者,胸中有热,心下痞;治久痢,腹中热痛,心中烦而不得眠,或便脓血者。
附子汤:脉微细,其背恶寒者,身体痛,手足冷,骨节痛;治水病遍身肿满,小便不利,心下痞硬,下利腹痛,身体痛,或麻痹,或恶风寒者。
桃花汤:下利便脓血者,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者;痢疾累日之后,热气已退,脉迟弱或微细,腹痛下利不止,便脓血者,宜此方。
甘草汤:治急迫而咽痛者;咽痛者,谓或左或右一处痛也。
桔梗汤:治甘草汤证而有脓,或黏痰者;黏痰如脓者,主之。
苦酒汤: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宜热证);余尝试用于猩红热咽痛不可忍者,得意外奇效;咽中痛者,谓咽中皆痛也。咽痛不肿之轻者,为甘草汤;其大肿之重者,为桔梗汤;不但肿,或涎缠咽中,痛楚不堪者,为半夏散及汤苦酒汤。
半夏散及汤:治咽喉痛,上冲急迫者(宜寒证)。
白通汤:治下利腹痛,厥而头痛者。
白通加猪胆汁汤:治白通汤证而厥逆干呕烦躁者。
真武汤:治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下利或咳,或呕者,心下悸,身膶动,头眩,振振欲僻地者。
通脉四逆汤:治四逆汤证,而吐利厥冷甚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冷,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
四逆散:治痢疾累日,下利不止,胸胁苦满,心下痞塞,腹中结实而痛,里急后重(腹泻,为本方主证);心下肋下胸中拘急甚(月柱)。
乌梅丸:脉弦细急数,厥热往还,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热疼,饥不欲食,食则吐蛔,心烦,有时安静,静而复烦;治冷痢久下。
当归四逆汤:血虚而寒,肢厥脉细;冻疮;风湿;腹皮拘挛,左天枢上下挛痛;手足厥寒,脉细欲绝。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治当归四逆汤证,而胸满呕吐,腹痛剧者;内有久寒,指停痰宿水之类;干呕吐涎沫头痛。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治心烦,心下痞硬,呕吐者;心中烦悸,及心下痞硬而吐下者;噤口痢;与半夏生姜诸止呕吐药无寸效者,有特效。
白头翁汤:治热利下重而心悸者;渴欲饮水,心悸腹痛;其证,每大便,肛门灼热如火;眼目郁热,赤肿阵痛,风泪不止者。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治通脉四逆汤证,而干呕烦躁不安者。
枳实栀子汤:大病差后劳复者;治栀子鼓汤证而胸满者。
栀子大黄汤:治前方证而闭者。
牡蛎泽泻散:治身体水肿,腹中有动,渴而小便不利者;大病差后,从腰以下有水气者;治实肿阳水,大验,不必腰以下肿,尤不必大病瘥后也,大病瘥后多虚肿,宜参苓术附之类。
理中丸: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心下痞硬;此亦慢性胃炎之多黏液者。
竹叶石膏汤:虚赢少气,气逆欲吐;病者常肉脱赢瘦,有疲劳困惫之状,脉概虚数无力,皮肤及口唇口腔黏膜多干燥,舌干燥有白苔;诉烦渴,呼吸浅表屡发喘咳,腹部凹陷。甚则如舟底状,食机不振,常恶心,有热状而无寒状,呼气及其他排泄物,辄有臭气,尿亦浓稠而赤浊。
瓜蒌桂枝汤: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治桂枝汤证而渴者;脉沉迟,津亏之象。
麻黄加术汤:湿家身烦疼;治麻黄汤证而一身浮肿,小便不利者;妊娠水肿,与越婢加术汤木防己汤等,往往坠胎;宜此方,合葵子茯苓散亦良。
麻杏苡甘汤:一身尽疼,发热日甫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薏苡仁治甲错,脓汁脓血带下,利尿,治赘疣发疹,而有镇痉镇痛消炎解凝诸作用;日甫乃申酉之时,阳明金气当旺,将风湿收敛,荣卫难于流通,故日甫加剧。
防己黄芪汤: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防己利大小便,别录云:疗水肿风肿,利九窍。
防己茯苓汤:四肢肿,四肢聂聂动,水气在皮肤而上冲。
