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鲍岛居民院往昔生活琐记

忆往昔,青岛市市北区小鲍岛,是全市人口密度最大的区域之一。小鲍岛的居民院,因为住户多,居住条件差,公共环境乱,俗称“大杂院”,演绎出一幅市井民俗图。

我从小时候,一直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在“大杂院”里居住了50多年(中间,只是因为上大学,在济南住了五年。但是,暑假和寒假,都回去居住)。我家三代人,都在这个大杂院里居住过。 往昔的生活情景,至今历历在目。

(网络图片)

我家居住的大杂院,位于贮水山下邹平路八号。父母告诉我:这个大院叫“和平里”。从八号大门口进入一条很狭窄的胡同(两个大人对面行走需要侧身),左侧的院子,叫“东院”,右侧的院子,叫“西院”。我家住在西院。每个院子里,都居住着二十多户人家(后来东院改建,增至几十户人家)。住房是二层小楼房。每户住房的面积,都很狭小。

住户大多都是老邻居了,经年累月,朝夕相处,“家底”的透明度很高,彼此都知根知底。住户原籍,大多是即墨、胶州、高密、平度、日照、掖县、招远等地,生活习俗和生活方式大同小异,相互之间没有大的利害冲突,所以,左邻右舍相处比较平和。“大杂院”住户,有做工的,有教书的,有做小买卖的……基本上属于社会下层,过着比较贫困的生活。

几乎家家搭“吊铺” 

大多数住户,人口多,住房小。所以,几乎是家家户户都搭“吊铺”(在住房上部空间,用木梁子楔进墙壁,上面搭上木板),用作睡觉或者放东西。有的家,三代五六口人,拥挤在不到十个平方米的陋室(吃喝拉撒睡全在里面)。晚上,有的睡吊铺,有的睡木床,有的睡地铺,分上中下三层(就像火车的硬卧铺结构相似),而最下一层,则是直接睡在地上。

夜里起来方便,那是需要格外小心仔细,睡眼朦胧,常常踩在睡在地面的人身上,引起连声惊叫,连邻居都会被惊醒。那时,各家很很怕有外地来走亲的,吃饭还好说,睡觉可是很大难题。于是,就得好好与居住相对宽松些的邻居商议,让自家孩子去借宿,腾出地方让来客睡觉。

全院一个水龙头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八号大院(东院和西院),只有东院一家豆腐坊里设有一个水龙头,所有住户都要花钱从这里买水(一分钱一桶),很不方便。洗衣洗脸等,则从西院的一口水井里汲取使用。家家户户,都有大小不同的陶瓷水缸,注满水,以备使用。

1963年,我考上济南山东师范学院上学。第二学期,我接到家里来信:西院和东院,分别按上一个水龙头了,全院人都像过节一样高兴……夜里,我做梦回到院子,拧开水龙头,自来水哗哗流淌,情不自禁笑醒了。

(摄影/李学亮)

可是,以后很长时间,使用水龙头却麻烦多多。一开始,水龙头全天开放,住户随便接用。每月,按各户人头平均收水费。于是,自来水浪费情况很严重,居民意见很大。居委会小组长就做出决定:水龙头封闭管理,每天早晚定时开放两次,每次一个小时,过时不候,水龙上锁。

从此,早晚就得排队节水,很费时间,很不方便。如果,晚上下班回家晚了,或者有事回家晚了,错过了接水时间,就不能接水,无法做饭。去小组长家要钥匙开水龙头,又常常听闲话,看脸色。于是,有人就干脆私自砸开水龙头上的铁锁接水。诸如此类的“水龙头风波”就层出不穷了。后来,还不断变革自来水供应方式和收费办法。但是,由此引发的冲突和矛盾,一直没有停息过。     

要想“方便”不方便     

全院人(特别是大人,尤其是妇女),普遍感觉头疼的是:要想“方便”却不方便。拉屎尿尿,令人难堪。因为,西院(东院也如此)虽有男女分开的公厕,但是分别只有两个大便蹲坑,根本不够使用。其它时间还好点,一早一晚,人满为患。大家高度集中在同一个时间段“方便”,结果是很不方便。如果,再遇上有人蹲坑时间长,那,围在公厕前面的人,是急得直顿脚,憋得直哼哼。

因为实在憋不住而尿了裤子,因为排队上厕所而上班上学迟到的事情,也时有发生。于是,男女公厕混用抢用,东院西院的公厕混用抢用的情况,屡见不鲜。由此而引发的冲突和矛盾,也是一直没有停息过。

并且,由于有的住户不讲卫生,不讲公德,往公厕里乱倒污水杂物,公厕常常被堵塞,屎尿横流,臭味弥漫,蚊蝇滋生,蛆虫乱爬,院子里肮脏不堪。于是,三天两头,要花钱雇人来疏通公厕下水道。花的钱,需要按住户人头摊派。孩子多的住户,就有意见了,不同意平摊出钱。大人多的住户,也不想多拿钱。于是,叽叽咕咕之声,不绝于耳……

违章建筑多起来 

过去,东院和西院,各有一个大院子,那是孩子们活动的场所。孩子们在这里做游戏、捉迷藏、踢小桶、滚铁环……笑声朗朗。春天,还在院子边上种上向日葵,种上粉豆花……赏心悦目。夏天的晚上,老人们总爱坐在院子里乘凉,摇着大蒲扇,拉呱聊天,给孩子们讲述动听的故事……悠闲自得。

