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诗最感人?

诗歌可以写哪些题材?诗歌抒发的情感可以包括哪些?这些问题关系到诗歌的发展,也是所有诗歌爱好者随时遇到的问题。

今天我仅就诗歌抒发怎样的情感才最感人,什么样的诗才能垂世而行远这一问题谈一点看法。

一.不朽的诗文多是愁苦、悲愤、不平之声

诗人的思想感情只能是客观外界的反映,诗人的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只能是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诗人要激起炽热的感情,必须接触生活,由生活的燃料燃起感情的火焰。一千多年前,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刘勰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他的意思是说,诗人主观的情是有感于物而产生的。他又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他的意思是说:诗人在进行构思的时候要充满感情,以饱满的感情去对待客观事物,融化客观事物,而不能冷眼旁观,无动于衷。这样写出的诗才感人。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明代的焦竑也说:诗非他,人之性灵之所寄也。苟其感不至,则情不深,情不深则无以惊心而动魄,垂世而行远。

白居易和焦竑都强调了情感对于诗歌的重要意义。狄德罗说:“没有情感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可能打动人心。”必须真情实感才能赋予诗歌以艺术生命,也才能产生“惊心而动魄”的艺术感染力,这样的诗才能“垂世而行远”。

清代思想学术批评家袁枚说得更明确:“有必不可解之情,而后有必不可朽之诗”。也就是说,只有诗人有着 坎坷的人生经历,产生不可解的情感。形成一股创作的冲动,这样抒发出来的感情才会成不可朽之诗。他在《随园诗话补遗》卷九引用絸楼居士《言诗》曰:

情至不能已,氤氲化作诗。

屈原初放日,蔡女未归时。

得句鬼神泣,苦吟天地知。

此中难索解,解者即吾师。

诗的主要意思是说:屈原的《离骚》,蔡琰的《胡笳十八拍》的产生都是因为诗人有着“初放日”或“未归时”的坎坷遭遇,使他们内心激起的感情,不仅真实,而且强烈的活动到了不能已的亢奋程度。在人世巨澜和心灵狂涛的内外拍击下,往往被推上痛苦的极頂,以致“穷愁之气”势不可遏,不得不呼天喊地,恸哭长歌。只得发愤以抒情而后快。这样的创作才能有“泣鬼神”,“天地知”的巨大感染力。

回顾文学史,不难发现垂世而行远的好诗文多是愁苦悲愤之声,鲁迅说:“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由此观之,古之贤圣不愤,则不作矣。”(李贽《焚书》)

所以故有“诗穷而后工”的说法。宋代的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中说: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诗穷而后工”说中的“穷”更多的不是指物质生活的贫穷,而是怀才不遇或遭受的不公正的人生境遇,

“物不平则鸣”,任何人有不幸遭遇或受到不公正对待,都必然会“鸣”,而文学创作,正是这种不平的痛苦心理所驱使。无论是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贺、柳宗元还是苏东坡、陆游、辛弃疾等,他们大都人生经历坎坷,不是被流放就是郁郁不得志。一个作家只有经历过痛苦和不幸,“意有所郁结”,才会获得强烈的创作心理动力和才能,从而写出有感染力的作品。

托尔斯泰说:“思想家和艺术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样,永远心平气和地稳坐在奥林匹亚山之巅......思想家和艺术家一贯地处于惊慌和激动之中。”“穷苦”是文学的生命之泉,“焦虑”产生伟大作品。我以为对于屈原的作品任何“直译”都不能准确表现他那百转愁肠的感情心路,由于篇幅所限,我们把诗的第一段和结尾处表现他投身江波的关键句子及其“乱曰”(尾声)“意译”于括号内,使大家理解伟大诗人绝命前的情感状况。

汨罗江畔千古悲风,深思高举洁白清忠。我们看屈原的绝命诗——《怀沙》

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

伤怀永哀兮,汩徂南土。

眴兮杳杳,孔静幽默。

郁结纡轸兮,离愍而长鞠。

抚情效志兮,冤屈而自抑。

(又该是五月的初夏,白天这么长,草木也这么轻,我却留下永恒的哀伤,到这僻远的南方离开人世,此刻,我只觉得幽深,什么也看不见;我只觉得死寂,什么也听不见,我的胸中郁结一团绝望而痛楚,我检点一生的所作所为,我并没有什么过错,我完全是冤屈啊,我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刓方以为圜兮,常度未替。易初本迪兮,君子所鄙。章画志墨兮,前图未改。内厚质正兮,大人所晟。巧陲不斵兮,孰察其揆正?玄文处幽兮,蒙瞍谓之不章。离娄微睇兮,瞽谓之不明。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凤皇在笯兮,鸡鹜翔舞。同糅玉石兮,一概而相量。夫惟党人鄙固兮,羌不知余之所臧。