白虎加桂枝汤:治白虎汤证而上冲者;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
柴胡去半夏加瓜蒌汤:疟病发渴者;劳疟;治小柴胡汤证而渴,不呕者。
桂枝芍药知母汤:诸肢节疼痛,身体魁赢,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
越婢汤: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有汗忌用麻黄,乃卫气虚败不能收敛之汗,此病之汗乃内热蒸出之汗;此方之用麻黄,乃用以发散水气,用石膏,乃清内热以止汗也;本方即大青龙去杏仁桂枝;治大青龙汤证而不咳嗽上冲者。
越婢加术汤:一身悉肿胀,脉浮,自汗出,恶风而小便不利;慢性肾炎(皮肤常苍白);日本医则以下焦脚弱为越婢加术附证之一,用之有验。
黄芪桂枝五物汤:治血痹身体不仁者,脉象虚涩,荣卫双败之象;黄芪取其祛除皮下组织之水毒,恢复皮肤之营养。
桂枝加龙牡汤: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孔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孔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遗尿。
酸枣仁汤:治虚劳虚烦不得眠;脉象虚涩;栀子鼓汤是真热,这个是真虚;困惫,盗汗,口干喘嗽,大便溏,小便涩,健忘惊悸怔忡。
大黄蛰虫丸:治劳伤,赢瘦,腹满不能食,两目黯黑,肌肤甲错,内有干血者;脉沉细而涩;血结甚者,左手脉常相失;尔后每遇此症(不食),必以此治之。
射干麻黄汤: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
皂荚丸:咳逆上气,时时唾浊,但坐不得眠。
厚朴麻黄汤:咳而脉浮。
泽漆汤:脉沉者。
麦门冬汤:火逆上气,咽喉不利;脉虚涩;此病之咽喉不利,乃咽喉干燥;此病之咳嗽,乃无痰之干咳。
葶苈大枣泻肺汤:治肺痈,喘不得卧,口燥胸痛者,脉涩数,涩者津血化脓之象;治浮肿咳逆,喘鸣迫塞,胸满强急者;此方主稀痰。
越婢加半夏汤:咳而上气,喘,目如脱状,脉浮大;射干麻黄汤治喘咳而痰多,厚朴麻黄汤喘咳而上气胸满,越婢加半夏汤喘咳而睛突鼻扇,小青龙加石膏汤喘咳而表侯剧。
千金苇茎汤:治咳有微热,烦满,胸中甲错,是为肺痈;吐脓血臭痰;治胸腔积液(李可:与丹参饮合用)。
栝楼薤白白酒汤:胸痹,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
栝楼薤白半夏汤: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
枳实薤白桂枝汤: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白酒汤以喘息胸痛为主,半夏汤以心痛彻背不得卧为主,此方则以胁下逆抢为主。
茯苓杏仁甘草汤:主治短气。
橘枳姜汤:主治胸中气塞。茯苓方所主,病变在呼吸器,橘皮汤所主,病变在消化器。
薏苡附子散:治胸中痹,恶寒或浮肿。
桂枝生姜枳实汤:心中痞,诸逆,心悬痛;当有呕证;又治逆满,吐出水,不受水药者。
乌头赤石脂: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厚朴三物汤:治腹满,心下痛,而大便不通者,又治心下满痛,吐出水者。
厚朴七物汤: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呕,大便不通,痢疾;急性胃肠炎。
附子粳米汤: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日柱);下脘以下绕脐部位。
大建中汤: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月柱)。
大黄附子汤: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当以温药下之。
赤丸:治厥逆恶寒,心下悸者;当有心下悸,及呕而腹痛证。
乌头煎:腹痛脉弦而紧,恶寒,不欲食,寒疝绕脐痛,白汗出,手足厥冷,脉沉弦。
当归生姜羊肉汤:寒疝(疝者所赅至广)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