后来,辽宁路粮店每到秋天,都把一麻袋一麻袋的地瓜堆放在院子里。附近的居民,都到这里购买地瓜。所以,院子很嘈杂。以后,办事处的街道服务站在院子里盖起了两层结构的蜡纸加工厂,一天到晚,就不断传出机器的轰响声了,严重地影响了居民休息。而住户们也见缝插针,纷纷搭建违章小房子、小院子、煤池子……那口清水井,也不知被谁当作垃圾坑,不断偷偷倒进屎尿垃圾,无法使用了。

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受“打砸抢”、“斗批改”、“遣返”、“向阳院”等影响,无政府主义泛滥,新老住户不断更替,居民的思想也受到很大影响,人际关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居民院,开始变得越来越“脏乱差”了……     …………

俱往矣。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市北区小鲍岛旧城改造开始了。邹平路八号以及周边地域的建筑物,从地面上铲掉了。

(摄影/管风刚)

几年后,废墟上矗立起一座座将近三十层高的居民大楼——聚豪大厦。老居民的新生活开始了。如今,我已经七十多岁的老人了,每每回忆起往昔“大杂院”的生活情景,总是百感交集……

(作者:门秀山 系青岛市当代文学和创作研究会理事)

(0)

相关推荐

  • 北京共生院悄然更新胡同生态 来看看是怎样一种全新的体验

    西城首个"共生院"在银锭桥胡同7号试点,老住户与民宿管家在院内攀谈.王海燕 摄 记者手记 "共生"是尊重民意的共建共融 不管是一个院落的"共生&quo ...

  • 搬家—一个北京人近40年的居住变迁记忆

    文/杜辉 说到搬家,自己近40年算搬过两次半.小时候住在前门的杨梅竹斜街,小学1年级时候搬到了府右街旁的光明胡同,后来在小学5年级下学期时候搬到了现在的住所小西天.然后父母退休后又搬到了"郊 ...

  • 老北京人的记忆,怀念打小生活过的地方,胡同大杂院的尘封往事!

    老北京人的记忆,怀念打小生活过的地方,胡同大杂院的尘封往事! 提起老北京胡同大杂院,相信所有老北京人都深有感触,过去在院儿里最起码得有一个水龙头,这水龙头在院子的正中间,跟水龙头配套的还有一水泥砌的池 ...

  • 难忘童年的大杂院

    我出生在一个大杂院,也在大杂院里度过了我的童年时光.直到上小学三四年级我家修了新房子,才搬出这个大院.可以说,我童年最美好的回忆都在这个大杂院里. 大杂院有个名字叫东院.据说是在什么地方东面的缘故.但 ...

  • 【青岛记忆】永远的小鲍岛!

    2009年4月23日,在老俗称为"小鲍岛"的街区,最后的一块历史街坊,位于辽宁路.乐陵路.包头路之间的老房子开始拆迁了.据悉,这里被拆掉之后,将会用来建一块绿地.可是,一街之隔就是 ...

  • 刘新荣散文:生活琐记

    生活琐记 作者:刘新荣 一 吃完晚饭,洗刷收拾妥当.躺在床上,一天的工作算是完成. 静心听听房前小河边多声部又完全没有节奏感可言的蛙声一片,感受它们的自在和欢快.偶尔有几声清脆的鸟鸣,这是鸟妈妈在温柔 ...

  • 简爱||【生活琐记】 那年,年月,那发型

     那年,那月,那发型                文/简爱        (一) 9月底了. 我在想,撑完暑假,熬过中秋,国庆已飘然而过向我拜拜挥手--但我渴盼已久的秋意却迟迟不来-- 炎热继续烤炙 ...

  • 生活琐记 | 小名丑丑,大名清源

    我家的娃,小名丑丑. 关于来源,大概是在文殊院的餐桌上起的,丑丑,寄予了美好的意思,就像给孩子起一个狗蛋这样的名字一样. 松子怀胎十月,小家伙出世,我也又准爸爸变成了爸爸.到现在为止,宝宝已经出生14 ...

  • 沈丘专栏(241 )| 王娟:生活琐记之鸡零狗碎篇

    沈丘专栏主编 / 露白(鹿斌) 沈丘专栏副主编 / 张杰民  刘彩珍  王倩倩 文:王娟  / 图:堆糖 有人说,生活犹如万花筒.因了不断的变化而五彩缤纷,即使有不愉快的画面,也会消失在记忆的时空. ...

  • 生活琐记

    一   公交车 早晨出发去市里开会.我知道,坐公交车去开会在一些人眼里是个比较笑话的事情.因为我的同行基本都是坐车或者开车去.可是不想给别人添麻烦,又自己车技一般,开通了快一年的公交车就是最好的开会交 ...

  • 生活琐记之邻居

    三    邻居 昨天参观完画展回来,发现家门口有一个鼓鼓囊囊的蓝色大布袋子,奇怪的走近一看,袋子里是蘑菇,好像是自家采的那种,一张字条放在袋子的最上面:捡点姜给你送点,有一点蘑菇是老家带来的,炖鸡吃一 ...

  • 【在场心语】李春雷:《军旅生活琐记二十一则》

    [总第057402期] 军旅生活琐记 作者:李春雷 那位红领巾 事情发生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一个春天,大概是2月7日或8日上午:地点应该是哈尔滨第六中学礼堂,新兵入伍欢送会.我们一群体检合格,穿上军装 ...

  • 信马由缰话当年 · 我的生活琐记(十七)

    本文作者:张孝 在清华长庚住院 三个多月前,一天早晨起床,突觉右下腹部撕裂性剧疼.咬牙坐起来,过一会儿疼痛消失.手摸疼处,并无异常,没当回事.第二天起床,又是一阵剧疼.部位与昨日相同,疼痛更甚.坐起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