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知:修行 信念 价值观和规条
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就用什么样的要求要求自己!
包括衣食住行,行走坐卧。
修行修什么?就是做什么,就是怎么做,就是想什么,就是怎么想?
修,什么是修?修不是让你成为别人,向外看,就修成自己想要的模样,如修建花草,如修建房屋,如修航天飞机
向内看,修,就是让你找到本来的自己
如:我们做事原本是想要做出结果,结果做着做着变成了超越别人
如:我们原本是带给对方爱,结果做着做着变成了没有止境的要求
如:我们本来是想要时间自由,结果越做越不自由。我们本来是想让家人快乐,最后连陪家人的时间都没有
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了?
所以修行不是飘在天上的噱头,而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的生活!
信念 价值观 规条
我们假设每个人最初的样子是一张白纸,经历了一件事情,有了一些体验。头脑产生第一次的印记,这个印记,我们称之为信念!
然后又经历了第二件事情,第N件事情,不同的体验,不同的信念就有了对比,表现出来就是我们在生活中有了取舍,这个取舍的标准就是“价值观”。
当我们习惯于选择某个或某类价值观,选择倾向的时候,久而久之就会成为固定的思维模式,这就成了我们的“规条”。
如:一个人流落在荒岛,以树皮和野草为生。他觉得能活着就很幸福了。这是他的信念。过了一段时间,有一个满载各种水果的船只搁浅,应有尽有,在经历最初的兴奋后,他开始取舍,这个好吃,那个不好吃,这是价值观。又过了几十年,他获救了,来到岸上,到了吃饭的时候,别人都拿米饭馒头面饼,他拿什么呢?水果。他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规条。
……
往过去看,我们就明白了自己的规条、价值观和信念是如何形成,反过来我们也明白了如何形成个人的气质,如何形成企业的文化?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大学》
什么意思?你要想拥有一棵大树,就要先有小树,要想有小树,就要先有树苗,要想有树苗,先要种种子。看上去由国到家,由家到身,由身到心,其实都是一个东西从大到小,从小到大的过程。那就是人。
核心是什么?“知”。
这个“知”不是知识,不是知道,是什么?觉知。
当下也就明了了,什么是“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蒙尘依旧的灯泡要焕发光面需要擦去灰尘,要想穿上新衣服需要脱下旧衣服,让土地不长野草需要种上作物。
落到生活里,就是抓住核心,觉。第一个觉什么?止,什么是止?对普通人来讲就是知足,对于智者就是富足的心。
为什么别人可以轻易动摇你?为什么遇到事情总是被动,身不由己?看似没有定力。实际上是什么?欲壑难填,你有什么欲望,什么欲望就能控制你,所以不是别人控制你,不是事情牵着你,是你自己的欲望牵着你。
所以,第一个要干什么?知止。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必须要做,什么绝对不能做。就是心里有数了。在生活中知道什么时候踩刹车,能够觉察并选择说什么话,做什么事,自己开始为自己负责了。
知止不是不做事了,而是带着富足的心,自强的心,无畏的心做事必然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当下真正的明了什么是无欲则刚。
什么时候知足了,什么时候感恩了,什么时候内心强大了,自然就定了。心不变,把你捆起来也定不住。所以十年前“吸引力法则”流行全世界,其实我们老祖宗几千年前在《大学》第一章,把心想事成背后的原理,中间的过程,最后的结果,完完整整的告诉我们了。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一个人内心有分寸,可是知足了,自然而然就安定了,安定了自然就心静了,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什么是智慧?智慧就是一件事情发生的全过程及相!
抛开生活谈成长是自欺欺人,不是不能成,中间太费劲,要吃太多苦头。只谈生活不能深入成长是原地踏步,纵使再大的成就,也难免内在的孤独和恐惧。
试问:我该如何规划我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