乌头桂枝汤: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身疼痛,灸刺诸药不能治。
走马汤:治中恶心痛腹胀,大便不通;【药证】:杏仁,主治胸间停水;【续药证】云:巴豆,同杏仁用,则能驱心胸之毒;杏仁,主治胸间停水,故治喘咳,而旁治短气结胸心痛形体浮肿。
甘姜苓术汤: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日柱),腰以下冷痛,腰重如带五千钱。
甘遂半夏汤:脉伏,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
厚朴大黄汤:支饮胸满者(此方大黄用量最重),支饮多属急性胃炎,故宜大黄。
木防己汤: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脉沉紧(月柱);治心下痞硬,烦渴者;木防己汤常加茯苓,治肢体浮肿,小便不利,心下痞坚,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
木防己加茯苓芒硝汤:治木防己汤证,而不烦渴,小便不利,痞坚甚者。
小半夏加茯苓汤: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
泽泻汤: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
小半夏汤:呕而不渴。
己椒苈黄丸:治腹满,口舌干燥,二便涩滞者。
茯苓饮: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消痰气,令能食
(月柱,故不用半夏之下坠);治心下痞硬而悸,小便不利,胸满而自吐宿水者。
苓甘五味姜辛汤: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不上冲。
桂苓五味甘草汤: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心下悸,咳,急迫者。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汤:治苓甘五味姜辛汤而呕者。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治苓甘姜味辛夏汤证而微浮肿者;余用本方于老人慢性支气管炎兼发肺气肿者,得伟效。
苓甘五味加姜辛夏仁黄汤: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加大黄以利之;治前方证而腹中微结者。
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黄汗,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脉沉;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
桂枝加黄芪汤: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四肢弛痛,或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者,或盗汗出者,发热恶风而发黄色者,身体疼痛为主证;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证有肿,汗必黄;桂枝加黄芪汤证不肿,汗不必黄。
栝楼瞿麦丸:小便不利,有水气,其人苦渴;治心下悸,小便不利,恶寒而渴者。
枳术汤: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气上冲;其形状中高边低,按之虽外坚,而内如无物;余之经验,本条证治,盖肝脾二脏中之一脏肿大,连及心下者也;然此证,单用本方者寡,合用小大柴胡汤者多;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
栀子大黄汤:酒黄疸,心中懊侬或热痛;本方证之黄疸,肝脏或胆囊部肿胀硬结,有自他觉的疼痛,或懊侬,或热痛;凡有此腹证者,弗论酒客与否,皆用本方,且多宜与大小柴胡汤合用。
大黄硝石汤:黄疸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当下之;身热心烦。