任重载盛兮,陷滞而不济。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邑犬群吠兮,吠所怪也。非俊疑杰兮,固庸态也。文质疏内兮,众不知余之异采。材朴委积兮,莫知余之所有。重仁袭义兮,谨厚以为丰。重华不可遻兮,孰知余之从容!古固有不并兮,岂知其何故!汤禹久远兮,邈而不可慕。惩连改忿兮,抑心而自强。离闵而不迁兮,愿志之有像。

进路北次兮,日昧昧其将暮。舒忧娱哀兮,限之以大故。

(我面向着北方,日暮之际停留江滨舒遣我的哀愁,放下我的悲伤,我的生命已到了尽头。)

乱曰:(尾声)

浩浩沅湘,分流汩兮。脩路幽蔽,道远忽兮。曾唫恒悲兮,永慨叹兮。世既莫吾知兮,人心不可谓兮。怀质抱青,独无匹兮。伯乐既没,骥焉程兮。民生禀命,各有所错兮。定心广志,余何畏惧兮!曾伤爰哀,永叹喟兮。世溷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

(浩浩沅湘各自分流。林幽路塞,前途渺茫,怀抱不屈的心和追求的美,我独自远行。伯乐死了,再没有人识别良马,人生受之于天命,各有各的定数,我就这样告别人世也没有什么畏惧,我哀伤不止,永在叹息。世界如此混浊,没有人了解我,我也没有什么可说了,死亡之不可躲避,我就纵身江水,我向一切善良的人们告别:我到志同道合的人那儿,追求美的目标去了。永别吧!)

汨罗江畔千古悲风,深思高举洁白清忠。这样的诗人,怎能不会流芳千古!这样的情感怎能不会震撼人心!

二.关注社会人生,尤其是关心劳动人民的疾苦,敢于揭露社会的黑暗与不公,对腐朽的封建统治阶级予以无情的鞭挞的诗歌才有生命力。

这些诗人都是性情中人,他们不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就是“不为五斗米折腰”。即使已经真正过着隐居生活,践行了“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愿望的陶渊明也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他的《咏荆轲》,金刚怒目式的作品,反映了他依然关心世事。这些诗人以逆反思维洞见未来,在世人尚安于现实时,便有远见卓识,杜甫在“安史之乱”之前,就预感大唐将乱。

正所谓:“先知必多患,敏感必多忧。”他们对社会有着深刻的认识,对社会的丑恶他们予以强烈的鞭挞。由于他们不和腐朽的统治阶级合作,而对劳动人民给予深切的同情。因此,他们从上层权贵那里得到的回应是更多的嫉恨,疏远、背弃。而恰恰由于这样的境遇,使他们对社会生活有着更清醒的认识,加深了与广大劳动人民的血肉联系。他们写出的诗的情感也就更能与人民息息相通。从而得到广大劳动人民的喜爱。诗歌是给广大人民看的,反映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心声,才能传唱至今,成不朽之作。

(一)我们首先以诗圣杜甫的诗歌为例证实这一点:

同所有的封建文人一样,杜甫也不列外,他有着远大的抱负。“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他的美好愿望。然而现实是残酷的。研究杜甫不能不读他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读诗圣杜甫的诗一定要详细品读他写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不然,你就不可能理解为什么千年来人们称其为“诗圣”,由于这首诗比较长,有许多人只知道这首诗里有千古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而对整首诗没能深入领会。我们只有深入了解杜甫是在什么情况下写出这两句诗,才能对杜甫其人其诗有一个深入的认识。

