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商投资拓展如何看地之:易被忽视的九种潜力区域
你真会看地吗?富人区的地是不是一定是好地?鬼城的地是不是一定是烂地?本文就是来梳理下,易被忽视的九种潜力区域。
一、行政区划很重要
有一种地叫做“强行政、弱区位”。
城市的下辖行政区往往都很大,横亘了繁荣的区域与尚未开发的区域,那些尚未开发的区域往往是城市居民鄙视链中的“农村之地”。但事实上,这些区域的潜力也是最大的,因为中国城市的教育、医疗往往都限定于行政区划内,行政区划内的财政转移支付能力也很强,强行政区划内的配套建设速度也很快,所以行政区内的刚需、甚至于外来人口对这种区域的接受度都很高。
举个栗子:上海闵行区的马桥镇,杭州西湖区的双浦镇,地价、房价涨幅远高过城市同期平均涨幅。
二、是否在建成区很重要
有一种地叫做“贫民窟中的百万富翁”。
很多城市都会有这样的情况:老城区的某个区域破破烂烂,烂到大家一旦有钱都想往外搬迁,离开这个区域;或者某个区域密密麻麻都是工业区,城市面貌差,空气污染严重,企业高层都在几十里外的城区生活。但是对开发商投资而言,房地产是为人的生产生活而服务,有了人的生产生活就必须要住房,只要一个区域有大量人口在生产或生活,就值得投资,满足当地百姓的需求。
举个栗子:上海杨浦棚户区2013年以来逆袭房价10万+,上海宝山工业园区金地艺境逆势销售房价2万+。
三、市区和核心郊区交界处的繁荣
有一种地叫做“填平洼地”。
在大城市发展之初,从市区到郊区都会出现一个个区域房价高点,一般郊区的房价高点都出现在各郊区的核心区,因为配套完善,本地人购买集中,然后房价出现哑铃形状,市区高、郊区中心高,市区与郊区中心交界处价格较低。但是市区的扩大化不可避免,随着市区、郊区的一体化,轨道交通延伸市区刚需外溢,市区与郊区中心交界处的低房价迅速被市区的购买力抬高,甚至高过了所在郊区的核心区。
举个栗子:上海嘉定的南翔、上海松江的九亭。
四、隐藏在供求关系下的好地
有一种地叫做“严重供大于求”。
由于政府的失误,一口气把区域内所有的住宅地几乎都给卖完了,然后市场一地鸡毛,大家同时开盘同时打价格战,客户不敢买或者不急着买,市场进一步下挫,开始有楼盘烂尾。这种地真的不好吗?那里的房价真的只值这么一点钱吗?因为后续也没有供地,原来的存货慢慢去化,结果后来市场起来了,价格也慢慢恢复了。
举个栗子:杭州的临平新城、天津的武清,请问2015年的你敢不敢下手。
五、来自产业高地的问候
有一种地叫做“让有钱人住的更近”。
有句颠扑不破的真理就是:有钱人在哪里工作,就该把房子造在哪里。现在最有钱的人不再是工厂里的老板们,所以郊区乡镇的别墅都趴下了。现在最有钱的人都是按照行业划分的,金融、IT,那帮人在哪里比较多,就去哪里找他们。当然这两年风头最盛的就是IT创投们,一轮轮的投资创造了多少大富翁、小富翁,全国各地房价、地价涨的最厉害的地方就是各种“高新区”,毕竟IT男们加班晚了,去其他地方不方便。
举个栗子:上海的张江区域,北京的海淀、连海淀6环都比其他6环贵。
六、看看失衡的规划
有一种地叫做“天生金贵”。
很多规划做的都是值得商榷的,政府领导初心很好,都想再造一个陆家嘴,也都想去房地产化,所以偌大一个规划里面清一色都是商办,只配了一丢丢住宅。不要嫌弃说规划里面商办多,觉得未来肯定烂尾遍地,就凭这么失衡的商住比,也得抢下来,毕竟商办里头的老板们排队买这么点住宅估计都抢不到。当然规划也是可能会改的。
举个栗子:上海虹桥商务区。
七、满足市区人民买房如买菜的需要
有一种地叫做“菜地”。
如今买房投资已经深入人心,普通百姓都想买,做梦都想拥有多套房,回家有安全感、出门有面子,但是市区的房价太贵了,真买不动。突然那些人被广告说,隔壁50公里的房子只要本市房价的一个零头就能买到,必须是一拍大腿,呼朋引伴,嗷嗷叫的杀过去买,反正账户里的钱有小几十万,还在犹豫放理财还是买黄金,买套房也不错嘛。正所谓出门左拐小菜场,出门右拐售楼处。
举个栗子:恒大海花岛、恒大海上威尼斯。
八、离市中心很近的死角区域
有一种地叫做“灯下黑”。
离市中心非常近的区域,但是因为各种原因,比如铁路的分割、河流的切割、大工厂的隔断等等原因,导致那个区域去市中心非常麻烦,要绕一大圈,并不宜居。但是中国房价的尿性就是板块轮动、填平洼地,只要政府把断头路一打通,房价马上就恢复正常。
九、高标准规划新区
有一种地叫做“炒地图”。
现状是一片绿油油的庄稼,但是在规划上已经是20万人口的新城,几乎把老城区所有能搬的好东西都搬过来,当然可以表示不相信规划的稳定性,但是看看现任市委书记的任期还有10年,姑且相信赌一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