茵陈五苓散:黄疸病;当有小便不利或渴证;治阴黄。
黄土汤:下血,先便后血;治下血,四肢不仁,或冷而痛者;手足烦热,心烦不得眠者,
吐血衄血亦有前证。黄土汤乃治多量之下血,为下血证之止血专药;下血不多,所下如赤豆汁或带少许脓者,赤小豆当归散所主。
大半夏汤:治呕吐而心下痞硬者;以蜜之腻润,融合半夏人参之力,徐徐斡旋于胃中。
大黄甘草汤:食已即吐者;治秘闭急迫者。
茯苓泽泻汤: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治心下悸,小便不利,上冲及呕吐,渴欲饮水者。
半夏干姜散:干呕吐逆,吐涎沫。
生姜半夏汤: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自觉心胸烦闷之甚。
橘皮汤:干呕,哕,若手足厥者;肺气阻滞,故手足逆冷;橘皮降肺气;哕者,似呕不呕,俗所谓恶心是也。
橘皮竹茹汤:哕逆者;胸中痹;小儿吐乳及百日咳,此方加半夏,极效。
薏苡附子败酱散:肠痈,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病者多属十五乃至二十五岁之少年。渊雷:其后得马齿见红藤,为肠痈特效药,即用二物加薏苡败酱等治之,不复用大黄牡丹汤,避蹈险也。
大黄牡丹皮汤:肠痈,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
排脓散:治疮家胸腹拘满,若吐黏痰,或便脓血者。
排脓汤:治脓血及黏痰急迫者;桔梗排脓。
大黄甘遂汤:妇人少腹满,如敦状,小便微难而不渴,此为水与血俱结在血室;少腹微满而不甚硬。
甘草粉蜜汤:蛔虫,令人吐涎,心痛发作有时。
桂枝茯苓丸:治拘挛上冲心下悸,及经水有变,或胎动者;此方主去瘀血所成之症瘕,故可活用于瘀血所生诸证。
芎归胶艾汤:治漏下腹中痛者;凡治吐血下血诸血证者,不别男子妇人矣;此方主虚性瘀血,脐下纵有瘀血块,亦软弱微小;然以有地黄故烦热著,且有脐下不仁之证。
当归芍药散:治怀孕,腹中瘀痛者;因郁血而腹内有水肿;治眼目赤痛,其人心下有支饮,头眩涕泪,腹拘挛者;治眩冒心悸心下悸肉膶筋惕,特为有效,是以于脑神经筋肉心肾子宫诸病,皆能奏效也;腹部更软弱;实不可一日或缺之要方。
干姜人参半夏丸:妊娠呕吐不止;心下痞硬。
归母苦参丸:妊娠小便难,饮食如故。
葵子茯苓散:妊娠有水气,身重,小便不利,恶寒,起则头眩。
枳实芍药散: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
下瘀血汤:治脐下毒痛,及经水不利者。
竹叶汤:产后中风,发热,面正赤,喘而头痛。
竹皮大丸: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安中益气。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产后下利虚极。
半夏厚朴汤:妇人咽中如有炙脔;梅核气。
甘麦大枣汤: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如神灵所作,数欠伸;脉象弱涩;治急迫而狂惊者。
肾气丸:治脐下不仁,小便不利者。
1无汗而咳嗽、无汗而发热(麻黄) 面色青灰,痰鸣声、流清水鼻涕,舌苔白水滑(半夏、干姜、细辛)=小青龙汤。
2舌苔白水滑 腹泻=苓桂术甘汤。
3心中烦躁、尿黄、苔黄,脉数(黄连) 胃脘满闷(半夏) 食欲不振、面色晦暗无光、疲劳乏力,大便稀溏(干姜)=半夏泻心汤。
4胸腹撑胀满闷,有气塞感,嗳气频繁,反酸严重:半夏厚朴汤。
5心律不齐 水舌(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体水滑腻)=苓桂术甘汤。
6眼底出血,视物模糊不清(眩、冒) 水舌=五苓散。
7瘀舌(舌紫暗、舌下瘀):桂枝茯苓丸。
8急性泪腺炎案:
无汗而头痛、无汗而眼痛,脉浮紧(麻黄) 大量眼泪、大便稀溏、水舌(半夏、干姜、细辛) 局部灼热感,巩膜充血红赤,心中烦(石膏)=小青龙加石膏汤。
9淋巴结肿大疼痛:连翘。
10生活压力大,经常心情郁闷,胁部塞堵胀满,脉弦(四逆散) 心烦、焦虑、口苦(黄芩、连翘、栀子) 胃脘塞堵胀满,纳呆,时时恶心(半夏厚朴汤)=解郁汤 除烦汤。解忧郁、抗焦虑。
11头蒙、头晕、头痛(冒) 面部浮肿、时出汗(水汗)、水舌=苓桂术甘汤。
12恶寒(风) 发热 汗出=桂枝汤。