写这首诗时,可以说是他人生的转折点。

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十月,杜甫初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十一月初,离长安赴奉先县(今陕西省蒲城县)探家,途经骊山,适逢玄宗带着杨贵妃等在华清宫避寒作乐;回家后则见妻儿冻馁、幼子饥饿而死之惨状,百感交集,乃作是诗。题曰“咏怀”,实乃融咏怀、纪行、纪事于一篇,将长安十年和这次途中的所经、所历、所闻、所见;自己的爱国、忠君、忧民、念家,以及政治抱负不得施展等思想情感,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这一博大浩瀚、沉郁顿挫的鸿篇巨制。

在回家的路上,在这首诗里,杜甫对自己的人生之路进行了反思,我们看他是这样说的: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当今廊庙具,构厦岂云缺。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

杜甫反思道:“杜陵地方,有我这么个布衣,年纪越大,反而越发不合时宜。对自己的要求,多么愚蠢可笑,私自下了决心,要向稷契看齐。这种想法竟然不合实际,落得个到处碰壁。”

他说“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他遭到别人的讽刺嘲笑。尽管这样我也不泄气。但是他深知,此时的唐玄宗已经不是过去的唐玄宗,他听信谗言,不理朝政,整天和杨贵妃厮守在一起,已经胸无大志。像杜甫这样正直的不断向他提出建议,这位昏庸的皇帝早已不耐烦了很快就把他赶出京城,我想杜甫是心知肚明的,在上段中杜甫表面上说了一句“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虽然表示“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即连葵藿的叶子都朝着太阳,我这忠诚的天性,又怎能轻易改掉!但是就是在这首诗中他对唐玄宗及其上层权贵的奢靡生活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并且和劳动人的痛苦生活进行了鲜明的对比,请看:

凌晨过骊山,御榻在嵽嵲。蚩尤塞寒空,蹴蹋崖谷滑。瑶池气郁律,羽林相摩戛。君臣留欢娱,乐动殷樛嶱。赐浴皆长缨,与宴非短褐。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圣人筐篚恩,实欲邦国活。臣如忽至理,君岂弃此物。多士盈朝廷,仁者宜战栗。况闻内金盘,尽在卫霍室。中堂舞神仙,烟雾散玉质。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

在这一段里杜甫对唐玄宗的批判揭露可谓句句见血!尤其那句“况闻内金盘,尽在卫霍室。”——“更何况皇宫内的金盘宝器,听说都转移到国舅家的厅堂。”这种大胆,这种犀利,在当时确实是难能可贵的!正像他在这一段的结尾句所言“惆怅难再述”。是呀!难再述,再述就得直接骂唐玄宗是无道昏君了!

在这段里诗人运用对比的方法。一面说:“”华清宫真好像王母的瑶池仙境,温泉里暖气蒸腾,羽林军密密麻麻。乐声大作,响彻辽阔的天宇,皇帝和大臣纵情娱乐,享不尽贵富荣华。赐浴温泉的,都是些高冠长缨的贵人”接着笔锋一转:参加宴会的“更不会有布衣麻鞋的百姓”。接着进一步诗人揭穿了造成这种贫富不均,生死两重天的实质是: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达官显宦,都分到大量的绸帛,那些绸帛啊,都出自贫寒妇女的艰苦劳动。她们的丈夫和公公,被鞭打绳捆,一匹匹勒索,一车车运进京城。)也就是说这些达官贵人的享乐,是建立在千千万万的劳苦大众的辛勤劳作痛苦生活的基础之上的。接着诗人责问这些权贵:“多士盈朝廷,仁者宜战栗”——“朝廷里挤满了“济济英才”,稍有良心的,真应该怵目惊心!”然后诗人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达官贵人醉生梦死“寻欢作乐图”:“神仙似的美人在堂上舞蹈,轻烟般的罗衣遮不住玉体的芳香。供客人保暖的,是貂鼠皮袄,朱弦、玉管,正演奏美妙的乐章,劝客人品尝的,是驼蹄羹汤,香橙、金橘,都来自遥远的南方。”就是在展现了这幅画面之后这位忧国忧民的诗圣道出了千年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这两句诗的典型意义在于浓缩了千百年来阶级社会,人剥削人,人吃人的黑暗现实!诚如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所言: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读到这里我们难道还不明白杜甫之所以被称之为“诗圣”的实质原因所在了吧!让那些打着做学问的面孔诽谤、污蔑、抹黑杜甫、鲁迅的污言秽语见鬼去吧!

