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美瞳频获融资背后:“小”美瞳的“大”生意经?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螳螂财经”(ID:TanglangFin),作者:财经新媒体,36氪经授权发布。
今年以来,国产美瞳品牌频获资本青睐。
2020年1月,4iNLOOK完成2亿元的A 轮融资;
2020年4月,美瞳垂直电商平台美瞳汇完成战略融资;
2020年5月,COFANCY完成千万级Pre-A轮融资;
2020年6月,MOODY完成6000万元的A轮融资;
2020年10月,可啦啦连续完成累计金额近亿元的Pre-A轮及A轮融资。
这些品牌中,既有成立已12年的4iNLOOK这样的“老前辈”,也有去年才刚刚诞生的COFANCY、MOODY这样的“小鲜肉”。
过去并未“出圈”的国产美瞳们,怎么突然就崛起了?而在资本市场频繁看好背后,“老前辈”和“小鲜肉”谁更有望成为行业内的“独角兽”呢?
国产美瞳缘何突然崛起?
“美瞳”一词,表面来看,是“彩色隐形眼镜”这类产品的品类名,但实际上却是由美国强生公司的注册商标。
尽管强生已经严格声明“市面上各类非由强生视力健经销的美容镜片均不能称之为美瞳”。但无奈的是,不管是消费者还是整个市场,显然都已经默认了美瞳代表的就是一个产品品类。
在了解美瞳市场之前,我们需要简单认识一下“美瞳”。
从佩戴周期上来看,美瞳有日抛、半月抛、月抛、季抛、半年抛以及年抛。通常来讲,佩戴周期越短的美瞳,由于更换频次较高,卫生系数也会更高,对眼睛造成的伤害也会更小。
从材质上来看,美瞳有水凝胶和硅水凝胶可供选择。而不论是就眼部健康还是佩戴舒适度来说,硅水凝胶都要优于水凝胶。因此,硅水凝胶材质的美瞳价格一般也会稍贵一些。
从制作工艺上来看,美瞳和普通的隐形眼镜的区别在于多了一个“色素层”。因此,以强生为代表的隐形眼镜品牌多是采用了一种名为“三明治技术”的工艺,从而避免色素层直接接触眼睛。
从早在1985年就将隐形眼镜带入中国的海昌,到2004年首次在中国推出美瞳产品的强生,再到以美瞳花色“出圈”的韩国Choli、日本luna等,早期活跃在中国美瞳市场的几乎都是这些国外品牌。
那么,国产美瞳品牌为何没能发展起来呢?
一方面,国产美瞳品牌起步时间较晚。我们比较熟悉的国牌“海俪恩”于2009年才成立,而此时,包括强生、海昌、博士伦等在内的海外品牌早已占据了大半的中国市场。
像隐形眼镜这类对于安全系数要求较高的产品,多数消费者都会优先选择已经有市场认知度的品牌。因此,新生国牌要想抢夺市场其实是很困难的。
另一方面,无良瞳代和仿品杂牌消耗了市场对国产美瞳的耐心。瞳代就是“美瞳代理”。熟悉美瞳的人都知道,过去美瞳的购买渠道其实很单一,像强生、博士伦以及海昌这些品牌,都是在16年左右才正式入驻天猫。所以那时候的美瞳购买基本都是靠代购和微商。
而中间的“代理”这一环,就恰恰给了无良商家钻空子的机会。据知乎一位从事美瞳行业多年的店主表示,国内贴标的仿品,成本价才2-8元不等。然而,就美瞳的制作工艺来说,这个价位是很难保证产品的安全性的。
而“三无”美瞳的危害就不用多说了,轻则眼睛发炎,重则眼角膜坏死甚至失明……
于是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国产美瞳品牌都没能在市场上拥有自己的声音。
但近些年来,局面已经悄悄发生了变化。据《中国眼镜科技杂志》报道,近些年国内隐形眼镜市场上的欧美品牌正在逐渐下降,从2017年到2019年,由30%下降到了不足20%。而中国和日本品牌的份额却在不断上升,从50%增加到了60%。