13间歇发热2年,时轻时重,体温37.2°,脉弦细(柴胡) 口苦、咽干、心烦、失眠(黄芩) 干呕(半夏、生姜) 精神不振(人参、大枣、甘草)=小柴胡汤。
14头昏、头晕(冒) 关节困重,口不渴,大便稀、日2次 水舌=泽泻汤。
15头痛 伤寒史、无汗而头痛、无汗而鼻塞鼻涕、无汗而恶寒(麻黄)=葛根汤或麻黄汤。
16头痛 干呕 水舌=吴茱萸汤。
17汗出而头痛、脉浮=桂枝汤。
18头昏、头蒙(冒) 水舌=泽泻汤。
19头痛 恶心干呕 水舌=吴茱萸汤。
20严重失眠 时感周身寒热交替发作,关脉弦,时有心慌心悸 水舌(焦虑症)=柴龙牡。
21失眠 阵阵烦热、手心发热、阵阵汗出,口干舌燥,时觉心烦焦虑,尿黄,舌暗红,舌尖红,舌苔黄,高血压=黄连解毒汤。
22舌下瘀=桂枝茯苓丸。
23无汗而头痛 伤寒史、脉浮弦紧 血压高=麻黄汤 川芎。
24无汗而咳嗽、无汗而发热(麻黄) 喉中痰鸣,舌体淡嫩,舌苔白腻,双肺干湿啰音(半夏、干姜、细辛) 阵阵烦躁哭闹,指纹紫红,大便干(石膏)=小青龙加石膏汤。
25高热(体温39°) 汗出、烦躁、口渴饮水多,指纹紫红,舌苔薄黄(石膏)=白虎加人参汤。
26不完全性肠梗阻 腹胀、腹痛,大便难解数天 脐周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腹胀严重,肛门排出少量气体,但无大便 查体:脐周及脐下压痛明显,无反跳痛;按之腹满痛,腹肌紧张、抵抗,充实有力,拒按不甚;无扪及包块、硬结;无腹水征;肠鸣音活跃,一分8次(大黄腹)=大承气汤。
27疾病阵发性发作、脉沉弦(柴胡) 恶心干呕=小柴胡汤。
28眩晕 汗出多(水汗)、双踝关节轻度水肿 水舌=苓桂术甘汤。
29头痛 水舌=吴茱萸汤。
30体格壮实,背肌厚密结实,颈肩背腰僵硬、痉挛、疼痛=葛根汤。
31眩晕 (脉弦 口苦、咽干)=小柴胡汤。
32心烦、焦虑、失眠,头昏沉晕,口渴,胸膈烦闷,舌暗红,舌尖红,舌苔黄,脉滑数(焦虑症)=栀子豉汤。
33头晕 水舌=苓桂术甘汤。
34头晕、头蒙、头重、耳鸣 水舌=五苓散。
35颈项僵硬疼痛(芍药证)、右胁胀痛、脉沉弦有力(四逆散) 口苦、咽干、心烦、尿黄、便干,舌苔黄,时出汗(黄芩、连翘、栀子) 嗳气多(半夏厚朴汤)=解郁汤 除烦汤。
36头沉重、昏蒙、晕痛 水舌=泽泻汤。
37半身出汗、脉弦细、发热(柴胡) 口苦、咽干、舌尖红、脉数(黄芩) 恶心(半夏、生姜) 精神萎靡(人参、大枣、甘草)=小柴胡汤。
38汗出而发热、汗后怕冷=桂枝汤。
39汗出而头痛=桂枝汤。
40汗出而四肢关节困痛=桂枝汤。
41头晕晕沉沉(冒) 水舌=泽泻汤。
42心烦、焦虑、口干、口苦、舌苔黄=黄连、黄芩。
43食后胃中胀满(胃动力障碍):半夏厚朴汤 炒枳壳。
44腹泻 精神不振,神疲乏力,腹中胀满,肠鸣,食欲不旺 水舌、脉搏沉细=附子理中汤。
45五更泻 精神不旺,食欲不旺,神疲乏力,困倦懒动,畏寒怕冷;脉搏沉弱、尺脉不足;口不干渴 水舌=附子理中汤。
46心律失常,频发心悸、胸闷,严重时卧起不安(龙牡) 大便稀溏、水舌=龙牡 苓桂术甘汤。
47乏困懒动,食欲不旺,时出虚汗,畏寒怕冷,口中和,舌淡暗(附子)=四逆汤。
48五官窍道病(柴胡) 心烦、口苦(黄芩) 时时干呕(半夏、生姜)=小柴胡汤。
49头晕、头蒙、头胀、头重,晕晕乎乎、昏昏沉沉 或耳鸣、耳胀闷感、听力减退(冒) 水舌=苓桂术甘汤 泽泻汤。
50恶风、发热、汗出而身痛、脉浮=桂枝汤。
51发热迁延20天,每日定时发作,脉弦(柴胡) 口苦、咽干、心烦、焦虑、尿黄、脉数(黄芩)=小柴胡汤。
52心慌不适 水舌=苓桂术甘汤。
53疾病呈发作性,时作时止、时好时坏(柴胡) 口苦(黄芩)=小柴胡汤。
54头痛 水舌=吴茱萸汤。
55眩晕 水舌=苓桂术甘汤 泽泻汤。
56体型肥胖,肌肉松软,食欲旺盛,容易出汗,常常疲劳(黄芪人) 下肢麻木不适如过电,舌暗,舌边瘀斑(血痹病)=黄芪桂枝五物汤,或合补阳还五汤。
57腰部怕冷,腰肌酸沉感,腰痛,阴雨天时明显加重,困重乏力 水舌=甘姜苓术汤。
58阵发性心慌、惊惕不安(房颤) 头晕 大便稀溏,每日4次;容易出汗(水汗) 水舌=龙牡 苓桂术甘汤 小半夏加茯苓汤。
59困乏欲睡,畏寒肢冷,喜厚衣,口不干不渴,食欲不旺,小便频多清白,舌暗(附子)=四逆汤。
60眩晕 水舌 吐水=小半夏加茯苓汤。
61体格健壮,无汗而全身肌肉关节疼痛,尤以腰痛为甚(麻黄) 舌苔白腻(苍术)=麻黄加术汤。
62腰部发凉,舌苔白腻,双踝水肿,大便稀溏=甘姜苓术汤。