而更为让人对杜甫肃然起敬的是杜甫回到家之后见到自己的儿子被饿死时说的一番话:

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入门闻号咷,幼子饥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岂知秋未登,贫窭有仓卒。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

杜甫说道:“一进门就听见哭声酸楚,我那小儿子,已活活饿死!我怎能压抑住满腔悲痛,邻居们也呜呜咽咽,泪流不止!说不出内心里多么惭愧,做爸爸的人,竟然没本事养活孩子!”

极度痛苦的杜甫此刻推己及人,想到的是天下的劳苦大众,他拿自己和更悲惨的人家作对比:“我好歹是个官儿,享有特权:既不服兵役,又没有交租纳税的负担。还免不了这样悲惨的遭遇,那平民百姓的日子啊,就更加辛酸。想想失去土地的农民,已经是倾家荡产,又想想远守边防的士兵,还不是缺吃少穿。”于是杜甫这样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忧民忧国的情绪啊,千重万叠,高过终南,浩茫无际,又怎能收敛!”

自己的茅草屋被秋风吹破,他想到的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自己的儿子被饿死,他想到的是更加悲惨的贫民、失去土地的农民和缺吃少穿的远守边防的士兵——这就是诗圣杜甫!

杜甫的诗被称为“史诗”,他密切关注人民的疾苦,祖国的安危。因是心系多数贫民百姓的诗,人们记住了他,他的诗感人至深,垂世而行远!

(二)我们再以发起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白居易为例

在我国诗人中,即使生活还过的去,甚至个人生活很优裕,(如李白、白居易等)但是他们超越世俗,清醒地抨击现实的黑暗和贫富的差距,甚至拿自己的生活和贫苦人相比 。白居易就是这样的人。我们看:白居易的《村居苦寒》

八年十二月,五日雪纷纷。

竹柏皆冻死,况彼无衣民。

回观村闾间,十室八九贫。

北风利如剑,布絮不蔽身。

唯烧蒿棘火,愁坐夜待晨。

乃知大寒岁,农者尤苦辛。

顾我当此日,草堂深掩门。

褐裘覆紖被,坐卧有馀温。

幸免饥冻苦,又无垄亩勤。

念彼深可愧,自问是何人。

那是元和八年的十二月,接连五天大雪纷纷。“竹子柏树都被冻死,何况那缺衣的农民!”他说:遍观村里所有人家,十有八九户家贫。寒风吹来好似利剑,衣衫单薄不能遮身。只有点燃蒿草取暖,终夜愁坐盼望清晨。”诗人了解民苦,白居易反思自己:“紧紧关上草堂屋门。穿着皮袍盖着棉被,不论坐卧都有余温。庆幸免遭饥寒之苦,且又不必躬耕力勤。”诗人自责道:想起他们我很惭愧,叩问自己算是何人?

白居易是个有良知的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元稹、李绅、张籍和王建等人发动了新乐府运动。白居易有一篇《读张籍古乐府》云:“风雅比兴外,未尝著空文。”他赞扬张籍的诗关注社会人生,尤其是人民的疾苦。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不要“著空文”。

我以为白居易的这种主张,这种倡导的诗歌创作的精神,至今仍有现实意义。诗歌不是脱离现实社会的无病呻吟。

三最感人心的莫过于抒写亲情(夫妻、父母、儿女、手足)的诗歌

关于诗歌的题材和诗歌情感的范围不好硬性规定这个题材不能写,那种感情不应该。(除了不健康的情感)。更不能硬性规定一定要写世界风云,国之大事。许多伟大诗人比如苏轼既有豪放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也有“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的孤独与寂寞,更有“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缠绵。伟人毛泽东的诗词既有“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的豪迈,又有“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的对妻子无限的深情。即使是一己一刻之情绪,总要吐露进步、健康的情感。这样的诗才能引起人们的赞许和共鸣。

翻开《诗经》第一首就是男女恋爱的思念之情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三百》,历代学者,对诗经都有各自的评说。清朝的诗人思想学术评论家袁枚着重揭示其抒写性情之真谛,他说:“自《三百篇》至今日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

袁枚说:“圣人编诗先《国风》,而后《雅》《颂》,何也?以国风近性情故也”。

《毛诗序》主张诗吟咏情性,但“发乎情,止乎礼义”以封建的伦理纲常限制人的感情。陆机《文赋》中提出“诗缘情”与“诗言志”的文以载道观分庭抗礼,试图突破封建“礼义”对“情”的规范的樊篱。