而局面改变背后,首先是由于市场监管发挥了作用。
2014年6月1日,修订后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正式实施。而美瞳属于第三类医疗器械,也在该《条例》的覆盖范围内。
《条例》发布以后,据北京市食药监局表示,对隐形眼镜特别是彩色隐形眼镜纳入重点监管对象,按照新办法,商家如果没有“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售卖隐形眼镜,一经发现处罚至少5万元起步。
在新《条例》的指示下,多地市场监管部门相继对美瞳展开了专项检查。
在重拳出击之下,国内的小作坊和“三无”品牌逐渐得到整顿。整个美瞳市场鱼龙混杂的风气也终于得到改善。
其次,国内美瞳的消费市场日趋成熟。
十年前提及美瞳,不少人还会将其和“非主流”、“不安全”等标签联系在一起。但在经历了长期的市场沉淀以后,消费者对于美瞳的认知已经发生了变化。
在小红书,美瞳相关的笔记数量超过了61万。而在抖音“美瞳推荐”话题之下,相关视频的播放量也早已突破3000万。
由此可见,过去美瞳因购买难、选择少而筑起的高门槛正在逐渐被打破,整个消费市场已趋于成熟。
最后,美妆领域的“国牌风”成了国产美瞳品牌崛起的催化剂。
众所周知,国牌在整个美妆领域的知名度正在扩大。
在前几年“限韩令”的影响下,消费者们对于韩妆的印象正在逐步被冲淡。而与此同时,完美日记、花西子等国牌美妆却在乘势崛起,让消费者对于国产品牌的信心逐渐上升。
以往在购买化妆品时,由于没有选择,才不得不购买国外品牌。而如今,国内的新生品牌越来越多,出于购买便捷、质量也不赖等心理因素的驱使,国牌也就逐渐获得了消费者的青睐。
同样地,“国风”也吹向了国内的美瞳品牌,让包括COFANCY、MOODY等在内的新品牌也能快速获得成长。数据显示,MOODY上线天猫仅2个月,月销量就已经突破100万。增长速度十分可观。
总之,在多重因素助推下,历经近十年沉淀的国产美瞳品牌,算是终于迎来了“破圈”风口。
资本“偏好”背后,“老前辈”和“小鲜肉”,谁更有机会?
当然,资本市场看好国产美瞳品牌,更多是出于其未来广阔的增长空间。
据中国报告网《2020年中国美瞳隐形眼镜行业分析报告》透露,到2020年我国的近视患者将达7亿,其中16岁-24岁群体近视患病率将达到94%。
而这部分群体恰好是备受关注的z世代青年,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看重“颜值”。因此,能够兼顾“矫正视力”和“提升颜值”的美瞳就有了更大的发展机会。
更值一提的是,数据显示,隐形眼镜在中国的市场渗透率约为10%,远低于美国的40%、日本的20%。这意味着,整个美瞳市场还尚未被挤占成红海,“掘金”成功的机会极大。
此外,尽管美瞳只能算得上是小品类,但细分市场的红利期已经到来。
从今年火起来的新消费品牌来看,三顿半瞄准的是咖啡、元气森林瞄准的是无糖气泡水,而lululemon更是仅凭一条瑜伽裤,就获得了消费者的芳心。
从这一角度来看,美瞳赛道未来如果迎来发展热潮其实也并不意外。
当前,国产美瞳品牌可以大致划分为三类。一类是以卫康、海俪恩为代表的传统隐形眼镜品牌。一类是以4inlook、miomi为代表的渠道品牌。剩下的一类则是以MOODY、COFANCY为代表的新晋美瞳品牌。
而从开头的融资信息来看,除开卫康、海俪恩这类传统隐形眼镜品牌,后两类品牌都在获得资本的青睐。
那么,在它们之中,谁更有机会成为该领域内的“独角兽”呢?