63周身乏力,舌暗,苔白,脉沉无力=附子证。
64恶寒发热无汗、头痛、四肢困倦(麻黄) 精神萎靡、仅发低热、乏力困顿、不想活动,舌淡,四肢困懒乏力,脉沉(附子)=麻黄附子细辛汤。
65头蒙、头沉、头昏、头重(冒) 水舌=苓桂术甘汤。
66无汗而咳喘、双肺哮鸣音(麻黄) 喉中痰声漉漉,手足冷、大便稀、水舌=小青龙汤。
67恶风、发热、汗出、脉浮=桂枝汤。
68素体虚弱,容易感冒,疲劳无神,四肢困懒,嗜睡,舌淡,关尺沉细(附子)=四逆汤。
69头晕 水舌=苓桂术甘汤。
70眩晕、头重脚轻(眩、冒) 小便清长白 水舌=苓桂术甘汤 泽泻汤。
时时恶心:加半夏。
乏力困顿,动则汗出,脉搏沉细:加附片。
口唇紫暗、舌暗:合桂枝茯苓丸。
71脑梗塞。偏身瘫痪,肌力不足(麻黄)=古今录验续命汤 黄芪。
瘀舌:当归、川芎。
心烦、尿黄、汗出、口干渴:生石膏。
畏寒肢冷,水舌:四逆汤。
72面瘫。患侧骨骼肌肌力下降(麻黄)=葛根汤。
心烦、口干、焦虑:加生石膏。
舌紫暗,有瘀斑:加当归、川芎、芍药。
乏力身疲:加党参、黄芪、附片。
头晕晕沉沉,如扣帽子 水舌:合泽泻汤。
73右胁疼痛、胸中闷滞、胆囊炎病史、脉弦(柴胡) 心烦焦虑失眠,时时出汗,咽干、口渴,舌暗红(黄芩) 胁腹胀满,饭后加重;大便干,体格壮实,腹肌充实有力(大黄)=大柴胡汤。
74头蒙(冒) 大便后半部分稀溏 水舌=泽泻汤。
75极度乏力不欲动,偏头痛,胁胀痛,乳腺胀痛,右下腹阵痛;情绪压抑,不欲饮食,脉弦细(抑郁,柴胡)=解郁汤。
76心烦、焦虑、失眠,夜汗,口苦、咽干;小便频热,舌尖红,脉搏数(焦虑):黄芩、连翘、栀子。
77心悸、头晕 水舌=苓桂术甘汤。
78偏侧头痛、半身出汗、脉搏弦紧(柴胡)=四逆散 川芎。
79心烦、焦虑、失眠,越睡不着觉越心烦;口苦、咽干、口渴、尿黄;舌边尖暗红,头面轰热感(栀子)=栀子豉汤。
80食欲不旺 水舌=干姜证。
81偏侧头痛、半身出汗、脉弦(柴胡) 心烦、焦虑、失眠,口苦、咽干,口渴,尿黄,舌边尖红,头面轰热(黄芩) 食欲不旺、水舌(干姜)=柴胡桂枝干姜汤。
82外阴溃疡 小便灼热疼痛、口干、心烦失眠 月经提前10天,颜色深红,淋漓10余天方净(宫热) 大便臭秽,苔黄=黄连解毒汤。
83饭后肠鸣、腹泻 水舌=五苓散。
84便秘 大便时干时稀或前干后稀、排便困难、便前腹胀满 腹肌挛急有力 脉弦滑(柴胡)=四逆散。
85心烦、焦虑、口苦、苔黄(栀子,心有火) 舌淡暗、舌体胖大、舌体白腻(干姜,脾有寒)=栀子干姜汤。
86颈项僵硬疼痛 出汗多=桂枝加葛根汤。
87嗜睡 水舌=泽泻汤。
88眩晕 水舌=小半夏加茯苓汤。
89失眠,入睡困难,只能浅睡2-3小时,易早醒,有时彻夜不睡,脉弦滑=柴龙牡,重用半夏。
90心烦、口干、口苦、口大渴、饮水多,时时汗出,脉洪大有力(石膏)=白虎汤。
91头昏蒙(冒) 水舌=泽泻汤。
92前列腺炎或肥大,见排尿不畅,小腹胀痛=四逆散。
93体格健壮,心烦易怒,焦虑,口渴,身有热感,手心热,脉滑数(黄连)=黄连解毒汤。
94尿路感染。尿频、尿急、尿痛、尿黄,尿道灼热疼痛;尿常规有脓细胞、白细胞、红细胞=栀子柏皮汤 猪苓汤。
95枕部、颈部、背部、腰部肌肉僵硬、疼痛 出汗多=桂枝汤 葛根、细辛、附片、羌活、防风。
96腰肌沉重、酸困 水舌=甘姜苓术汤。
97奔豚病:阵发性气冲至胸,憋闷难受;阵发性头蒙眼昏心中烦;阵发性双下肢震颤;阵发性出汗多(气上冲综合征,桂枝)=桂枝加桂汤。
98头蒙(冒) 水舌=泽泻汤 小半夏加茯苓汤。
99过用空调受寒,头痛、流涕、喷嚏、咳喘(麻黄) 挂水三天、手足凉、大便稀、水舌(半夏、干姜、细辛) 口干渴而饮水多,痰液粘稠黄绿,苔黄、尿黄(石膏)=小青龙加石膏汤。
咳喘严重:加杏仁。
心下胀满:加厚朴。
100无汗而鼻塞;无汗而咳嗽;无汗而哮喘(麻黄) 面色青灰,水舌、水涕、水痰、水泪(半夏、干姜、细辛)=小青龙汤。
101阵发性胸中窒闷(陈皮、枳壳、生姜、杏仁) 心悸、惊恐(龙骨、牡蛎) 水舌(苓桂术甘汤)。
102脉弦、胸闷(柴胡) 心烦、口苦(黄芩)=小柴胡汤。
103心悸(龙牡) 水舌(苓桂术甘汤)。
104心悸、失眠、噩梦多;遗精、时时出汗;四肢酸懒、神疲乏力;心烦焦虑,舌暗红,手心热、手心汗(焦虑)=柴龙牡 栀子厚朴汤。
105水舌=苓桂术甘汤。
106眩晕 水舌=小半夏加茯苓汤 泽泻汤。
107嗜睡 水舌=苓桂术甘汤 泽泻汤。
108头痛 干呕 水舌=吴茱萸汤 川芎、白芷、细辛。
109手抖、震颤(帕金森) 水舌=真武汤。?