袁枚他对“诗言志” 有他的解释,我以为可以解决当今诗歌的题材和情感范围问题。袁枚《再答李少鹤》说:“来札所讲“诗言志”三字历举李、杜、放翁之志,然亦不可太拘。诗人有终身之志,有诗外之志,有事外之志,有偶然兴到、流连光景,即事成诗之志,志字不可看杀也!谢傅之游山,韩熙載之纵伎,此岂其本志哉?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亦夫子之餘语及之,而夫子之志岂在是哉?

他说“来札所讲“诗言志”三字历举李、杜、放翁之志,然亦不可太拘”:李少鹤你给我的来信中谈到“诗言志就历举李杜和陆放翁的一些大志向的诗作,然而我以为作诗不必拘泥这些思想意义的诗。”他所谓:“志字不可以看杀也”,旨在强调志应该挣脱“理”,“礼义”的羁绊而走向人的情感的各个领域,他极力恢复陆机“诗缘情”的传统。

在袁枚看来既然“诗者,人之性情也。”那诗歌的题材和感情范围也就很广泛了。甚至连“韩熙載之纵伎”也在抒写之内。袁枚曾说:“夫诗者,由情生者也,有必不可解之情,而后有必不可朽之诗。情所最先,莫如男女”

马克思在谈到性爱时说,男女之间的关系是人和人之间最自然的关系,认为这是人的本性。

我以为许多封建文人的诗文中有一些是低级趣味的诗词。我们应该批判摒弃即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于真正的爱情诗我们当然要称赞之梅尧臣的《悼亡三首》。

袁枚所说的:“必不可解之情,而后有必不可朽之诗”我以为宋代:梅尧臣的《悼亡三首》、《书哀》、《怀杯》、《梦睹》等诗则当之无愧。请看他的

《悼亡三首》

结发为夫妇,于今十七年。

相看犹不足,何况是长捐!

我鬓已多白,此身宁久全?

终当与同穴,未死泪涟涟。

每出身如梦,逢人强意多。

归来仍寂寞,欲语向谁何?

窗冷孤萤入,宵长一雁过。

世间无最苦,精爽此销磨。

从来有修短,岂敢问苍天?

见尽人间妇,无如美且贤。

譬令愚者寿,何不假其年?

忍此连城宝,沉埋向九泉!

梅尧臣这三首悼亡诗,语意很好理解。细细品味语言虽以质朴见长,然而曲折而凄婉动人,情真意切,有很强的感染力。

我们再看看清代袁枚写的亲情诗《寄聪娘》

一枝花对足风流,何事人间万户侯。

生把黄金买别离,是侬薄幸是侬愁。

思量海上伴朝云,走马邯郸日未曛。

刚把闲情要抛撇,远山眉黛又逢君。

袁枚大力提倡“诗写性情为我所适”。你看他直言“人间万户侯”也不如“一枝花对足风流 ”他把爱情看得比高官厚禄还要重,可见是个性情人。想他很早就辞职闲居就不足为奇了。“刚把闲情要抛撇,远山眉黛又逢君”他移情于景竟然误认“远山眉黛”为自己思念的心上人。寥寥数语,其相思之情状便跃然纸上了。

四.总结:

本文仅就诗歌的题材和情感范围谈了一点看法。实际关于诗歌应该写什么?诗歌有哪些功用?孔子最早曾有过论说,孔子最早对诗的社会功能做了全面的规定:“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里首先,提出了诗可以兴,但同时,就说出观、群、怨等认识功能与教化、讽谏功能,虽然周全,但它的主旨是“迩之事父,远之事君”的维护儒家的政治伦理的社会作用。

几千年过去了,我们的认识应该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进步,我们的现实生活也比过去丰富多彩。我以为我们应该继承古典文学的文化遗产。发扬优秀诗人爱国为民,注重亲情、友情以及一切纯正的真挚感情,敢于揭露假恶丑,歌颂真、善、美。只要是 我们写的题材,抒发的情感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思想是积极向上的,情感是纯真健康的,皆可以入诗。这样的诗歌才会感人并能垂世而行远。

源自||湖畔悠悠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