我们不妨从供应链能力、渠道搭建能力、营销能力以及研发能力四个方面来对比看看。
首先是供应链能力。
美瞳不同于彩妆产品,其从大类上来讲属于医疗器械类,对生产技术的专业度要求很高。同时,基于美瞳替换频次较高的产品特性,只有保持产品质量才能提升用户的复购率,而产品质量又和供应链能力相关。
据业内人士表示,当前,相对成熟的美瞳供应链企业主要分布在韩国和中国台湾。而在中国内陆,只有吉林瑞尔康隐形眼镜有限公司、甘肃康视达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少数一线代工厂。
对于4inlook这样的渠道品牌而言,因为主要是代理其他品牌,因此在供应链上无需犯难。更重要的是做好品控,避免质量差的产品流向消费者手中。
而同为“老前辈”的可啦啦则是与全球最大的隐形眼镜工厂INTEROJO达成全球战略合作关系。
那么新品牌呢?COFANCY的创始团队在接受“雪球”采访时表示,可糖合作了台湾省最大的隐形眼镜生产商。
而另一品牌MOODY,似乎有意向斥巨资自己建设生产基地。
从稳定性上而言,与一线生产商合作以及选择自建生产基地的新晋品牌,可能要比合作多个品牌的渠道品牌更胜一筹。不过,新品牌由于成立时间较短,获得的市场反馈不算太多,目前无法定论其绝对优于渠道品牌。
再来看渠道搭建能力。
销售渠道无非分线上线下两种。而上述品牌中,4inlook、miomi作为渠道品牌,都拥有线下实体店,并且已经在线下扎根多年。其想要进军线上并不难,毕竟在线下已经培养起了品牌认知。
成立于2009年的可啦啦同样也铺设了线下渠道。从2018年开始,可啦啦已经陆续开设了十余家门店专柜。据其官网的消息称,可啦啦将加快线下门店的扩张进度,预计在2021年,全国的门店数量将达到100家。
而新品牌COFANCY和MOODY却是实打实的线上品牌,并且进驻天猫的时间都很短。
诚然,这两大新品牌目前通过高曝光都获得了不错的销量。但在它们之前,还有可啦啦这样实力强劲的“老前辈”占据头部位置。数据显示,今年5月开始,可啦啦的销售额已经进一步超越海昌、博士伦、强生等国际品牌,成为天猫全品类彩瞳第一品牌。
综合来看,在销售渠道上,新品牌是远不如前面的老品牌们有优势的。
接着是营销能力。
在新消费时代,品牌想快速获得成长离不开“营销”。
在营销投放上,新品牌们几乎都不约而同选择了抖音、小红书、微博等多个内容平台。营销路数也和其他网红品牌无异,都是先由头部博主或者明星为品牌造势,然后让腰部博主及素人博主帮助其持续扩大声量。
从营销效果上来看,MOODY的虞书欣同款和COFANCY的安崎同款一度卖到断货。而MOODY跨界推出的小王子联名款,以及和永璞咖啡打造的联名款礼盒,也得到了不少好评。
相较之下,老品牌的营销力度要相对弱一些。以小红书为例,不论是4inlook还是可啦啦,其品牌热度都不如后起之秀COFANCY(可糖就是COFANCY)。
总得来说,新品牌由于借着新消费的东风,从营销上会更容易“出圈”。但就渠道搭建能力以及供应链能力而言,新品牌要赶超老品牌,仍旧需要一些时日。
最后是研发能力。
实际上,在保证了安全性和舒适度之外,美瞳这一品类很难形成差异化。对于品牌而言,更多是在美瞳的花纹、颜色上加强原创研发,以和其他品牌做出区分。
在这一点上,自主品牌和渠道品牌的差异十分明显。据企查查的数据显示,新品牌MOODY在“科学仪器”类的商标申请比重是最高的,达到了83.33%。而渠道品牌4inlook却只有40.44%。后者由于走的是“代销”的模式,因此在“广告销售”部分也花了不少心思。
但这并不意味着新品牌就更胜一筹。毕竟,就目前这些品牌获得融资的情况来看,它们未来都有足够的资金可以投入研发。新老品牌之间在研发实力上决出高低,还需要等待时间的检验。
据Mob研究院预测,2025年,中国美瞳行业市场规模可达500亿元。这意味着,整个美瞳行业正在加速进入爆发期。
而上述这些各占优势的国产美瞳品牌中,谁会率先突围,也许不久之后就有答案了。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此内容为【螳螂财经】原创,
仅代表个人观点,未经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且未核实版权归属,不作为商业用途,如有侵犯,请作者与我们联系。