110闭经:乳房胀痛、学习压力大、心情忧郁、脉搏弦细(四逆散) 心烦、口苦、口渴、尿黄、手心热,舌红、苔黄(黄芩)=四逆散 黄芩、连翘、栀子。
111闭经:形体瘦弱,尺脉沉,腰酸凉,舌体胖大、舌边齿痕、舌面水滑(水舌)=温经汤。
112频发心慌,时发惊恐,心中烦躁,情绪低落,阵发躁热、出汗,失眠、口苦,口渴饮水多,小便黄、大便干,舌尖红,脉弦细数(心率每分87次)(焦虑)=柴龙牡 栀子豉汤。
113闭经:心烦焦虑,易发怒,易激惹,失眠(其人如狂) 少腹坠胀不适,时有胀痛;少腹部充实、抵抗、紧张、有力(少腹急结) 大便干秘,两日一次,排便困难,关尺沉实(大便不通)=桃核承气汤。
114黄带多、质粘腻,小便黄,舌体胖大,舌边齿痕,舌苔黄腻=栀子柏皮汤。严重者,用黄连解毒汤。?
115头痛 恶心 水舌=吴茱萸汤。严重者,加川芎、白芷、细辛。
116腹泻案:口苦、口渴、尿黄,舌苔黄腻,HP阳性,烧心泛酸(黄连) 大便稀溏量多,每日5次;神疲乏力,腹中胀满,食多则泻,胃中怕凉,畏冷食,食欲不旺,舌体胖大(附子理中汤)。
117头部多发疖肿(毛囊炎):局部红肿热痛;心烦、口干、口苦;大便干,3日一次;尿黄,舌红,舌体黄滑腻,脉弦滑实有力=黄连解毒汤 黄芩汤。消炎 消肿。
118头痛:感冒后发作,恶风恶寒、汗出而头痛(关键!)、素体虚弱、易患感冒、脉搏细涩(虚人)=桂枝汤。
119头痛 干呕 水舌=吴茱萸汤。
120体格瘦 脉浮高 时出汗=桂枝汤。
121左胁疼痛、脉弦(柴胡) 口苦(黄芩) 时恶心干呕(半夏、生姜)=小柴胡汤。
122眩晕、头昏蒙沉(冒) 水舌=苓桂术甘汤 小半夏加茯苓汤 泽泻汤。
123头痛 水舌=吴茱萸汤。
124咳嗽案:无汗而恶寒、无汗而发热、无汗而咳喘(麻黄) 稀白痰,舌面水滑(半夏、干姜、细辛) 黄浓涕、咽喉痛、口渴饮水多、咽后壁充血淋巴滤泡增生、扁桃体2度肿大(石膏)=小青龙加石膏汤。
125时嗳气(胃动力障碍)=半夏厚朴汤。
126口渴欲饮(水少) 腹满肠鸣腹泻、舌苔白腻滑、脉缓 每分58次(水多)=五苓散。
127崩漏:月经淋漓不断、量少、色红、质粘稠、心中烦(宫热、黄芩) 下腹疼痛(芍药)=黄芩汤。
128
*抓局部:腹痛喜揉按=小建中汤。
*抓整体:其人瘦弱,肌肉松软,神疲乏力,容易感冒,怕风易汗,唇口淡白不干,舌淡暗,脉沉细弱=人参、黄芪、当归。
=参归芪建中汤。
129?玻璃体混浊案:眼前飞蚊、畏光、头蒙、头晕、头痛(冒、眩) 大便稀溏 水舌=五苓散。
130迁延发热20天、每日定时发热、脉弦(柴胡) 口苦、咽干(黄芩) 时时干呕(半夏、生姜)=小柴胡汤。
131四肢酸痛乏力 时发热 时出汗=桂枝汤。
132阵发性干呕,严重时呕吐,舌苔薄黄微腻=连苏饮。
133心烦、出汗、口干渴欲饮凉水=竹叶、生石膏。
134无汗而咳嗽、无汗而发热、无汗而恶寒、无汗而头痛,脉浮紧数,体温38.1°(麻黄) 清水涕、水舌(半夏、干姜、细辛) 黄痰、口渴饮水多(石膏)=小青龙加石膏汤。
135全身肌肉酸痛 汗出多=桂枝汤。
136胸胁满闷,走窜疼痛,胆囊炎,口苦=四逆散。
137尿频、尿急、尿淋漓涩痛,舌苔黄腻=栀子柏皮汤 猪苓汤。
138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右侧第3、4肋间疼痛,连及背部酸痛不适=四逆散 麻黄附子细辛汤。
139咳嗽 大便稀溏、水舌=苓桂术甘汤。
140无汗而咳喘、无汗而恶寒(麻黄) 痰白量多质稀、水舌(半夏、干姜、细辛) 双下肢沉重发凉、膝关节疼痛(附子)=小青龙汤加附子。
141老年妇女、身体肥胖、面色黄暗无光、肌肉松软(黄芪人) 膝关节疼痛(防己证)=防己黄芪汤。
142大便稀溏 水舌=甘姜苓术汤。
143儿童尿床 体格壮实、肌肉结实、面色阴暗无光;咽无充血=葛根汤。
144腰肌沉重 水舌=甘姜苓术汤。
145滑膜炎,膝关节积液(对病方)=越婢加术汤 防己黄芪汤。
疼痛严重:加附子、细辛。
口渴、尿黄、舌红、苔黄:加生石膏。
146身瘦弱 易出汗=虚人,桂枝汤人,用桂枝汤。
147虚劳人:精神萎靡,周身乏力,困懒嗜卧,欲寐不能,不欲睁眼,言语无力,腰凉、膝关节凉、踝部凉,小便清长,舌暗、脉缓(附子人)=四逆汤。
148双下肢沉重(隐性水肿) 大便稀溏 水舌=甘姜苓术汤。
149阵发性胸闷、喘息、气短、心悸(气上冲) 水舌=龙牡 苓桂术甘汤。
150唇舌紫暗=桂枝茯苓丸。
151精神萎靡、极度乏力、手足冰凉、脉搏迟缓、沉细无力(附子)=四逆汤。
152高热20天,体温39.2°,加重4天;汗出多,口干渴、饮水多,恶热,心中烦,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心率每分105次(石膏) 身疲乏力,动则头晕(人参)=白虎加人参汤。
153呕吐案。女,80岁。
胆囊炎病史,胸胁不适,脉弦,两胁下按之抵抗,墨菲氏征阳性(柴胡) 口苦、胆囊炎病史(黄芩) 恶心干呕(半夏、生姜) 精神差,人消瘦(人参、大枣、甘草)=小柴胡汤。
154心下如有物堵塞(枳实) 水舌(白术)=枳术汤。
155痞满案。贲门癌术后。男,63岁。
(1)心烦、口干、口苦、尿黄,舌暗红,舌苔黄腻(黄连、黄芩) 胃脘痞满(半夏) 大便稀溏、舌苔白腻(干姜) 肿瘤术后、身疲乏力、其人消瘦(人参、大枣、甘草)=半夏泻心汤。
(2)上腹胀满,嗳气频繁,时有泛酸(胃动力障碍)=半夏厚朴汤。
=半夏泻心汤 半夏厚朴汤。
156痢疾案:
一诊:发热,体温38.5°;脓性粘液便,量少,次数多;大便常规:脓液( ),白细胞:一个高倍视野10个。烦躁不安,饮水多,舌红舌苔薄黄水滑(肠腑炎症):白头翁汤。
二诊:发热退,肠道发炎症状消失,脓粘大便已无。现症:大便稀溏,每日7次,无臭味,舌面水滑(热去湿留脾阳伤):五苓散 干姜 赤石脂。
157其人瘦弱 发热,体温38°,汗出=虚人发热=桂枝汤。
158精神萎靡、困顿嗜睡、全身极度乏力,食欲极差,脉无力而虚数、关尺沉细(附子)=四逆加人参汤。
159心衰肺水肿案:
(1)肺水肿:半卧位,吸氧,呼吸困难,胸闷喘息气短咳喘,心悸心慌:葶苈大枣泻肺汤(泻肺,导泻肺中积水也!)。
(2)心衰水肿:双踝水肿,水舌(水证) 精神萎靡,脉沉细无力(附子证)=真武汤(强心、利尿)。
(3)腹胀满(心衰导致胃肠道瘀血):厚朴。?
=葶苈大枣泻肺汤 真武汤。
160肩周炎案。女,47岁。
(1)肩周疼痛,活动障碍;时刺痛,局部畏风畏冷,不敢吹空调和电风扇,否则疼痛加重;舌暗,夜间疼痛加重(对病方)=桂枝加术附汤 麻黄附子细辛汤 甘草附子汤。
(2)水舌:甘姜苓术汤。
(3)口干、舌红:知母。
本头条号有很多内容只对粉丝开放,如有需要,请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